人话诗理论:新诗论
一.诗的定义
每个写诗的人,都在心中问过无数遍:这是诗吗?诗是什么?什么是诗?这些困惑都来自对诗歌的文本的焦虑。
什么是诗?诗,是主要以单句成行纵向排列的形式,凝练短小的篇幅,进行跳跃式表达的一种文学体裁。相对于其它文学体裁,诗有自己的三大文本特点,即:单句成行、句句跳跃、凝练短小。这三大特点决定了诗歌创作的“四去要求”,即:去语法,去逻辑,去故事,去秩序。这“四去要求”,也就是实现诗歌文本的三个特定的路径。
传统观点认为,音乐性,画面感,抒情性和节律是诗歌的特性,这是完全不对的。所谓特性,应该是某一种事物所独有的,至少是最为显著的特征。而音乐性,主要是音乐的;画面感,主要是绘画的;抒情性也不是诗所独有独占的,小说,散文,音乐,电影,戏剧等等,很多艺术作品都有很强的抒情性;节律,更是每样事物都具有的内在东西,就像呼吸。诗以外的其它很多文学体裁,都可以具有音乐性,画面感,抒情性和节律感,只是强弱不一,轻重各异而已。其它文学体裁恰恰很难做到的是,单句成行、句句跳跃、凝练短小。这三大特点决定了诗歌创作需要做到“四去”,即:去语法,去逻辑,去故事,去秩序。
诗是什么?我们看到的那些诗集,那些有诗歌标签的文本,都是诗。只是它们有优劣而已。写得再烂的诗,也不能说它不是诗,只能说它是烂诗。正如写得再烂的小说,散文,也不能说它不是小说、散文,只能说它是烂小说,烂散文。
我们都清楚,自诗歌出现以来,创作界和理论界对诗文本的研究、追求和建设,从来没有停止过,我们几乎见过了无限多的诗歌样式,我们能够想象到的形式,几乎都已经有诗人尝试过。但它们的共性在哪里呢?
我们不妨统计归纳一下,在诗歌的外在形式上,最具广泛性、共同性的特性是什么?其实就是“单句成行”。
我个人读文学作品有一个习惯,只有单句成行的作品,我才认它是诗,我才把它当诗来读,我才会以诗的思维对待它,进入它,感受它,评判它。在我心里,单句成行的文本,是诗歌文本必不可少的外套和标签。是诗歌的身份证,是我读诗、写诗的样式门槛。
只有单句成行排列,写作时才能快速推进,跳跃向前,以最少的文字和句子,表达完整的想法;只有单句成行排列,才能带领我快速找到未知的下一句;只有完成单句成行的若干句子,才有一种诗人的身份感。
只有“单句成行”这个关键词,可以描述和概括诗的外在形式。也就是说,“单句成行”是诗歌文本的最基本的外形。
单句,是由短语或单个的词构成的句子,有特定的语调,能独自表达一定的意思的语言单位,是不可再分析出分句的句子。单句可分为主谓句非主谓句两类。
单句,是相对复句而言。
单句是单纯的。
单句是丰富的。
单句是孤独的。
单句需要快速找到下一句。
单句过目成诵。
单句永垂不朽。
单句万岁。
艺术样式很多,皆以外在形式为界。
诗歌不会死,担心诗歌会死的人,是杞人忧天。
诗歌自会流传,只要足够好。
诗歌,与诗人的鲜明个性同在。
诗歌,与诗人的非凡气质同在。
诗歌,与诗人的惊世之言同在。
诗歌,与诗人的人格同在。
诗歌,与宇宙同在。
诗歌,与单句同在。
诗歌,与单句纵向排列同在。
再来说一说“凝练短小”。凝练短小既指诗歌的语言,也指诗歌的篇幅。北岛有一首诗,连标题总共三个字。标题叫《生活》,诗句就一个字,“网”。当然,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有目共睹的是,越来越多的人都在追求写短诗,甚至微诗。当然,短小一定要建立在凝练的基础上,否则,再短也没有意义,更不会有诗意。无论是诗歌的传统,还是现实,或者说对未来的期待,以短见长,这是诗歌的文本要求。虽然我们也见过一些绵长的无休无止的叙事诗,抒情诗或者史诗,那毕竟是极少数作品。我们日常所写,所读,所见源远流长的诗,主要还是短诗。那些家喻户晓的名篇,更是惜字如金,惜句如金,是凝练短小的风范。未来的诗,必定会更短。比如微诗,比如三行诗。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能用三行表达的,为什么要写第四行呢?我们有理由期待,以后记稿费,应以首计,而不应以行记。
最后说一说“句句跳跃”。可以说,跳跃就是诗歌结构。去语法,你的诗句自然就跳跃起来了,因为很多时候,它倏忽而来,掐头去尾,没有了严格的语法的束缚,看上去更像是病句,这样的句子放在散文里,放在小说里,它就是病句,而放在诗里,不但不是病句,甚至可能成为名句;去逻辑,你的诗句自然就跳跃起来了,因为它不需要长篇累牍地探寻事物的因果;去故事,你的诗句自然就跳跃起来了,因为它不需要冗繁的过程叙述;去秩序,你的诗句自然就跳跃起来了,因为它疏离了语法,疏离了逻辑,疏离了故事,自然,也就疏离了秩序。去语法,去逻辑,去故事,去秩序,你就去除了多余的叙述、介绍、说明,阐释,你就只剩下单句了。
句句跳跃,而又成篇章,成意境,成意思,这是最难的。这要求我们做到每一个单句都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二、诗意的定义
人们评价一首诗好不好,往往会看它有没有诗意。人们在惊叹于某个想法或某种表达时,往往会这样说:太有诗意啦!充满诗意!
那么,什么是诗意?
现代汉语词典对“诗意”是这样定义的:诗意是指象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
现代汉语词典在这里关于“诗意”的词条犯了两个错:一个错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进行定义,这明显犯了定义法的错;另一个错是逻辑的错,认为先有诗,后有诗意。这明显是本末倒置。
由此可以看出,给现代汉语词典“诗意”词条写定义的人,没有修炼过诗,或者说修炼过,但没有修炼到家。
准确、深刻、先进地定义“诗意”,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好的定义,才能更好地写诗,评诗,发展诗,才能让诗闪耀真正的文本之光。这是正本清源的大事。
那么,诗意是什么?怎样定义“诗意”更好?
“人话诗”对“诗意”的定义是,“诗意”是指人们内心激发出来的对客观世界的主观重构及其快意表达。
三、诗语言的定义
诗歌语言其实是一套个性化的暗语。每个写诗的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暗语。
最差的暗语,是那些接近于摩尔斯密码的暗语,这种暗语,基本上只有写暗语的人自己能破译,甚至他自己也只能胡乱破译。
最好的暗语,是那些看似暗语,但无需任何密码本来破译的暗语。它们或明或暗,似暗实明,似明实暗。稍微懂一点暗语的人,都能明白个八九不离十。甚至完全不懂暗语的人,也能明白七八分。
好的暗语,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总是遍布鸿沟和高墙,而又不失彼此到达的彩虹般的通道。
写诗,为什么要用暗语?
一切都是为了诗意。我认为,“诗意”是指人们内心激发出来的对客观世界的主观重构及其快意表达。
如果完全遵从现代汉语语法,那么诗无法完成对客观世界的主观重构,而只能实现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描写,就像散文,小说和公文那样。
那么,什么是暗语?
暗语,有点像暗喻,暗示,有点像指桑骂槐。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样说低级了点。诗歌的暗语,其实就是对现代汉语语法、语言逻辑的恰到好处的背离,通过驱动看似无关的词语、语句间的重组重构,从而实现对客观世界的表达重构,以实现诗意。
要成为暗语,必须去语法,去逻辑,去故事,去叙事。注意,是“去”,也就是保持适度距离,而不是完全不要。
暗语的个性化差异,构成诗歌的个性化差异。成败,优劣,高低,皆由此而来。
四、诗人的定义
诗人,是可以使用“违法”语言进行抒的人。
诗人,是创造了“地理标志诗歌文本”的人。
诗人,是语言的刽子手。
诗人,是语法的违法者。
诗人,是语言的缝合师。
诗人,是语言的造物主。
诗人,有时候把主语坎了,有时候把谓语砍了,有时候把宾语砍了。有时候把主谓宾都砍了 。
诗人,总是在突破语言的法律,给人以更多的言外之意,语外之境,弦外之音。
诗人,是言短意长的人。
诗人,是一句顶一万句的人。
诗人,是以诗眼看世界的人。
诗人,以诗心想世界的人。
诗人,以诗语话世界的人。
诗人,以诗意化世界的人。
诗人,是以诗境重构世界的人。
诗眼,是主观的眼。
诗心,是主观的心。
诗语,是主观的语。
诗意,是对世界进行解构的过程与重构后的新世界。
诗意,是用诗语对世界的重新表达。
诗境,是诗歌的意境,是诗歌的境界,是诗化的主观世界。
诗人,是语言的主人。
诗人,是凌驾于语言之上的人。
诗人,是写诗的人。
诗人,是自己的代言人。
诗人,是拒绝复制的人。诗人,每一句诗都不可复制,不可模仿,不可偷袭。诗人,每一句诗都是自己的二维码,都是自己的生命识别密码,每一首诗都是自己的“地理标志作品”——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诗经的识别码。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诗经的识别码。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屈原的识别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的识别码。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的识别码。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李白的识别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苏轼的识别码。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苏轼的识别码。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白居易的识别码。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是杜甫的识别码。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杜甫的识别码。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是张若虚的识别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王之涣的识别码。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是李商隐的识别码。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毛先生的识别码。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毛先生的识别码。
“一条河带来鱼虾,一条河带来浪花”,是阮化文的识别码。
“重庆,一个放得下落日的地方”,是阮化文的识别码。
“当闪电照亮大地,雨水明白了该主要下到哪里”,也是阮化文的识别码。
这些诗句,都可以看成是诗歌地理标志作品,是绝对个性化的表达,是不容复制、不容模仿、不容偷袭的。谁复制,谁模仿,谁偷袭,谁就输了。
诗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人。
诗人,是能创造独特诗歌文本的人。
诗人,是拥有独特诗歌文本的人。
诗人,是解构的庖丁。
诗人,是重构的鲁班。
五、诗歌写作的定义
诗歌文本是讲意境的文本。诗歌写作是从营造意境到追求化境的过程。诗歌的化境是精神和语言的大彻大悟。化,就是提纯。
化境,是诗歌的最高境界。达到化境的诗歌,人人都读得懂。诗歌的的写作过程,就是“化”的过程,就是化入化出的过程。没有经过“化”的诗歌,不会成为好诗歌。
“化”,就是化解的化,就是转化的化,就是化生的化,就是春风化雨的化,就是出神入化的化。
出神入化这个词里,化,既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指一种很高的境界,也指达到这种境界的方法。这种境界是可以和神相提并论的。神在哪里?神在人们心中,或者在人们的一声惊叹里。神是人们心目中至高无上的主宰。在诗歌境界里,神境,化境,也是至高无上的。诗歌的化境,就是出神,就是入化。
一九八六年,我在西南大学(西南师范大学)上二年级的时候,写过一首诗,我拿给当时的五月诗社社长王杰看,他比我高一年级,他看着看着,念出了第一句:“空空而坐”。随即,王杰咕噜了一声:“狗日地化出来了”。王杰的意思是,这句诗通过了“化”,有一种“化”的质感。“空空”,是一种心无一念的神奇状态,是瞬间捕获的化境。是化入,更是化出。化入,是参悟。化出,是彻悟。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的诗,也是入化的诗。一个“知”字,精准到无法替代,一下子就化出了物我两忘的境界。物即是我,我即是物。客体和主体,客观和主观,合而为一。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的诗,再配上《一代人》作标题,也达到化境。“黑夜”,“黑色”,“光明”,这几个词,实者虚之,虚者实之,虚虚实实,实实虚虚,化入化出,恰到好处,也有化境之妙。
臻于化境的诗歌,呈现出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审美情态,内容和语言浑然天成,无刀琢斧凿之痕迹,有鬼斧神工之奇绝。化,是去杂,是转化,是提纯。化境,是诗歌意境的最高之境。化境,是一个虚拟边界,它的基本特征是通透,澄澈,明了,是大彻大悟后的极简,极纯;极浅,极深;极小,极大;极实,极虚。是极致。
化境的化,也可以是动词,指转化,变易。在诗歌写作里,“化”,指提纯,既指思想内容的提纯,也指语言意蕴的提纯,就是将生活的素材进行抽象,就是将语言去除杂质,就是追求语言的不可替代的精准。
化境生发的机制,是写作者自身的修养积累、心灵体悟与艺术技巧,已到极高境界,然后笔随意动,机缘巧合,方能达成。化境恍若天成,无法勉强得到。
化境级的诗歌,每一个诗句,都指向结果的表达。所以,它那么短,短得危险重重。
化境,是尝遍酸甜苦辣后的一碗凉白开。
化境,是越过千山万水后的一个自然醒。
化境,就是平中见奇。
(2019年-2024.创作于重庆两江新区)
一.诗的定义
每个写诗的人,都在心中问过无数遍:这是诗吗?诗是什么?什么是诗?这些困惑都来自对诗歌的文本的焦虑。
什么是诗?诗,是主要以单句成行纵向排列的形式,凝练短小的篇幅,进行跳跃式表达的一种文学体裁。相对于其它文学体裁,诗有自己的三大文本特点,即:单句成行、句句跳跃、凝练短小。这三大特点决定了诗歌创作的“四去要求”,即:去语法,去逻辑,去故事,去秩序。这“四去要求”,也就是实现诗歌文本的三个特定的路径。
传统观点认为,音乐性,画面感,抒情性和节律是诗歌的特性,这是完全不对的。所谓特性,应该是某一种事物所独有的,至少是最为显著的特征。而音乐性,主要是音乐的;画面感,主要是绘画的;抒情性也不是诗所独有独占的,小说,散文,音乐,电影,戏剧等等,很多艺术作品都有很强的抒情性;节律,更是每样事物都具有的内在东西,就像呼吸。诗以外的其它很多文学体裁,都可以具有音乐性,画面感,抒情性和节律感,只是强弱不一,轻重各异而已。其它文学体裁恰恰很难做到的是,单句成行、句句跳跃、凝练短小。这三大特点决定了诗歌创作需要做到“四去”,即:去语法,去逻辑,去故事,去秩序。
诗是什么?我们看到的那些诗集,那些有诗歌标签的文本,都是诗。只是它们有优劣而已。写得再烂的诗,也不能说它不是诗,只能说它是烂诗。正如写得再烂的小说,散文,也不能说它不是小说、散文,只能说它是烂小说,烂散文。
我们都清楚,自诗歌出现以来,创作界和理论界对诗文本的研究、追求和建设,从来没有停止过,我们几乎见过了无限多的诗歌样式,我们能够想象到的形式,几乎都已经有诗人尝试过。但它们的共性在哪里呢?
我们不妨统计归纳一下,在诗歌的外在形式上,最具广泛性、共同性的特性是什么?其实就是“单句成行”。
我个人读文学作品有一个习惯,只有单句成行的作品,我才认它是诗,我才把它当诗来读,我才会以诗的思维对待它,进入它,感受它,评判它。在我心里,单句成行的文本,是诗歌文本必不可少的外套和标签。是诗歌的身份证,是我读诗、写诗的样式门槛。
只有单句成行排列,写作时才能快速推进,跳跃向前,以最少的文字和句子,表达完整的想法;只有单句成行排列,才能带领我快速找到未知的下一句;只有完成单句成行的若干句子,才有一种诗人的身份感。
只有“单句成行”这个关键词,可以描述和概括诗的外在形式。也就是说,“单句成行”是诗歌文本的最基本的外形。
单句,是由短语或单个的词构成的句子,有特定的语调,能独自表达一定的意思的语言单位,是不可再分析出分句的句子。单句可分为主谓句非主谓句两类。
单句,是相对复句而言。
单句是单纯的。
单句是丰富的。
单句是孤独的。
单句需要快速找到下一句。
单句过目成诵。
单句永垂不朽。
单句万岁。
艺术样式很多,皆以外在形式为界。
诗歌不会死,担心诗歌会死的人,是杞人忧天。
诗歌自会流传,只要足够好。
诗歌,与诗人的鲜明个性同在。
诗歌,与诗人的非凡气质同在。
诗歌,与诗人的惊世之言同在。
诗歌,与诗人的人格同在。
诗歌,与宇宙同在。
诗歌,与单句同在。
诗歌,与单句纵向排列同在。
再来说一说“凝练短小”。凝练短小既指诗歌的语言,也指诗歌的篇幅。北岛有一首诗,连标题总共三个字。标题叫《生活》,诗句就一个字,“网”。当然,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有目共睹的是,越来越多的人都在追求写短诗,甚至微诗。当然,短小一定要建立在凝练的基础上,否则,再短也没有意义,更不会有诗意。无论是诗歌的传统,还是现实,或者说对未来的期待,以短见长,这是诗歌的文本要求。虽然我们也见过一些绵长的无休无止的叙事诗,抒情诗或者史诗,那毕竟是极少数作品。我们日常所写,所读,所见源远流长的诗,主要还是短诗。那些家喻户晓的名篇,更是惜字如金,惜句如金,是凝练短小的风范。未来的诗,必定会更短。比如微诗,比如三行诗。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能用三行表达的,为什么要写第四行呢?我们有理由期待,以后记稿费,应以首计,而不应以行记。
最后说一说“句句跳跃”。可以说,跳跃就是诗歌结构。去语法,你的诗句自然就跳跃起来了,因为很多时候,它倏忽而来,掐头去尾,没有了严格的语法的束缚,看上去更像是病句,这样的句子放在散文里,放在小说里,它就是病句,而放在诗里,不但不是病句,甚至可能成为名句;去逻辑,你的诗句自然就跳跃起来了,因为它不需要长篇累牍地探寻事物的因果;去故事,你的诗句自然就跳跃起来了,因为它不需要冗繁的过程叙述;去秩序,你的诗句自然就跳跃起来了,因为它疏离了语法,疏离了逻辑,疏离了故事,自然,也就疏离了秩序。去语法,去逻辑,去故事,去秩序,你就去除了多余的叙述、介绍、说明,阐释,你就只剩下单句了。
句句跳跃,而又成篇章,成意境,成意思,这是最难的。这要求我们做到每一个单句都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二、诗意的定义
人们评价一首诗好不好,往往会看它有没有诗意。人们在惊叹于某个想法或某种表达时,往往会这样说:太有诗意啦!充满诗意!
那么,什么是诗意?
现代汉语词典对“诗意”是这样定义的:诗意是指象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
现代汉语词典在这里关于“诗意”的词条犯了两个错:一个错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进行定义,这明显犯了定义法的错;另一个错是逻辑的错,认为先有诗,后有诗意。这明显是本末倒置。
由此可以看出,给现代汉语词典“诗意”词条写定义的人,没有修炼过诗,或者说修炼过,但没有修炼到家。
准确、深刻、先进地定义“诗意”,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好的定义,才能更好地写诗,评诗,发展诗,才能让诗闪耀真正的文本之光。这是正本清源的大事。
那么,诗意是什么?怎样定义“诗意”更好?
“人话诗”对“诗意”的定义是,“诗意”是指人们内心激发出来的对客观世界的主观重构及其快意表达。
三、诗语言的定义
诗歌语言其实是一套个性化的暗语。每个写诗的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暗语。
最差的暗语,是那些接近于摩尔斯密码的暗语,这种暗语,基本上只有写暗语的人自己能破译,甚至他自己也只能胡乱破译。
最好的暗语,是那些看似暗语,但无需任何密码本来破译的暗语。它们或明或暗,似暗实明,似明实暗。稍微懂一点暗语的人,都能明白个八九不离十。甚至完全不懂暗语的人,也能明白七八分。
好的暗语,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总是遍布鸿沟和高墙,而又不失彼此到达的彩虹般的通道。
写诗,为什么要用暗语?
一切都是为了诗意。我认为,“诗意”是指人们内心激发出来的对客观世界的主观重构及其快意表达。
如果完全遵从现代汉语语法,那么诗无法完成对客观世界的主观重构,而只能实现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描写,就像散文,小说和公文那样。
那么,什么是暗语?
暗语,有点像暗喻,暗示,有点像指桑骂槐。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样说低级了点。诗歌的暗语,其实就是对现代汉语语法、语言逻辑的恰到好处的背离,通过驱动看似无关的词语、语句间的重组重构,从而实现对客观世界的表达重构,以实现诗意。
要成为暗语,必须去语法,去逻辑,去故事,去叙事。注意,是“去”,也就是保持适度距离,而不是完全不要。
暗语的个性化差异,构成诗歌的个性化差异。成败,优劣,高低,皆由此而来。
四、诗人的定义
诗人,是可以使用“违法”语言进行抒的人。
诗人,是创造了“地理标志诗歌文本”的人。
诗人,是语言的刽子手。
诗人,是语法的违法者。
诗人,是语言的缝合师。
诗人,是语言的造物主。
诗人,有时候把主语坎了,有时候把谓语砍了,有时候把宾语砍了。有时候把主谓宾都砍了 。
诗人,总是在突破语言的法律,给人以更多的言外之意,语外之境,弦外之音。
诗人,是言短意长的人。
诗人,是一句顶一万句的人。
诗人,是以诗眼看世界的人。
诗人,以诗心想世界的人。
诗人,以诗语话世界的人。
诗人,以诗意化世界的人。
诗人,是以诗境重构世界的人。
诗眼,是主观的眼。
诗心,是主观的心。
诗语,是主观的语。
诗意,是对世界进行解构的过程与重构后的新世界。
诗意,是用诗语对世界的重新表达。
诗境,是诗歌的意境,是诗歌的境界,是诗化的主观世界。
诗人,是语言的主人。
诗人,是凌驾于语言之上的人。
诗人,是写诗的人。
诗人,是自己的代言人。
诗人,是拒绝复制的人。诗人,每一句诗都不可复制,不可模仿,不可偷袭。诗人,每一句诗都是自己的二维码,都是自己的生命识别密码,每一首诗都是自己的“地理标志作品”——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诗经的识别码。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诗经的识别码。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屈原的识别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的识别码。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的识别码。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李白的识别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苏轼的识别码。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苏轼的识别码。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白居易的识别码。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是杜甫的识别码。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杜甫的识别码。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是张若虚的识别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王之涣的识别码。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是李商隐的识别码。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毛先生的识别码。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毛先生的识别码。
“一条河带来鱼虾,一条河带来浪花”,是阮化文的识别码。
“重庆,一个放得下落日的地方”,是阮化文的识别码。
“当闪电照亮大地,雨水明白了该主要下到哪里”,也是阮化文的识别码。
这些诗句,都可以看成是诗歌地理标志作品,是绝对个性化的表达,是不容复制、不容模仿、不容偷袭的。谁复制,谁模仿,谁偷袭,谁就输了。
诗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人。
诗人,是能创造独特诗歌文本的人。
诗人,是拥有独特诗歌文本的人。
诗人,是解构的庖丁。
诗人,是重构的鲁班。
五、诗歌写作的定义
诗歌文本是讲意境的文本。诗歌写作是从营造意境到追求化境的过程。诗歌的化境是精神和语言的大彻大悟。化,就是提纯。
化境,是诗歌的最高境界。达到化境的诗歌,人人都读得懂。诗歌的的写作过程,就是“化”的过程,就是化入化出的过程。没有经过“化”的诗歌,不会成为好诗歌。
“化”,就是化解的化,就是转化的化,就是化生的化,就是春风化雨的化,就是出神入化的化。
出神入化这个词里,化,既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指一种很高的境界,也指达到这种境界的方法。这种境界是可以和神相提并论的。神在哪里?神在人们心中,或者在人们的一声惊叹里。神是人们心目中至高无上的主宰。在诗歌境界里,神境,化境,也是至高无上的。诗歌的化境,就是出神,就是入化。
一九八六年,我在西南大学(西南师范大学)上二年级的时候,写过一首诗,我拿给当时的五月诗社社长王杰看,他比我高一年级,他看着看着,念出了第一句:“空空而坐”。随即,王杰咕噜了一声:“狗日地化出来了”。王杰的意思是,这句诗通过了“化”,有一种“化”的质感。“空空”,是一种心无一念的神奇状态,是瞬间捕获的化境。是化入,更是化出。化入,是参悟。化出,是彻悟。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的诗,也是入化的诗。一个“知”字,精准到无法替代,一下子就化出了物我两忘的境界。物即是我,我即是物。客体和主体,客观和主观,合而为一。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的诗,再配上《一代人》作标题,也达到化境。“黑夜”,“黑色”,“光明”,这几个词,实者虚之,虚者实之,虚虚实实,实实虚虚,化入化出,恰到好处,也有化境之妙。
臻于化境的诗歌,呈现出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审美情态,内容和语言浑然天成,无刀琢斧凿之痕迹,有鬼斧神工之奇绝。化,是去杂,是转化,是提纯。化境,是诗歌意境的最高之境。化境,是一个虚拟边界,它的基本特征是通透,澄澈,明了,是大彻大悟后的极简,极纯;极浅,极深;极小,极大;极实,极虚。是极致。
化境的化,也可以是动词,指转化,变易。在诗歌写作里,“化”,指提纯,既指思想内容的提纯,也指语言意蕴的提纯,就是将生活的素材进行抽象,就是将语言去除杂质,就是追求语言的不可替代的精准。
化境生发的机制,是写作者自身的修养积累、心灵体悟与艺术技巧,已到极高境界,然后笔随意动,机缘巧合,方能达成。化境恍若天成,无法勉强得到。
化境级的诗歌,每一个诗句,都指向结果的表达。所以,它那么短,短得危险重重。
化境,是尝遍酸甜苦辣后的一碗凉白开。
化境,是越过千山万水后的一个自然醒。
化境,就是平中见奇。
(2019年-2024.创作于重庆两江新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