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历史上的七里湖是尧渡河的入江口,汛期洪灾泛滥,枯水季节湖汊湿地钉螺密布,血吸虫病广为流行。据史料记载:从清顺治四年(1647年)夏到新中国成立前的302年里,尧渡河流域发生重大水灾100余次。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每到汛期尧渡河上游百川之水下泄七里湖,湖区人民群众饱受水灾虫疫之苦。1973年,东至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围垦灭螺规划,按照“治理尧渡河,根治七里湖”、“河湖分家,旧河改道,沿湖打坝,沿山撇洪、翻耕灭螺”的原则,于1974年秋冬季节,县委、县政府召开规模空前的防洪灭螺工程誓师大会,上工地的民工按军事化组织编制管理。那时正值全国掀起“农业学大寨”高潮之时,“让高山低头,让河水让路,围垦造田”就是那时最响亮的口号。到了1976年治理工程全面竣工,泛滥成灾的血吸虫病也得到了有效遏制,改造后的河堤高筑,水域两岸河清岸绿,千百年来桀骜不顺的尧渡河水从此变得温顺和缓,原来洪水泛滥的芦苇荡变成了万亩良田,当年全国血防工作现场会在东至县召开,东至治水工程成为新中国防洪灭螺工程的典范。
1982年县里号召移民七里湖,来自不同乡镇、不同民族的乡亲先后来此安家落户,村民少数来自皖赣鄂3 省 7 县,有汉族、回族、壮族、朝鲜族、彝族等。2004 年 8 月七里湖内的原边寨村与原顺风咀村合并,成为现在的红叶村。红叶村村名是由时任七里湖乡党委书记刘文革深思熟虑的,用了顺风嘴村“红瓦屋组”的“红”字,边寨村“荷叶塘组”的“叶”字,取村名巧用了“红叶传情”的历史典故。希望合并后的红叶村民能团结奋斗,早日过上好日子。
曾经的一片片沼泽地
是一族族“吸血鬼”的天堂
一个“围垦造田4万亩,移民新建9个村”的壮举
实现了尧舜的主张
当顺丰嘴的“红瓦屋”钟情于边寨的“荷叶塘”
这位叫“红叶”的帅气小伙,就成为订了终身的新郎
“吃饭靠着泥巴墙,
走路踩得泥水吱吱响,
住的苇杆糊墙茅草棚,
入组入户找人全靠扯开嗓门喊”
如此落后的处境
谁的愁容,能够舒展?
七里湖的潮头涌动着一组词语
高大魁梧、大步流星、声如洪钟、敢说敢当
就是他!
一张张选票是一个个期盼
一双双眼神,闪耀一份份信任的账单
家乡的田野里有你筑梦的泥丸
如此众望,钱寿祥不容选择
从此,同舟共济——
全村人就在你的号令下一起扬帆
所有的芳华皆有葱茏的理由
“梦想+勤奋”,不仅会生长庄稼
也会生长无边的风景
如果说,钱寿祥是一棵红叶树
他和村委会一班人头顶上,就一定有朝露和阳光
做好田地文章,让乡村流光溢彩
没有哪株红叶天生的红火
它需要汗水的浇灌和绿色的营养
更需要植绿“歌手”们用心弹唱——
在同一块地里第一轮种上羊肚菌
第二轮种上西瓜、羊角蜜
再在西瓜藤上嫁接哈密瓜,套种黄豆、豆角
土地利用最大化,“一田三轮”的耕作模式
程结银,这位出彩的“歌手”
唱出了红叶第一束光芒
应季反季的数十个品种
新鲜、环保的蔬菜一筐接着一筐
要富富一村,要帮帮乡邻
一天200元的务工收入,附近村民交口称赞
穿梭于各大菜市场、饭店、厨房
凭真本事从蔬菜地里“淘金”的吴安
是红叶的又一道金光
碎片和坑洼是一对枷锁
一直束缚着红叶的生长
若想走出新天地,必须打破桎梏
“小田并大田,小块变大块”
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田野里才能长出新的希望
蓝天被秋水洗净
远远望去,又一片红叶将遍身的血液点燃
这不仅是一场使命的接力
更是,让迷失在菊江的一行行大雁从此有了方向
这些天——
刚上任的支书王正华一直在思考
单一的水稻种植仅仅解决温饱
红叶要发展,必须多种经营多头并举
依托土地优势,做强做大文章
经过探索和论证
“稻虾连作”养殖成了红叶人的致富偏方
驻村工作队来了
汪国彪,这个司法战线的老兵
主动放弃县里的优越工作,服从组织安排
带领队员住村里,访农户,走田间
一“驻”就是三年,无怨无悔
他头脑灵活,思路清晰门道宽
不仅能说会写,还最能拉家常
自驻村那天起,他就是一片“红叶”
誓与村民一同闪光
“稻”与“虾”同作,“红”与“绿”并进
绿色产业在红叶村生根开花
聂和冬、曹李根、郑小毛、吴安、程结银、姬斌……
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是一片片律动的红叶
在碧蓝的七里湖涤荡
从“空壳村”到“经济强村”
从“软弱涣散”到“先进党支部”
从脏、乱、差到美丽乡村
总有人不停地问,红叶为什么这样红?
当你路过七里湖畔,层层稻浪告诉你——
那年“虫”灾水患,村里出了位“大禹”李卫平
安营扎寨,谁都忘不了身先士卒的王伯昌
荒滩和洼地里,挺身站起了个钱寿祥
小康途中,走在最前面的那个人叫王正华
振兴路上,县里派来了第八批驻村干部汪国彪……
一个个红叶人,就是一片片红叶
向下握紧泥土,向上举起太阳
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团结奋进
以敢为人先的“创”
以知重负重的“拼”
以自尊自强的“闯”
以戮力同心的“干”
用一代一代“红叶精神”和骨子里流淌的热血
把信念点染,把未来点亮
5500多亩稻虾基地
600万斤优质稻谷
120万斤小龙虾
3.1万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
300多万元的村集体收入
一串串耀眼的数字
一块块闪光的招牌
就是“省级精品示范村”的最好见证
人生幻化,大雁成行
东篱下,银龙飞舞,锣鼓喧天
龙虾节上迎来陶公再访
丰收节上众生把五柳先生仰望
稻花香,虾蟹肥,农旅两旺
公惊喜之余,仰天感怀——
不为五斗米折腰,愿种三分百福田
南山中,红叶似火,秋菊傲霜!
是一族族“吸血鬼”的天堂
一个“围垦造田4万亩,移民新建9个村”的壮举
实现了尧舜的主张
当顺丰嘴的“红瓦屋”钟情于边寨的“荷叶塘”
这位叫“红叶”的帅气小伙,就成为订了终身的新郎
“吃饭靠着泥巴墙,
走路踩得泥水吱吱响,
住的苇杆糊墙茅草棚,
入组入户找人全靠扯开嗓门喊”
如此落后的处境
谁的愁容,能够舒展?
七里湖的潮头涌动着一组词语
高大魁梧、大步流星、声如洪钟、敢说敢当
就是他!
一张张选票是一个个期盼
一双双眼神,闪耀一份份信任的账单
家乡的田野里有你筑梦的泥丸
如此众望,钱寿祥不容选择
从此,同舟共济——
全村人就在你的号令下一起扬帆
所有的芳华皆有葱茏的理由
“梦想+勤奋”,不仅会生长庄稼
也会生长无边的风景
如果说,钱寿祥是一棵红叶树
他和村委会一班人头顶上,就一定有朝露和阳光
做好田地文章,让乡村流光溢彩
没有哪株红叶天生的红火
它需要汗水的浇灌和绿色的营养
更需要植绿“歌手”们用心弹唱——
在同一块地里第一轮种上羊肚菌
第二轮种上西瓜、羊角蜜
再在西瓜藤上嫁接哈密瓜,套种黄豆、豆角
土地利用最大化,“一田三轮”的耕作模式
程结银,这位出彩的“歌手”
唱出了红叶第一束光芒
应季反季的数十个品种
新鲜、环保的蔬菜一筐接着一筐
要富富一村,要帮帮乡邻
一天200元的务工收入,附近村民交口称赞
穿梭于各大菜市场、饭店、厨房
凭真本事从蔬菜地里“淘金”的吴安
是红叶的又一道金光
碎片和坑洼是一对枷锁
一直束缚着红叶的生长
若想走出新天地,必须打破桎梏
“小田并大田,小块变大块”
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田野里才能长出新的希望
蓝天被秋水洗净
远远望去,又一片红叶将遍身的血液点燃
这不仅是一场使命的接力
更是,让迷失在菊江的一行行大雁从此有了方向
这些天——
刚上任的支书王正华一直在思考
单一的水稻种植仅仅解决温饱
红叶要发展,必须多种经营多头并举
依托土地优势,做强做大文章
经过探索和论证
“稻虾连作”养殖成了红叶人的致富偏方
驻村工作队来了
汪国彪,这个司法战线的老兵
主动放弃县里的优越工作,服从组织安排
带领队员住村里,访农户,走田间
一“驻”就是三年,无怨无悔
他头脑灵活,思路清晰门道宽
不仅能说会写,还最能拉家常
自驻村那天起,他就是一片“红叶”
誓与村民一同闪光
“稻”与“虾”同作,“红”与“绿”并进
绿色产业在红叶村生根开花
聂和冬、曹李根、郑小毛、吴安、程结银、姬斌……
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是一片片律动的红叶
在碧蓝的七里湖涤荡
从“空壳村”到“经济强村”
从“软弱涣散”到“先进党支部”
从脏、乱、差到美丽乡村
总有人不停地问,红叶为什么这样红?
当你路过七里湖畔,层层稻浪告诉你——
那年“虫”灾水患,村里出了位“大禹”李卫平
安营扎寨,谁都忘不了身先士卒的王伯昌
荒滩和洼地里,挺身站起了个钱寿祥
小康途中,走在最前面的那个人叫王正华
振兴路上,县里派来了第八批驻村干部汪国彪……
一个个红叶人,就是一片片红叶
向下握紧泥土,向上举起太阳
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团结奋进
以敢为人先的“创”
以知重负重的“拼”
以自尊自强的“闯”
以戮力同心的“干”
用一代一代“红叶精神”和骨子里流淌的热血
把信念点染,把未来点亮
5500多亩稻虾基地
600万斤优质稻谷
120万斤小龙虾
3.1万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
300多万元的村集体收入
一串串耀眼的数字
一块块闪光的招牌
就是“省级精品示范村”的最好见证
人生幻化,大雁成行
东篱下,银龙飞舞,锣鼓喧天
龙虾节上迎来陶公再访
丰收节上众生把五柳先生仰望
稻花香,虾蟹肥,农旅两旺
公惊喜之余,仰天感怀——
不为五斗米折腰,愿种三分百福田
南山中,红叶似火,秋菊傲霜!
注释:
作者系池州市作协秘书长、池州市昭明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王韩炉。
汪国彪是安徽省第八批选派干部,派驻红叶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