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记,母亲有事
得告知父亲
要上小学四年级的我
给父亲写信
信的内容,我已不记得
但那信封,差不多半个世纪
我仍然沥沥在目
信封,用我的作业本封面做的
然后,对着父亲写来的信封
母亲说,把上下两行字调换位置
中间我的名字,换成你爸的
落款的后面却拖着一个字
那时,我却不认识“缄”字
不懂它的含义
母亲又说,你依葫芦画瓢就是了
如今知道它的含义
除了缄默,缄不出声
却无处可用了
随着信息社会到来
互联网浏览网页
发电子邮件
在线都能购物,学习
社交媒体
可与朋友、家人和他人
交流分享照片、视频
数字支付
可通过手机支付
扫二维码支付
但我心中觉得
一个时代的印迹
就是一个文化的传承
决不能抹杀
古有《尔雅》释“缄”为“索也”
即捆箱子的绳子
《说文解字》,“缄”注为“束箧也”
《汉书•外戚传》中的“解箧缄”
就是解开捆箱子的绳子
东汉之前,书信交往
使用的是简牍,那时最流行的是
“双鲤鱼”牌信封
如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两块鲤鱼,一顶一底
用绳索捆绑后
在绳结处加上封泥
蔡伦发明纸后
有了纸质信封
但寄信人用“缄”的习惯仍然保留
当今信息社会
“缄”字书信虽销声匿迹
但它在中华大地上却风靡了两千多年
“缄”字也刻在了我的灵魂深处
2024年7月31日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