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人物

作者: 2024年07月29日09:20 浏览:0 收藏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题记:
中国式现代化创新叙事曲
“教育、科技和人才”系在了一起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
创新驱动发展,书写国家事业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
创新,是第一动力


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一体推进
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
一体设计
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
一体部署

国家创新指数报告发布
“奋斗者”号,国际环大洋洲载人深潜科考
国产大型邮轮制造“零的突破”
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
数字化技术加快应用

天舟七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
3小时快速交会对接模式,实现太空“闪送”……

新科技、新产业、新突破
创新范,硬实力
向未来,输送澎湃动力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一)
工程师

浙江省,卓越工程师培养工程
聚焦“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
面向中小企业
锻造
1支重点人才队伍
卓越工程师队伍
1个重要平台
特色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

产业和人才
双轮驱动,双向赋能

“外智”转“内智”
有了“五库一网”

创“赛马”“揭榜挂帅”
企业出题,中心解题,多方助题

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工程师奖励基金
加速了科研成果
从“实验室”走向“生产车间”

中小企业,没有能力培养人才
养不起人才,留不住人才
怎么办?

有了产业链布局人才链
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成立
工程师训练营、孵化器、集散地

“双向奔赴”
让高校院所“接到了地气”
让企业“接上了天线”

杭州未来智造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
推出“金红黄蓝白”“五钻”工程师培养体系
激发的不仅是生产力
更是生机蓬勃的创新活力

(二)
追光逐芯

武汉,中国光谷
1976年,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赵梓森
在一间简陋的实验室
拉出了中国第一根实用光纤
为武汉带来了“一束光”

沧海桑田,三十余年
光谷面积,24平方公里拓展至518平方公里
地区生产总值跨越2600亿元大关
稳居全国10家“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前列

从“一束光”
到一座“创新城”的蝶变

“马蹄莲”那座大楼
不仅是地标
更是创业者拓荒精神,“铁棚精神”的写照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是企业的“命门”所在

“3551光谷人才计划”“人才注册积分制”
科技成果转化“四级跳”
“黄金十条”知识产权三权下放……

深度融合,不懈努力
如今的武汉东湖高新区
“光芯屏端网”战略性新兴产业
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6000亿元
成为代表中国
参与全球光电子竞争的“国家队”

(三)
“移动”思政课堂

湖南大学
千年学府,百年名校
老师讲,学生听
经历千年,弦歌不绝

在岳麓书院的楹联前
讲授习近平文化思想
把国计民生牢记在心

在毛泽东故居
讲授习近平总书记
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韶山这边红色沃土
师生朗诵《七律·到韶山》
在橘子洲头
师生朗诵《沁园春·长沙》

扎根田间地头
近3万名本科生、研究生
向基层宣讲新思想
进农村、入社区,在十八洞村
感受思想伟力,实践成就
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
客观认识世情、国情、党情

让学生真听,真信,真用
于“移动”之中,自然于心
一心向党,一心爱国,一心为民


(四)
工匠摇篮

天津市,职业教育历久弥新
我国第一所工业技术学校
北洋电报学堂
就诞生在天津

从“半工半读”
到“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
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70%的高职学校
50%的中职学校
由行业企业举办
对纳入储备库的产教融合型企业
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

引企入教,引教入企
同频共振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打通“中高本硕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1+X”证书制度试点
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学习型社会

工匠之师
上得了讲台,下得了车间,做得了科研
鲁班工坊,成为“国家名片”
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
职教国际合作交流新平台新范式

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
在产教融合大实践中
让教育强国,熠熠生辉

(五)
将论文写在田间地头

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
创立科技小院
习近平总书记回信
“深入田间地头和村屯农家
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
志存高远,建功立业

扎根中国大地,“拆了四堵墙”
学校与社会之墙,学科与科学之墙
教学与科研之墙,教与学之墙

扎根生产一线,“架了四座桥”
学校与乡村之桥,师生与群众之桥
问题与办法之桥,理论与实践之桥

扎根乡土深处,锤炼“四种品格”
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上下求索,为民造福

“育人与用人零距离”“科研与生产零距离”
“专家与农民零距离”
强国先强农,农大做先锋
建立科技小院联盟
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帮扶队

从生产中来,到生产中去
农业科技前沿,“卡脖子”技术难题
一一攻关突破
创建“四密一疏”“大理模式”
洱海科技大会战,绿色增产技术

一代代农大人
书写科教兴农的恢宏诗篇
科技小院模式
成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社会服务
人才培养的杰出样板

(六)
“上好学”一个不能少


新时代,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提档升级”

浙江省,出台《“浙里优学”行动方案》
江西省,设立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项资金
甘肃省,河西地区实施“高中向城区、初中向城镇
小学向乡镇、教学点向行政村”的“四个集中”
河东地区
构建“规模办学、寄宿主导、城市导向、校车接送”新布局
浙江省景宁县
“变撤为改”文化策略
打造个性、舒适、温馨、开放的教学环境


教师,是办好教育的第一资源
甘肃嘉峪关,农村教师绩效工资总量提高15%
江西吉安市吉州区
将公租房建在学校,教师可随时拎包入住
甘肃天水秦安区
“园区+走教”乡村办学模式
解决教师食宿和通勤后顾之忧

浙江,江西,甘肃
聚焦薄弱地区、学校、环节和困难群体
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群体间办学条件
教学质量差距
推进“五育并举”、全面育人、减负提质
加速优质学校成长
让群众在家门口“上好学”


(七)
校企铸重器

清华大学
联合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
勇攀科技高峰
推动我国高温气冷堆从“样品”变“产品”
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第四代核电技术率先落地
让我国在先进核能技术领域
完成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飞跃

硬核科技成果,国之重器
树立了以校企合作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标杆

顶天,立地,育人
支撑力,贡献力
输出核领域一流人才
实现知识与技术双轮驱动
建成商业化示范工程
协同筹划战略性新兴产业
合作圈,聚焦集团

立大志,入主流
上大舞台,干大事业
校企合作铸就国之重器
续写我国核工业新的辉煌篇章

(八)
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全国高校,开展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活动
让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星火燎原

好老师要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向黄大年学习
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开拓创新
真正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
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吉林大学,赓续黄大年未竟事业
深地探测进展新
兰州大学,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
展现新作为
武汉大学,薪火相传,沉潜章黄学术
集雅诂之大成
西南大学,点燃新引擎
助力乡村振兴
上海交通大学,致力于镁合金研究
推动重大工程装备轻量化

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协同育人,集智攻关
传帮带
培养了一批又一批
“心有大我育栋梁,至诚报国践初心”的
教师团队

(九)
输送“火种”

北京师范大学,全面实施“强师工程”
“优师计划”师范生,赢得总书记回信
“毕业后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

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
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
“四有”好老师
成为“强师工程”的灯塔
让欠发达地区播种教育振兴的“火种”
成为北京师范大学的新使命新活力

开设“职业信念与养成教育”专门课程
打造“学院+书院”协同育人模式
实行“双导师”制
成立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工作室
拓展“互联网+教育”新模式,打造教师素养类“金课”
扶上马,送一程,服务终身
为师范生长期从教,终身从教鼎力支持

构建“四有”好老师奖励体系
创新对口志愿模式
打造师范教育共同体
千方百计,千辛万苦
培养热爱乡土,扎根基层教育报国的
高素质人才
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十)
端牢能源饭碗

油气开发专项,聚焦国家油气重大需求
真真切切做到了
企业科技与国家科技“双目标”的高度统一
构建了“研究—示范—产业化应用”一条龙模式
让技术实现了集成、配套、示范和推广
创新理论技术与时俱进
从“跟跑并跑”向“创新主导”加速转变

依托示范工程和油田现场
实现“稳油增气”战略目标
助力塔里木油田库车地区,天然气增产
确保300亿立方西气东输战略大气区如期建成

关键技术突破,引领页岩油产业稳健发展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示范区
单井初期日均产油11.2吨
助力庆城油田百万吨页岩油生产基地建成

科技创新,科技应用,科技支撑
国家能源安全,人民能源饭碗
永远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

(十一)
“第三极”的“巅峰密码”

中国科学考察
“探针”一遍遍触摸人类未知的时空
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战略科学家领衔,260多家单位、7000多人
一体化集成攻关,协同研究
连续两年成功实施“巅峰使命”珠峰科考
成功架设世界海拔最高的自动气象站……

“智能科考”,开放合作
凝聚300多人规模的国际超级科学团队
建立中国主导“第三极”科学研究话语体系
服务共建绿色“一带一路”,全球生态环境保护

关乎全人类福祉的世界级科考
填补高海拔地区气候监测空白
读取冰芯里的气候环境变化信息

勇攀高峰,敢为人先
集智攻关,团结协作
追求真理,严谨治学
风餐露宿,爬冰卧雪
忙碌的身影
只为探秘“第三极”,破译“巅峰密码”
守护好世界最后一方净土

(十二)
让科研仪器“忙”起来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开门共享,服务科技创新
服务社会
把公共财政投资形成的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
大型科研仪器
向社会开放

建平台
建立蛋白质科学研究平台
以集约式管理,技术创新提升仪器资源使用效率
强队伍
落实实验技术人员岗位、薪酬、评价激励政策
提升技术支撑队伍专业服务能力
出成效
依托蛋白质科学研究平台为所美和所外
科研人员提供技术支撑
助力科研成果产出

“独有”变“共享”
科研仪器真正“忙”起来
共享的不仅仅是设备
更是关键与核心
检测结果的科学分析与判断的共享
又带来了专业技术前所未有创新的
新优势新资源新活力

(十三)
“四链”融合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打造长三角区域
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
“四链”融合新引擎

创新机构建设,人才引进激励,财政科研资金使用
砥砺前行
有了政府支持,市场导向的新型研发机构
有了团队控股,混合所有制度研发载体
有了“拨投结合”,支持引领,颠覆性技术项目经理制度……


长三角国创中心,“双轮驱动”
打造长三角区域科技体制机制
活力满满的改革试验田


(十四)
走在前列

北京,92所高校,1000多家科研院所
20余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全国近一半的两院院士
近3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百余家独角兽企业
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保持在6%左右……
全球创新
北京,走在前列

“一条路”
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重要之路
量子科学,人工智能,干细胞,脑科学与类脑
区块链……
前瞻布局

“双协同”
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持续发力
出台北京市支持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
实施办法
保障之外,释放科研活力

“三梯队”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
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
以才引才,平台留才,事业聚才
有无衔接
“帅才”领军,“将才”有为,“干才”笃行

“四维度”
有理想信念,有理论功底
有创新能力,有实践经验
“四有”标准,构建“四维度”
培养关键领域紧缺人才,激发人才内生动力

“五个抓”
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
抓系统布局,抓跨界集成

“六要素”
贯通“政、产、学、研、用、金”
“前店后厂”打通成果转化全链条
“长安链”“命题科研”
对标里程碑指标“交钥匙”

有了指挥棒,干事有方向
“协同”方法论
科研与产业无缝对接

首善标准,瞄准国际一流
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教育,科技,人才
一体化协同发展,自立自强
新优势,新中心,新高地
领跑在前,研学在先
舞台天地宽,创新风光无限

(十五)
科技特派员

河南,田间治学
让好技术富群众

科技特派员
党的“三农”政策宣传队
农业科技的传播者
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头羊
乡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让广大科技特派员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

从福建南平“星星之火”
到全国推广的“创新之花”
河南,让活跃在线的“科特派”
与农民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体
书写新时代科技特派员工作的生动画卷

兰考县的沙壤土耕地
精准选派“省蜜瓜服务团”
培育出“兰蜜30”蜜瓜新品种
全链条服务
助力获批地理标志产品
种植面积达3万余亩,年产值近6亿元
带动近2000户农民增收致富……

济源示范区,147名科技特派员
组建一个县级服务队
仅仅两年,“保姆式”指导服务群众2.8万余人次
解决一线科技需求556个

洛宁苹果,孟津草莓
每年提前一到两月抢“鲜”上市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让越来越多“永远不走的科技特派员”
活跃在中原大地上

(十六)
秦创原

陕西省,锚定中国式现代化
关键在科技现代化
加速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
深度融合
瞄准科技转化“堵点”
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

破解“不敢转”
为创新“撑腰”,让科研人员大胆转化
破解“不想转”
为创新“鼓劲”,让科研人员“名利双收”
破解“缺钱转”
为创新“搭台”,让好成果走向市场
破解“转得慢”
“十条措施”,促转成功、快转化

时间点:2023年6月
陕西省高校院所53205项职务科技成果
单列管理
科技成果实施转化12973项
317人凭借成功转化
晋升职称
高校院所科研人员领办创办
科技企业851家……
典型经验做法赢得
国务院第九次大督查通报表扬


秦创原,源“两个结合”要义
拓创新洪荒之力
再读“秦”,意在要有老秦人那股“拧劲儿”
再读“创”,代表创新、创业、创造和创优
再读“原”,追根溯源,打造创新驱动高原高地
让创新成果源源不断地走向全省、走向全国


(十七)
千万农业科研工作者的梦想

海南,“南繁硅谷”育种高地
总书记三次海南之行,无不挂记心间
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必须把种子攥在自己手中
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海南,做好土地保障
告别育种科研工作用地“打游击”
海南,汇集创新要素
跑出育种科研平台建设“加速度”
海南,用好自贸政策
拓展育种科研开放发展“新天地”
海南,推动集成创新
牵住育种科研制度改革“牛鼻子”
扎根田野,育种育人
发扬科学家精神
锻造育种科研事业队伍“接班人”

张士永教授,南繁育种18个年头
圣稻系列品牌
为山东水稻品种推广贡献了南繁力量
杨仁崔教授
6项成果领先国际水准

2023年,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南繁服务站揭牌……
种业“芯片”,技术领跑
60万人次的科研工作者
在这里育种制种……

新时代新保障,艰苦卓绝,拼搏进取
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南繁精神
护航“中国粮”用上“中国种”
一个信念,自立自强
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的手里


(十八)
挑大梁当主角

中国科学院,助力青年人才
科创一线冒尖

深知,青年兴则国家兴
青年强则国家强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迫切需要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

搭平台,给机会
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型号“两总”及主任设计师35岁以下青年比例超50%
许多刚毕业的青年就挑起了卫星研制的大梁

从北斗导航到万米载人深潜
从“中国天眼”FAST到国家太空实验室
从黑土粮仓到疫苗研制……
中国科学研究院一群“80后”“90后”们
“上天入地”

强使命,优选题
40岁以下青年为主的科研团队
“揭榜挂帅”
遴选100个青年团队
“5年+5年”长周期、大力度稳稳支持
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学
关键战略资源,数学前沿……
心无旁骛,攻关科学难题

压重任,拓空间
“首席科学家制”,“两总”制
“首席科学家+两总”制……
让青年人才
带着责任干,带着压力干,带着动力干
彻底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
近9000个岗位上
四分之三给了45岁以下青年科研骨干

循规律,强支持
引进人才近3500位
107位成长为两院院士
实施特别研究助理制度
大幅提升青年博士后薪酬待遇
规模超1.4万人

扬精神,造环境
“国家队”“国家人”
必须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
组建150多个以钱学森、赵九章、施雅风……
老一辈科学家命名的青年攻关突击队
以科学家精神引领,打造理想信念坚定的青年创新团队

用心,用情,用力
安身,安心,安业
全身心投入到科技创新事业
挑大梁,建功勋


(十九)
高铁之上大国工匠

中国中车,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
全球规模最大、世界一流
“复兴号”高速动车组,领先世界

敬业,精业,创新,是匠心底蕴
培养造就了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
工匠精神,专注品格、品质、品牌
让“好种子”长出“好苗子”

开创中国高铁
全系统、全要素、全生产链
走出国门
一路走来,中国中车
一个个科研创新创造
时时擦亮中国高铁国家名片

文化孕育
140多年创业历史
涌动“产业报国、勇于创新、为中国梦提速”的
高铁工人精神,涵养工匠精神
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
以“至拙”的干劲,打造“至巧”的产品

十万个紧固件无松动
万根接线无差错
千米焊缝无缺陷
高铁之上,大国工匠,熠熠生辉

两名中国工程院院士
三十余名国家级科技专家
38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10余人荣获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
茅以升科学技术奖
高技能人才占比稳定在60%以上
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高铁工匠”团队

11个国家级研发机构
22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
16个行业研发机构
18家海外研发中心……
搭建起了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
有效衔接的新型人才培养生态体系

“磁吸效应”,激励人才
匠心筑梦,匠艺强企,匠能强国
创新创造活力
与时俱进,砥砺前行

(二十)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西安交通大学,孕育了西迁精神的知名学府
听党指挥,跟党走
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
同呼吸共命运
广大师,难忘总书记的殷殷勉励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继续发扬西迁精神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把西迁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扎根西部高质量发展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立德树人,“三全育人”,深化“双院协同”
交大西迁博物馆,“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60万人次研学启智
“四个一百”育人行动
引导学生
阅读百本经典,认识百位老师
听取百场讲座,参加百场活动

自主创新,破解关键技术“卡脖子”难题
创新高地,激发科研创新潜力
建成投入运行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
成为陕西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总窗口
前沿学院,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产教融合,产教联合
“科学家+工程师”联合团队
当好企业“出题人”
成功组建50人职业化科技经纪人队伍
有了“政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的核心力量

国际视野,发起成立“丝绸之路大学联盟”
服务共建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蓦然回首
20世纪50年代,交通大学内迁西安
从黄埔江畔到渭水之滨
交大师生舍小家为大家
打起背包就出发
满怀豪情建设大西北……

新时代新征程
教育科技人才创新再出发
创造属于这代人的历史功绩


(二十一)
人才引领之潮

山东省,扛牢“走在前、开新局”
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把人才优势,“握指成拳”
“工作机制、机构编制、人才编制、目标任务”
“四个清单”应声而出

聚焦优化机制,抓“责任”
颁布《山东省人才发展促进条例》
搭建起了人才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
巡视到位,常态化研究推进人才工作
连续3年将“建设上合国际人才交流合作重要枢纽”
作为党委书记人才工作项目
常态化举办“百家科创企业和百名高层次人才”
上合系列行动

聚焦强化力量,抓“协同”
建立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新机制

面向海洋、先进制造、现代农业、生命科学、哲学社会科学
五大优势领域
形成产业主管部门牵头
教育科技人社要素保障部门支撑
开创“四链”融合新格局
“山东省人才之家”创立
挂牌成立“山东人才发展集团”
仅仅两年时光
创业项目实现股权融资9.3亿元
服务127个创业项目落地

聚焦政策牵引,抓“生态”……
聚焦目标引领,抓“效能”……
山东省,人才资源总量超1500万人
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顶尖人才达164人
国家级领军人才2100余人……

党管人才,“四个清单”,任务具象化
新格局,新优势,新资源
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重要承载区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
源源而来
强劲的支撑力,强盛的创新力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二十二)
为了事业单位“求贤若渴”


广东省,向用人主体授权
构建事业单位选人用人新机制

出台《高水平大学建设人事制度改革试点方案》
自主引才,自主设岗,自主聘任,自主评价,自主定薪
五项自主权
真授,授到位

修订《广东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办法》
建立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绿色通道”
“周转池制度”
引进人才700多名
27个系列职称制度改革,率先完成
全省300家高校,高水平医院
自主评审职称……

放管结合并重,落实高水平大学22项选人用人自主权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构建事业单位选人用人新机制
“编制周转”,调剂2000名事业编制
931万人专业技术人才
90万人高层次人才
1909个职称评审委员会
畅通港澳专业人才职称申报渠道
打破地域、学历、身份壁垒
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各类人才
打造一流人才创新创业创造环境
厚植人才发展沃土

事业单位,求贤若渴
近悦远来,群英荟萃


(二十三)
激活人才一池春水

安徽,要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靠创新
总书记的殷切期望
转化为强劲动力,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安徽,以人才为引领,向改革要活力
加快向科技创新策源地转变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
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发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
研制“九章”“祖冲之号”系列量子计算原型机
建成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大科学装置全超导托卡马克……
2022年,人才总量突破1100万人
十年翻番
先后出台4个版次安徽人才“30条”
人才兴皖,拴心留人,创新创业

惟改革者进
惟创新者强
惟改革创新者胜

建设“科大硅谷”,汇聚优秀人才
破解不愿转,不会转,不敢转
推动技术合同交易大幅提升
区域创新能力连续11年位居第一方阵
有效有点
激活人才一池春水


(二十四)
广阔天地显身手

四川,有成都这样的新一线城市
又有川东、川南丘陵地区
还有50个国家级、省级
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发展不平衡,人才分布不均
凸显突出
唯有激励人才
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
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头雁引领”“三翼驱动”
“1+3+N”人才发展雁阵格局牵引
“10条措施”……
打好引才组合拳

设立“候鸟型”“周末式”工作站
人才驿站
双向兼职,联合聘用,“揭榜挂帅”
吸引了优秀人才到基层转化成果,创新创业

广元市,打造专家度假大院
柔性引进14名院士,500余名专家
担任“周末工程师”……

定向培养,在职培训
5年为基层一线
培养1.1万余名急需专业大学生……
“一村一幼”“一乡一全科”
“一村一名农技员”“一户一名技术能手”
为20万名劳动者充电提能……

农村天地广阔
四川,帮扶不断档,投入不减力
内生动力,发展后劲,与时俱进
数风流人物
到基层广阔天地
显身手,成大器,堪大用
注释:
读《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之《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案例选 教育·科技·人才篇》记咏,定稿于2024年7月23日·北京·建行研修中心(研究院)马蹄形教室,首发《现代复兴诗刊》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赞赏记录:

投诉举报

举报原因(必填):
侵权抄袭 违法违禁 色情低俗 血腥暴力 赌博诈骗 广告营销 人身攻击 其他不良信息
请详细阐明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