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十二 字无用,号齐山居士。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安徽省诗词学会常务理事,池州市秋浦诗社社长。诗词散见于《诗刊》《诗潮》《诗林》《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刊,著有诗集《王十二绝句三百首》。曾获得首届杜牧诗歌奖、第四届刘征青年诗人奖、第19届青春诗会雏凤奖、两届《中华诗词》年度好诗词奖等。
王十二诗词集评(二)
清明
宿草青青坟冢新,落花啼鸟各成春。
去年扫墓人还在,今日君为墓里人。
曾继全点评:
转结句读者伤心、闻者落泪。可知世事沧桑,人生短暂。
刘鲁宁评:
起承压得住,转结抖得出。构架极佳。
麦未黄点评:
起承二句用比兴手法,托情于景,引发感慨,意白而情浓,非亲历而不能体味。
王惠维点评:
去年一同扫墓,今年人在墓中。唯有青青宿草,落花啼鸟依旧,此情此景,人何以堪!
楚家冲点评:
王兄此作立意新颖,境界自高一筹。清明时节,草渐春深,墓里墓外,不过时间而已,这就是人间烟火,自续的一种景像而已。见旷达。
王开炎点评:
起承通过特定环境描写,静景动景相互匹配,渲染出一种悲凉气氛,转结通过强烈的反比,衬托出内心对故人的怀念之情,耐品易感。
陈自如点评:
一种人去不久便思君不见君的憾意跃然纸上。宿草、落花、啼鸟,均为思念与憾意埋下伏笔。这种以思念与憾意写清明之手法,更具清明之意象与意境!
乔长柱点评:
去年“扫墓人”,今成“墓里人”,令人唏嘘,催人泪下!平淡无奇之语,却蕴含着强烈情感和无限思念!扫墓是华夏儿女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是一个永不间断的过程。
王靖点评:
首句的“君为墓里人”与首句的“坟冢新”遥相呼应。承句借落花来感叹世事无常,生命无常,啼鸟语意双关。转合二句运用对比手法,使得诗旨更为深刻。本诗言浅意深,却耐人寻味。
史济民点评:
这首诗不以奇特警俗取胜,而以朴素自然见长。“去年扫墓人还在,今日君为墓里人”一联,用白描的手法,生动的细节,典型的场景,展现了人生聚散独特的一幕,委婉蕴藉地抒发了真挚的情谊。读来让人潸然。
雷经升点评:
又是一年清明,隔年的草泛青,却新添了一处坟冢,“宿”“新”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也是这样的春色里,去年与“君”一起扫墓,今日却为“君”祭扫,真是阴阳两隔,世事难料,不禁让人唏嘘不已。后两句似是平淡而出,却极具冲击力,同时也呼应了首句。同样是写清明祭扫,因为构思新颖,立意自然不同寻常。
与麦未黄巩超二兄同游齐山
只画孤亭恐未工,翠微窈窕石玲珑。
青山欲盖夕阳印,几字飞鸿落款中。
王惠维点评:
极爱转结两句,青山盖印,飞鸿落款,形象新奇,真神来之思也。
王聪颖点评:
以画喻山,终不足奇。奇在夕阳盖印,飞鸿落款,不独色彩明丽,且动态十足,如画龙点睛,而且双管齐下,双睛共点,齐山之神彩,顿见飞扬。
王开炎点评:
起承将翠微亭的突兀、齐山的秀美和奇石的玲珑一笔勾描出来,概括性好,且有递进感。转结句更属奇思妙想,西下的夕阳像一枚印章,盖在齐山这幅优美的画上;天上的飞鸿像诗人的落款题跋一样。比喻贴切无痕,属妙手偶得,值得点赞。
沈利斌点评:
全诗不直写游齐山,而是“画”游山所见,颇有诗趣。起句突然,却能自然引出后三句,如见画师从孤亭画起,再画青山苍翠,奇石玲珑。最后以印比作夕阳,以落款比作飞鸿,让画卷更加完整。此篇既是作诗,也是作画,与常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所不同,此诗重在“画”的过程,画卷完成时诗篇也已完成。第三句类似比喻初见新奇,今已多见,结句比喻有新意。
张智深点评:
诗人把大好河山纳入画图,便在画术上做足了文章:只画一个亭子在美术构图上稍欠完整,那么就需要加上些奇石并衬上些山色。画毕用红色的夕阳加盖印章,再用些飞鸿题字签名,最终完成画作。这岂不是天公在作画么?然而妙处不止于此。几字飞鸿落款中,一个“中”字,便使境界全出。“中”不是完成时,而是进行时,这就生动地描述了天公在用飞鸿题款时全部的动态过程:那鸿不是普通画中不动的翼类,而是随着笔触而虚实飘动的一群精灵,创造了绝妙生动的境界。我多年倡导“妙思”,此诗正是典型的“妙思”佳作。
霄坑
高山深谷远人家,松树当门竹作笆。
四面白云皆落座,一池春水正分茶。
江岚点评:
清新脱俗,后二句尤灵动高妙,别具手眼。
王惠维点评:
白云落座,春水分茶。奇思奇句。令人拍案!
抱朴书生点评:
“四面白云皆落座,一池春水正分茶”,联想和想象奇特,诗意盎然。
王聪颖点评:
转结用对仗,工稳而见意味。白云为佳宾,春水作主人,一则"落座",一则"分茶",静中生动,体物及人,此等境界,真是令人神往。
曾继全点评:
霄坑风景区坐落于九华山脉,东与"莲花佛国"九华山相邻,历史上曾是香客沿秋浦河朝拜九华山必经之路,呈现过"商贾如云,货物如雨,朝圣入龙,香火如风"的景象。起句,说明霄坑的位置。承句,松树当门竹作笆,借用松树和竹子的意象来衬托霄坑。转结句,白云为客,同松树和竹子一样衬托。尾句很是精彩春水就像一壶茶给白云分,写的生动新奇。
王力点评:
作者诗集,在我枕边已近两年,因我喝酒总爱剩小半杯,以作者诗集覆之,诗便沾了酒气,酒更沾了诗气,我再饮之,则盗发灵感,其中国文化意境与味道,真的足足的,我因此加封作者诗集为“国子监盖酒”。我大作者二十岁,对作者的期望值和苛刻程度不亚于刘庆霖和潘泓两位老师,可评可不评之间,我向来不评他,但这首诗实在不能不评。白云落座,春水分茶,中国历史与哲学绵绵而来,如何舍得!
飞抵兰州
群山起伏路悠悠,下视舷窗云上头。
三尺黄河如玉带,横腰一系是兰州。
曾继全点评:
转结句比喻生动形象,有气魄。
王开炎点评:
赋比兴运用典型表现,站位高,气势雄浑。
段维点评:
“三尺黄河如玉带,横腰一系是兰州”真是妙句,切景切情、绘形绘态!
雷海基点评:
下联精彩,不仅写出了黄河与兰州神采,如一幅美图。更显雄浑气势,千里黄河在作者眼中不过三尺。
王力点评:
作者刚刚携夫人出巡西北回来,便带来了大西北的磅礴气象。黄河只三尺,兰州只一系。非飞机高度使然,乃作者内心超越从前也。
孙群点评:
“三尺”“横腰”皆夸张之语也,飞临兰州上空,俯瞰之下,黄河如三尺玉带,穿城而过,恰似“横腰一系”。可谓所在愈高,所视愈小。
晓荷点评:
这首诗写坐在飞机上看黄河、兰州。“三尺黄河如玉带,横腰一系是兰州。”比喻之妙,十分恰当。“横腰一系”的构思奇巧,动感十足,气势不凡,耐人寻味。
思尘点评:
飞机上鸟瞰大地,视觉感受自然不同一般,所以黄河成了三尺玉带,兰州也可以横腰一系了。思驰九万里,把山川大地把玩于掌上,这是诗人做出来的事。
唐海棠点评:
玉带横腰一系的比喻又新又形象。更好的是能写出飞机下降时看着兰州城在眼前渐渐放大的感觉。如在地面看,此喻就不那么写实了。诗人真的很善于把握和描绘生活中的细节。
铁笼车看虎
昔年看虎不相通,我在人群虎在笼。
今日我还来看虎,虎于笼外我笼中。
周啸天点评:
构思极其好,语言不到位。
张智深点评:
白描写实,腾挪作巧。无一声感叹,而一切尽在不言。
何其三点评:
妙在布局,巧在奇思,此诗如同一则寓言,通过人虎位置角色转换,阐发道理,引人深思。
徐艺宁点评:
此诗结句见机锋,个中深意,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岂是一二语句能道破。好诗当如此,本是寻常事,一悟便不同。
胡迎建点评:
以昔年与今日我看虎位置的不同作对比,虎乃噬杀的象征物,放纵野外而人被关入笼子里。不合理的现象,不合理的对待。寓意深刻。
段维点评:
绝句运用“虎”与“我”,“笼内”与“笼外”的对举关系构思成篇,并采用了“重字”手法,看似绕口令,其实想说明的是事物性质会因时因地因视角不同而不同,可视作一首哲理诗。
王聪颖点评:
人生于世,无非笼中与笼外两种境界而已,而多数时间,大抵处于笼中。即或得自由之身,亦难能得自由之心。以虎为参照的妙处,在于使其具象化,从而具有瞬间打动人心的力量。
潘泓点评:
他的诗真正体现了他的诗观,即“情感要真,文心要善,格调要美”。他的作品,取材大都来自于生活,所发的感慨,也易引起读者共鸣。《铁笼车看虎》中前二句与后二句的比照,其实是对生活的感慨。
卢冷夫点评:
小诗通俗、直白、新颖,且富含情趣理趣,所以耐读耐品。近来有诗家论及直白,我亦有同感;读此诗,更觉诗之直白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的干瘪、情感的虚假,尤为可怕的是语言、技法的固步自封与装腔作势。
张明新点评:
亲身经历有感而发之作。昔日看虎,虎在笼,人在外,今日看虎,虎在外,人在笼。作者有感而发基于联想,读者产生联想基于读此作,是联想完成了作者和读者的心灵契合。但作者的联想和读者的联想未必尽同,这正是好作品的特质、高手的高明之处。
王力点评:
虎在笼中,我观虎心理上近于俯视,或怜其虎落平阳,或嘲其虎落平阳;我在笼中,我观虎心理上近于仰视,或慑其王者之气,或慕其王者之气。这本是作者对昔日公园观虎与今日公园观虎方式变迁之寻常慨叹,引发读者什么样的不寻常联想却未可知,若比于英雄境遇,则悲情生矣。
秦凤点评:
擅长提炼生活,于朴实文风中蕴藏哲思,颇得宋诗之旨。此首亦然。笼内笼外,不仅仅是观虎时处境变换,抑或是俗世樊篱之无奈呢?诗本是要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好的诗无非有情趣或理趣。诗的理趣就是通过诗的形象来表现哲理的艺术趣味,也就是将理融于诗的形象之中,与人共鸣。
沈利斌点评:
此诗前二句写昔年,后二句写今日,角色虽然都是我与虎,但因时光变换,两者所处位置翻转,读来诙谐风趣。此诗句句有“虎”,且重用“我”“笼”等字,不仅不觉累赘繁复,反而有婉转之感,由此可见作者炼句手段不俗。此诗句句言事,似未见情、境,但诗自有深意,如以保护动物去解读,或以人生无常去品味,皆不失为一首好诗。
张庆辉点评:
不同年代不同情景下看虎,状貌对举,饶有意味。我不知道作者是否别有寄意——当然,这个并不重要,清人谭献在《复堂词录序》中有言:“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未必不然”,文本为个性化阅读提供了可能性和自由度,只有作者之文本与读者之解读形成审美闭环,作品才真正完成。若此说成立,容我认为——前二句,是为“权力已经关进笼子”的社会画像,后二句则反之。“不相通”言未及义。
陈自如点评:
昔年去动物园看虎,虎在笼中我在栏外,总感觉我是自由的。今日乘铁笼车看虎,我在笼中,虎在外面,反倒感觉虎是自由的了。前后两句将我与虎换位对比,笔触虎与我,实乃是作者对生活乃至对人生的感悟。生活中有得便有失,人生中囿于太多了,则把自己也束缚了。有生活和人生经历的人,读此诗都会有所感慨的,只是感慨不同而已。好诗诚如是也!由于是先后换位对比,诗中虽有“虎”与“笼”字的重复,却让人更有加强语气之感!
彭诗云点评:
昔年看虎,我在人群,虎在笼中,当是儿时在动物园。今日看虎,我在铁笼车里,虎在铁笼车外,当是在野生动物园。这是此诗字面上的意思,作者只作了客观描述,并无生发。然因我、虎和笼字的反复对比叠加,加上虎、笼两字本身的内涵外延比较丰富,就使得此诗有较大的想象空间,使其张力十足。不同的读者对此有不同的解读,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此诗的好处,便在于给了读者较大的再创作空间。惟不相通三字,语意不明,微瑕。
王开炎点评:
能将一个普普通通的看虎小事,写得如此轻轻松松。及至移目时,又欲罢不能,不禁又陷入沉思,令人玩味不已。这应该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寓理于事,寓神奇于平淡之中吧。人世间,生活中,许多人,许多事,皆如此诗中的人、虎、笼,横看侧看,不必说尽,一切尽在不言中。能于日常生活之中,抓住点滴片段,写出如此充满哲理又厚重的诗句,足见用心之细腻、用笔之犀利。诗人独辟蹊径,语言朴实无华,庄谐有度,和平常的风花雪月章节,自有天壤之别矣。
麦未黄点评:
一首好绝,语言是它的肉体,其内的“灵”却是令人难以尽窥,唯有读者用本心去感受。就我所悟,此诗疑点在“不相通”,而伏笔也正在此。不相通,有隔阂也。而后二句虽未阐释,而虎居笼中,则尤猫尔,虎居笼外,方为虎也。作为人类来说,为了得到事物的真象,又何尝不是自陷于笼中呢?如今与昔日观虎方式的不同,其实也是今人对通达自然之道与自然相融洽的无奈屈从吧。诗回环反复,颇似绕口令,然不滞不涩,又如回音萦室,形成共鸣,久久难去,非通宫商而不能为矣。
韦散木点评:
此绝句有章法可循。见冯振先生《七言绝句作法举隅》第7法:亦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者,但于第三句用“今日”、“如今”等字,而首句则不用“昔年”、“去岁”等字,然其实指往日之意,固隐含于其中也。如唐·杜甫《解闷》:“一辞故国十经秋,每见秋瓜忆故丘。今日南湖采薇蕨,何人为觅郑瓜州”;明·袁凯《扬州逢李十二衍》:“与子相逢俱少年,东吴城郭酒如川。如今白发知多少,风雨扬州共被眠”。此诗好在不仅用此章法做今昔观点对比(今是昨非),又能体现个人成长视角之差异。
刘庆霖点评:
良才发来《铁笼车看虎》,我读了数遍,很是喜欢。我喜欢的理由不是他逆向思维用得好。当然,逆向思维也是诗性思维的重要方面。我喜欢的是良才能把自己与笼子里的虎平等看待,能够换位思考,甚至能尊重笼子里的虎。是的,虎是值得尊重的人类的对手之一。有人嘲笑笼子里的虎,是多么的浅薄,虎又不是你装进笼子里的,如果你有本事把虎装进笼子时,再嘲笑也不晚。良才坐在铁笼车里看虎,自己想的很多,可能虎也想的很多,良才的诗又让我产生很多联想。也许,这就是好诗带来的启发吧。
卢象贤点评:
其手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殊为难得。传承的是“卒章显其志”的古法,创新的是意象、语言的现代化。卒章,就是第四句。此诗前三句只是铺垫,第四句才是馀味无穷的。昔年看虎,大抵是孩提间,未洞悉世务,未免与诸童一样欢呼雀跃而已。此时虎在笼,人在群。今日看虎,人已成熟,渐味世情,忽生幻觉。虎犹是笼虎,然其不须思维,不须劳作,不须买房、买车,故其实已财务自由,实处牢笼之外。看客虽在人群,然心志不自由,有各种尘虑,故虽立人群,实已早堕笼中。此为第一层。再往下想,虎犹笼虎,而独为世界,不与其他虎产生纠葛,实得大自由。而看客虽在人群,却有各种复杂关系,其中不乏阴险小人时刻欲加算计。此时人虽在群,实已处笼中。进入人性层面,这是第二层。绝句写到这样,就不仅是技巧,而是有了思想深度。有思想深度的作品,才可谓为诗和创作。否则码字为业,终究不得要领。
过鸡鸣寺
昔日红来今日空,今人还与昔人同。
一千七百年间事,尽在樱花开落中。
张明新点评:
咏事举重若轻,诗法驾轻就熟
苏俊点评:
诗意回环往复,不落俗套。唯年前一语当为年间,始臻浑成也。
王惠维点评:
今昔对比,有同与不同。以樱花之开落,感叹世事,余韵悠长。
刘鲁宁点评:
写花?写人?写史?写事?是,也不全是。转结大好,言尽意长。
王跃东点评:
借助抽象概括式写寺庙今昔,结果用景结给予交代,体现了时空跨度。妙笔!
孙群点评:
对历史兴替、世事沧桑的慨叹。“前”换“来”或更准确。起句“来”显油,易换。起承句故用浅白回环语 ,为转结做了很好的铺垫和衬托。
王志伟点评:
起承交待,寺还是那个寺,只不过已破旧。人不是旧时人,但仍像以前那样来往,把读者思绪往禅意上引领。转结感慨,千年以来发生了多少事,只不过是樱花一开一落中而已,把禅意留给读者自已去品。
王靖点评:
前二句运用对比手法,用鸡鸣寺曾经的鼎盛繁华与如今的萧条冷寂做鲜明的对比。从而引出诗人所要阐明的观点,繁华落尽,也不过是过眼烟云……。结句精彩,含蓄中蕴含哲理,言尽意不尽,有画外音。
吴晓晖点评:
鸡鸣寺始建于西晋永康元年,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是南京最古老的梵刹和皇家寺庙之一,自古有“南朝第一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的美誉。昔日与今日,昔人与今人,一千七百年来的沧桑风雨,“尽在樱花开落中”。嗟古叹今,似不著一字,又似蕴含万千,得诗家三昧。
彭诗云点评: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鸡鸣寺为四百八十寺之首,其历史地位自不必言。起承句就寺与人、今与昔、同与不同的反复对比,形成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转结句更是把一千七百年间事之重,化入樱花开落之轻,举重若轻,以景结情,余味悠长,此笔力非普通人能为,与前南朝句及“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有异曲同工之妙。
游玄武湖
烟柳垂帘石拱桥,倚栏不见玉人箫。
长堤十里无边月,一杵钟声到六朝。
刘鲁宁点评:
“六朝”深远,“一杵钟声”最见风致。
归樵点评:
“烟柳垂帘”“无边月”闲处放笔,“不见玉人箫”“钟声到六朝”空处着想,自得深味。
彭诗云点评:
眼前的烟柳石桥,长堤明月,与想象的玉人吹箫,六朝钟声,把人带到一种宏大深隧的意境之中,画面感与历史感完美结合,有大唐气象。结句杵字下得尖新,有夜半钟声到客船的韵味,只不过此钟声穿越了历史,回荡在六朝的上空,读来余音不绝。
郎晓梅点评:
就好比写小说,纵向写诗,若有物什以为线索,则今古接壤,象具神通,蕴藉味永。即如此诗之“一杵钟声”,再如沈佺期《邙山》之“松柏声”,韦庄《台城》之“柳”,杜牧《过勤政楼》之“紫苔”、《泊秦淮》之“后庭花”之类,打开向古的时间隧道之门,以恒物为钥,不失为一妙法。一隅之见仅供参考。
王守仁点评:
读此诗见作者运笔轻巧,拈字有致, 烟柳,垂帘,石拱桥,栏杆,玉人箫,长堤,明月,钟声等意象勾勒出一幅六朝古都玄武湖的画面。长堤、拱桥虽在,烟柳如初,明月依旧,吹箫玉人不在,但有一杵钟声震耳。可见六朝古都已非昨日之古都,玄武湖亦非昨日之湖,不言变化而变化尽在诗中。隐笔抒意,余味流芳,可谓手段。
姜秀颖点评:
玄武湖的人文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六朝时,成为皇帝操阅水师的场所,并被辟为皇家园林。所以,游玄武湖,不能不想到与之相关的历史。
首句以“烟柳垂帘”的比喻描写石拱桥上翠柳成荫的景象,给人春意盎然之感。次句化用典故描绘倚栏沉思的状态。传说春秋时,秦有箫史善吹箫,穆公女弄玉慕之,穆公遂以女妻之。箫史教弄玉吹箫作凤鸣声,后凤凰飞止其家,夫妇俱随凤凰飞去。“倚栏不见玉人箫”,将人带入过往,有历史变迁之感。第三句写“长堤十里无边月”,一方面写景,境界开阔;一方面以月入境,引人沉思,为后文作铺垫。第四句以钟声入境,“一杵钟声”,悠悠远扬,将人送入幽深的过往。小诗用唐诗人韦庄《台城》的诗意,化情入境,情境相融,意蕴丰厚。积极调动多种表现手法,视听结合,用典无痕,给人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余韵不歇。
出池州站
一车开动万山围,有客离家有客归。
我与大山不同路,大山后退我前飞。
王靖点评:
起句非常有气势,并且贴切自然。为转合做好伏笔。因为有万山围,才有结句的大山后退我前飞。整首作品脉络清晰,衔接紧密,动静相宜,非常独特。
雷海基点评:
精彩在通过火车站和车行,抓取离与归,后退与前行两种对立的相反的现象,反映哲理。自然界和社会上这样的现象很常见,是常态,不可以悲,也不可以喜,应平常心对待。难得的小诗。
张应中点评:
绝句的出彩一般都在结句,此诗亦然,但不可忽视一二句的铺垫酝酿功夫。此诗借山与人的相对运动,写离家之感,不停留在一般诗作的趣味性上,跳出他人窠臼,难得难得。
安全东评:
首句“万山围”三字下得生猛有势。二三句言事,是实写。末句还是言事,却实中有虚,实中见活,全诗亦藉此句“飞”起来了,予人以遐想,予人以感观之愉悦。或谓此种感觉人人有之,惟作者能写出来,此即诗人与非诗人之别也。
刘泽宇点评:
此二首皆人间常景也,是人人心中有,却只能由诗人以诗语道之,所不同者,《地铁站台》只是客观记录,诗人主观感情少,《出池州站》则诗中有人,诗人主观感情多,且诗味较前一首更足,诗语亦更浑成一些。
刘能英点评:
整首诗韵律和谐,意境深远,在描绘旅途中“有客离家有客归”场景的同时,表达了“几家欢乐几家愁”的人生常态。甚喜承结句,但个人觉得转句的“不同路”与结句稍嫌重复。转结句的“大山”不如直接用首句的“万山”。因为火车开起来,不论是大山还是小山,都在后退,还可避免另起一个概念减弱复沓的效果。
王力点评:
作者给我谈过这首诗的创作意图,言对已有个人小宇宙持开放态度。离家原为出门,亦小经探讨,最终还是听了我的建言。作者年轻得很,先不必有杨逸明的恬淡,星汉的自由,王守仁的率性,那些以后都会来,但如果缺乏走出自我拥抱世界的见识与胆略,就可惜了个人天赋和对诗词创作的热爱了。
向小文点评:
杨万里写山中感受:“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拟人手法独到,写尽山之崎岖和山之多。而这首诗虽是看似写山,但切入点不同,同时掺入对人世分离之情的感受,巧妙抓住我和山的物理位移的正反原理,写得富有情趣,同时寄寓了淡淡的乡愁,二者有同理之妙。在诗中,诗人用一个围字,写尽了山之多,接着第二句巧妙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写出了离家和归家两种世间状态。最后在第三句巧妙把自己嵌入到诗中来,突出主体和自我,把山和我之间这种距离的移动,巧妙融合,融为一体,使得山的形象立马生动活泼起来。
客至
白瓷壶老碧螺新,小院重修来故人。
倒出太湖三万顷,一杯盛满洞庭春。
孙群点评:
以太湖万顷之大与茶水一杯之小形成强烈反差,表达富诗意,大气且温馨,足见欣喜之情、待客之诚。
张明新点评:
三四句一大一小,一倒一盛,意象叠加,联想奇特,诗意盎然。湖非水,杯非茶,而是三万顷的友情。只可意会不能尽评的诗才是好诗。首句的壶和尾句的杯重复,可改。
刘鲁宁评:
新、老、重、故的选择,莫不见作者炼字的仔细。转结句意阔情细,见张力。
王惠维评:
老壶新茶,小院老友。虽不言交情如何,但从“洞庭春色”来看,定非泛泛之交。尾二句笔力非凡,以气势胜出。
彭诗云点评:
壶老茶新,小院重修,可见迎客之隆重。白瓷一壶,可倒出三万顷太湖之水;碧螺一杯,可盛满整个洞庭的春天。太湖水、洞庭春,皆主人之情意也!大小之极致的对比和夸张,足见主人的热忱和深情,比太白之千尺桃花谭水何如?只是不知来客谓谁,如此有幸。
汪奇圣评:
诗以碧螺春茶起篇,然非咏物,乃吟生活小景。用夸张手法,小中见大,以张气概。大者何?三万顷大,洞庭春大。作者熟知太湖流域是该茶的产地,“洞庭春色”为苏轼赋之名篇,故撷取故亊,连缀成章,创造了美好的意境,展现了丰富的生活情趣和宏阔胸襟。
李云桦点评:
造语甚工,何待吾言。郁达夫论诗,以为前人有“粗细对称”之秘法,且引杜少陵《咏怀古迹》申述之。以为“紫台朔漠”,广大无边;“黄昏青冢”细小纤丽。以此言之,则此诗亦得之。吾亦数见今人作诗,每有大言者。愚以为大言须浩大之气支撑。气小言大,则类叫嚣。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此乃作豪放语之底层规则,非特指是篇而言也。
访黄山松盆景园
拳石千仞杳难攀,万里烟云尺木间。
买得小松归去后,便能终日见黄山。
刘鲁宁评:
起承句是留白语,转结句是性情语。
王惠维评:
松虽小,因其是黄山之松,故能见其大也。所谓爱屋及乌,亦是同理。
梁英剑点评:
以小见大,引入思维,丰富想像,放怀抒情,平常事,平常心,捉笔不求参天树,小小盆景大世界,全诗平白浅显,场景不论大小,有趣皆妙。
麦未黄点评:
小中能见大,方寸别有天,由此可见一斑,与吾先前所作“窗前摆上一盆绿,便把春姑娶进门”异曲而同工也。
祁连雪点评:
浓缩的盆景看到的是诗人浓缩的感情,睹物思景的意境很美。结句的“终日”表达上不够味。
王力点评:
由宽而窄,由窄而宽,真正收放自如。黄山却在一盆间,唯有真诗人,才作如此想。唯终日个见不如日日,终日乃整天,日日乃每天,无论语感还是实义,日日似更妥当。
王聪颖点评:
尺幅之内,可知万里之遥,虽为画论,移之于盒景,允切。以一松而见黄山,已是小中见大。以一盒景松而见黄山,乃以小中之小见大中之大也,非有大胸襟而不能得此境界。
杨雪窗点评:
小中见大,虽有巧思,而能落落大方。作者平素所作七绝,极力运巧,时时堕入尖新格局,不免小家子气,且有气浮之弊。此诗则襟度宏朗,颇觉可观。东坡诗云“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与此诗后二句同一机杼。白璧微瑕者,首句“石”字属仄声,此处当用平声。
水调歌头•杏花村
昔日一遥指,千古雨纷纷。杏花残了天明,无处不消魂。刺史当年何在,绝唱一时同尽,莫辨本来真。说穷古之事,用尽古之人。
笛在前,牛在下,是吾身。清明时节,路上都是杏花村。名在江南寂寞,利在山西红火,二字最无因。化作汾阳酒,不在贵池春。
苏俊点评:
此词之叙述方式较特别,有一种娓娓道来之声口萦于耳际。笔调亦如流水行云,读之耳目为之一新也。
王开炎点评:
围绕杏花村的景色描写,介绍了杏花村的前世今生,上下阕各自写景抒情,夹叙夹议,期间穿插着作者对杏花村独特的思想感情。铺排合理,朴实自然,充满词味,值得点赞。
江边老吕点评:
化小杜名篇入题,若即若离,亦明亦暗,扣稳题目。把山西汾阳和安徽池州两地“杏花村”嵌入其中,融圆中更添词味“路上都是杏花村”。整体节奏明快,发散隽永,流畅中还有几分幽默,好词。如果上结“穷”用仄就更好了,此调宜从律句。
蝶恋花
燕子双飞人独语,独自无人,燕子双飞去。芳草湖边杨柳路,清风都被蝉声妒。
已断蝉声犹在树,近处斜阳,远处斜阳暮。毕竟斜阳留不住,斜阳一点山无数。
鬘斋点评:
语势悠长,不言愁而愁自见。
杜门弟子:
不能说不用心,终觉前人语境反复咀嚼。
牧云点评:
流畅。巧化前人词意,得之在此,失亦在此。
段维点评:
十二兄的绝句出新出彩,且很有时代感。这首小令笔法娴熟,内容乃调适心情的文字游戏耳。
之乎者也点评:
起拍燕子与人两个意象交替出现,缠绵反转,颇有巧思。然下片再把斜阳继续按同种套路狠狠摩擦,既显刻意,似亦无必要。
思尘点评:
词遣幽怀,上片极言“独”,下片极“暮”。几个匠心重字,重得大胆,重出了回环往复之效,将孤独、沧桑之情渲染到极致。深沉厚淼。
孙群点评:
此句“斜阳”重复使用而不觉其赘,反觉回环往复之美。“斜阳一点山无数”以“一点”vs“无数”,画面极美,画家手笔也。而“毕竟斜阳留不住”,使画面更呈现一种动态美。全词读来,美则美矣,唯与古人取材无异。
雷海基点评:
此作写三物:燕子、蝉声、斜阳,上片主要写燕子,下片主要写斜阳。蝉声在上片尾部和下片头部,作为燕子与斜阳的衔接和过渡,再加燕子、蝉声、斜阳三个词语重复使用,致诗词结体紧凑,流畅好读。结尾两句有哲理意味,藏变与不变之理。
编辑:邢建建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符力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