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风化人

作者: 2024年07月09日17:00 浏览:0 收藏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题记: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叙事曲
中国文化,跨越时空、超越国度、魅力永恒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叙事
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
开创承载以文化人新时代新任务

何以中国,文以成风,载道化人
天下为公、天下大同,民为邦本、为政以德
九州共贯、多元一体,修齐治平、兴亡有责
厚德载物、明德弘道,富民厚生、义利兼顾
天人合一、万物并育,实事求是、知行合一
执两用中、守中致和,讲信修睦、亲仁善邻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履践“两个结合”,演奏新时代壮阔的文化叙事
以强大的生命力,智慧的光芒,点亮灯塔

道以明向,法以立本
术以立策,势以立人,器以成事

读懂当今人类面临的共同抉择
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绚丽华章


(一)
三者

电视剧《山海情》
做伟大时代的见证者记录者讴歌者

那是一九九七年的春天
一个村庄,宁夏西海固“吊庄”
搬迁到银川平原,建设新家园
由此,“闽宁村”新生了

把文艺创作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
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2019年11月,《山海情》出题策划
2021年1月,《山海情》播出

聚焦脱贫攻坚战胜利的奇迹
闽宁携手的“山海情”
这是文艺工作者书写的时代答卷
苦难,奋斗与辉煌,也是三者
大巧不工,大象无形
唤起的,是文化认同,集体记忆

用中国故事表现中国审美
用中国气质传播中国声音
让全世界读懂中国
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山海情”,成风为民
“山海情”,载道为国
如今的宁夏特产店
“山海情”里的农产品
农产品里的“山海情”
响当当,名扬四海
高端,大气,上档次



(二)
千名干部进千村

西藏昌都市
海拔,3500米以上
高寒缺氧,山高谷深,道路艰险
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
教育人民的实践标杆
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志智双扶”
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走上小康道路
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

宣讲+文艺,宣讲+电影
宣讲+故事会
趣味游戏+宣讲,有奖竞答+宣讲
在寓教于乐中,最大程度领会理论、记忆征程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
增加收入是关键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让理论征程宣讲
更有“酥油香”“糌粑味”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雪天一身冰
换回了政通人和

千名干部进千村
连的是心
“电”亮的,是真情,更是生活

(三)
核心价值观百家讲坛

学习雷锋好榜样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雷锋精神
照亮新中国一代代人的成长
曾经将灰尘撒向中国人的精神高地
蒙尘的,不仅有雷锋
更有许多叩问者的惶恐

把中国故事讲生动
把核心价值观讲明白
雷锋精神
灯塔光芒绽放,焕发久藏的洪荒之力
向上向善,守望相助
有了强大的道德支撑

涟漪效应,润物细无声
“融媒”之笔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仪式感”“沉浸感”
交替播撒爱的种子
能共情,有共鸣
知行合一的力量,入脑入心

(四)
活着的古城

广东潮州市
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
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赓续中华文明的潮州实践
绽放光彩

潮州古城,始建于宋
盛享“海滨邹鲁”“岭海名邦”的美誉
这里,浸染着以韩愈为代表
历代先贤的文化印痕
“三山一水一洲”的城市空间和山水文化
潮州人,无不自豪

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微改造”的“绣花”功夫
留下了一个“活着的古城”

“古”的典雅,焕发“新”的美丽
见人见物见生活
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
让市民和游客于细微处
感受到城市温度

熙熙攘攘,遥想前世
来来往往,勾画今生

(五)
好家风好风气

浙江温州市
懂“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让好家风
由“虚理”走向“实景”
践行“德者有得”
让好家风与好风气双向协同发力
“最美家庭双联盟双服务”成机制

“最美家庭”胡婷婷家庭
夫妻俩十年如一日,相互扶持,共同成长
“最美家庭”陈杨美家庭
全家热心公益事业
“最美家庭”李国色家庭
9年无偿为失智老人提供面条

崇尚“最美”,引领风尚
“一群人”,成为“一城人”的美

“最美家庭”孙兰香家庭
数十年在“红日亭”做公益
“红日亭”,已成为温州城市的“慈善地标”
生动注解
大爱城市、诚信社会、道德高地的城市形象

礼遇“最美”
线上线下光荣榜,好家庭信用贷,积分超市
求实的礼物措施
带动更多家庭,更多成员
将“最美”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六)
激活的“沉寂资源”

湖南湘西州
“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的蝶变故事
家喻户晓

这里,是一方红色热土
老一辈革命家创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这里,世界文化遗产老司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古城
一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项目
二十八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一百七十八个中国传统村落
四十一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唤醒乡村“沉寂资源”
从“藏在深山人未识”到“一举成名天下知”

“展品”变成“产品”
“老手艺”变“新产业”
“让妈妈回家”公益项目
带动300余位“妈妈”返乡就业

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人才
“武陵人才行动计划”“农村职业经理人”启航
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作变体验
“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
利益联结机制,助力开拓市场
公共文化阵地,培育乡风文明
红色教育走进乡村
激励群众铭记历史,感恩奋进
生态之美,文化之美,产业之美,生活之美
历史文化资源与绿色生态资源
在新时代被唤醒
转化成了源源不断的“新时尚”

(七)
千年瑰宝

数字敦煌,着力赓续中华文脉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漫步敦煌,一眼千年
保护敦煌,刻不容缓
于是有了“数字敦煌”构想
樊锦诗,敦煌的女儿
知行合一

千古匠心,造就艺术宝库
代代守望,绵延文脉气韵

敦煌研究院
梳理文化宝库家底
个性化设计数字化方案

多学科交叉融合
735个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
2000多身彩塑
记录下历史的变迁,艺术的演进
流传下包罗万象的史料

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
图像采集、图像加工、三维扫描、三维重建
关键技术,工作流程
采集、加工、存储、传输、交换、服务
技术难题,一一攻破

文物数字化
从陌生走向前沿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团队
成为云端敦煌的佼佼者
让深藏石窟的文物
走出洞窟,走出敦煌,走出甘肃
走出中国,助力中华文明传承发展
推动各国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

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
全新的预约模式和“数字体验+实体洞窟”的参观模式
让更多游客观其容、赏其美、品其意
主题电影《千年莫高》主要讲述莫高窟的历史文化背景
超高清数字球幕电影《梦幻佛宫》
突出莫高窟经典洞窟虚拟漫游,实现游客“”窟外看窟”

观看了电影,再进入实体洞窟参观
提升的不仅是游客体验感
更能缩短游客在洞窟的停留时间
减轻洞窟长时间开放对文物保护的压力

“数字藏进洞”,激活无限活力
“智慧石窟”平台,服务效能无限延展
推动流散文物
数字化复原,数字化相聚
得以在云端重生、重塑、重现
加速度建设“敦煌学研究的高地”

在敦煌
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
几代人薪火相传,勇担重任
择一事终一生,矢志不渝地守护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

在敦煌
后继者接过前辈接力棒
潜心研究,攻坚克难
用摄影采集、3D建模、构建智能知识库
记录莫高窟全貌
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利用
与时俱进,炫歌不辍

(八)
火爆出圈

贵州台江县
“村BA”群众性篮球比赛
从民间自下而上,自发形成
赛场上,火爆的场面
感受到了对篮球最真挚、最炽热的爱
感受到了中国乡村的活力

比赛间隙
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
上场表演、讲习
银饰锻造、苗族芦笙舞……
《我和我的祖国》《一生所爱》《侗族大歌》
轮番上阵
夜幕下的颁奖典礼,格外耀眼夺目

乡村乡土文化“热”起来
农民精神“富”起来
“农”字号奖品
全方位彰显乡土特色

向外借力,带好节奏
有了全国知名的“亮丽IP”

“村BA”火爆出圈
15个系列产品
以赛扶产,以赛助旅、以赛兴城
吸引人才回流
打造成了群众增收致富的新平台

(九)
大象北移南归

2021年4月16日
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县与普洱市墨江县
相邻的一座山头上
突然出现17头亚洲野象
自此,“象”往之路,成为最美的风景
直至,2024年8月8日20时许
跨过元江向南走
一度北移500公里的象群
跨越了男归的最大障碍……

《同象行》《一路“象”北》……
传播可信中国
以萌趣舞象
展现可爱中国
以绿色成就
报道可敬中国

野象集体卧眠,母象河里救小象
小象嬉戏打闹……

超过110亿次的全网播放量
达3000多篇的境外媒体报道
覆盖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生态文明国际传播“破圈”之旅
成为近年来最出色的国家宣传片


(十)
中国节日

河南广播电视台
“中国节日”细节节目
成为中华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3季21期节目
全网阅读量达到900亿次
海外平台总观看量超5000万次
70余家驻外使领馆和机构向全球推介
推动人民群众文化自信达到新高度
打开了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新窗口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
端午节、七夕节……
以文化为魂,以美学架构
编织起一场场中国节日的影像奇观

记忆犹新的“奇妙游”
共鸣难忘的“艺术小宇宙”

《清明上河图》《莲鹤方壶》
《洛神赋》……
活了起来,动了起来
生动有趣,亲切可爱
“新国潮”,潜入心田

中国发明,中国神话
中国家宴,中国姓名
燃起国风新热度
引领文化新时尚

(十一)
盛世修典

浙江编纂出版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
十八年持之以恒
60卷,226册
精品佳作收录最全,出版规模最大的
中国古代绘画图像文献集成

全球范围,搜集整理
牵动260余家海内外文物收藏单位
最高技术,最高水准,最高品质
想尽千方百计,走遍千山万水
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
完成了宏大的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

2022年9月29日,国家博物馆展出
“学习强国”平台已播出1216集
总点播量超4.17亿人次……

中国历代绘画,穿越历史尘烟
突破时空界限,文化传播路径
立体化、多元化,赓续中华文脉

(十二)
“大数据”+“铁脚板”


江苏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打造就业公共服务“升级版”

就业,是民生之本
人民群众更加期待高质量的就业服务
开发“就在江苏”
智慧就业服务平台
“放心聘”、就业政策计算器、江苏工匠课堂
服务3100万名劳动者、180万户企业
创新打造310个标准化家门口就业服务站
27个品牌化就业富民乡村振兴基地
50个规范化零工市场
构建高品质“15分钟就业服务圈”

建好“信息库”,找准服务对象
用好“大数据”,优化服务方式
迈开“铁脚板”,提升服务效能
破解难题
让人民群众不仅“能就业”
更要“就好业”

(十三)
为有“技”青年一展所长

国家力量,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技能竞赛体系
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大国工匠,能工巧匠

《职业教育法》
又为职业技能竞赛提供了法律保障
“大舞台”“大擂台”
技能提升的“快车道”
成了培养选拔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跃升
技能人才
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
脱颖而出

215名选手,参加“世界技能奥林匹克”
创新举办全国技能大赛
有了“技能全运会”
全国三分之二的省份举办了
省级综合性职业技能竞赛

技能可以成就梦想
技能可以改变命运
技能人才的春天来了

工匠精神
铸造未来


(十四)
弱有所扶

成都市
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
确保群众遇到困难
有人问,有人帮,有人扶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兜底“安全网”,民生新命题

三个救助圈层
彰显社会救助的温度高效
“红黄蓝”三色走访关爱机制
做到了“敲门三件事”

“开门三问”:问健康、问餐食、问家常
“进门三检”:水、电、气
“出门三清”:清杂物、清垃圾、清通道

数字赋能,“物质+服务”救助
“政府+社会”双轮驱动
推动“主动发现+需求导向”
做好打通民生保障“最后一公里”


(十五)
住有所居

深圳市,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和供给
助圆新市民、青年人“安居梦”

“一中心”,以人民为中心
构建多主体保障
“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两有”模式
实现新市民、青年人
“住得上、住得起、住得好”的
“三得”目标
创新提出
“跟着产业园区走、跟着大型机构走
跟着轨道交通走、跟着盘活资产走”的
“四跟”发展战略

安居乐业,民之所盼,政之所向
“十四五”40万套(间)保障性租赁住房
应运而出

建设银行、开发银行
与深圳市人才安居集团合作
设立深圳市安居信建住房租赁基金
打造Pre-REITs基金标杆
首期规模40亿元


政府主导,国企引领,市场参与
小户型,高品质,低租金,全智能
方寸之间
打造舒适宜居的居住空间
让新市民、青年人
愿意来,留得下

(十六)
“改”出美好新生活

沈阳市,老旧小区改造
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
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东北老工业基地,老旧小区
占沈阳市住宅小区的比例超过一半
向老旧小区“开刀”
成为回应群众诉求的重要民生工程

因地制宜
突出“一老一幼”社区综合服务
答好“后半篇管理文章”

“面子”与“里子”齐抓
“硬件”与“软件”并举
改造老旧小区2006个
惠及居民78万户

抽丝剥茧,凝聚改造“新动能”
见微知著,筑牢安全“新防线”
扶老爱幼,构建幸福“新家园”
为民服务携手共绘“新蓝图”

“一区一策”“一幢一策”
精准制定,不摆花架子
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
将改造做到群众心坎上

(十七)
不出乡不出村

湖南郴州市,“半天被子”的故事
就发生在那里。“小病靠扛”“大病靠拖”,根深蒂固
写好“两病”门诊用药保障大文章,事关重大
让人民群众拥有健康保障
意味着拥有更强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做好常见慢性病防治
把高血压、糖尿病等门诊用药
纳入医保报销
敢于改革,做到了基层患者
“确诊不出乡+拿药不出村”

示范引领
竖起“两病”门诊用药保障服务新理念
签约家庭医生
提高群众防治“两病”健康意识
打造“15分钟用药保障服务圈”
“一站式”服务……
全覆盖,全保障,全响应,全方位
织密健康管理网
助力乡村振兴
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十八)
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陕西汉中市汉台区
面对“因病致贫返贫”风险难题
大病兜底保障机制,成为关键一招

勇于创新,敢于挑战
织密医保服务网络
聚焦解决救助不及时,不精准
建机制,补短板,防风险
建设医保预警监测前哨平台
让群众
病有所医,医有所保

群众还未主动反映困难
干部已及时上门摸排
“一看二查三问”“三是否、三有无”
核查犹如雪中送炭
暖手又暖心

“四则运算法”,减轻医疗费用负担
从“最多跑一次”到“办事不出门”
群众对医保服务的满意度更高了

“扶上马,送一程”
基本医疗托底保障
给了群众稳稳的幸福

(十九)
让居家生活更有爱

福建省,持证重度残疾人约45万人
需要家庭无障碍改造
方便生活起居,激发自立自强,提升生活品质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
福建省,立足实际,聚焦家庭
“要我改”到“我要改”
将特惠升级为普惠
努力不让一个残疾人掉队

家改入规划,政策落地生根
出台新政策,化解资金效率难题
整镇推进,氛围激发改造积极性
一户一策,满足个性需求
标准先行,全过程监督问效
确保残疾人真心受益
绣花功夫,彰显知信行合一
“小切口”带动更长“反应链”
助力残疾人更好融入社会
共享发展成果

(二十)
让每个孩子沐浴在爱的阳光下


吉林省,一千多个乡镇、街道
一万多个村子、社区
1.2万农村留守儿童
7.6万困境儿童
遇到生活成长中的“烦恼”
难以得到家庭、社会的有效回应
让每一个少年儿童茁壮成长
吉林省以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
推广“专业社工+儿童主任”的精准关爱工作模式
补齐基层特别是农村地区
公益志愿服务短板,促进基层公益慈善意识发育
培育志愿服务力量生长

让“儿童主任”成为“赤脚社工”
使“摸千百次脑袋”成为可能

试点破局,高位拉动,具体指导
精准关爱项目,示范观摩
“五步工作法”,一听就会,学了就能用
“救助保障”“分类施策”
“五色分类法”,关爱精准
体系协作,化解“小满足”“碎片化”“献爱心”

秉承儿童最大利益原则
护航“祖国的未来”,健康成长
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二十一)
床位不离家


上海静安区
为了老年人,有个幸福美满的晚年
率先开展家庭养老床位服务试点

把专业机构“里边”,社区“周边”的照护服务
延伸至老人的“身边”“床边”
服务有了“定制化、智能化、标准化”
打通了居家和社区养老的“最后一公里”

“五床联动”医养融合
让老人在熟悉的环境,亲情的陪伴下
原居安养

静安模式
为超大城市开展家庭养老床位服务
提升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能级
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参考

需求导向,优化供给
有了家庭养老床位项目
适老化改造样板间

政策红利支撑,接续完善保障
服务监管闭环,提升服务水平
社区资源整合,丰富服务内容

做优“一顿饭”,让老人更安心
两项“适老化”温暖“慢人群”
“独居相伴”,织密关爱网

医养康护融合,服务能级走高
数字化持续赋能
助推家庭养老床位服务
从补贴到自费的跨越


(二十二)
当好健康“守门人”

山东寿光市
入选国家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
加快构建分级诊疗制度

引导医疗卫生重心下移,资源下沉
让群众看病有“医”靠

政府主导,全民参与
实施诊疗能力培强工程
提升医疗医技水准
“一院一专科,院院有特色”
创建潍坊市基层特色专科15个
37.5%的卫生院达到国家
“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

基层医疗机构建设
重在乡村健康服务一体化
小病不出村
常见病不出镇
大病不出县

数字健康大脑
保障县、乡、村服务系统
用得快,用得好,用得高


(二十三)
中医馆越来越火

江苏,1500多个基层中医馆
三级中医馆,748个
四级中医馆,439个
五级中医馆,179个

“星级”中医馆火了
群众家门口,就能看上好中医
五级中医馆
规范提供10类26项中医药适宜技术
中医处方比例达到37%
中医年诊量达到4.6万人次

方便看中医,放心用中医,看上好中医
高位推进,赋能到位

因地制宜,中医馆渐成基层“明星科室”
质量内涵,国粹有传承,群众有“医”靠
文化瑰宝,传统中医凭实力“触网”出圈
江苏,自古名医大家辈出
《江苏中医药》纪录片
“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系列短视频
展现名家医师大医精诚,敬佑生命的风骨
“非遗里的望闻问切”,科普中医药文化

“千金方”“压舱石”
建管出实效
民生实事,全过程管理机制

坚定文化自信
传承中华文明优秀基因
熠熠光彩,中国烙印
百姓日常生活,江苏实践
植根于传统文化土壤
融于华夏文明血脉
点亮释放深邃的文化思想,哲学智慧
千年的中医药理论与实践
新政策再出发
注释:
读《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之《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案例选 文化·社会篇》记咏,定稿于2024年6月28日·北京,首发《现代复兴诗刊》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赞赏记录:

投诉举报

举报原因(必填):
侵权抄袭 违法违禁 色情低俗 血腥暴力 赌博诈骗 广告营销 人身攻击 其他不良信息
请详细阐明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