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要在传承中发展(续二)

作者:它乡人   2024年06月07日 15:20      0    收藏
(续前)                                                                 三、                                

       新诗要在传承中发展,就要具有本民族的文化艺术特色,借鉴优秀古典诗词紧贴生活和平民的大众性,让社会和人民群众喜爱并流传。诗歌的繁荣,需要有人读诗、学诗、论诗、写诗、留传诗,这就决定了诗歌的民族艺术性和大众性。如果将这颗艺术明珠仅作为少数人在圈子内的玩物,必然失去它应有的光彩。诗歌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它的历史和环境。新诗如果脱离了它的源头,脱离了它赖以生存的脚下的土壤,脱离了现实生活,艺术之花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必然枯萎,其艺术也就不再成为艺术了。时代的进程是环环相扣的乐章,诗歌的发展是承上启下的和弦。中国新诗在传承和发展中,让它具有中华文化艺术的特色,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新诗的重要责任。
      首先,新诗应当具有中国文化艺术特色,与外国诗歌艺术相互学习而不崇洋。
      在国际化的潮流下,中国诗歌应该拥抱多元化,追求更全面的发展。那么是不是新诗应当模仿或者照搬西方的诗歌思维和形式呢?回答是否定的。鲁迅曾经指出:文化艺术“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出世界去,即于中国之活动有利。”⑭这就告诉我们,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越是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越是容易被世界所接受和尊重,越是容易走上世界舞台,也就越有利于中国文化。这就从另一个侧面告诉我们,中国新诗的发展应该走自己的路子,走在传承中发展的道路上,单纯模仿和照搬别人的艺术,是没有生命力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诗歌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的形式和语法,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魅力。正是由于中国诗歌艺术经过千百年提炼升华,具有了自己的民族特征和艺术光彩,因而才被世界所认同并影响着世界。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在日本等国家倍受崇敬,据说在日本只要提到白居易的名字,是要起立致敬的。据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记载,朝鲜半岛古国的商人,把白居易的诗作卖给宫廷的大官,每篇都是一百两银子的售价,可见其诗歌在国外受欢迎的程度。清朝年间,德国的歌德、俄罗斯的普希金等大诗人所写的八行诗等诗歌,大多也都有中华诗歌的影子。而法国伟大的文学家伏尔泰,则干脆用中国式的小诗形式,写来歌颂孔子,“唯理才能益智能,但凭诚信照人心;圣人言论非先觉,彼土人皆奉大成。”⑮包括诗歌在内的中华文化,不但有自己的辉煌成果,而且始终和而不流,中而不倚,存异求同。这就要求我们的新诗,必须把握好诗歌发展中创新与守正之间的辩证关系。创新意味着更多国际化的探讨,学习和吸收国内外诗歌的精华,毫无疑问这是应该采取的措施,但是如果不注意坚守自己民族文化的根本,则可能带来一些错觉和迷失。守正则是要保持自己传统的优秀艺术基因,巩固已有的文化优势,发展好今天的诗歌艺术,为将来的诗歌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新形势下,新诗应当平衡好这两者的关系,实现更为全面的发展。              
       对外来文化,我们始终秉持尊重差异、相互借鉴、融汇贯通的态度,既保持自身的文化特色,又不断吸纳世界文明的精华,从而使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精神,得以延续和发扬。新诗的探索和百花齐放,任何时候都是必须的。但是不能抱着崇洋卑古的心态,以西式语法和创作方式为时尚,拿来当作创新并照此改造中国诗歌。因为西方语法与汉语规则大不相同,所以直译过来,大多不似中国诗歌,甚至连标点符号和断句都不符合中华文化的要求,失去了中国诗歌的民族特色,照此作诗,自然偏离了中国诗歌的创新与发展的方向,更遑论中国的优秀诗歌了。如其然,将如此诗歌当成榜样和主流,就将中国新诗引向了错误的道路。各国有各国的语言,各民族有各民族的文化艺术特色,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但是不宜照抄照搬。比如英美西方的姓名排列顺序,一般是名在前,姓在后,排在第一位的名字是教名,然后才是长辈或者自己起的名字,最后是姓;而中国人的姓名一般是姓在前,名字在后。大家虽然可以相互借鉴,但总归是要遵守各自文化的规则和习惯的。中国新诗的创新和发展也是如此。如果把那些不符合中国文化、不符合汉语规则和艺术样式的外国直译诗,作为中国诗歌的创新,就失去了中国诗歌的特色和风格。新诗的创新和发展,不仅仅建立在无数诗歌的基础上,更建立在各自民族文化的传承之上。要让作品扎根于本土,从生活中汲取艺术灵感,而不应脱离本土、脱离现实、脱离生活。正如著名文艺评论家别林斯基所说:“诗人永远是自己民族精神的代表,以自己民族的眼睛观察事物并按下她的印记的。越是天才的诗人,他的作品越普遍,而越普遍的作品就越是民族的、独创的。”⑯在面对全球化的今天,新诗需要在保持中国传统文化优势的基础上,发扬勤奋刻苦和不断创新的精神,吸收国际文坛优秀的诗歌艺术,形成独有的中国特色的诗歌。这应该是一个反思,也是一个前进的动力。
       新诗是中国语言发展至白话文的产物,是古诗的传承与发展,它的确借鉴了西洋诗语言和形式自由的要素,但这不是在创作中对西方诗歌盲目崇拜的理由。不能为了让新诗具有所谓的意象和无约束,而韵律不明、节奏混乱,随意断字断句。如果以不合中国语言构造为创新和时尚,以西语句法和词语为诗意,追求所谓象征主义,追求以奇特观念的联络和繁复的意象来解构诗的内涵,把一些个人化的东西让读者在迷茫困惑中嚼蜡,则谬矣!没有了汉字词语本身的韵律美、音乐美、凝练美、形式美,诗无以歌咏、无以朗诵,背离了中国诗词的传承,也就没有了中国新诗的健康发展,自然不会被社会和民众所接受。可以说,新诗的发展也是一种文化的侵染和精神的熏陶,诗歌艺术不仅仅包括对创新的渴望,更包括对自己传统的尊重,既要对外国诗歌尊重,也要有对诗歌发展本身的敬畏。其实,在新文化运动早期闻一多的《死水》、郭沫若的《凤凰涅槃》、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以及新中国建设时期郭小川的《团泊洼的秋天》、李瑛的《生命是一片叶子》等优秀作品,都对新诗的创作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里,我们只有在保持诗歌民族特色的同时,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和欣赏每一种文化的美,拥抱差异,学会共存,让新诗的发展在传承中创新,在借鉴中外优秀诗歌艺术的创新中发展,这才是让我们的诗歌创作更加丰富多彩的正确之道。如果我们抛弃自己民族文化艺术的成果,照搬或者模仿西方的诗歌创作模式,就会造成“邯郸学步”的尴尬。
       世界是由不同民族的多元文化组成的,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只有尊重和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特性,才能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在诗歌艺术方面,我们应当认识到越是具有民族优秀特色的、越是属于世界艺术之林的大树。要让新诗流淌着中华文化的血脉,传承着中华诗歌艺术的基因,从而创新和发展我们新时代的新诗歌。
       其次,新诗要具有大众性,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朴素自然而不泥古。
       新诗要在传承中发展,是不是可以回到格律诗的轨道上去呢?回答仍然是否定的。从艺术层面上说,诗歌不是要回过头来去写格律体的旧诗,而是要守正创新、汲古吟今 ,着重领会古代诗人所创造的意境、神韵、禅悟、体物、赋形等诗学范畴,品尝雄浑、恬淡、优美、典雅、绮丽等风格特征,把握言意、形神、虚实、藏露等辩证关系,以及起兴、比拟、隐喻、反讽等各种表现手法,从而构建融汇古今、贯通中外、充满时代感与现代气息的诗学体系。由于格律诗过多的格式限制,使思维和语言的发挥受到阻碍,也阻碍了诗歌的创新和发展 。所以新诗的发展应当坚持尊古而不复古,没有必要去完全遵循格律诗的旧框框。其实,只是近体诗词在格律上要求严格,而古体诗则没有固定的、严格的格律要求。汉朝乐府民歌及其以前的诗歌,都没有严格的格律。如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其语言不假雕琢,浅近自然,但又异常精炼,含义丰富,耐人寻味,其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诗歌只是从唐朝及以后才有了格律诗,然而诗人们并不刻意为之。如孟浩然的五律《舟中晓望》就不对仗。被后世诗论家誉为“唐人七言律诗第一”的《黄鹤楼》,这首连诗仙李白都叹服“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题黄鹤楼》)的千古名诗,也是不协律的,就是出律了。南宋杨万里七言律诗《进退格寄张功父姜尧章》,就不一韵到底,而是押邻韵,即押大致相近的韵。所以我们今天的新诗,没有理由被一些过于严格的形式所束缚。鲁迅曾批评道:“诗,歌,词,曲,我以为原是民间物,文人取为己有,越做越难懂,弄得变成僵石,他们就又去取一样,又来慢慢的绞死它。”⑰现在新诗的发展,断不能再走这样的路子。大众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定位和基本属性之一。应当认识到,文化的大众化一但达成大众文化,那么就有了永恒的生命。文化不走向人民大众,就不可能有新的发展。所以新诗不能走小众化的格律诗的老路,必须走具有大众性的新诗的新路,让新诗成为被大众所理解、为大众所传颂、为广大民众所欣赏和喜爱的艺术。
       新诗要具有大众性,就要贴近贴近现实社会、贴近现实生活。艺术源于生活,生活就是现实社会和人民大众的活动。新诗只有贴近社会现实,赋予其时代精神,才能反映真实的社会现状,才能具有感人喻世的艺术价值。中国古代体现了现实主义诗歌色彩的诗歌,如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琵琶行》、《长恨歌》等,都是流传千古的史诗级诗歌篇章。特别是白居易的诗,由于重写实、尚通俗,得到了各阶层人民的欢迎。当时自长安到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都有题写其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都有咏其诗者。当白居易去世时,数以万计的人前来参加其葬礼,洛阳城里的酒楼茶肆都停业三日以示哀悼。甚至唐宣宗李忱悲痛之极,亲自写下《吊白居易》挽诗一首,以示哀悼,“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可见白居易的诗歌在当时已家喻户晓,深受社会和百姓喜爱,并享誉海内外。白居易虽在唐朝诗人排名位具第三,但后人有评论家认为,白居易的诗歌艺术远超李白和杜甫,似有其一定道理。诗歌贴近生活、反映现实,就具有生命力。贴近生活就是要把生活文艺化,将文艺生活化,让新诗扎根其生长的泥土,要接地气,要和人民群众血脉相连,在传承民族已有诗歌艺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就其内容来说,社会现实、生活现实都是诗歌的刻画对象。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时时刻刻都会成为快乐的诗、坚强的诗、浪漫的诗、激愤的诗……,甚至我们不经意间说的话,也会成为诗的词句。我们身边的万事万物都是诗歌的来源,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用心描写,记录生活,抒发情怀,我们的话语和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会成为感人的诗歌。如此,新诗才能走出自我无病呻吟或故弄玄虚的小圈子,登上社会大众的大舞台。 
       诗歌要具有大众性,就必须贴近人民大众,被老百姓接受和喜欢。诗歌要贴近人民大众,就应当朴素自然、通俗易懂,展现其歌唱、吟咏、朗诵等艺术功能,让作品走入人民群众之中,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就其形式来说,新诗应当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民族形式和民族特色,要有中国诗歌自己的模样。诗词大家毛泽东曾经指出:“将来趋势,很可能从民歌中吸引养料和形式,发展成为一套吸引广大读者的新体诗歌。”⑱艺术产生于民间又流传于民间,它本身就是一种大众化的民间行为。在一个高素质、高文化程度的时代里,诗歌不应该越来越小众化,必须走向大众化。这并不影响它同样也会因时而变,成为社会的高雅艺术。可以说,大众化就是诗歌的起步处。在孔子的时代,《诗经》就已经是当时的流行歌曲与经典诗歌的大全了,其中《风》就是周代各地的民歌,也就是流行歌曲,它是通俗的,也是朴素自然的。大雅若俗,好的诗歌应该是用最日常的口语,写出优雅和丰满的诗意。南朝梁诗论家钟嵘,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批评专著《诗品》中,就着力提倡“风”力而反对玄言,主张音韵自然和谐而反对人为的声病说,主张“直寻”而反对用典,提出了一套比较系统的诗歌品评的标准。诗歌应当朴素自然,通俗易懂,辞藻只是一种修饰,并不是越华丽就好。唐宋许多优秀的诗篇,语言简单却非常精练,没有任何词藻却能发挥诗的最大功能。看似没有什么艺术上的技巧,实则大多是杰出的诗人才能写得出来。这些诗浑然天成,自然明了,可以洗涤人的心灵,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骆宾王的《咏鹅》、北宋诗人邵雍的《山村咏怀》等诗篇皆如此。它们虽简简单单,却朗朗上口,妇孺可咏,农夫可知,得以流传千古。所以新诗要向朴素自然、通俗易懂、便于传咏、让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向发展,不但要贴近贴近实际生活、贴近人民群众,还有向社会和人民群众学习鲜活的语言,并借鉴其大众化的艺术形式。在这方面,贺敬之的《回延安》、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以及阮章竞的《漳河水》等优秀作品,已经为新诗创作进行了成功的实践。(待续)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直播预告 | “《诗刊》编辑面对面”对谈
  2. 《我们劳作在大地上:叶小平的诗》 | 新书上架
  3. 每日好诗第448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每日好诗第449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4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6. 每日好诗第448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新时代新工业诗歌中的工业美学
  8. 第445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9.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10. 陆游邀请你来写诗!第三届桂冠诗歌奖启幕
  1. 新时代新工业诗歌呈现出应有的精神和气象
  2. 古都秋菊芳菲时 诗人兴会更无前
  3. 青春诚不悔,诗意耀中原——“青春回眸·青春诗会四十届庆典”系列活动侧记
  4. 每日好诗第448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48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6. 我与“青春诗会”的故事征集启事
  7. 陆游邀请你来写诗!第三届桂冠诗歌奖启幕
  8.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锚定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 不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9. 《诗刊》社青年理论学习小组赴河南开封开展调研实践活动
  10.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1.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2. 在秋的收获中聆听诗的声音丨《诗刊》2025年征订
  3.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4. 每日好诗第447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创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盛景
  6. 每日好诗第447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新时代新工业诗歌呈现出应有的精神和气象
  8. 每日好诗第446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9. 第四届骆宾王国际儿童诗歌大赛颁奖
  10.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在伟大改革实践中激荡文学澎湃力量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6.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