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染金沙叶未凋 ——刘合军《九月的晴日》谫论

作者: 2024年04月30日15:12 浏览:0 收藏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 秋染金沙叶未凋
 ——刘合军《九月的晴日》谫论

▢ 童 年

 习诗四十余年,童年从骨血里始终都坚守一种谬论——但凡扫一眼就能看穿的分行汉字,根本就不是诗,哪怕这些分行汉字主题写得再怎么中正端直,文采再怎么超逸斐然,意境再怎么孤峻空灵,充其量都只能是"小儿科"或称之为习诗的初创阶段。真正的好诗,无论浓淡浅深,抑或平奇虚实,其妙就妙在大道至简、深藏不露;其妙就妙在可解却永远没有尽解,既浑沌又圆融;其妙就妙在以自然朴素的人性灵悟,让那些独标清绮,又刚劲峭拔的诗性语言直抵人心,最终引爆受众的情感共鸣点。这种颇具磁感的诗性语言,她的审美取向往往呈现出豁达的人格力量,凸显诗人灵与肉经反复交媾磨擦而产生一种瞬间的永恒。这种及物且卑微的“人格”味与“永恒”味,在刘合军《九月的晴日》这首诗中表现得尤为浓厚。
 多年的文学批评实践让我在潜意识里对揽获的诗文本总有一种近乎神经质的敏感,尤其对相同或相近主题的文学作品的审美差异进行比较研究,业已成为一种嗜好。案头上除了摆放着刘合军的诗稿《九月的晴日》,还有另外两首同题材短诗的打印稿散发着淡淡的墨香:其一是已故诗人海子的名作《九月》;其二是三年前仙逝的美国“深度意象诗派”的代表性诗人罗伯特·勃莱的经典作品《在多雨的九月》。尘世万物,千姿百态,千人千面,各显其性。

✦ 九 月

▢ 海 子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一个叫马头 一个叫马尾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
明月如镜高悬草原映照千年岁月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只身打马过草原

写于1986年

❂ 诗人简介:

 海子(1964—1989),当代汉语诗人,原名查海生,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人。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2年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毕业后分配至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已出版作品有《土地》《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海子诗全编》等。海子在其短暂的生命里,以燃烧的速度写下了大量的优秀诗篇,最后以其死亡,铸就了当代诗人的神话和悲剧。

 海子的《九月》,其文字里总能拧出融圣洁、飘逸、邈远、孤绝、纯美、悲悯、执着、永恒乃至纯粹乌托邦式的渴望于一体的仙气,充满源自灵魂的镜像和神祇之光,让受众欲罢不能。说得更直白一点,海子就像屈原、李白、亨利·戴维·梭罗、泰戈尔、巴勃罗·聂鲁达、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托尔·海雅达尔一样,属于完全活明白了的真正意义上的仙人下凡。可以断言,我们这个尘世定有许多人哪怕穷其一生心力也无法靠近海子博大深邃绝美的精神海洋。
 “草原”隐喻尘世社会或现实人生。“众神死亡的草原”这个由偏正词组搭建的核心意象则比较形象地揭破了作为诗人的海子非同凡响的内心景致。“远方的风”指涉足以能够影响、箝制甚至改变尘世和灵魂的那么一种神性力量。“远方的远”,其暗示凡人无法企及的仙界与纤尘不染美到骨的梦境。“野花一片”象征涅槃重生,同时它还有一个潜台词,即追求自由、独立不羁且野性勃发的元生命力。“只身打马过草原”,尾句既是充满视听感官审美力的诗眼,又自然地升华了诗境,可谓一箭双雕。
 解读海子的诗不能太狭隘,更不能太小气,许多人包括扛着诗评家头衔的所谓专家把海子的这首关乎精神品相和生命内核的大诗硬生生地降格成失恋的涰泣或纯粹自慰。这简直就是对海子精神的亵渎,是不能原谅的。

✦ 在多雨的九月

▢ 罗伯特·勃莱

多雨的九月,树叶越长越瘦,日渐灰暗,
我将前额俯伏在潮湿的沙滩,海藻腥涩。
时机已经到来。我已将选择迁延多年,
或许已是几生几世。除了活着,蕨菜没有选择;
因为这一缺憾,它承接着水、土以及黑夜。
我们关上门。“我对你一无所求”。
黄昏来临。“能享有你的爱,这已足够”。
我们知道我们可以天各一方。
毕竟,秋沙鸭会离群孤飞。
橡树在孤山脚下径自将叶子铺展。
在我们之前,男男女女都能做到这一点。
我会去见你,你也能来看我,一年一次。
我们将是两颗脱壳的谷粒,不是为了播种。
我们蛰伏在房间里,门关闭着,灯熄灭了。
我陪你一同抽泣,没有羞耻,顾不得尊严。

❂ 诗人简介:

 罗伯特·勃莱(1926年12月23日-2021年11月22日,美国诗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毕业于哈佛大学,第二次大战时曾在美海军服役,一生中长期住在明尼苏达西部的农村,以投稿、经营出版刊物、朗诵诗的收入为生。他有意放弃了许多美国诗人乐意追求的大学教书的机会,认为只有在艰苦的农村生活才能够接近群众、接近大自然,才能给诗歌创作带来丰富的生活素材。从50年代开始,他主编的刊物“五十年代”(后改名为“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在美国诗歌界有相当大的影响。60年代中期,勃莱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倡议成立了“美国作家反对越南战争联盟”,并且创作了许多反战的诗篇,在全国各地的群众集会上朗诵。代表作品:《五十年代》《从两个世界爱一个女人》等。已出版了十多部诗集(其中《身体周围的光》首获美国全国图书奖),三十多本译诗集,其中包括我国古代大诗人陶渊明和白居易的作品。

 如果说海子的诗文本属于不折不扣的神性咏叹,那么,罗伯特·勃莱的诗写密码则归于溯源自然与本心且颇具内核能量的元写作。

(点评未完待续,请诸君品茗静候下文)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赞赏记录:

投诉举报

举报原因(必填):
侵权抄袭 违法违禁 色情低俗 血腥暴力 赌博诈骗 广告营销 人身攻击 其他不良信息
请详细阐明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