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诗意高度 实现诗人担当 ——传凌云女士《穿行在乡愁里的新月》诗集赏读
作者:随和仙 2024年04月19日 11:46
0 收藏
在人间四月天的明媚春光里,有幸拜读传凌云女士的新作《穿行在乡愁里的新月》,不能不被这部诗集所感动。这本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著作,是迎着龙年的喜庆气氛问世的。而这已是她近些年里,出版的第三部诗集了。
传凌云女士是一位勤奋且多才的咏絮诗人,且不说由她主持、主办的诗歌会客厅已办得如火如荼,影响在不断地扩大。她仍在百忙中,乐意为大家服务,乐意提供这样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同时,她以笔耕不辍的勤奋,将近两年的作品。精选成册,编辑成有二百余页码,158首诗歌,其中不乏发表于诸多报刊传媒,以及荣获奖项的作品。应该看到,这些诗歌,是作者立足于故乡的热土,放眼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乡愁的萦回中,提升起了创作领域的一弯新月。我在微信群里,也曾拜读过她的好多作品。近几年,她常在乡愁里穿行,在新月下散步,在创新中提升,从而在时代的激流里,将心灵的感应付诸笔端。
作者这部诗集,分为《擎一盏灯》《这个春天》《南湖手记》《灵的歌吟》《“借句”与“微诗”》《光从东方升起》共六个专辑。所选的题材,都是眼所见,耳所闻,心所思,情所致。所以写得真切,读着感人。如她在《擎一盏灯》中的《街头》里写道:“坐在街头/没有人知道我是谁/没有人关心我是谁/看夕阳听秋风/车辆、行人从身边穿行”。街市上这种真实的景象,可谓是司空见惯。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各自为生活而东奔西走,每天都有擦肩而过的无缘者,只是相逢当面不相识,谁又能知道你是谁呢?谁又能关心你是谁呢?这种人人眼前有,个个笔下无的现状,被作者观察在眼里,囊括于笔下,不能不引起读者的共鸣。所以,作者接着写道:“坐在街头/没有谁在等我/没有人与我相关/即使被可能熟识的人看见/他也不会想到我是谁”。偌大的城市,广袤的空间,闹市的川流不息,人各自都在自己的生活圈内,又怎么会去关注不相识乃至不相干的人呢,谁又会想到你是谁呢?
当然,这并不能成为不关注社会的理由。人都是有思想的,当看到或者遇到那些困苦者时,谁能无动于衷呢!特别是作为多愁善感、社会责任感强烈的诗人,必然会有所触动。诗人的风格,就是敢于直言,敢于面对。在作者的家乡,有一个著名的景点——南湖,她常亲临其境,故而有《南湖手记》一辑,在其中的《露》里写道:“雨后,每一根草上/都饱含泪珠,不忍直视//泪干了再生/生了再干/周而复始,完成一生//一代如此/下一代,下一代又在继续//除了时间,还有什么//在持续,拉长,增长或者成长”。
作者以“露”为题,是她游览南湖之所见所感,由此写出了草上“都饱含泪珠”。“草”无疑是处于底层社会,没有话语权的草根群体,还需为生存而奔波。作者写出了在风雨过后,所有“草”都会“饱含泪珠”。这“雨”,或者是疾风暴雨,或者是雷阵雨,平日里的草根本就不堪负重,更何况又遭到风雨的摧残呢!生活的艰辛,人生的失意,种种苦难的折磨,让诗人都“不忍直视”,但生活还得维持,还要一代代的继续下去,一代代地为生存而倍受熬煎。这首诗虽然短小,确是对底层社会的怜悯,对底层群众触动灵魂的呐喊。
当然,写出对底层社会的怜悯,还有许多。如作者在第四辑《灵的歌吟》里的《一只鹭鸶假装睡着了》中写到:“静,终于静下来了/飞过了万水千山/飞过了险阻重重//无法放下的,还有亲眷的牵念/无法言语的繁累,辛酸/静下来了,终于静下来了。”鹭鸶也称“白鹭”,类型较多,也是人们喜爱的鸟类。诗中以白鹭作比喻,喻人,喻物。作者反复描写“静下来了,终于静下来了”,这样强调就是要加重语气,就是要衬托出鹭鸶飞得很累了,奔波得很累了,欲静而不得的困境,故而用了个“终于”,前边又省略了多少?留白了多少?读者可以联想。至少是没能真的静下来,也不可能真的静下来,所以用了个“假装”。“万水千山”对“险恶重重”经历的太多,身也累了,心也累了,表面上还得强颜欢笑。这种欢笑,只能是“假装”出来的。即使如此,这“睡与醒/都是暂时的。”“假装”得不能长久,留下诸多回味,留下了回想的余地。
诗歌存在的意义,应该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在现实中的心理感受。不能否认,当今的诗坛确实存在着不少的平庸之作,有的无的放矢,或者隔靴搔痒,或者言不由衷,昧着良心说空话等。作为诗人,既要有观察辨别的能力,还应有敢于担当的勇气。即使呐喊的声音微不足道,但诗人的情怀所要求的,是社会良知的所在。在创作中不迷失自我,不失却真实。本书的作者正是通过对周围事物的真身感受,才会发出或情真意切、或痛彻心肺,乃至呼唤良知的声音来,以体现诗歌应有的社会的价值。
传凌云的诗可谓变化多样,既有长诗,也有短诗,以致短到只有三四行。如第五辑的《“借句”与“微诗”》中,许多小诗,犹如袖珍般的花朵一样,短小精湛,寓意深刻,足以令人回味。如她的《银杏叶》《小雪·梅花》《枫叶》《村口》等。在《村口》中写道:“窄小,数百年从未长大/苍凉却随时代世纪更迭/如作物翻新一季又一茬”。村庄是千年以来人们赖以生存和繁衍之所,是安身立命之所在,也是传承着先祖的根脉。作者用“窄小”“苍凉”来形容,用农作物的换季来比喻,像土地上的农作物一样,随时代而变迁。
再如《等一场雪》;“冬风无情焗霜色/一抬手/将老几茬人”。一年中最后的季节,无情地将寒冷的霜色酿造,时光就如抬手一般地瞬间过去,又要老去几茬人呢!
还有《远方的你》:“那盏灯,点亮吹灭/全凭你一句话/我的世界因此永夜或落雪”。“你”或是掌握命运的主宰者,用“灯”来比喻“我”的世界。只要任凭“你”把“灯”点亮或吹灭,对“我”这个小百姓则是致命的,也许是“永夜”,也许是“落雪”。
作者写的这些小诗,堪比精美的短文,更需要精雕细刻,精心打磨,才能写出诗的深意,写出诗味,否则,就难以成就。而短诗尤其不易写好,全在诗人的功底。
我们都是生活在市井里的凡夫俗子,是离不开人间烟火的。作为一介诗人,坚守道德的底线,和做人的情操,是诗人应该拥有的基本素质。诗人的作品,也是来自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诗歌讲求境界,境界来自于诗人的思想,来自于作者的日常锤炼和修养。故而在拜读作品时,可以 透过这一心灵的窗口,感知诗人的为人,就是常说的“诗如其人”了。
当读到《马踏飞燕》这首诗时,想着我在多年前,也写过一首这样的诗,我却从马的时间存留千古说起,虽然有沧桑感,却缺乏鲜活的语句。而作者的这首诗,确实是更加新颖,更有时代感:“燕被踩于脚下/需要呼救多少次‘110’/才能解开这个魔咒/因此,我更愿意认为——/它是龙鸟,是风神飞廉/存在,便是为了给飞奔的马匹再添双翼/陪伴天马万里征程,昂扬一生。”不能不感到,作者以新颖的视角,给予了这千古艺术臻品,以新的思想内涵,也会教人耳目为之一新,既要110来“解救”,又要为战马“再添双翼”。
当然,作者的视角,不光在生活上,周边人事上,更有着对祖国,对革命的家国情怀。如第六辑里的《光从东方升起》,就写了诸多这样的心理感悟。她的这一辑里,如《到延安去》《花海奏响时代前进凯歌》《党旗最红,中国最美》等,都是她心意的流露。特别是她的《殉难井》,这首诗描写的是渭华起义中,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就是在作者居住的渭南市,所以写得特别亲切,特别饱含激情。这首长达79句诗歌,描写的是1928年6月时,参加渭华起义的十一名烈士,被反动派投井毁尸的残酷事实。作者以满腔的热情写到:“十一位烈士,十一条鲜活的生命/仅占五十余天内/因起义捐躯者的百分之三/风凄凄,五月寒/你们的父母、亲人/可曾听见、悲泣、发出怒吼/你们的同事和战友/可曾听见、悲泣、发出怒吼/”你们的百里乡亲乡村/可曾听见、悲泣和发出怒吼……”
诗中“因起义捐躯者的百分之三/风凄凄,五月寒”,体现了诗歌的跳跃性。从起义的规模,跳跃到现场的冷酷,再到亲人的悲愤和无奈。极力重现那个腥风血雨、英勇悲壮的场面,将读者的思维,拉回那个血与火的年月。以此述说革命来之不易,是多少个烈士用鲜血换来的。也从另一个方面表现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陕西的革命斗争,是全国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诗的最后写的:“渭华星星之火,中国星星之火/汇成燎原的烈火/红遍中国,照亮世界”。是作者将地区的壮举,先烈的生死搏斗,同全国革命联系了起来。
史圣司马迁曾经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当今人心浮躁的大环境下,能够坚守这一方圣土,坚持诗歌的创作,无疑是难能可贵的。在当今物欲横流的世相里,作者的诗集,犹如一股涓涓的清流,又如从春风里吹来的一剂良药,滋润心头,启发禅心。而现实也一再地告诫我们,要放下太多的欲望,回归一个更加原本更加简单的生活状态,去掉浮躁心态,或许会有更多的快乐自由,和奋斗的目标。如作者在《灵的歌吟》中的《一生从未到达的高度》中,表明了人生的努力方向:“恒久,远方,或许在高处/最终停歇处便是顶峰/我在那里,灵魂在那里/一生从未到达的高度在那里等我”。作者写出了“最终停歇处便是顶峰”,但也不失继续奋斗的心志:“从未到达的高度在那里等我”。
赏读这部诗集,从中看到作者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风貌,可以读出作者创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正如作者所说的,那个“高度”正在等待着诗人的到来,也等待着更多人的到来。
2024年4月10日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