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点击音频,听今日好诗
男孩在玩陀螺,越抽越欢
陀螺,也越转越快
抽到高兴处,就来一次尖叫
我被感染,渐渐入戏
一会变成旋转的陀螺
忍受抽打;一会化身男孩
享受抽打者的快乐
终于,男孩玩累了
把鞭子一扔,仰天躺在地上
大口喘气,而陀螺
在惯性中旋转很久
才慢慢倒下:一场戏演完了
我已经不再是旁观者
这首诗同时涉及多个主题:物与我;看与被看;戏中与人生。作者用一种效法里尔克《豹》式的眼光和谢默斯希尼般的平静语调,用“小男孩”“陀螺”“我”布置出一个戏剧的舞台,三者通过“抽打”这一动作构成相互的关系,互为欲望的介体:“我”在看着“男孩”,“男孩”注视着所抽打的“陀螺”,而陀螺的转动和尖叫本质上已把旁观的“我”卷入,到最后,“我”的注意力融入陀螺,成了被抽打的客体,成了这场转动的一部分。语言层面,作者的叙事方式沉稳平实,“男孩在玩陀螺,越抽越欢”,这四字放在一首诗的首行位置,相当有力,且带着惊心动魄的表达,潜在的声音速度感和暴力感试图直接撕破读者的注意力。后续的行中,节奏把握不错,四个音节和五个音节的短句交织,形成呼吸般的起伏感。美中不足,有些地方处理不够细腻,譬如首句“男孩在玩陀螺”的“玩”(play),不是+指向很明确的动作,显得笼统,削弱了诗的冲击力。平静中突刺的力量,是外松内紧的语言自觉,这一点上,作者完成了美妙的一半。
点评网友:伯竑桥
经编委会评选,伯竑桥(来自网页)的评论被评为最佳,将获得300元稿费。
同时感谢其融(来自微信)、陶船(来自网页)为代表的读者的热情参与,
展出其优秀点评,供大家学习参考!
这首诗语言简洁,凝练,蕴含一定的哲理思维,表面在写一个男孩玩陀螺的游戏情景,由景生情,恍惚间看见了快节奏生活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窘态以及疲惫。现代社会,每个个体都是“忍受”和“享受”的辩证矛盾体,一边追求高光时刻,“享受抽打者的快乐”,一边默默忍受各种压力、焦虑和疼痛,“忍受抽打”。每个生命体都有心灵疲惫不堪的瞬间,当我们试图把生活的鞭子扔在一边,自由呼吸,回归自然,心灵也就找到了归宿。这首诗用简单的陀螺投射出我们从追逐、享受到疲惫的心理过程。最后一句“我已经不再是旁观者”是点睛之笔,颇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之余味。
点评网友:其融
玩陀螺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场景,不同的人面对它会有不同的感受,但只有诗人会发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与哲理。《陀螺恍惚》即为一个例证。
“男孩在玩陀螺,越抽越欢/陀螺,也越转越快”,诗的开头,一个男孩玩陀螺,“我被感染,渐渐入戏/一会变成旋转的陀螺/忍受抽打,一会化身男孩/享受抽打者的快乐”。生活的舞台上每个人都是演员也都是观众,每时每刻都在表演人生,喜怒哀乐,悲剧喜剧,惊天动地或平静如水,无始无终,稍纵即逝。有时明明是坐在剧场的观众,却与舞台上的演员同悲同喜,感同身受,直到“一场戏演完了/我已经不再是旁观者”,最后,陀螺慢慢倒下,“我”从别人的故事中醒来。
诗人从日常生活小孩子玩陀螺的场景中发现诗意,产生写作冲动,在创作中进一步领悟了生活哲理。演员的表演或一部戏的呈现,实际上源于观看或记录,而观众除了观看,体验,也是一种演出,一个名叫观众的演员。这首诗带给我们很多联想、感悟,每个人都能从中得出自己的感触和结论,这也是诗歌区别于数学公式的地方。
点评网友:陶船
“每日好诗”点评专家名录
安洪波 安琪 北乔 邦吉梅朵 陈先发 陈卫 陈爱中 陈东彩 陈巨飞 陈贺达 陈东彩 陈希 陈培浩 陈丙杰 车前子 曹宇翔 程继龙 蔡世平 草树 段维 杜鹏 冯雷 冯娜 傅元峰 耿占春 顾北 顾建平 高昌 郭顺敏 郭点点 谷禾 洪烛 霍俊明 韩倚云 何冰凌 胡彭 胡弦 简明 敬文东 蒋浩 蒋登科 江合友 贾鉴 贾清彬 康宇辰 蓝野 雷武铃 冷霜 李少君 李建春 李建春(缶皮) 李海鹏 李云 李之平 李犁 李啸洋 李霞 刘向东 刘波 刘爱红 刘君君 梁晓明 卢辉 罗振亚 罗小凤 罗蕾 郎晓梅 练暑生 马知遥 马骁 莫真宝 苗霞 南鸥 潘泓 钱文亮 秦立彦 任毅 荣光启 树才 师力斌 沈苇 沈健 沙克 孙冬 佘晔 谭五昌 唐翰存 田原 唐诗 吴投文 汪剑钊 王久辛 王士强 王海亮 王雷 王彻之 伍明春 吴昕孺 西渡 熊东遨 许陈颖 许道军 向以鲜 夏吟 星汉 谢超 杨碧薇 杨克 杨墅 杨四平 杨庆祥 杨献平 杨逸明 余怒 余旸 叶舟 姚泉名 朱必松 臧棣 张德明 张定浩 张慧君 张清华 张光昕 张金英 周伟驰 周瓒 周燕婷 周俊锋 邹建军 邹惟山等(以姓名拼音为序,排名不分先后)
▼点击查看
温馨提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