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冕先生的公众形象,是一个大声疾呼的批评家,这当然是他所写的《在新的崛起面前》等系列评论带给大家的印象造成的。但他最新出版的诗文集《以诗为梦》及此前出版的诗集《爱简》,却让人看到了谢冕先生另外的一面,被遮蔽的一面,那就是他其实本质是一个诗人,也因此,诗歌重新建构了他的个人形象,一个敏感、内心丰富、有情怀和理想的诗人形象。
诗歌本身也具有直接呈现自我的力量,古人说“诗无邪”,诗就是直接表达个人情感和精神的,诗歌的感染力是最强烈和最强大的。所以,人诗互证,是由诗歌的本质决定的。谢冕先生的诗和人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他可以说是人诗互证的典范。
最初读谢冕先生的诗集《爱简》,我对洪子诚先生如此推崇这本诗集的重要性,有些不解。后来越读《爱简》,越觉得这本诗集的价值。因为,对文革的书写,从谢冕先生这样的角度来叙述的,非常罕见。目前所见文革诗歌文本,要不是遵命文学的历史产物,要不是事后的声讨和控诉,而谢冕先生却是在当时亲历之后的第一手感受的记录、描述,并在其中抒发自己悲哀痛苦情感,那个时候,他说自己每天出去,不是批斗别人就是被别人批斗,只有回到家里,夜深人静的时候,自己把真实的感觉写下来,并且,因为他从未打算发表这些作品,写完就塞进了抽屉里,成为“抽屉诗歌”。甚至连自己最亲密的爱人也没读过这些诗歌。但正因为如此,他才真正做到了“修辞立其诚”,这样的文本,才成为了真正的心灵史料和精神档案,有了真正的时代价值和历史价值。
《爱简》所选的诗作,多是1968—1972年间的诗歌,是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和心灵史,是煎熬之诗痛苦之诗,比如《告别》、《关于冬天的故事》等诗作,另外还有部分抒情诗。而《以诗为梦》里的诗作,主要选自两个时期,一是1948—1949年间,一是1974年前后。第一个阶段是诗人的成长期,第二个阶段是诗人从斗争中解脱后来到云南边陲的时期。《以诗为梦》第一个阶段的诗,我认为堪称那个时代的典范之作。第二个阶段的诗,则是当代山水诗的美典。
谢冕先生的这些诗作,可以说既比较鲜明地体现其人诗互证的特点,又具有诗史互证的价值。
诗歌是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凝练的文体,有时对一个时代的总体描述,用一两句诗就可以做到。比如文革后期改革开放启蒙思潮兴起初期,诗人梁小斌的一句“中国,我的钥匙丢了”,可以说是心灵的感叹,也象征一个时代的觉醒;还有顾城的“黑夜给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也堪称一代人的形象写照。
谢冕先生的一些诗歌,也有这样的力量。谢冕先生的诗歌,有着自传性,比如他16岁时写的《摸索》,全诗如下:
像是个刚出生的婴儿
我们来学习走路
——来探讨这个陌生的世界
我们摸索着,爬着,方晓得
除了我们生活着的世界以外
别有一个天地
好些事使我们觉得新奇
好些事使我们发生阻碍
——愈摸索,愈深入,我们就愈欢喜
当我们会走路的时候,当我们看见
绿色的原野和辽遐的苍穹
第一次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
这首诗,可以说少年的初探人世,而他另外一首诗《给姐姐》,则是一种心灵变化的记录,是青春主体的觉醒,也饱含着向着未来奋斗的冲动和欲望,全诗如下:
蜘蛛在四围布下的陷阱
不幸的你做了牺牲
姐姐,看
太阳挣扎着杀开重围的乌云
出来了
异日你曾写过许多幸福的诗句
模糊的美好的幻影也曾映入你的心
善良的心祝福着双双北飞的燕
寄安康给奔波的它们
可是,你自己——
乌云重又占领了天宇
猛烈的风雨就要来临
姐姐,让我们迎向奋斗吧
这一阶段是谢冕先生的成长时期,同时,他也经历了历史的巨变,青春期的焦灼与挣扎,时代的幻灭与希望交织在了一起,谢冕先生在回顾自己这一时期的创作时,曾经用过这样的概括:“诅咒黑暗,迎接光明”,确实,这是黎明前的黑暗的真实写照。谢冕先生诚实地写下了自己的感受,且具有一种直觉式的洞察力,比如在《夜》一诗中,他写道:“坟场上有残留的纸钱/谁家孩子的啼哭/引来猫头鹰凄楚的鸣叫/夜是大地受难的时候”,大地受难的黑夜,渴望着春天的到来;还比如在《天就要亮了》一首中,他这样描述:“被阉割的雄鸡在伸长脖子/呼唤远方的第一道光线/黑暗笼罩下古老的大地/在苦痛地剥去这无边的苦难//像一只罪恶的蛇在蜕脱/可怖的外壳 早醒的婴儿/因惊异这难产的黎明啼哭/只有母亲的低吟:再睡会儿吧”,长夜漫漫,等待的黎明也是难产的,所以,在《春》一诗中,他又这样盼望:“蚯蚓翻松了冻结的泥土/春蠕动在田野……快把春天的种子/带向每一个发霉的角落”,这完全是那一个时代的直接的书写和象征,蕴含着清晰而深沉的寓意。
当新的时代带来之时,胡风喊出的是“时间开始了”,谢冕先生则唱出了“迎春之歌”,在《山野》一诗中,他这样吟诵:“啄木鸟敲打着春天的音响/百合的号角吹醒冬日的噩梦/山野上的桃花怒放了/春涨的绿波涌上田塍/夜空上的星星装饰了梦的繁荣/问今夜花落几许/让骄阳抚拭枯草的伤痕/听一曲燕子迎春的歌吧”。
谢冕先生的这些诗作,堪称个人史和时代史的结合,这样的诗歌文本,在现代诗歌史上也非常罕见,既有人诗互证的确证,又有诗史互证的深刻。
从批斗的漩涡中解脱后,谢冕先生一下子得以投身自然的怀抱,到了云南边陲。绮丽的云南山水安慰了焦虑不安中的他,就像壮丽山河曾经安慰过苦难中的杜甫一样,谢冕先生的身心在大自然中得到了释放和舒展,他写出了一批明媚动人的诗作,其中《曼锦兰》最有代表性,颇具地方风情和时代特色,全诗如下:
每天清早,曼锦兰撩起裙子
来到澜沧江边挑水
她把红色的江水浇灌田园
于是,稻花香了十里,蛙声唱了十里
每天黄昏,山头的星星亮了
曼锦兰还在低头锄草
她把野草锄得干干净净
江边种了芭蕉,山坡种了橡胶
夜晚,九十九座竹楼都亮了银灯
曼锦兰在晾台上闪着幸福的眼睛
明天一早,她要插上最香的洛达亨
驾驶拖拉机去迎接黎明
澜沧江上绿色的孔雀
黎明城边绿色的宝石
曼锦兰穿一身绿色的裙衫
她跳着舞,挑一副丰收的箩担
在这首诗里,抒情与叙事的融合恰到好处,情景交融的场面感,显得鲜活生动。平心而论,相比同类型的诗歌,谢冕先生的诗作一点也不逊色,一些诗作甚至可以说是当代山水诗和人物素描的美典,有着艺术的纯粹性,具有某种典范意义,展示了诗歌的审美魅力。
还有《沙查过河》,全诗如下:
落照满山时沙查过河
勐宽河为沙查壮行欢歌
他抚着猎枪,斜挎着黑色的筒帕
浪花在他脚下激起了旋涡
沙查前进的步履多么雄健
尽管河水的冲力想让他退却
这时节暮色从山上投了下来
他的背影只留下模糊的轮廓
无数的悬崖峭壁等他攀缘
还有莽莽的原始森林等他闯过
河水啊,别再为难年轻的队长
山寨里爱尼兄弟正焦急地把他盼着
他举起砍刀如金龙飞舞
荒山坡上开出了鲜花万朵
深山里他无数次搏击虎豹
沙查的猎枪喷吐着红色的焰火
落照满山时沙查过河
河岸上送别我心头火热
眼前匆匆远去的矫健身影
不正是一个民族在翻山过河
通过对年轻队长沙查的描写,谢冕先生写出了生产建设中的奋进的民族的时代身影。
前面说过诗集《爱简》中的一些诗歌,堪称时代的缩影,比如《告别》《关于冬天的故事》,也可以说是知识分子的情感史精神史,人作为一个情感和精神的存在,需要有文字的记录和印证,作为存在的痕迹和证据。
谢冕先生的这些诗歌,对于当代诗歌有着相当的启迪作用。人诗互证、诗史互证都在这些诗歌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些诗歌,把我们带入了历史的现场,继而产生代入感,有了真正的情境还原的意义。而真正好的诗歌,都是有情境还原的力量的。比如杜甫的诗歌就非常典型。
强调这些诗歌可以情境还原的力量,强调诗歌创作的历史现场感,还有一个特别的意义。就是AI时代正在汹涌来袭,AI现在也可以写诗了,但AI没有情感,也永远无法讲出诗歌后面的故事,讲出当时的场景和现场的感受和心情,无法情景再现,比如文革中的惨痛经历,比如山水间的新鲜活泼感受,无法带领人身临其境,重新体验和感受作者当时的场景和心情。
诗歌是一种极具个人情感主体性的文学体裁,和小说散文相比,小说家、散文家只要把故事和主人公写好了,小说和散文就成立了,作者可以躲着小说散文的背后。但诗不一样,对诗的理解,一定要联系到作者也就是人本身,才能完成。否则,诗歌的价值会打折扣。诗和人一定是相互对应的,诗如其人,人如其诗,正因为诗一定是和人联系在一起的,所以称为诗人,谢冕先生无疑是真正的诗人!
(本文根据谢冕新书发布会上的发言整理)
编辑:同一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符力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