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评《村庄》——二饼
作者:林以生 2023年12月11日 15:38
0 收藏
如果把诗人的这一首《村庄》交给梵高,他一定能作出又一幅传世佳作——这是我读完这首小短诗的第一个想法。如果说诗歌是情感的载体的话,在我看来这首诗依靠它独特的、抽象出的意象传达出的就是一幅冷色印象派油画般的沉寂、深邃和孤独的情感。
从柴米家畜起笔,一个“没”字贯穿——第一句就传达出了极强的失落与空虚感,奠定了整篇小诗的调性。用凝练的“稻谷”和“鸡”的意象剥离出了传统乡村生活的大背景,让读者能够快速入题,感受到那种小桥流水、炊烟袅袅生活环境的逝去。
第二句不可谓不典型地体现了诗歌中抽象意向聚焦主旨和表现情感的作用。“鹰”和“蜈蚣”两种危险的动物具有的攻击性与上文农家生活的平静形成了强烈的对照,精妙绝伦。作者又用“铁制的”点明了两种意象的具体所指,在短短数词当中深刻体现了高强度高压力现代生活慢慢“掌控”着、侵蚀着祥和的乡村文明。
文行至此,仅仅两句,已概千言。但是这时文章有主题,却缺少一个主体,容易给人空泛之感。于是在作者笔下,放羊人仁山适时出现了,让读者的视角聚焦于大背景下的小人物,拉进诗歌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同时也更方便诗歌情感的舒展,真当是精妙绝伦。
失业的仁山放不了羊,只能一天天“放山”。此时意象从小羊突然转变为大山,放羊人的角色从主宰者突然转变为实际上的天地蜉蝣。这种巨大反差重塑了牧羊人的身份,让仁山在时代剧变中的渺小与孤独显得尤为具象化,给人很深的冲击之感。而作者接下来的描写更是让人拍案叫绝。“偌大的群山,硬生生让他放出了,月照经书的孤单。”意象居然再次由小变大,群山的庞大被浓缩到一本可能是偏僻古禅中一方破木桌上被月光所笼罩的一本经书之上,让人不能不在脑海中浮现起“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式的孤寂与幽静,将群山之寂化为实体、更上一层。不仅如此,这句看似描写主体是群山,但实际的主体仍然是仁山,群山孤寂,是仁山所“硬生生”地放着的。山水无情人有情,看似群山之寂,无不是仁山、作者与读者们所感之寂,这种融情于景,内外交互的孤独使文章的主题继续深化,更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产生共鸣。
倒二句回到主旨,并将其生动提炼出了“电”和“(油)灯”两个意象,回扣放羊人仁山坚守的传统生活方式,一个“更喜欢”让这种坚守深化为更朴素的、也是更世俗的情感,让读者轻易能联想到自己或身边那些自得其乐坚持着旧有的生活方式但却不断被“现代的”生活排挤甚至是打击的人们,让主旨深入人心。而最后一句在此基础上更是妙笔生花、灵动衔接,将描述的主体从仁山这个小人物变成“成群”的孤单的大群体,通过“灯火”这个具象化的意象,重拾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那些边缘化的少数——恰又是多数——失去了保留传统生活方式的能力的极其深厚的孤独落寞之感。这种情感也许很轻,能“随着焰火”慢慢升空;也许很重,重到放下后就再也拿不起来……
《村庄》传达的是一种对旧生活的默哀,提取出了当代人心中或多或少存在的那一种不复从前的遗憾,更通过对仁山的描写,揭露了那些“跟不上了”时代的人的孤独,在文笔精彩的同时更内涵深邃,不可谓不是一篇佳作。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