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是人民的
作者:饶君 2023年12月01日 11:28
0 收藏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桥梁,诗歌是绚丽的语言,人们喜欢用诗歌表达情感。
我爱诗歌是源于生活。我的童年不幸遇上自然灾害泛滥,吃饭问题威胁着老百姓的生命安全,难耐的饥饿恐慌和痛苦终身难忘。为生活发愁的母亲成天叨念着“勤俭勤俭,穿衣吃饭;懒惰懒惰,忍饥受饿。不怕荒年过得勤,只要茶饭吃得匀”之类的口头禅,激励孩子们共渡难关。“扁担倒下来不认得个一字”的母亲,竟然能出口成章地用诗的语言教育孩子,精彩的话语融进我的血液里。
我爱诗歌是源于自然。我的家乡在鄂东北的古镇小河溪,那儿有山有水有明清一条街。山清水秀,人文醇厚的地域风光,流淌着清新明丽的诗意。我的小学老师陈祖天先生经常组织我们去郊游,亲近自然,陶冶性情,攀登松涛阵阵的大观山,荡漾波光熠熠的金盆湖,还应景思情谱曲作词,“攀上大观山,又是一重天,湖水似镜面,野花满山间。鲜艳的红领巾迎风飘,灿烂的杜鹃花绽笑嫣。”美妙的歌词一直在我们的心里传唱。
我爱诗歌是源于书本。最初接触到的小学语文课本上的一首古典诗词,“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十分贴近我们的童年生活,与母亲教子的语境惊人的相似。课余也有可爱的小人书,用诗词描述感人的故事:“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诗不但救了自己,而且惊了世人。偶尔得到一本《千家诗》,其中王之涣的五言绝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用通俗易懂的语句,描绘出伟大祖国壮丽的山河美景,揭示了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着实让人着迷。
生活、自然、书本,引人入胜,通俗的语言奠定了我向往诗歌的基础。
有研究表明,诗歌最初源于劳动。鲁迅先生说,“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的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习复杂的声音来,例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这种声音虽然单调,但是富有张力,具有协调群体的作用,于是产生了原始歌谣。它先于语言,先于文字,由劳动人民创造。
诗歌是人民的,诗作者首先须为人民而创作。要获得人民的认可,就要接地气。使用非诗人也能听得懂的诗作语言,才是大众的,才有亲和力,才有广博的传播时间和空间。诗歌又是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载体。很难想象一两句生硬的语音组合能获得普通人的青睐和鸣。反之,朗朗上口的词语会让人不由自主地迎合传颂。当然,它也须有一定寓意和思想性,否则,只是逞口舌之快,满足于一时的表达欲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是没有生命力的。
因此,我理想中的诗歌是通俗易懂的,是有韵律或节奏感的,是有一定情思韵味的。我希望自己能写出一首这样的诗歌。人民、社会、生活、情感、大自然,是诗歌创作的源泉。退休后,我学习诗歌,吸取源泉,在《中国诗歌网》上发布了一百多首自以为是诗的诗歌。拙作激起了一点点生活的涟漪,藉此表达了个人的人生感悟,愉悦了晚年生活。假如能有某首或某句文字能够获得读者传吟,我便引以为莫大的荣幸。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