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本诗集叫做《听雨的树》
——读李寒生的《听雨的树》文化漫步
文/三峡刘星
李寒生诗歌专辑有三卷结集,《听雨的树》是早年其中的一卷。他的诗歌专辑创作很特别,比如最近和“鸟”较劲,在“云阳诗朗诵微信群”几乎每天都创作一首“短诗”出来。过去曾经自费出版过“石头”,撰写过“松”专辑等。
他总是依照专辑的初心孜孜不倦地写出三两行参差不齐的语句来。倘若你是初次接触他的诗的句子,总感觉晦涩难懂,但是你不能和他计较不然,倘若他恰巧有兴致的话,会解读一番。正如群友的喟叹:“只要你不觉得尴尬,那么他不会觉得尴尬。”。因为,你不觉得耳呼,他就不觉得耳呼——也就是说他的解读更会让你迷糊。一句话就是他不说你还有点感觉,但是他解说了你却更加的不懂。
也许,“其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方是诗的正解吧!
当然,诗,自由诗能够写出这样的杰作,也不负诗人李寒生的呕心沥血。他确实如此,他曾经对我说,他吟诗就是疗养治病。是的,诗就是一剂良方。
当我们面对而且无法面对的时候,诗,可以成为逃避的寓所;当我们身处某种难以折磨的心境的时候,诗,可以成为倾吐的知音;当我们排遣某种情绪的时候,诗,可以成为我们的托词或者借口,这种诗是逃避的自由,是灵魂还可以为诗人灵魂而独立的航标。那么《听雨的树》。很显然,这树,后来就是具象为“松”。这松叶是三两枝表达某一种情绪。我针对他从
“树”到“松”是诗人历程里探索的内核的定向深入,我曾经专门撰写了一首诗,谈“松”。题目是《那一颗松。本来不存在》,显然。从题目上就看出我对这一种创作方式和成果的某种态度。
我写到:
……正如一个诗人
不能替代令一个诗人发言
松在哪?本来就不复存在
……
《听雨的树》有着清新、轻灵、静逸的亮点,初步展示了作为一个独立思考的人,用诗语句表达自己“独立的人格”。这种人格,他在诗的旷野三不管寻“雨中的那棵树”。
那么这是不是如此“独立和标新”呢?至少我从作家肖敏的题词来看有这种特色肖敏在扉页上草书写有题词“寒生瑞雪生梅,梅吐春风吐诗”。显然作为当时县长的奉节籍的肖诗人对李寒生有种期待,有种看得见的对小诗人的关怀。
在这一本薄薄的专辑里分为三个专辑。第一辑是《生命关怀》,第二辑是《听雨的树》,第三辑是《宁静的思考》。大致180首诗歌原创。在正文前有《三峡情》的歌词创作之一的湛泉钟先生写的代序,题目是《三峡深处的一条清幽小溪》。
这代序写了一段文坛佳话,就是这本小册子还是当时的云阳县作家协会主席的驶入刘琦先生的“怂恿”之下,湛老师勉为其难地写的。——当然,这是湛老师作为云阳诗人领头羊的一种自谦。
在这序言里,我对李寒生的诗歌作品《月,你和我一样》、《侧影》、《苍鹰》《自寻春》等作品印象深刻。也慢慢品位,好在有湛老师的解读剖析,也能够入微。个中诗意倒不失去“纯粹”。对,这一卷诗集尽管还显得稚嫩,但是已经有某种期待隐逸的伏笔。
这种伏笔就是诗人力求用简洁、简单、简朴的方式,这切片的方式犹如当今的“抖音”画面,给与每一个读者有一种“感动”。其实,哪怕只有一个读者的“感动”或者被“关注”住就是成功。
有着片段的勾勒,比如《我想用一个字接近永恒》,就是用六句排比递进的方式写出了某种企盼,全诗仅仅12行,却分维持六节,在单调反复的叩问里,我们触摸到了诗人彼时彼刻的那种情绪。有着现代格律新诗的整齐的句式,比如《红红的野桑葚》,全诗分三节,每一节四行,每一行的字数一模一样都是九个字。这一首诗最突出的就是反复重叠复他踏的哪一句诗“红红的红红的野桑葚”。在三组意境之后,读这三句有回香的余味。典型的民歌歌谣体。不过,后来的诗人李寒生已经抛弃了这种“民风通俗化”的传统。
有着俳句的倾向,有着十三行诗的追求。有着直接明了的哲思。请看下面的诗行:
谁愿意走进泥泞
却叩问天使
却接受它无语的回答
只让你看他的翅膀
天使的无语
是人类无法诠释的哲学
于是我也不能使用语言
只让双脚去叩问前面的路
——《问天使》
当然,收集的原创作品也有着晦涩的意象,有着难以句读的拗口,有着莫名其妙的逻辑,也有着不知所云的呓语……
听雨的树不变,但是雨却莫名其妙,雨却若即若离,雨却排满缠绵,若红尘,若人性,若人情,若无端,显然有李商隐的那种幽灵在诗人的心底复活。
活在当下的诗人,被诗坛总的形象制约,在这个转型期,几乎每一个人都是诗人,都怕自己成为诗人?现实是诗人在诗的殿堂开始了炒作,开始了卖萌,开始了“破圈”。这些外在的“突破”确难以让每位“志在于此”的诗人寒酸、无助、桀骜、孤寂、困苦,伤痕,这就是“带着镣铐的舞之精灵”。但是,总会有诗人坚守着,耕耘着,创造着。因为,诗是吾家事,诗乃千秋事——这两句都是诗圣杜甫的离骚。杜甫曾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而当下作为一个笔耕不辍的诗人,一个行将花甲的草根诗人,用自己的行动见证了“诗的新奇迹”。
其实,每一个诗人都很忐忑——我是诗人——谁敢在红尘里宣言;我是诗人——无愧于这个伟大变革和创新的新时代:我是诗人——我用现代汉语抒情出属于诗人的那份独特的伟大情怀?
当然,我最在意的是作品里的这一首《心中的春景》。诗人写到:
……让心中的春景四季灿烂
独自行走在黑夜,也感受光明
就不会在意抵达目标有多远
只细细体验行走的过程……
要知道,这是整整二十年前的作品。二次他一路诗途,还在路上,犹如对诗圣高远的朝拜,哪怕是匍匐在诗坛的高原缺氧地带,哪怕是经历朔风阴雨,哪怕是路人的冷嘲热讽,他都在为之执念。这种不忘初心的精神本身就是“诗的精神”。
在小青年的诗的语境里,一切的一都不是困难,一的一切都是沿途的诗的风景。
当然,作为诗人的朋友,作为当代的中国诗人,我始终觉得诗的语言应该体现在诗行的内在韵律之上,也应该体现在语言之曼妙之上。所以,在诗歌创作中,在语言的起承转合里,在韵脚和旋律里应该适度地体现汉语之美。也就是说,美好的诗应该在结构上有一种美,体现中庸和谐之美,在语言处理上应该有律动之美。这样的诗歌作品,我们欣赏起来才会更加的陶醉和乐于诵读传唱。所以,作为云阳诗朗诵文化群群主,更在意诵读之美,汉语铿锵之韵。单就这一点上,寒生始终没有在意汉语语言独特的魅力,特别是古汉语、古诗歌的继承和创新上,让他的诗歌更体现一种承古而传今的曼妙上来。
最后,用《听雨的树》做结:
有一棵树在听
疏疏落落的雨声
此刻我的心内
停止了纷争
雨明亮的眼睛
看穿了树
不朽的根基和
巨大的渴望
2023年9月11日星期一,三峡刘星写于“棋艺文化客栈”。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