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中国新工业诗歌创作研究中心暨全国新工业诗歌联盟揭牌活动在东莞理工学院举行。活动上,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王学东面向公众开展《新工业诗歌与未来诗学——锻造当代诗歌的“钢铁想象力”》主题讲座,通过梳理中国式现代诗歌道路的概念,分析新工业诗歌的突破与特色,通过具体的诗歌文本,探讨二者的内在联系和未来愿景。
王学东以曾经火爆网络的“杜甫很忙”“李白很忙”的图片,幽默切入讲座,并引用文学评论家李敬泽的《如果杜甫有手机》,谈及诗人要为自己保持一种与他人、与世界的距离,以便于他遥望、回想、追忆和爱。因为“没有这个距离,这些事关人之为人的根本价值可能就不复存在。”
“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AI等新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以制造业为主的传统工业格局,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全新的新工业时代。在离开很忙的杜甫和李白后,王学东首先抛出了“新工业时代,诗人何为”的问题。他认为,在新工业时代,每一天都是新的,需要我们的诗人予以重新阐释;每一事都是新的,需要我们的诗歌予以重新打量。
接着王学东围绕钢铁想象力的可能性与困境、现代诗歌中“钢铁美学”、新工业诗歌“钢铁想象力”的实践三个主要部分展开论述。他认为,文章合为时而著,在当下这个“钢铁时代”,必然产生与之相对应的“钢铁文学”及其文学评判理论,但因为历史的原因,在中国语境中,我们与钢铁之间相遇的历史和现实则更为复杂,我们并未形成相对有效的“钢铁之诗”,也难以欣赏和感受钢铁文学、工业文学的魅力,更何况是对以“钢铁”为核心的“现代”,表达出我们想象力世界。
在现代诗歌中“钢铁美学”的论述中,他从中国现代诗歌的奠基之期-打工诗歌-当代新工业诗歌一路讲过来。认为当下的大量诗歌不是面对现代钢铁社会本身,而是依旧试图以乡村、自然来建构现代人的生命、精神之源,乃至世界的本源。他呼吁当代诗人能从钢铁诗学本身抽身出来,以钢铁的对立面“自然”出发,来构建我们的时代。
在论及新工业诗歌“钢铁想象力”的实践时,王学东通过各类工业文学事件、新工业诗歌作品、论著进行解读和总结新的经验。他认为,未来诗歌的可能,核心是探索人的未来性的可能,特别是反思人的未来经验的可能。“现代人和新工业的联系越发紧密,现代人享受着智能科技带来的便捷,新工业的发展也刺激了现代人的创新思维和生命经验。因此,传统工业诗歌中呈现出的‘内容上控诉,情感上哀怨’的单向度的人和工业的关系,已不能全面表达现代人与新工业依存、共生等复杂联系。”
讲座最后,王学东表示,尽管在当代的新工业诗歌中,虽然新工业的全部面貌还未来得及呈现,改革的全部伟力的探寻还显不够,对人性的洞察也还稍欠火候,另外表现手法也还不够丰富,但为当代诗歌的工业书写呈现出一个重要的向度。他希望我们以更为中性的态度来直面“新工业”,从“钢铁”中锻造出我们的无边之想象,以及无垠之自由,去探索新工业诗歌、现代诗学的真正高地。
王学东,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蜀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导,印度尼西亚三一一大学客座教授。四川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四川省写作学会副会长、四川省鲁迅研究会常务理事、四川省诗歌学会常务理事、成都市作家协会评论委员会主任、《蜀学》副主编。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11项,著有专著《<星星>诗刊(1957-1960)研究》《“第三代诗”论稿》《20世纪四川新诗史》;诗论集《中国诗歌的现代化》;诗集《现代诗歌机器》《机器时代的诗歌》等,曾获“第二届四川十大青年诗人”称号。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