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点击音频,听今日好诗
连缀成形复补妆,破残文物亦琳琅。
方壶色暖红泥热,尺剑锋寒绿锈凉。
攻玉技从良渚学,冶铜人自亳殷亡。
此时追悔读山海,不啻中原是北荒。
点评
这首《参观沈阳博物馆感赋》,是以参观博物馆这一当代普通日常文化生活为题,表达观感的作品。
首联逆起,但不只是简单的逆起,读如“破残文物亦琳琅,连缀成形复补妆”即可,因为“破残文物”本身不见得“琳琅”。这两句可读如“破残文物,连缀成形复补妆、亦琳琅”,从整体上概括参观沈阳博物馆之“感”。通过描写与叙述来表达一定的价值判断,可谓“感中有赋”。接下来就开始“赋”。
颔联承上,从博物馆收藏的诸多“文物”中,列举“壶”和“剑”两种具体物象加以叙说。上句中的“方壶”是陶器,下句中的“尺剑”是兵器,从“绿锈”来看,应是铜剑。陶器和兵器都应该不是孤立的单件文物,可以称其为两类文物。方壶是生活器皿,故着眼于其暖色调,壶体仿佛还残留着当年的余温。短剑则着眼于其锋刃透露出森森寒意,即便剑身上的锈蚀,也是如此寒凉。前者“暖”“热”,而后者“寒”“凉”,用词精当,情见乎辞。
颈联选取“玉器”和“青铜器”两个更大的类型,继续承上写“文物”,但比之颔联,角度与写法稍有变化。这两句不像前两句着眼于文物本身给人的观感,而是从玉器制作和青铜器冶炼的角度,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诗中写道,馆中收藏的玉器,其制作方法受到浙江省良渚文化的影响;其铜的冶炼与铜器制作,则来自于“亳殷”即河南安阳的工匠。良渚的玉文化影响广泛,殷商的青铜器闻名遐迩,二者皆备于此馆。两句互文,皆兼人与技而言之。
中间二联述评结合,可谓“赋中有感”。那么,看到馆中琳琅满目的文物,诗人还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想呢?尾联给我们揭示答案——后悔读《山海经》。
为什么呢?
作者参观沈阳博物馆,被馆中文物所震憾,产生了一种地理错觉和文化错觉:倘以沈阳为中心,则仿佛中原(含江南)一带,便是《山海经》里所称的“北荒”之地。故此时后悔的不是读《山海经》本身,而是读书时产生的把沈阳当成“北荒”这样的印象。
尾联造语虽然略显生硬,但诗思荡开,想落天外,又与前数联不即不离,非平常笔力所能到。
又及:结合尾联下句中的“北荒”来看,上句中的“山海”当是《山海经》的省称。这是一部奇书,分《山经》与《海经》两大部分。《海经》又分《海外经》《海内经》和《大荒经》三部分。其中《大荒经》含《大荒北经》等篇。结合上句的“山海”来看,下句“北荒”即从《大荒北经》取名,指东北海之外的边远之地,切沈阳市所在的方位。
✦特邀点评:莫真宝
“每日好诗”点评专家名录
安洪波 安琪 北乔 邦吉梅朵 陈先发 陈卫 陈爱中 陈东彩 陈巨飞 陈贺达 陈东彩 陈希 陈培浩 陈丙杰 车前子 曹宇翔 程继龙 蔡世平 草树 段维 杜鹏 冯雷 冯娜 耿占春 顾北 顾建平 高昌 郭顺敏 谷禾 洪烛 霍俊明 韩倚云 何冰凌 胡彭 胡弦 简明 敬文东 蒋浩 蒋登科 江合友 贾鉴 贾清彬 康宇辰 蓝野 雷武铃 冷霜 李少君 李建春 李建春(缶皮) 李海鹏 李云 李之平 李犁 李啸洋 刘向东 刘波 刘爱红 刘君君 梁晓明 卢辉 罗振亚 郎晓梅 马知遥 马骁 莫真宝 苗霞 南鸥 潘泓 钱文亮 秦立彦 任毅 荣光启 树才 师力斌 沈苇 沈健 沙克 宋彩霞 孙冬 佘晔 谭五昌 唐翰存 田原 唐诗 吴投文 汪剑钊 王久辛 王士强 王海亮 伍明春 吴昕孺 西渡 熊东遨 许陈颖 许道军 向以鲜 夏吟 星汉 谢超 杨碧薇 杨克 杨墅 杨四平 杨庆祥 杨献平 杨逸明 余怒 叶舟 姚泉名 朱必松 臧棣 张德明 张定浩 张慧君 张清华 张光昕 张金英 周伟驰 周瓒 周燕婷 邹建军 邹惟山等(以姓名拼音为序,排名不分先后)
▼点击查看
温馨提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