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诗意的生活
作者:丁居红 2023年10月26日 10:41
0 收藏
诗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它和其它文学艺术表现形式一样,虽然来源于生活,但是不能等同于生活。俄罗斯文艺评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艺术源于生活,而又远远的高于生活”。也就是说,它不是像镜子一样机械地模仿生活,而是像万花筒一样艺术地再现生活。
诗是诗意生活的色盘和画笔,它有魔术师般的手法和神仙般的谶语。诗意的生活是诗的源泉和原创动力,它有无限的意境、无穷的形象、多彩的精神世界和丰繁的真情实感。诗是人们文字化、艺术化、理想化、精神化了的生活,生活是人们物质化、市侩化、简单化、庸俗化了的诗。
诗与其它艺术表现形式既有着共性,也有其个性。一般情况下,人们都认为,诗就像所有的艺术一样,能够还原生活的真情实感,反映生活的曲折平坦,浓缩生活的悲欢离合,折射生活的酸甜苦辣。但是,纵观诗歌发展史,诗总是在用明锐的目光、独特的语言、精炼的文字,在表现波澜壮阔、起伏跌宕、曲折迷离、悲欢离合的生活的同时,也在不停地打磨生活场景,构筑生活意境,营造生活情趣,提升生活品味,诗自觉或不自觉地诗意着生活。
生活丰富了诗,对诗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诗美化了生活,反作用于生活的意义也是一目了然的。诗用它内在的韵脚、节奏、音律、物象、意象等属性,和外在的风格迥异的语言、文字表现形式,以及观察事物的不同视觉、品味生活的特殊味觉、感受自然的别样听觉、发现生命的独特嗅觉,触摸人生的特别感觉,或理想、或现实、或豪放、或婉约、或高亢、或低沉、或激昂、或悲怆、或闲逸、或忧虑地描摹着生活,从而在生活的启迪中,创造出一些非生活的比拟、夸张、暗喻、象征、通感等手法,让诗能够更加灵气地表现生活。
人生是绚丽多彩的,诗也是婀娜多姿的。生活中处处充满着诗情画意,缺少的不是诗意,而是发现诗意的眼睛。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人们的思想认识和理想信念逐步走向多元化,诗与诗意的生活,也不约而同地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人们对诗和诗意地生活的理解,也就不约而同地、潜移默化地走向多元化。
诗意的生活,不是一个简短的话题。诗意地生活,也不是一种轻松的态度。
德国古典浪漫主义诗人荷尔德林写过一首诗叫《人,诗意地栖居》。当时,荷尔德林是一个贫困交加而又居无定所的草根诗人,这首诗寄托着他对生活的美好希望。诗中表达了他对人类寻求美好生存环境、重筑价值信念的向往,也昭示了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荷尔德林意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传统的农耕文明将被工业文明所代替,人类将在现代文明的进程中逐步被异化。为了避免被异化,他呼唤人们要寻找回家之路,找回即将失去的古老文明,重归理想家园。荷尔德林的作品,明显带有乌托邦色彩的古典主义内涵,大多表达的是自己对祖国摆脱专制主义的理想,以及对当时德国现实的不满和批评。
许多年后,德国哲学家、存在主义大师马丁·海德格尔读了《人,诗意地栖居》这首诗后,引发了他的哲学思考,由此也演绎出来的一个哲学命题,海德格尔说:“人生的本质是诗意的,人是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的。”,“人安静地生活,哪怕是静静地听着风声,亦能感受到诗意的生活”。 从此,“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就成为人们理想的精神家园,成为人类共同追求的一种美好理想。
荷尔德林的诗化意境是优美的,海德格尔的哲学思考是深刻的,他们所表现的理想是一脉相承的。诗意的生活,是对生命本质的发现,是对人生真谛的提炼,是人类文明闪烁出的智慧之光,是人类精神绽放出的理想之花。
诗意地生活是现实的。
或许我们应该像爱国诗人屈原一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祖国、为理想而不懈追求;或许我们应该像一代枭雄曹操一样,“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慨当以慷”来描绘“天下归心”的美好蓝图;或许我们应该像汉高祖刘邦一样,高歌一曲“大风起兮云飞扬”,去实现“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宏大志向;或许我们应该像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一样,“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展示“沙场秋点兵”的伟岸英姿;或许我们应该像民族英雄岳飞一样,发愤图强,精忠报国,扬鞭策马,叱咤疆场,重现当年“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雄风……
尽管他们所处的时代各有不同,经历的事物也千变万化,后人对他们的评价也各有千秋,但是,他们都在为美好的未来而追求过,都在为实现人生的价值而奋斗过,他们的确都诗意地生活过。
诗意的生活是浪漫的。
也许我们应该像田园诗人陶渊明一样,“不为五斗米折腰”,视功名利禄为粪土,弃官抛爵,归隐山野,尽情享受“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的洋洋自得;也许我们应该像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一样,“斗酒诗百篇”,傲视权贵,情系山川,豪情挥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飘逸洒脱;也许我们应该像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样,怀揣着一颗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嘘寒问苦,抨击时弊,深情抒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优思情怀;也许我们应该像散文大家范仲淹一样,胸怀国事,力主改革,体恤民情,刚直不阿,执意播撒“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文关怀;也许我们应该像文学大师苏轼一样,不仅“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且“袖手何妨闲处看”,玉树临风,举杯邀月,“把酒问青天”,激情书写“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大爱胸怀……
尽管他们的人生态度各不相同,志趣爱好各有特色,价值取向各有选择,但是,他们都能够在所处的不同环境里,努力追寻自己的理想,积极传导心中的夙愿,激声呐喊生命的体验,怡然品赏人生的感悟,他们的确是在实践着诗意的生活。
诚然,我们渴望着能够诗意地生活,也幻想着去享受诗意的生活。然而,现实总是充满着酸甜苦辣、曲折艰辛。在思想繁杂、观念多元、信念淡化、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人们每天起早贪黑,忙忙碌碌,看似在如意的场景里努力地扮演着每一个角色,却被现实的冷酷数落得一个个灰头土脸,甚至头破血流。曾经我们向往的美好生活,却怎么也找不见诗意的感觉。我们都在城市的砼森林里蜗居,在车水马龙间穿行,呼吸着汽车的尾气,倾听着各种噪音污染的音乐,吞食着农药超标的食物,饮用着掺杂各类添加剂的饮料,谁能相信,这就是我们诗意的生活?
尽管如此,我们还必须要去诗意地生活。因为我们的生活中有诗,我们的生命中有诗的追求,我们有诗意生活的美好愿望,我们有诗一般丰富的精神世界,我们有能够创造诗意生活的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者,我们有追寻诗意生活的数以万计的诗爱者,我们有能够创作出诗情画意般生活的成千上万的诗人。这一切,就足够了。
诗意地生活,体现的是人们的一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健康高雅、悠然致远的生活态度;诗意的生活,标志着人类生存状态的一种色彩纷呈的理想境界、超凡脱俗的生活品位和崇高无比的精神追求。生活可以平淡,可以简约,可以无欲,可以随缘随意,但绝不可以碌碌无为,无所事事,没有梦想,没有追求!
没有梦想,意味着散失了诗意地生活的激情和动力。没有追求,意味着迷失了诗意的生活的规划和蓝图。试想,如果我们对生活放弃了诗意的追求,毫无疑问,我们的精神家园就会变得萎靡不振、荒草丛生,我们的现实生活就会变得消极颓废、平庸无奇。
诗意的生活源自精神的呼唤和行为的实践,是人们内心和谐的外在表现。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说:“真正的和谐是人内心的和谐”,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往往是其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生活中的诗意,需要我们去发现、去营造、去呵护、去提炼!只要我们心中有诗,有追寻诗意生活的梦想,有实现诗意生活的冲动,有构筑诗意生活的激情,有创造诗意生活的豪情,我们就会把内心的和谐转换为现实的诗意的生活。
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就是要让人们去诗意地生活。我们栖居的大地是否还能提供诗意的源泉?回答是肯定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我们的党和人民吸取了古今中外人类对生态保护的反思和教训,借鉴了人类对生态治理的经验和成果,读懂了自然的真、人性的善、和谐的美,把实现国策与解决民生相互融合,把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相互糅合,把宏伟目标与具体措施相互结合,对我国和世界的环境保护提出了科学的构想和可行的方案。我们相信,不远的将来,人人都能在优美的环境里诗意地生活,人人都会在美好的家园里享受诗意的生活。
诗呼唤着诗意的生活,诗意地生活创造着诗!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