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诗歌的泛化
作者/马俊华
诗歌的泛化是一股潮流,一个既成的事实,而且愈演愈烈。诗歌的泛化就是指诗歌的文体标准越来越模糊,内容浅白,形式松垮,行文随意,诗味寡淡,其极端形式就是分行体、口水体,如同分行的小散文。即使作为小散文,也显得蹩脚,不成篇,倒像是一些分行的段子。
很多人怀抱着一种理想的诗歌标准,拒斥和反对诗歌的泛化,可最终都徒劳无益,只能任由这股潮流冲天而去,甚至冲垮自己。当然,也有很多人迎接这股潮流,顺水而游,推波助澜,欢快自在。
拒斥和反对诗歌泛化的人心中抱有的理想诗歌标准,大多来自传统诗歌。可这种基于传统而形成的标准是否可靠和有效,则值得反思和质疑。我们不妨以中国古典诗歌为例,具体分析一下古典诗歌标准的形成。
《诗经》是中国最早一部诗歌总集,收录的诗歌体裁完整,非常成熟,其中最早的诗出自西周初年,可以看作中国诗歌起源的标志,由此可见,中国古代诗歌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由《诗经》到汉代的“古诗十九首”,再到魏晋南北朝诗歌,诗体的演变非常明显。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断进行诗体建构,使诗歌的形式规则越来越严格和明确,借以强化诗歌与其他文体的区别,到了唐代格律诗的出现,这种建构达到了顶峰,确立了完备的古典诗歌形式规则。
此后,人们通过写作和阅读接受、遵循和固化这个标准,就形成了自己心目中的诗歌标准。可这个诗歌标准是永久或恒定的吗?
白话诗的出现,就使已有的诗歌标准受到了挑战。白话诗是白话文运动的产物,是回应白话文不能写诗的批评的结果,可见,白话诗的出现,对诗歌有了新的形式要求。与古典诗歌相比,白话诗的形式要宽松得多,没有每句的字数、每首的句数、对仗、平仄、押韵等严格限制,因此,它又叫自由诗。这自然会让很多秉持古典诗歌标准的人无法接受。可实际上,白话诗顺应了白话文运动的目的,即文化的普及,吸引更多的人拿笔写诗,方便地表达生活感受,这个事实就胜过人们对它的任何质疑和批评。
白话诗出现以来,人们就从现代汉语出发,借鉴西方诗歌资源,探索自由诗的形式建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有人试图确立现代格律诗,还提供了具体的可操作的写作方案和示范作品,可都无法推广开来。结果则是,不同的主张者各行其是,无法达成一致。与此相应,白话诗的写作越来越自由放任,造成了诗歌的泛化。
诗歌泛化的原因自然很多,可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现代汉语与古汉语不同,不易格律化。一旦坚持现代诗格律化,则会削足适履,束缚人们的写作,一百多年的诗歌写作实践就是最好的证明。二是诗歌写作大众化已成常态。诗歌大众化来自教育大众化。教育的大众化使越来越多的人有了写诗的要求和能力,使诗歌写作突破了以往由少数文人专擅的局面,成为人们广泛参与的兴趣爱好,各写各意,各抒各情,出现诗歌写作的大众化,它也是文化大众化的组成部分。这必然带来诗歌写作的多元化、多样化,最终就是诗歌的泛化。三是诗歌展示和交流的网络化,削弱了传统的诗歌发表和评价的权威,使诗作、诗评、诗人等并存共陈,形成基于不同的兴趣、审美、阶层等的诗歌圈子。各个圈子的话语力量不断角力和博弈,形成相互补充和制衡的态势,有力地固化了诗歌泛化的局面。
可见,传统的诗歌标准早已失去了普遍性。人们似乎各有诗歌标准,都明白诗歌是什么,不过,真要说起来,又都说不周全。可见,诗歌就是一首首具体的诗作,要在诗外说诗,最终是说不清的。不过,这并不影响人们写诗,并提出各种诗学主张。
其实,对诗歌最有信誉的评价是海选和时间淘选。网络的出现,使海选成为可能。海选就是靠网民聚集式的点赞和转发,使某些诗歌脱颖而出,使某位作者脱颖而出,甚至升级为一种舆情式现象。时间淘选则会淘掉诗歌的泥沙,捡到诗歌的真金,但需要相当长的时段才能完成。因此,诗坛眼前的景象,只能是众语喧哗,莫衷一是,没有稳定可信的选择和评价能力。
对于现代诗写作来说,现代汉语是个富矿,有待探索。也许,人们的写作实践还不够,还无法摸索出现代诗歌的写作规律和形式特征,现代诗的形式建构的条件还没有到来。因此,诗歌的泛化是诗歌现在和未来很长时期内的常态。对此,人们还要抱着平常心。
2023年8月31日于马甸
2023年9月25日修改于马甸
作者/马俊华
诗歌的泛化是一股潮流,一个既成的事实,而且愈演愈烈。诗歌的泛化就是指诗歌的文体标准越来越模糊,内容浅白,形式松垮,行文随意,诗味寡淡,其极端形式就是分行体、口水体,如同分行的小散文。即使作为小散文,也显得蹩脚,不成篇,倒像是一些分行的段子。
很多人怀抱着一种理想的诗歌标准,拒斥和反对诗歌的泛化,可最终都徒劳无益,只能任由这股潮流冲天而去,甚至冲垮自己。当然,也有很多人迎接这股潮流,顺水而游,推波助澜,欢快自在。
拒斥和反对诗歌泛化的人心中抱有的理想诗歌标准,大多来自传统诗歌。可这种基于传统而形成的标准是否可靠和有效,则值得反思和质疑。我们不妨以中国古典诗歌为例,具体分析一下古典诗歌标准的形成。
《诗经》是中国最早一部诗歌总集,收录的诗歌体裁完整,非常成熟,其中最早的诗出自西周初年,可以看作中国诗歌起源的标志,由此可见,中国古代诗歌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由《诗经》到汉代的“古诗十九首”,再到魏晋南北朝诗歌,诗体的演变非常明显。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断进行诗体建构,使诗歌的形式规则越来越严格和明确,借以强化诗歌与其他文体的区别,到了唐代格律诗的出现,这种建构达到了顶峰,确立了完备的古典诗歌形式规则。
此后,人们通过写作和阅读接受、遵循和固化这个标准,就形成了自己心目中的诗歌标准。可这个诗歌标准是永久或恒定的吗?
白话诗的出现,就使已有的诗歌标准受到了挑战。白话诗是白话文运动的产物,是回应白话文不能写诗的批评的结果,可见,白话诗的出现,对诗歌有了新的形式要求。与古典诗歌相比,白话诗的形式要宽松得多,没有每句的字数、每首的句数、对仗、平仄、押韵等严格限制,因此,它又叫自由诗。这自然会让很多秉持古典诗歌标准的人无法接受。可实际上,白话诗顺应了白话文运动的目的,即文化的普及,吸引更多的人拿笔写诗,方便地表达生活感受,这个事实就胜过人们对它的任何质疑和批评。
白话诗出现以来,人们就从现代汉语出发,借鉴西方诗歌资源,探索自由诗的形式建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有人试图确立现代格律诗,还提供了具体的可操作的写作方案和示范作品,可都无法推广开来。结果则是,不同的主张者各行其是,无法达成一致。与此相应,白话诗的写作越来越自由放任,造成了诗歌的泛化。
诗歌泛化的原因自然很多,可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现代汉语与古汉语不同,不易格律化。一旦坚持现代诗格律化,则会削足适履,束缚人们的写作,一百多年的诗歌写作实践就是最好的证明。二是诗歌写作大众化已成常态。诗歌大众化来自教育大众化。教育的大众化使越来越多的人有了写诗的要求和能力,使诗歌写作突破了以往由少数文人专擅的局面,成为人们广泛参与的兴趣爱好,各写各意,各抒各情,出现诗歌写作的大众化,它也是文化大众化的组成部分。这必然带来诗歌写作的多元化、多样化,最终就是诗歌的泛化。三是诗歌展示和交流的网络化,削弱了传统的诗歌发表和评价的权威,使诗作、诗评、诗人等并存共陈,形成基于不同的兴趣、审美、阶层等的诗歌圈子。各个圈子的话语力量不断角力和博弈,形成相互补充和制衡的态势,有力地固化了诗歌泛化的局面。
可见,传统的诗歌标准早已失去了普遍性。人们似乎各有诗歌标准,都明白诗歌是什么,不过,真要说起来,又都说不周全。可见,诗歌就是一首首具体的诗作,要在诗外说诗,最终是说不清的。不过,这并不影响人们写诗,并提出各种诗学主张。
其实,对诗歌最有信誉的评价是海选和时间淘选。网络的出现,使海选成为可能。海选就是靠网民聚集式的点赞和转发,使某些诗歌脱颖而出,使某位作者脱颖而出,甚至升级为一种舆情式现象。时间淘选则会淘掉诗歌的泥沙,捡到诗歌的真金,但需要相当长的时段才能完成。因此,诗坛眼前的景象,只能是众语喧哗,莫衷一是,没有稳定可信的选择和评价能力。
对于现代诗写作来说,现代汉语是个富矿,有待探索。也许,人们的写作实践还不够,还无法摸索出现代诗歌的写作规律和形式特征,现代诗的形式建构的条件还没有到来。因此,诗歌的泛化是诗歌现在和未来很长时期内的常态。对此,人们还要抱着平常心。
2023年8月31日于马甸
2023年9月25日修改于马甸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