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评信奉先生《卜算子.山寺行》
作者:文/季春孟夏.四川
原词:
卜算子.山寺行
作者:信奉
浓霭锁峰峦,清露洇罗帕;隐隐飞甍疏黛垣,磬鼓鸣松下。
风落叶枯黄,泪挽流年刹;陌陌红尘寄月明,晚照诗情画
反复品读词作,似乎可以认为:词中所及“山寺”,是诗人追求心灵安放的
一方净土。感觉诗人是在借山寺之行,寄情抒怀,颖悟人世沉浮,感怀风雨沧桑
。因而,这是诗人自己的 独一无二的精神寄托或灵魂领地。所以,词作《山寺
行》,应该是,诗人为寻求某种个人心灵慰藉过程中,心路历程的寄兴代表作。
上片承题而下,开篇一联“云霭锁峰峦,清露洇罗帕”,一组很有镜头感的
描写,由远及近,营造出一种高远,仙意的目视感觉。其次,几个极有代表性,
极富功力的炼字,如:“锁”,“洇”,“疏”,把上阙巧妙而有机地珠联起来
;尤其这个“洇”字,把轻如“罗帕”,薄似轻纱的雾“霭”在山寺似动非动,
似静非静,若有若无,朦胧迷离,宛如淡烟微絮,芳墨隐纸(!)散漫消隐的状
态,十分细腻传神地勾画出来。再看此时的“飞甍”仙阁,半舒“黛”眉青“垣
”,半露奇峰危岩,踞高守险,势欲奔云。于是,钟“鼓”齐鸣,“磬“音悠扬
,松涛合掌,松风低吟,此时的诗人为读者暗诵:轻凉,隐寒的心灵感应,为词
的下阙做好过片准备。
过片首联“风落叶枯黄,泪挽流年刹”。这是一幅可令朝圣者泪眼潸然,
感慨万端,催人猛醒的景象。看似突然,实则自然: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上阙的
物象描写,已经为过片做好了很厚实的铺垫。因此,作者触景生情,情思大反转
而颖悟:原来,人类自然法则没有任何法外之地,这仙寺也不例外。尤其句中这
“刹”,直击心灵,使人隐痛:时间竟如此紧迫,人生更如“刹”急促!所以,
诗人在情景交融中禁不住“泪挽流年”,感慨万端。品读到此,笔者猜想有二:
a.诗人以前到此来过,只是在以鸟鸣春时节,而眼下,已是秋风兴起,春芳不在
,难免伤怀。b.如系初访,则是在晨光微度,雾“锁峰峦”时,待烟消云散,满
目秋风,叶落萧条,与心灵初衷期待形成反差。c.属诗人臆造的一组诗歌意象,
乃现实云烟。不管是何情况,都是感念韶华不再,时光飞逝,人生苦短!因而,
此二句很有带入感,认同感。顺此理,同此情:人到此时,行进在风雨兼程,名
利拼搏的旅途上,身心已是疲惫不堪;亲历在劳燕分飞,生离死别的苦痛中,早
已看破芸芸红尘;戏幕落下,便是清冷。大梦醒来,唯有这一天清月,洗净凡尘
,朗照大地,光耀于心。十分可喜:诗人望月寄怀,“晚照诗书”,不负金秋之
约!(只要心中还有这圆明月,那光明就伴随着你,就会希望不泯,夜不迷路。
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咏客,借月抒情,颂美光明,鞭挞黑暗,都是言志理想的向
往,寄托美好的追求。)这是诗人带给人的启迪。这“晚照”二字,一语双关,
可仰望玉盘,无限柔情;可内视灵台,风波遥映,真颇得词法。如此清凉淡丽的
一腔诗情画意,足可让读者释怀了。到此,我们发现:诗人已经摆脱了那种不良
情绪的缠绕;已经从某种揪心情感里走了出来。祝贺诗人!
23.7.17.初稿
23.7.20.定稿
23.8.17.再改稿
写作后记:信奉老师借山寺之行,感慨人世,而得明月满怀,可喜!本人则赏读
佳作而受人生启迪,喜有获。这就是写这篇文字的初衷。谢谢先生!
季春孟夏.2023.8.18.00.成都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