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当代诗的写作者来说,“为什么写诗”的理由千姿百态,但起码绝大多数写作者都是有自己的充分理由的。但“为什么读诗”对于当代的读者来说,却常常是一个需要回答而非不言自明的问题。从早一点的玩笑话“写诗的比读诗的还多”等等也可以窥见这种状况。
对于一个不把诗歌写作当职业而另有饭碗的人,如果他/她爱好诗歌,如果他/她有较为稳定而深入的诗歌阅读习惯,甚至兴致来了自己也写一写,对这样的诗歌爱好者,他/她爱诗的缘由何在呢?这不仅是一个我们应该关心的真实问题,而且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对于诗歌生态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卓越的写诗者的诗歌信念和诗歌观念是什么的问题。或许应该更进一步说:诗歌需要写作,也同样需要阅读,当下诗歌领域有效的阅读者的缺位和数量较少,其实是制约当代诗更进一步发展和生态良性循环的一大瓶颈问题。我此处说的构成一定数量的、对写作具有反馈的有效性的诗歌阅读,主要不是指职业诗歌批评家的诗歌批评文章。因为,如果没有业余性的喜爱和共振圈的存在,诗歌写作的诸多偏颇和狭窄是很难有效调整的。而职业批评有时候更像学院制度下诗歌圈子内部的一个伴生存在。
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业余性诗歌爱好者人群,我没有力量做一个全面完整的调查和梳理,我也仅能从身边大学场域的相识师生中获得一些诗歌阅读和爱好者的反馈意见。当我就“诗歌有什么吸引力值得您阅读和喜爱(和写作)”这一问题询问我认识的学生和同事朋友时,得到了较为积极和多样的反馈。我试着列举其中一些意见:
反馈1:最经济的文体,最适合当代社会的高端文体。(高校教师)
反馈2:检测自我智力水平和共情能力。(高校教师)
反馈3:隐秘而坦白。(高校教师)
反馈4:堆积的情绪想寻找出口。(高校学生)
反馈5:业余写诗。首先是语言的神秘感和新鲜感吧,就是那种即使是自己写出来的,也会对它们感到吃惊和不解的神秘感。然后是诗歌在经验的传达上所具有的那种会心之处……尤其喜欢细致而别致的诗歌,对我的说服力比日常语言要强千百倍。(高校学生)
反馈6:诗歌无论从阅读还是写作给我的感觉都有一点点即进即出。不仅是由于篇幅,而且还有诗歌更侧重普遍的经验提纯,不需要像散文、小说一样进入别人的世界。也正是因为诗歌这种敞开的姿态,我写诗会觉得比别的文体随意很多,而且我个人不觉得诗歌是会迭代的,每种可能都是好的,所以越发觉得诗歌是舒服的、自由的。(高校学生)
反馈7:剖出内心的真实。真诚者的柳叶刀,虚伪者的牧师。我觉得语言的修饰和包装一并属于面对自己的方式。(高校学生)
反馈8:就那种有点陌生的词语组合方式,仔细一读却有同感,有时候以为是很微妙、很个人的体验,也被仔细地抒写了,很珍贵。(文化单位工作者)
……
我们会发现,以上的回答涉及:①诗歌语言的魅力;②诗歌的认知、共情、交流能力;③阅读与写作中情感的宣泄功能;④诗歌文体的精炼、灵活、自由;等等。
极其笼统地说,现代诗歌写作的主体常常被习惯性想象为一个经典的现代主义“独异个人”,他孤独而傲岸地选择了诗歌,接受去写作一种“献给无限的少数人”的文学。但是在这样的独异个人及其不可普遍化的写作理由以外,我也同样关心和好奇那个最终使得诗歌的阅读、流传、经典化成为可能的接受者群体。哪怕诗人姿态性地背离大众,最终也依然是作为这个大家庭的成员去选择诗歌,从而不自觉地建构和修改着人类文明的经典序列。所以一切能够留下来的诗歌声音,大约都是能在一些层面上传入读者心扉中去的类型。读者在选择,因为诗歌在和读者对话。只有对某时某地某种生活状态来说成立的对话,才会使得诗歌是有效的。就算是孤独,也是可以分享和共振的、拥有“群”的通约可能的孤独。你有满腹的情绪势能需要得到宣泄和安放吗?你需要在一首诗中理解他人并得到陌生人的理解吗?你需要一种轻巧灵活的形式,表达当代生活的某一时刻的隐微恰切的感受吗?你需要得到更为丰沛美丽的汉语的滋养吗?你需要从文学的情感教育中学习爱和怨,成为一个可以和他人共振联结的个体吗?诗歌必定是有这样的能力,才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一个长青的文学品种。
文学是人学,这个古老而普通的说法包含着朴素的真知。如果不是基于对人类及其生存境遇的广泛兴趣,文学是不可能立得住的。这个兴趣不仅仅是主题和内容,还有语言和形式。诗歌是什么呢?答案很多,但有一个层面,就是用精粹美妙的语言去传情达意,抒发喜怒哀乐,从而获得一个人与人的交流和联结。诗歌哪怕诞生于孤独放逐之中,本质上也有反孤独的层面。事实上,我个人认为,当代诗很大的忧患,还是来自这种广大而开阔的共振能力的削减。先锋本无不可,但并不必然以牺牲与开阔人间的对话能力为代价。如果在当代诗人数并不太多的写作和批评圈子内部去谈论突围的可能,我想是注定困难重重的。我这么说,并不是认为写作者一定都要采用新媒介去进行所谓“破圈”的经营,专为流量而通俗,为接受而贩卖文学商品。在此现状下,还是有必要从写作的心智的开阔和理解、对话能力上下功夫。你了解世界多少,你的诗心就抵达多少。而爱诗的人不一定是大多数,但他们永远稳定而忠实地渴望一首好诗。写出好诗来,是一个诗歌写作者最大的善,也是几乎唯一的本分。
(作者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青年教师)
编辑:张永锦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蓝野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