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19年,胡适之就在《谈新诗——八年来一件大事》中如是说:“中国近年的新诗运动可算得是一种‘诗体的大解放’。因为有了这一层诗体的解放,所以丰富的材料,精密的观察,高深的理想,复杂的感情,方才能跑到诗里去。”胡适的这份“纲领性文件”固然暴露出了许多不足之处,但他对于新诗极富包孕性的特质之勘破,至今仍旧行之有效。
刘笑伟的诗集《岁月青铜》将“军旅”和“时代”两大元素啮合起来,然后以诗的形式加以展现,从而为读者提供了一种较为少见,甚至有些许陌生的诗意题材和审美体验。一方面,该诗集契合了胡适对新诗具备“丰富的材料”的精准判断,它让读者在习见的日常诗性、民间资源、先锋试验、故土讴歌、学院沉思等质素之外,感受到了军旅题材的独异性和遒劲感;另一方面,《岁月青铜》又在和军旅诗材的偕行偕作中,高蹈出了独一份的抒情声音与血性力量,使得该诗集呈现出谢冕先生所谓的“雄浑之美”(谢冕:《〈岁月青铜〉序》)。无疑,《岁月青铜》属于看似单一的主题性写作,但它所描刻的军旅世界和边塞风光却是颜色繁复、声调铿锵的;并且,这部诗集还为当下诗坛输送了一种新时代军旅诗歌的写作典例。
首先,《岁月青铜》麇集了鳞次栉比、舳舻相接的军旅意象和战地素材,这些元素具有两方面的大致属性。其一,是绿色和热血相融合的军旅底色;其二,是金属和高科技相互呼应的新时代军旅特色。实际上,“军旅诗”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对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但在古典诗的范畴当中,军旅诗往往是和边塞诗“二而一”的,它们要么刻画英雄人物或战士群像,要么书写离愁别绪或乐观主义精神,其终极内核与古典诗词的精神皈依是一致的。但到了现代社会,“军绿色”一跃成为“军旅诗”的底色,战士的着装、枪炮甲车以及作战所置身的茫茫旷野,“军绿色”也被定格为军旅生活的标志属性。因此,《岁月青铜》将“中国军人”比喻成“绿色的海洋”也就不言自明,诗人不仅在诗中赞美“绿色山谷”(《雪线巡逻》),也感同身受地描摹战士“绿色的衣服”(《渐渐地,军装与我的皮肤融为一体》)。同时,在“绿”不断复现的诗行中间,“红”成为《岁月青铜》的另一重显性色彩。诗集中的“红”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强力精神表征,同时也是和军旅热血高度自洽的雄壮之姿。“热血开在身体外的/漫山遍野的红杜鹃”(《朱日和:钢铁集结》),“一代代的士兵/忠诚热血里最隐秘的那种红/最无悔的那种红”(《描红》),“月光下/红色的血/浸染金黄的骨头”(《渐渐地,军装与我的皮肤融为一体》)……“红”所代表的热血特征弥漫在刘笑伟的整部诗集中,它与“绿”融合相交,共同构成《岁月青铜》的颜色底座。同时,这本诗集又是与时俱进的,其最明显的表征即是大量金属和高科技相呼应的写作对象,“神州”“北斗”“天河”“天宫”“蛟龙”等前沿科技被诗人逐一网罗,并与“钢铁集结”粘连在一起。诗人把“枪炮”视为“金属的鸽子”,甚至将自己逐渐“冷下来的身躯”也涂上“金属的光泽”。和冷兵器时代的“军旅诗”相异,《岁月青铜》真正彰显了我国强军途中的新时代军旅特色,把军旅和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紧紧捆绑,从而更新了大众对军旅生活的惯性想象。概括地看,刘笑伟的这部诗集既贴合了军旅生活的基础面,又没有脱离时代和环境,真正展现了当前军旅写作的双重属性,即在遵从军旅本质的基础上做到了应时而变、与时俱进。
其次,《岁月青铜》极富雄浑的听觉美感,它将新时代的抒情声音以掷地铿锵的观感推陈而出,这种重视“音乐性”的艺术手段与“军旅诗”的秉性珠联璧合。著名小说家端木蕻良曾发表过这样一个判断:“在文学上,最煽惑的形式是诗的形式,最战斗的词句,是诗的词句。因为它可以包括最雄武的政治讲演,辛辣的抨击和高度武装的搏斗”(端木蕻良:《诗的战斗历程》),《岁月青铜》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这样一部搏斗着的“战斗之诗”。诗人刘笑伟在代后记(《新时代与当代军旅诗的发展》)中批评了当前诗歌的“小众”现象,并认为同样犯着“脱离症”的军旅诗应该理直气壮地“唱响时代主旋律”,“阳光”“正大”“富于理想”“振奋人心”才是当代军旅诗的主潮。《朱日和:钢铁集结》便将读者快速引入到“中国最神秘的军事基地”朱日和,诗人以“这是战斗的集群在集结”为基本的回环句式,将朱日和的此在情境、中国革命的恢弘历史、铁血军人的战斗本色、新时代的民族自信、强军征程的坚韧信念逐层展出,并有力地统摄在“在”“是”“要”等几个节奏铿锵的句法结构当中。这种抒情是大时代的抒情,但又集合了个人化的血肉性,即诗人所提倡的“个人的历史感”。遍览诗集,诸如《老连队》《枪族》《隐藏》《军营的声音》《大片的歌声》《极度深潜》等诗作大都因循此道,既不悖离时代又与将士的个人性紧密连接,诗人擅长使用回环的艺术结构将“音乐性”激发出来,进而探询着“诗与朗诵”的交互关系。
总括地说,《岁月青铜》的作者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军旅、时代与诗的遇合”,他为读者打开了一处特殊又富于“风云气”的艺术国度,这种拓深性工作和诗写实践必将延展出一些新的诗学进路,从而为新时代的军旅写作提供重要经验和较为珍贵的美学参照。
编辑:王傲霏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蓝野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