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念(长诗)
杨建蜀
地处乌蒙山区的晴隆县,是贵州石漠化程度最严重、贫困面积最大的县份。全县181个行政村,有122个是扶贫的重点村,全县32万人,每两个人就有一个生活在贫困线以下。2010年春天,40岁的姜仕坤调任晴隆县,在他任职6年时间里,走遍全县的村村寨寨,经过深入调研,提出“因地制宜,靠人工种草养羊,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扶贫效益同步发展的“晴隆模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这里生根、开花、结果。人工种植的草场面积不断扩大,山地石漠化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农民的生活水平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而不断提高。到2015年年底,贫困乡(镇)从12个,减少到4个,贫困人口从16万多人,减少到7万9千多人。2016年4月12日,姜仕坤因劳累过度突发心脏病,不幸去世,年仅46岁。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姜仕坤为“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坚守承诺的执着,等待花开的信念。
——题记
(一)
一棵树,
在石旮旯生根、发芽,
忍耐的力度,
大于木本的属性。
一棵树,
在石旮旯开花、结果,
点化石头,
丰硕了成熟的日子。
一棵树,
种在乌蒙山区的晴隆,
把承诺变成升起的太阳。
一棵树的执着,
成年累月在皱褶的山坡地厮守,
想象变成真实的存在。
一棵树的生命,
在石头旮旯里寻找草木的气节,
贯通大山的精气神韵。
一棵树的气魄,
在峰峦叠嶂的山区,播撒种子,
石头开花,挣扎出鲜活的绿色春天。
翱翔的山鹰,飞越崇山峻岭,
展翅的双翼,亲吻湛蓝的天空。
一掬与粗糙皮肤相近的泥土,
沉淀在石旮旯的缝隙里,
日月精华浸润,孕育了生命,
渴望矫健的山鹰,啄一粒鲜活的种子——
阳光滋润过的种子,
云霞浸染过的种子,
坠落在山野,在山坡地生根。
石旮旯的子子孙孙,
静静地倾听种子咿咿呀呀的歌唱,
荒凉的大山,时光的影子掠过,
种子生根、发芽的全部含义,
蕴藏在石旮旯的山坡地。
挺拔的大山在此坚守,
白云的芳华在此绽放。
土生土长的苗族汉子姜仕坤,
在晴隆这块贫瘠的土地上,
破局开路,耕耘不息,
用自己46年的短暂生命,
把一棵树的枝叶向天空敞开,
迎来渴望生命的阳光,
随着时间,不断生长,
乌蒙山区的百姓,看到自己生活的模样。
姜仕坤,扎根晴隆的一棵树,
承诺与担当,屹立于陡峭的气魄
在山坡地汇聚,成就了根深叶茂的大树。
他用那双智慧的大手,
用那双擅长写诗的大手,
在石旮旯的山坡地,
书写了绿色诗篇的新天地。
掂一掂手中的种子,
背负着一座大山,
承诺的分量,重在责任和担当。
一棵树,要在山坡地的石旮旯,
活生生地挤出一道裂缝,扎下根,
扫除重重困扰的阴霾,
甩掉荆棘丛生的畏惧,
让有分量的种子,发芽、生根,
在勃勃生机的雨露的阳光下,
茁壮成长……
在跋涉的脚印窝里,
让微笑的人们从春风里走过。
一棵树,燃烧生命,
升起的熊熊火焰,
在一片荒原,
点燃绽放的山花,
红得像火烧云一样,
染遍了乌蒙高原的连绵群山。
(二)
触摸晴隆历史的记载,
一面面陡坡,一道道深谷,
剩余的都是破碎的石旮旯,
这里几乎没有可供耕作的成片平地。
石漠化严重的山坡地,
沟壑纵横的皱褶,
加重了沧桑岁月的支离破碎,
这里的人们被石头挤压,
没有伸展肢体的空白,
没有自由想象的罅缝。
翻开晴隆简略的县志,
寥寥几笔,勾勒潦草杂乱的记忆——
坡土上横七竖八的乱石岗,
只见零零星星耕作的错落身影。
石旮旯的缝隙里,委屈成长的苞谷根须,
在裂缝中迂回徘徊,
毫不掩饰,复杂与曲折,
生长的余地几乎全被占据。
形同瘦骨嶙峋的石头旮旯,
支撑不起晴隆贫穷的天和地。
就晴隆地理条件和生存环境而言,
此一时的光阴,剥离彼一时的光阴,
世世代代“刀耕火种”的原始作业,
造成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
布依族、苗族、彝族和汉族兄弟姐妹聚居在这里,
记录在册的档案中,都是辛酸的泪水。
贫瘠土地里生长的瘦弱庄稼,
苦苦支撑岁月的阴晴圆缺。
山高、水低、谷深、土薄,
水土流失的石漠化区域,越来越严重,
居住这里的各兄弟民族,越来越贫穷,
全县181个行政村,有122个是扶贫的重点村,
每两个晴隆人就有一个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哀愁和忧伤交织在一起,
翻动着岁月的疼痛和无奈。
世世代代匍匐在乌蒙山区的土地上,
磨损了挺拔人生和倔强性格的棱角。
巍巍大山,从来没有站直高大的身躯,
“一穷二白”,头顶上的沉重乌云,
压塌山里人的脊梁。
在这里,老百姓的一首民谣,
从日出唱到日落:
“山谷石头箐,
水远石头硬;
要想吃大米,
除非生大病。”
光阴无语,大山沉默,
触摸岁月的记忆,
山野在岚风中苦苦诉说,
山坡地的石旮旯,
敷衍日日夜夜潦倒的生计。
落在白发上,凝结成霜,
落在皮肤上,堆积成土。
在现实与梦境之间,
在活着和死去之间,
人们只能在自己的石旮旯里,
活在生老病死的静默中。
前方,比重叠山峦还要高的是满天星辰,
前方,比一切路途还要险峻的崎岖山路。
农民家庭出身的姜仕坤,
沾满了田间地头的泥土,
一身古铜色的高原筋骨,
揣一颗重振山河的壮志,
胸怀照耀大山的太阳和月亮,
在晴隆1千3百平方公里土地上,
要让一场酣畅的春雨,
沿着雄心与豪迈流淌,
登台演出一场——
群山奔腾、峡谷怒吼的大戏。
(三)
当一棵树放进大山,生根落脚,
一棵树的气血已经和大山相融。
一棵树,深深扎根于泥土,
枝繁叶茂,绿意盎然,充满鲜活的希望,
一棵树扎根大山,意味着浴火重生。
天空湛蓝的时候,
才能显露洁白无瑕的白云,
风清云淡的时候,
才能缓解高原的海拨高度。
大山里的石头,经历雨雪风霜的打磨,
留存在山坡地的草木,就是生命的名字。
那些杂乱的字句,
落下的斑斑痕迹,
除了荒凉,剩下山中的残月,
伴随离别故土的一行行脚印。
人生的舞台已经拉开,
小小村寨,也被炽热的时代点燃,
笼罩在晨曦中的山坡地,
焕发泥土惊人的力量。
人活着,就要活在自己的大山里,
活出自己的青绿和自信。
春去秋来,花开花落,
岁月蹉跎,沧海桑田,
磨损不了大山与生俱来的顽强性格。
一双褪色的运动鞋,
一身汗渍浸透的旧夹克,
一个满是尘土的帆布包——
2010年的春天,他来了,就是这样一身打扮,
来到晴隆,来到了乡亲们的面前,
担负一县重任的姜仕坤。
朴实的天空,以蓝色敷衍底色,
一望碧空万里,无边无际的辽阔。
乌蒙山区的茫茫荒野,
在一滴浓墨的浸染下,渐渐洇开,
不动声色地填充辽阔的荒芜。
大山生处的云海,
凝结成闪烁生命光芒的动人诗篇。
大山有大山的表达方式,
一种是苏醒,一种是沉默,
苏醒的大山,云雾升腾时强烈的涌动,
沉默的大山,蕴藏的地火,蓄势待发。
姜仕坤任职来到晴隆,
嘴上常常重复的一句话:
“为民的事没有小事,
要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办好。”
石打石的大实话,掷地有声,
朴素的直白,直言朴素的哲理。
姜仕坤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襟怀敞亮的品质,
表里如一的坦诚,
洗涤了尘世的混浊,
打磨了自己的目光,
一路向往的烛光,
照亮了寻求理想家园的行程。
那是春寒料峭的日子,
山里飘来淡淡的花香。
姜仕坤来到对口帮扶的贫困户,
一屁股就坐在满是灰垢的板凳上,
握着老农一双粗糙的手,拉起了家常,
不经意的小事,老农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不嫌弃的举动,就能温暖坚固的石头。
姜仕坤多次告诫下乡帮扶的干部,
“千万不要嫌农户人家的凳子脏,
脏的只是裤子,伤的却是老百姓心啊!”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乡亲们说,初次见到姜书记,
还以为他是县农推站的农技师,
还以为他是外乡来这里走亲戚,
甚至有人还把他当作兽医、骟猪匠……
一个平易近人的县委书记,
书写石旮旯的诗篇,
焕发石旮旯的青春,
姜仕坤的名字,牵动感天动地的故事,
激荡着高山与峡谷跳动的脉搏。
一个梦,在晴隆石漠化区域洇开,
虽然遥远,是大山深处人家的憧憬。
石旮旯缝隙滋生的野草,
活在自己的岩缝里,
活在自由的天地中。
有草的地方,就有生命,
有生命的地方,就有人间烟火。
虽然无法丈量山风吹过的速度,
但也无法低估野草生命的顽强。
山风呼啸,可以遮天蔽日,
野草坚守如一,残冬过后春风又生。
姜仕坤是一棵树、一蓬草,
他要在石漠化的贫困山区,
他要在石旮旯的山坡地,
让绿色的旋律,翩翩起舞,
鼓动连绵群山,高亢歌唱。
(四)
山坳这边一家,山坳那边一家,
小小的村寨,在9百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
小得不能再小。在地处幅员辽阔的疆域,
只不过是沧海一粟。
新时代大潮,席卷大江南北,
小小村寨,翻腾小小的浪花,
浪花溅起的水珠,闪耀太阳的辉煌。
山村置身于时代潮流,石旮旯的小天地,
也能书写惊天动地的新村史。
运动鞋、旧夹克、帆布包,
相伴姜仕坤翻山越岭,一路走来。
走遍了全县的村村塞寨,
走遍了全县的山山水水。
他就这样走着,几乎天天都这样走着,
走了6年,走了60万公里。
那个时候,晴隆的乡村公路,
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满道,
汔车时速只有30公里。
每天行程200多公里,
像蜗牛一样,要爬行6个小时。
姜仕坤40刚出头的黄金年龄段,
在崎岖的山路上,在颠簸的日子里,
度过了人生最宝贵的5万2千多个小时。
晴隆最远的乡镇,
距离县城有100多公里山路,
开车一个来回需要8个钟头。
姜仕坤一天要走两个乡镇,
一直忙到后半夜才能回宿舍,
早上起来吃早饭的时间都没有,
经常是啃着一个馒头,
匆匆忙忙地走乡进村。
从2010年任县长,
2014年任县委书记,
姜仕坤的职务发生了变化,
从来没有停下匆匆忙忙的脚步。
作为姜仕坤身边的工作人员,
最清楚他在晴隆的6年是怎样度过的:
不分昼夜的加班、开会,
不论晴雨的下乡、调研。
一次下乡回来,
疲惫的姜仕坤倒在椅子上,
把一条腿架在凳子上休息,
同事们看见他的鞋底,
全都站了起来,哑然失色。
原来姜仕坤脚上的鞋底,
已经磨损破成了一个大洞,
脚底板露出了一大块,
他自己却全然不知。
忘我,是一种境界
忘我,是一种品质。
一桩平常小事,
一个形象伫立在面前,
一桩平常小事,
天下静者,方见大美。
那些嶙峋,是崎岖山路的石头,
和石头一样的名字,叫承受,
两个汉字,
堆砌铁塔般的方块。
坚固的石头,
可以磨破皮肉的鞋底;
坚固的石头,
在意志的铜墙铁壁面前,胆怯退却。
当日落西山,推出夜幕,天空流星划的轨迹,
被冷霜袭击过枫叶,依然胜于二月花,
在步履踩踏的山路,不见残迹只见火焰。
鲜活的生命,
活跃在大山里的倔强背影,
鲜活的生命,
亮出扶贫攻坚战斗的光芒。
姜仕坤穿着这双褪色的运动鞋,
走遍了晴隆这片热土。
天晴也罢,下雨也罢,
酷暑也罢,严寒也罢,
踏遍既贫困又可爱这片热土,
不断践行一个共产党人的承诺。
沙尘砥砺他皱褶的肌肤,
时光浸染他如霜的两鬓。
生命的意义,
在于灵魂生存的精气神,
一生有作有为,
闪现人生价值的多姿多彩。
这里没有花前月下的路径,
这里没有消遣的茶肆酒楼,
这里没有遮天避日的绿荫,
这里没有游乡行歌的浪漫。
这里只有大山、峡谷、悬崖、陡坎,
这里只有山坡地,这里只有石旮旯。
让动听的歌谣,挤进石头的缝隙,
让振奋的诗句,冲刷贫穷的愁云,
姜仕坤负重的肩膀,支撑起筋骨,
支撑起血肉,支撑一身豪情壮志。
石旮旯的山坡地,
一棵树在倔强地生长。
种树的人,在毫无杂念的纯洁上,
种植最新最美的大好河山。
春天在石旮旯缝隙撒下种子,
秋天的收获晒出火红的日子。
姜仕坤一个热爱土地的人,
跋涉在漫长的旅途中,在流汗,在负重。
姜仕坤一个热爱乡亲的人,
把自己当作一棵树、一块石头,放进山里。
“为民的事没有小事,
要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办好。”
姜仕坤秉承对这片热土的执念,
让有限的生命点燃炽烈的火焰。
随着时间,不断生长,
成了乡亲们最亲近最敬重的县委书记。
(五)
每天最好的时光,
就是迎着阳光行走在山路上。
明媚阳光,照亮行程,
一边和白云拥抱,一边向大山迈进。
姜仕坤心里充满阳光,
面对大山,一路走来。
大山里的雀鸟,尽管觅食艰难,
依然从这一蓬草丛飞向另一蓬草丛,
叽叽喳喳的鸣叫,婉转动听,
山里的世界,妩媚动人。
姜仕坤来到一个个村寨、一户户人家,
给乡亲们讲述雀鸟欢唱的故事,
和蔼可亲,总是那样阳光明媚,
轻轻话语,总是那样激情满怀。
在他踏遍晴隆整整6年的日子里
遗留下来的一张张珍贵的照片,
用朴实的语言讲述精彩的人生——
他日夜兼程来往于城乡之间,
他在茅屋前和老农屈膝谈心,
他挽起袖子和乡亲操持农活,
他在石旮旯的山地谋篇布局……
一张张照片,春光描绘出来的一幅幅图画,
延续世间的烟火,照亮璀璨的星空,
伴随着和熙的春风,张扬着活力,
温暖着那山崖上迎风而立的杜鹃花。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来自另一位县委书记的践行,
兰考大地艰难跋涉的脚印,
重叠在晴隆这块石旮旯堆砌的山坡地上。
山路上行走的脚步声,在群山回荡
像追赶日月的时钟,转动永不停息的发条。
深深的脚印,镌刻在兰考的大地上,
那就是县委书记焦裕禄;
深深的脚印,镌刻在晴隆的大山里,
那就是县委书记姜仕坤。
“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
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
一次,县里接到老坪村农户电话,
反映家里养的羊接二连三地无故死亡。
姜仕坤得知这一情况立即赶往现场,
得知农户买进的羔羊过多,
冬季草料储备不足,导致羔羊饿死的情况发生。
姜仕坤当即调拨500斤草料,
解决了这家农户的燃眉之急。
日常生活里的小事,如果不在意,
转眼间就淡淡散去。如果用心,
一件小事看见了、听到了,仔细琢磨了,
一件小事也会变成影响全局的大事。
老坪村发生的这件事,引起姜仕坤的沉思,
为了打破现有一家一户养羊的单一格局,
进一步拓宽畜牧产业发展的思路。
他多次到农商银行协商,
通过银行贷款扶助小户,
把小户培养成养羊大户,
组建养羊互助合作社,
让没有独立养羊能力的,到合作社去务工。
一种新型的生产关系的建立,让有限的扶贫资金,
撬动金融部门参与扶贫的积极性,
让更多农民找准自己的位置,各尽所能,
脱贫的面更宽、步子更快。
石旮旯的山坡地,处处洋溢生机,
捧一把泥土,喜悦填满了梦境。
触摸到大山的脉搏,温暖了石旮旯,
把石头的记忆打开,唤醒沉睡的泥土。
石缝间的寸草,节节上长,
登高望远,眼界越发开阔明亮。
(六)
晴隆的地形,大山连着大山,
大山深处是农户人家。
一辈子都与大山对视,
一眼望去,日起月落,春夏秋冬。
大山,就是农民的家,
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内容。
石头也能滋润泥土,
让野草滋滋有味地生长,
石头与山岚云雾共舞,
让鲜活的生命舒展张扬。
如果你广阔的胸怀,能装下连绵群山,
就能装下大山里的千家万户,
晴隆,这里就是姜仕坤的生命领地。
一个农民的儿子,
当上县长、县委书记,
在他的血液里,注入更多的——
泥土的纯朴和感情的厚重。
姜仕坤知道贫困县里的钱,
一分一厘,来之不易。
一次,姜仕坤到省城贵阳出差,
从省政府汇报工作出来,
附近就有几百元一晚的宾馆,
他让司机绕道来到城南边上,
找了一家几十元的招待所住下。
姜仕坤说,“晴隆很穷,不省不行!”
姜仕坤的“抠”是出了名。
机关驾驶员对他的节俭最熟悉不过。
一次外地出差,忙了一天,饿得撑不往了,
驾驶员安排在一家饭店用餐。
姜仕坤笑了笑,拍了拍驾驶员的肩头说,
“我们还是吃碗米粉算了。”
两人走出了饭店,
走进一家米粉小店。
把自己放进大山,
你是大山的石头。
把自己放进大山,
你是大山的主人。
面前的乡亲,就是自己父亲母亲,
就是自己的兄弟姐妹。
一家之主,你所花的钱,
就是在花父亲母亲和兄弟姐妹的钱。
“我向生活索取一块铜板,
生活的给予却极不情愿……”
喜欢读书的姜仕坤,在出差回来的车上,
和驾驶员交谈节俭美德的心得体会。
把自己植根于山野中,
时常想起农家的往事,
把放任装进竹篾背蔸,
把约束时刻放在心上。
这些年,人世间丢失的东西太多,
能记在心上的,一定要好好珍惜。
一次,姜仕坤来到一家4口的贫困户,
一家人挤在30多年的破旧吊脚楼里,
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四壁空空,
山坡地上种的苞谷,稀稀落落,
一年的收成,还不够喂猪。
目触此情,他的眼圈红了,叹了口气,
把兜里仅有的2百块钱留了下来……
他的身影远去,
带着沉重的心情远去,
凝重的身影和负重的责任,重叠在一起。
身居大山中,落入几许酸楚,
虚晃多少日月,
没有快乐,没有欢笑,
一洗再洗的心灵空白,
石旮旯面对石旮旯,默默无言。
又一次,
姜仕坤来到边远的董箐村,
走进这家贫困户的猪圈,
圈里有一头肚子很大的母猪。
这家的女主人,在猪圈里看着母猪吃食,
一边来回摸着母猪,一边唉声叹气。
这个情景,姜仕坤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通过村干部一了解,原来这头猪不是她家的。
她的丈夫患有间歇性癫痫病,
家里还有3个孩子上学读书,
全家重负落她一人身上,
家里穷没有钱,只能帮别人帮工代喂母猪,
母猪下的猪崽儿,可以分得到一半的好处。
姜仕坤听了,掏出1千8百元交给村干部,
让他们买一头母猪送给这家贫困户,
还特别嘱咐,要买一头怀孕的母猪。
土地再贫瘠,百姓再贫困,
天上一样有太阳月亮,
落在地上的星星,
也有一双明亮的眼睛。
一桩桩事,姜仕坤看在眼里搁在心上,
点点滴滴,滴滴点点,
都是触动疼痛的句点。
姜仕坤看到一双双期盼的目光,
看到一张张淳朴的脸庞——
他们期盼生命的阳光和雨水,
润泽着石旮旯的山坡地,
让草木鲜活生长。
这家贫困户终于喂上了自己的母猪,
已经顺利地产下几窝壮实的小猪崽。
终于当了家做了主人,
拥抱这片熟悉的家园,
有风徐来,蓝天白云,
空气中散发微微的暖意。
贫困户手里终于有了钱
穷苦的日子有了新盼头。
贫困的这块石头,
常常压得人直不起腰。
触摸以往过的日子,
黑夜笼罩下的冰凉。
石头也有开心的记忆,
星星点点的火光,
燃起美好的愿望,
农家的日子有滋有味。
直到姜仕坤逝世以后,
董箐村这家贫困户才知道,
那天来了就往猪圈里钻的人,
就是晴隆县的县委书记——
人人称赞的“农民书记”。
在草木回春的日子里,
往昔贫困户的女主人,
把壮实的小猪崽,双手捧起,
朝着大山呼唤,“好人!恩人!”
把自己放进大山,
你就成为大山的身躯,
和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
和他们站在同一条水平线上,
视野越过大山,就能看日出的壮丽,耀眼夺目,
就能看到满天星空,无比灿烂
“大贤秉高鉴,
公烛无私光。”
奉献和私欲之间,
为民与为已之间,
其中并没有一道深深的鸿沟,
仅仅只有心理上的一道脆弱防线。
追逐梦想成真的希望格外明亮,
天地间,自有艰苦跋涉的足迹。
开拓者把石旮旯积压的情绪,
倾注于扶贫攻坚的惠风和畅。
大海因为有宽广的度量
容纳了成百上千条河流;
高山因为没有尘世杂欲,
巍峨挺拔屹立群峰之颠。
海纳百川的胸怀,
壁立千仞的刚直,
源于无私和无欲,
源于对百姓的爱。
“不以一己之利为利,
而使天下受其利。”
身负一县重任的姜仕坤,
一生追逐,一生辛劳,最后倒下。
一个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
博大气度和无欲情怀;
一个共产党人的博大气度,
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
风霜雪雨,星际留痕;
石斧洞影,岁月留歌!
(七)
石头之上是荒山坡土,
石头之下是农户人家。
用沉重的锄头,刨开石旮旯缝的泥土,
播下苞谷种籽,栽下血气方刚的精神。
山里人的生活,在石旮旯的天地间,
远远要比想象更为生动更为多彩的地方。
只有在山野的皱褶里去采集烟火,
才能把村寨的枫叶一片一片点燃。
姜仕坤在晴隆的村村寨寨实地调研,
轻轻地扣开农户一扇扇心灵的窗户。
他不仅善于讲述雀鸟吟唱的故事
也乐于听取乡亲们摆龙门阵——
他会耐心地倾听乡亲们述说家长里短
他会默默无言地在一旁观察趣事逸闻,
他总是关心这一户户农家的大事小事,
仔细观察村里一家家一户户情绪变化,
摸清大山里农民担心什么、想要什么……
地里的养分,需要根须深入才能汲取,
决策的智慧,需要反复实践提供内能。
晴隆15个乡镇、106个村寨,
在姜仕坤心里揣着一本明明白白的帐——
改造山河的一本帐,
描绘未来的一本帐!
“只要还有一个晴隆人没有脱贫,
我这个县委书记就不能休息。”
姜仕坤这样说的,
姜仕坤这样做的。
看大山里蒸蒸日出的太阳,
就能看到村村寨寨的气象,
看到连绵大山的背景,
衬托出村寨的明媚。
在姜仕坤身边的工作人员,
记录了他在晴隆工作的日日夜夜:
扶贫联系点上的特困户,
他每家必须亲自走到,
共同商量脱贫方案。
所有乡镇的产业发展规划,
每个项目他都要参与讨论,
确保落实到位。
晴隆发展的大情小事,
没有一件他不操心。
他在晴隆的6年时间里,
交出了这样一份成绩单:
从2010年初春到2015年冬末,
贫困乡(镇)从12个,减少到4个,
贫困人口从16万多人,减少到7万9千多人!
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数字,
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每每看见朝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
每每起伏的群山与浩荡山风起舞,
羊群和白云在石旮旯的山坡地走过,
青山、草地、农舍,孵着欢歌笑语,
那些数字,向上舒展的身姿,何等刚劲有力,
满山满坡,鲜花绽放,也比不上数字的美丽。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
道有夷险,履之者知。”
胜利的收获,
不仅仅是一家一户的温饱;
使命的初心,
迎来千家万户的幸福欢笑。
以满腔热情的方式,
迎接一个崭新的时代
书写改变历史和命运的光辉篇章。
在姜仕坤的笔记本上,
牢牢记住的却是另外一组数字——
长流乡还有贫困村6个,
贫困人口9020人;
中营镇还有贫困村8个,
贫困人口11752人;
大田乡还有贫困村6个,
贫困人口6865人;
三宝乡还有贫困村3个,
贫困人口2900人……
“只要还有一个晴隆人没有脱贫,
我这个县委书记就不能休息。”
承诺意味着,石旮旯要改天换地——
这里曾经是贫困的累累伤口,
推开了石头堆砌的沉重大门,
释放身上的重负,借助风和云飞翔,
放眼远望,山外有山,又见无限风光
当你看到姜仕坤坐在山坡上,
和放牧的老把式谈天说地的背影,
当你看到姜仕坤在田间地头,
和种植业的行家谈经论道的情景……
那滔滔不绝话语,弥漫在山野,
连接连绵群山,那种豁达开朗的情绪,
煽动着豪爽的欢笑,在山风中飘向辽阔。
(八)
晴隆地处高原峡谷区域,
山高、坡陡、谷深。
苗族、布依族、彝族和汉族,
都是大山的儿女,情同手足。
去了山下这一家,再上那一家,
翻过面前一匹坡,对面还有一座山。
一桩桩扶贫帮困的事情落在实处,
要在峡谷悬崖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大田是晴隆最贫困的乡,
苗族聚居的边远兰蛇村,
海拔高度1千8百多米,
又是大田乡最贫困的村。
崎岖山路在大山里盘旋,
路左侧是石壁,右侧是悬崖,
驾车从乡政府到兰蛇村,
15公里的山路得用1个小时,
山路陡峭,常常因为坡陡刹车,
轮胎和砂石摩擦,直冒青烟。
姜仕坤先后4次来到兰蛇村,
看到山坡上稀稀落落的苞谷地,
亩产只收几十斤的“癞子苞谷”,
看到村民住在低矮的茅草屋里,
围着火塘烧苞谷烤洋芋过日子,
心里一酸,眼泪花花直打滚……
时空交错,沧海桑田,
历史在这里回荡了60年。
没有人用心去记录,
大山里穷乡僻壤的过往,
没有人去仔细问津,
岁月在这里上演的故事。
姜仕坤清楚地意识到——
要让没有任何产业支撑的穷乡僻壤走出贫困,
首先要改变这里落后的生活样式和生产方式。
姜仕坤心里惦记兰蛇村的贫困户,
一家一户地和村民们彻夜交谈。
一笔一笔地细细算算生活账和经济账,
一户一户动员村民种植优良玉米品种,
一家一家动员村民在山坡地种草养羊。
他请来农推站的技术人员,
带来了农商银行信贷人员,
带领乡亲们向着远方眺望,
向往春天带来花开的时节。
兰蛇村的村民从质疑种草养羊,
终于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面对抵触情绪最大的一家农户,
姜仕坤耐心地和他一起搬起手指算账,
第一天的账没算清,第二天就接着算,
三天时间,一笔笔账算得他心明眼亮。
这家农户靠山地丰富的草资源,
养起了山羊,年均存栏数上百只,
年均出售量50多只,年收入高达6万多元。
兰蛇村,成了脱贫致富的带头村落,
那家农户成了远近闻名的养羊能手。
种草养羊模式在全县不断推广,
人工种植的草场面积不断扩大,
山地石漠化问题得到有效遏制,
生态环境也得到了进一步修复。
在这里,告别了石旮旯山坡地沉重的历史,
在这里,展开了一幅社会改革实践的画卷。
(九)
敞开大山的胸怀,享受清爽的山风,
一群羊追赶一座山,在白云间来回奔跑。
山这边的村寨,山那边的村寨,
烟雾缭绕,羊群和白云若隐若现。
大山的胸怀,深邃辽阔广大,
大山的内能,焕发强大动力。
种草养羊脱贫致富的模式,
成为袅袅炊烟向上伸展的线条,
山这边的村寨,山那边的村寨,
都在笑声中朝着太阳奔跑。
白云追着大山跑,大山云涌起波涛。
动态的大山,更新了时光,
山风摇动白云,风云变幻,
白云里的大山,生生不息。
在晴隆全县脱贫誓师大会上,
姜仕坤高举右拳,庄严宣誓,
“脱贫攻坚,我是党员,向我看齐!”
激动人心的讲话让人动容,
山摇地动的誓言震撼山河,
甩开膀子,迈开大步,
向“晴隆模式”深度进军,开垦新的处女地!
誓师大会上的振臂高呼,
亮出扶贫五彩斑斓的霞光,
人们看到7尺男子汉的坚毅目光,
穿越沟壑纵横的山地坡地,
穿越支离破碎的沧桑岁月,
带领揣着信念的全县各族人民,
带领揣着光明的全县各族人民,
怀抱着扶贫大会上的铮铮誓言,
姜仕坤带领县委班子成员进村驻户,
全县2878名干部下到村村寨寨。
晴隆地处高原峡谷区,
山高、坡陡,石头多土层薄。
很多村民都没有种植牧草的经验,
习惯于漫山遍野放养的落后方式。
天然草地的质量产量都很低,
羊吃不饱,成熟周期长,
抵抗力不断下降,死亡率不断上升。
这样一来,不仅影响农户的收入,
还拖延了农户归还银行的贷款,
后续的隐患,一触即发。
山石嶙峋,那些高于白云的石头,
那些和石头同宗同祖的农民,
冷雨落在石头上,
刚刚开放的山花,面临比晚霜更阴冷的严寒。
哭泣,不是石旮旯的姓名,
退却,不是大山人的脾气。
山里的人,把山歌对着大山唱,
山歌翻越面前的一座座大山,
越唱声音越宏亮,越唱心里越亮堂。
晴隆,1千3百多平方公里,
在这里看到的远远不仅仅只是大山,
在这里,还将看到32万各民族兄弟的希望。
在生命的历程中,无法掂量大山的重量,
也无法拒绝大山的压力。
但是,大山是默默伸向天空的支柱,
辽阔的天空,大山给予了无穷无尽的力量。
大面积种植优质牧草,
改变落后的放养方式。
这是一场改变山里农家的生产方式,
更是一场重塑生活理念的思想变革。
种植优质牧草刚刚开始推广,
农民不懂规范化的种草技术,
姜仕坤带着技术人员直接来到地里,
不仅给一家一户送上优质的草种,
还手把手地为他们免费培训。
同吃同住同劳动的等号,
就是奔波、劳累和收获。
把大山当作伙伴,把百姓当作兄弟,
就能万众一心,就能坚守,就有希望。
久而久之,家家农户把希望安放在自己的家园,
都成了种植牧草的一把好手,
姜仕坤,长时间在山坡地摸爬滚打,
也成了种植牧草的一把好手。
一天,姜仕坤下乡调研,
看见一位农民在山坡地挖草窝,
挖的草窝歪歪斜斜,很不规范。
他指着地里的草窝对农民说:
“种草一定要标准化,要横竖成行,
横竖距离都要以60厘米为标准。”
那位农民看了他一眼,很不服气,
斜着眼说,“你来试一试。”
姜仕坤脱了鞋子,挽起袖子,
走到地里,接过农民兄弟的锄头,
二话没有说,当场就挖起草窝来,
开沟、作畦、作垄,一手一脚,操作规范,
通风透光、保持地温、排除积水全部达标。
看见横成排竖成行的标准草窝,
这位农民兄弟的脸红了,
“没想到你干农活也是行家里手!”
收获,总是踏遍青山而来,
欢笑,总是为成功而喝彩。
清爽的春风,总在心路上流淌,
最好的阳光,总让幸福满满。
如果把同吃同住同劳动,分解成行,
每一行,都是优美的诗句,
每一行,都是优美的歌唱。
诗句,与大山同享,
歌声,与大山同唱;
时光走过崎岖的山路,
迎来发芽生长的温暖。
打造晴隆脱贫致富升级换代版的模式,
扎扎实实地在晴隆全县迈开了第一步。
种草养羊脱贫致富的模式辐射全县,
带动了14个乡(镇)、96个村,
3万多家农户参与种草养羊的队列,
全县种植和改良的人工草地近百万亩。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治国理念,
浓墨重彩书写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巨变。
(十)
乌蒙山区的晴隆,
在有历史记载的年代,
在没有历史记载的年代,
都属于大山。
石旮旯,在这里生活了很久很久,
石旮旯里生活的农户,都在和石旮旯打交道。
每一家,每一户,叙说石头的故事,
都有自己的传说。
一部家史,一部村史,
都有曾经的过去,
也有期待的未来。
晴隆原地产的黑山羊,
命中带着不幸的因果,
生存在石漠化严重的贫脊坡土上,
它们咀嚼着初春的晨雾和晚秋的初霜,
大山生处的白云与它们相依相伴。
苦涩的滋味,从不言说。
它们试图从石旮旯里恣意奔跑,
没有柔软泥土,铺垫它们欢腾的路基。
晴隆虽然有良好的养殖环境,
养殖产业的发展,遇上瓶颈,
以前优质的肉羊品种几乎依赖进口
一只种羊进口价在2至3万元左右,
价格太高,老百姓根本无力购买,
严重地制约了晴隆养羊产业的发展。
乌蒙山区的天空,湛蓝一片,
大山巍峨,在蓝天下越发挺拔。
置身于大山的龙骨架上,
辽阔、壮美,伴随着期待迎面撞来。
培育出适合本地养殖的优质“晴隆羊”——
姜仕坤展望前景,一幅蓝图成局在胸。
要让大山里的农民,都能感受阳光的温暖,
能和大江南北的各兄弟民族一样,奔赴小康。
有了明确的目标,就要付诸于实践,
通过全国招聘人才,组建自己的技术团队,
邀请国际公认的养殖业的专家,到晴隆传经送宝,
相继组建了繁殖工程中心和种羊培育基地,
长期与先进领域保持国际联系和技术对接,
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胚胎移植和繁殖专业的骨干队伍。
属于多少日月的贫困年代,
属于石头堆积的深重苦难,
行进的脚步,重重迭迭,
越过荆棘丛生的山野,踏破崎岖坎坷的山路。
这里没有白天,没有夜晚,
只有辛勤的付出。
贫困和苦难,被穷则思变的动力改造,
时间被大浪淘沙,冲刷得干干净净,
沉淀下来的汗水和付出,
凝结成绽放的山花,竞相开放。
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前沿养殖技术,
在技术团队的潜心研发下,取得了重大突破。
以晴隆黑山羊作为父本,
以国外优质羊作为母本,
胚胎移植技术经过不断实践,日趋成熟。
一个梦,经历了多少沟沟坎坎,
一个梦,经历了多少阴晴圆缺,
在太阳喷薄而出的时刻,
以辉煌的气势,照亮了乌蒙山区,
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晴隆羊”——
在一张张灿烂笑脸中,
在挥泪的人群中诞生了。
“晴隆羊”具有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的优势,
“晴隆羊”具有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的品质。
“晴隆羊”的出现,引起国内外养殖业的高度重视,
要求引进种羊的订单接踵而来。
通过技术改良培育出的新品种“晴隆羊”,
一只仅需5 千元,降低了农户饲养成本。
2015年底,“晴隆羊”成为省内外的知名品牌,
晴隆羊的存栏总量已经发展到52万多只,
种肉羊基地由过去的20个发展到88个,
种草养羊覆盖全县14个乡镇2万多户农家,
养羊户创收总额超过4亿元。
在大山里行走,崎岖的山路盘旋向上,
崎岖不仅仅是一步一个脚印,
崎岖是远望的目光。曾经有位智者说,
“宫殿的意象源于石头。”
沧桑岁月证明,石头是建筑的基础,
当你打磨基石的时候,你已经成了建筑。
在培育优质“晴隆羊”的日日夜夜,
在种羊培育基地,在养羊的农户家,
时时都看到姜仕坤的身影,当地农民说,
“姜书记,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羊书记”。
“羊书记”,亲切的称呼,由衷的表达,
一朵绽放的云朵,走进了山区的千家万户。
人们唱亮了如同向日葵一样明亮的名字,
通过那金灿灿的成色,照耀山区成熟的日子。
姜仕坤常说,“想让百姓养羊,自己先得懂羊。”
他每次下乡都十分关注养羊情况,
进村入户先钻进农民羊圈里查看。
他对养羊的钻研近乎“痴迷”。
书柜里,书桌上,床头、茶几,
甚至在自己的车里,
只要他平常伸手能够着的地方,
都会放着一本养羊的专业书。
无论工作再忙,
姜仕坤每周都要和畜牧学的专家见上几面,
一聊就是几个小时,句句都不离本行,
话题都是如何养羊养好羊,
如何让更多的农民养羊脱贫。
他建议,以吊脚楼结构做成羊圈,
治愈因潮湿导致羊腐蹄病的一事,
已列入畜牧学教学的案例。
几年下来,姜仕坤养羊方面的专业知识,
成了名符其实的“羊书记。”
一次,麻山村一家农户养的种羊生了病,
一家人手足无措,急得团团转。
常在山里调研转悠的姜仕坤,
闻讯匆匆赶到了这户农家,
一句话也没说,就来到她家羊圈。
他一头钻进了臭烘烘的羊圈,
挽起袖子,伸手去感受羊的体温,
仔细观察羊的口腔和鼻子周边的黏液,
观察一番后,一边说羊得了什么疾病,
一边叮嘱农户用什么药去医治。
农户还以为他是县里来的兽医,
由衷感谢的话,一声赶着一声。
还一而再再而三地要给他治疗费。
姜仕坤摆了摆,说了声,“不用。”
一天中午,董箐村的一家农户,
发现一个陌生人在羊圈边转悠,
看他的衬衫上满是汗渍,裤脚挽过小腿,
一双旧皮鞋上,满是灰垢泥泞。
没等这农妇问话,陌生人先开了口:
“你家的羊得了骚痒皮肤病,得赶紧治。”
说着就转身弯下腰,从路边摘了一把野草,
“这种草叫马鞭梢,专治羊的骚痒皮肤病,
捣碎了把汁抹在羊患病皮肤的地方就能好。”
这位农妇怎么也想不到,眼前这个穿着平常,
说一口本地话,还会给病羊开药方的中年人,
竟然是县委书记姜仕坤。
进了山,才能识别鸟音,
下了水,才能知晓鱼性。
爱大山,崎岖的成分构成了山的本性,
爱一行,也就成了这一行的行家里手。
大山里,石旮旯生长的石头,
既有温度,也有态度。
斗转星移,岁月覆盖了石头曾经的期望,
石头皮层的褶皱,从黑褐色变成墨绿色。
当你从逶迤的山麓起程,几经风雨,
晨曦和山风,洗涤了身上的尘埃,
你的灵魂,深深地潜入了大山,
你的血肉,变成了坚固的石头。
(十一)
乌蒙山系,辽阔磅礴,
山系诞生的晴隆,养育了大山的子女。
肩扛锄头的男人,晒白了两鬓,
操持家务的女人,凭添了皱纹,
多少往事,丢弃了变迁的岁月。
时光如岚雾,弥漫在峡谷,
笼罩大山里的人家。
春天的暖意,烘托岚雾环绕大山,
清澈的天空和升腾的梦想,
晴隆变得年轻而格外清爽,
石旮旯里湿润的泥土活跃起来,
大山春天的季节来到了。
千家万户如何把种草养羊的畜牧业,
兑换成脱贫致富后的油盐柴米?
千家万户如何把种草养羊的畜牧业,
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生活?
从种草养羊的产业,迈出第一步的时候,
姜仕坤的眼光,越过连绵群山,
看到旭日东升的宏伟,
看到彩霞满天的壮丽。
他的身影,衬托出大山的背景,
他的目光,闪烁永不止步的坚毅,
他的追求,不只是几岭几坡的牧草,
也不只是一群一群的羊叫,
他要的是连绵大山的轰鸣雷声,
他要的是全县人民的富裕生活。
帮助群众走出“养羊容易卖羊难”的困局,
心系大山的姜仕坤,与大山相依为命。
村村寨寨,刀耕火种的生存方式,
在日落月起的日子,充满忧愁,充满无奈。
村寨世世代代与石旮旯相依相伴,度日如年,
惟有堂屋上的祖宗牌位上的袅袅烟火,
给草蒲团上焚香的人带去淡淡的慰藉。
新时代的宏钟,唤醒了沉睡的大山,
带来崭新的生活理念和生产方式。
姜仕坤带领县委一班人,认清大好形势,
思想更加解放,步子迈得更大,
全县建立了畜牧产业和肉类加工的产业链,
整合全域物流,大力发展电商产业,
整合各级平台资源,
打通生产端、流通端及市场端的通道,
让产、供、销的供应链,环环紧扣,
为“晴隆羊”销售市场,开拓出新的突破口,
销量直线上升,声誉鹊起,名扬四方。
2015年羊肉加工销售,突破2亿元,
2016年羊肉加工销售高达3亿6千万元,
全县人均收入在2010年基础上翻了一番。
枯燥的数字,
虽然不能替代诗歌的韵律,
生活中具体的数字,
往往能生动地改变现实。
破壁出圈的数字,
让村民兴奋,让村民欣喜,
破壁出圈的数字,
让贫困退却,让幸福兑现。
数字后面,是付出,
是汗水,是责任。
一串串数字,是丰硕成果的收获,
一串串数字,是晴隆今天的现实。
晴隆产、供、销的供应链,
把晴隆和大江南北紧紧联系,
有无线电波覆盖的地方,
就是“晴隆羊”抵达的地方,
一张密密麻麻的经济和感情之网,
把晴隆和长城内外的壮美河山紧紧相连……
(十二)
坚守大山的执着,
等待花开的信念。
执念,是一种力量,
执念,是一种激情。
人世间,就是这样,
一而再,再而三,
十而百,百而千,
周而复始,天荒地老。
当你在石旮旯播下一粒种子,
生根,发芽,
飘逸的枝叶,以端庄的姿态,
迎风摇曳,成为了山里的一棵树。
谁不期盼第二棵树,第三棵树
依次延伸,山野也就生长成林。
那些耕耘的生存者,负重的双脚,
陷进石旮旯的罅缝里,
把仅存的泥土撑开,拼命汲取雨水
让自己落地生根,拓展领域。
一棵树,就这样生长成林,
惟有执念的一束光,给予了精神动力。
一次在出差途中,
姜仕坤突然休克,
医院初步检查,怀疑是心脏病,
要姜仕坤尽快去大医院确诊。
刚刚缓过劲,姜仕坤对身边的同事们说,
“现在不碍事,等忙过这阵再说。”
又一次,正在开会的姜仕坤感到心绞痛,
来到医院检查,刚输完一瓶液,
没等检查结果出来,赶回县里连夜召开会议,
部署下一阶段扶贫攻坚的工作。
姜仕坤对身边的同事们,还是这样一句子话,
“现在不碍事,等忙过这阵再说。”
“现在不碍事,等忙过这阵再说。”
身上揣着“速效救心丸”的姜仕坤
总是这样对身边的同事们说,
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穿过岚雾的雨滴,
落在脆弱的诗句上,
表现的文字,
显得那样苍白无力,
表述的诗句,
显得那样浅显单薄。
“现在不碍事,等忙过这阵再说。”
平平常常的一句话,
穿越云层的阳光,
挤满灵魂的全部,
没有留下多余的缝隙,
一切都安排好了,
填满了他执着信念的世界。
疾病的身躯撑起的力量,
可以撼动山河
艰苦跋涉超越想象,
焕发不同寻常的青春。
那是姜仕坤——
胸怀乌蒙山区的美丽画卷;
那是姜仕坤——
胸怀扶贫路上的铮铮誓言。
在太阳升起的时候,
姜仕坤站在春天的门口,
敲响新时代的晨钟,
呼唤石旮旯的生命苏醒。
姜仕坤对大山的信赖和热爱,
缘于他生于大山,长于大山。
他出生于黔西南册亨县的边远山村,
骨子里有深厚的农民感情,
他的父母亲常年在的石旮旯的山坡地劳作,
他从小就有改造石漠化区域的愿望。
“我是农民的儿子,
要做对得起农民的事情。”
一棵树、一蓬草的希望,
把梦的时光,无限放大,拉长。
姜仕坤期待那湛蓝的天空,绿荫铺满的山地,
迎着他,一路奔跑而来。
(十三)
2010年春天,
姜仕坤踏上了穷乡僻壤的晴隆,
到2016年的春天,整整6年。
6年时光,在人生的长河中,
不是很长。在这不长的岁月里,
晴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晴隆这张洁白的纸上,
他的热血洇开了烂漫山花,
燃烧不灭的火焰。
这里记录了姜仕坤生命最后日子的片段——
2016年4月6日
上午清晨乘车到兴义参加区域发展专题会,
中午乘车赶回晴隆,参加扶贫搬迁会议,直到深夜。
2016年4月7日,
清晨赶到省城贵阳,上午参加全省项目观摩会,
下午5点,赶到三合村了解扶贫工作,直到深夜。
2016年4月8日
上午参加全县扶贫工作汇报会,
下午安排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直到深夜。
2016年4月9日
清晨赶到贵阳,上午赶到参加扶贫工作总结大会,
下午听取相关部门汇报发展策划方案,连夜赶回兴义。
2016年4月10日
上午到州政府汇报工作。
中午回家吃午饭,吞咽困难,一碗饭吃了两个多小时,吃饭期间,还打了几个电话布置工作。
下午4点半赶到机场,前往外地联系销售业务。
2016年4月11日
因过度操劳,心脏病突发,住院治疗。
2016年4月12日
凌晨,因病抢救无效去世,终年46岁。
在姜仕坤最后的时间里,
数次出现身体透支的情况,
都是靠速效救心丸顶过了最难受的时候。
每次身边的人劝他赶紧去医院,
姜仕坤的回答总是那句话,
“等忙过这阵再说……”
姜仕坤,太累太累了……
姜仕坤,在太累太累的时候走了……
也许姜仕坤生命最后片段的记录,
有人认为,这不是诗的表现形式。
然而,诗的基因燃烧着生命绽放的火花,
远远胜于华而不实的笔墨。
扎根大山的一棵树,
拥有一棵树的生命,
一棵树的茁壮成长,
造就一棵树的森林,
一棵树拥有的世界,
世界就是诗的世界。
一个共产党人的誓言,
在群山峡谷间奔腾回荡。
一位县委书记用他短暂的人生,
照亮了石旮旯山坡地。
他的所作所为,让晴隆这一方,
每天升起的太阳都是新的。
让全县32万人的回望——
闪烁激动的波光,盈满幸福的泪花。
姜仕坤走了,他没有走远,
他一步一个脚印,坚实地走在前面,
带领晴隆各族人民,奔向阳光灿烂的康庄大道。
他用对党的赤子之心,对人民的公仆情怀,
践行着时代的使命和担当,
在乌蒙山区谱写了一曲生命的壮歌。
(十四)
姜仕坤,扎根于晴隆的一棵树,
青树挺拔,屹立蓝天,
拥有辽阔的明亮,
拥有足够的富足。
他的富足,拥有晴隆的一方天地——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天地。
姜仕坤走了,在他生命激情绽放的时候,
匆匆告别他的同事、亲人和朋友,
告别他深深热爱的晴隆山山水水、父老乡亲,
姜仕坤走了,走了……
山里的人,山外的人,
聚集在一起,哭泣在风中低低飘荡。
悲痛,那些遥不可及的悲痛,
在群山之上,在白云之上。
汇聚成纷纷飘落的冷雨,
点点滴滴,扣击着人们流血的伤口。
2016年这个春天,
来得更晚了一些,
乍暖还寒,冷风逼仄宽阔的天空,
哀愁和忧伤笼罩整个晴隆。
大山沉默,花木无语,
追思和怀念,堆砌在人们的脸上,
追思和怀念,深深陷落在悲痛中。
天空愁云弥漫,
街头岚雾迷蒙。
目睹眼前这一切的人,
在同一个地方,缅怀同一个人。
站在岩石的高处,
触摸花絮的纯洁白花,
无限惆怅的哀思,
成为人们一段绵长的记忆。
坚韧的意志,把一块块石头,
打磨成锋利的镰刀,
在石旮旯的山坡地,
收割丰硕的成色。
看到青青的牧草,
看到奔跑的羊群,
看到姜仕坤在山坡地上奔波的照片,
看到他坐在农户家畅谈养羊的背影。
整理渐渐清晰的思路,
低垂的眼睑挂满眼滴。
沿着姜仕坤的足迹,
带着他热爱的这片土地,
在开满春花的山路上,
寻觅永不停步的踪迹。
与姜仕坤相濡以沫的妻子,
面对丈夫的离去,痛彻心扉,
她痛失了所有的回忆,却又无法释怀——
她和姜仕坤结婚22年,
两地分居,离多聚少。
22年来,夫妻两人从未外出旅行过一次,
她没有埋怨过;
女儿中考、高考时,姜仕坤不在身边,
她没有埋怨过……
“为什么姜仕坤走得那么急,
最后没有留下一句话……”
突然这一天,
你的亲人从深沉的爱中悄然离去,
冰凉的北风,像利刀一样剜去五心六肺,
茫茫荒原的呼唤,阻隔在尘世之外,
在翻动的日历上,留下的只有伤痛和无助……
这个乍温还寒的4月,
姜仕坤的名字感动着晴隆一座城。
他胸怀信念,揣着光芒,
走完生命的全部历程。
他从一开始来到晴隆,
把一切都交给了这里,
交给了32万晴隆人民,
他的眼光永远停留在太阳照耀的乌蒙山区,
这里需要他,这里太需要他了,
他已经顾及不了,
没有时间顾及相濡以沫的妻子,
他就这样默默地走了,
留下的只有妻子撕心裂肺的悲痛,
留下的只有丈夫风尘仆仆的身影……
(十五)
姜仕坤,一生追逐,一生劳碌,
最后倒在工作岗位上。
他那钢铁意志的身子骨,
沿着他认定的人生轨迹,
化作坚硬的石头,留在山坡地里,
化作奔涌的激情,流淌在泥土里。
他活着的目的,
就是把理想变成现实。
他早已把自己当成一棵树、一蓬青草,
一块山石,放进大山,
阳光的照耀,月光的浸润,
乌蒙山区的青绿里,屹立一位慈祥的父亲。
对20岁的女儿来说,
父亲工作了6年的晴隆,
是个熟悉但又陌生的地方。
6年时间里,她去过晴隆两次,
每一次去,看见父亲都在忙碌,
只是一次在下乡的路上,
父亲骄傲地告诉她,
“这条路是爸爸和大家一起修建的……”
用自豪来标志一条路的长度,
最能体现跋涉艰难的旅程。
所有发生的故事,
用庄重的字句,凝聚成语重心长的嘱咐,
引领女儿,走进宽敞无私的视线,
开僻一片新天地。
父亲是有意让女儿看一条路、一棵树的生成,
让女儿走自己的路,种自己的树。
姜仕坤年迈的父母
至今仍在黔西南老家册亨县务农。
三个兄弟一个是管道工、
一个是司机、一个是普通民警。
姜仕坤当干部20多年,
从未给家人谋过方便谋过福利。
作为一名丈夫、父亲,
他也许亏欠妻子、女儿更多的厮守;
作为一名儿子、兄弟,
他也许亏欠家人更多的关心……
姜仕坤作为县委书记,
他的血肉之躯属于山区,
属于山区的千家万户。
生是山区的人,
死是山区的魂,
他心中装下只有晴隆,
装下的全都是他的大爱。
晴隆山区在阳光的照耀下,
姜仕坤精神抖擞,一路走来。
我们看到的是他那倔强的背影,
我们看到的是他那坚毅的目光。
他穿越崎岖的山路,
他跋涉陡峭的山崖。
他坚守承诺的执着,
他等待花开的信念。
他走完了生命的全部旅程,
他的一生镶嵌在晴隆人民记忆的史册里。
他留下的一步步深深的脚印,
洋溢扶贫路上最美的旋律。
他无怨无悔,
他俯仰无愧!
(十六)
不是所有的名字,
都可以用文字镌刻在人们心中。
新时代,新的序曲,
打响脱贫攻坚的战斗,用刚刚的收获,
书写姜仕坤石碑上的墓志铭。
汉字的方块,沉重的石头,
古往今来蕴含深刻的意义,
凝聚在灵魂中,流淌在血液里。
选择了大山,
就得具备大山的品质——
开阔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怀。
大山岚雾润色了日光流年,
洋溢更新更美的鲜活生命。
每每望见山脊飘浮的五彩云霞,
与浩瀚蓝天为伍,何等壮阔,何等美丽。
踏上高低错落的坡地,
攀援陡峭巉岩的山路,
让一往无前突破畏难的障碍,
在满目荒凉的晴隆,
奇迹般地重获生机,迎来了温暖的春天。
春天到来的故事,堆砌的巍巍雕塑,
屹立在晴隆的高山之上,
一个伟大时代的深情歌唱者,
成为不朽的人民之子。
按照姜仕坤家人的意愿,
他的遗体告别没有仪式。
但在殡仪馆的门口,
聚集了1千多名干部群众。
在这些人中,
有靠种草养羊富起来的农民,
有他掏腰包帮扶过的贫困户,
还有跟随他一起奋战的战友同事……
还有很多很多,也许姜仕坤也记不起他们的名字,
他们都是永远不会忘记姜仕坤的普通百姓……
姜仕坤一直行走在无声的漫长岁月,
重重叠叠的大山,托起疲惫的双脚。
他的血液里流淌的闪烁的星辰,
充满豪迈的精气神,在蔚蓝的天空灿烂夺目。
时光在群山间蹉跎徘徊,
大地铺满冰凉如水月光,
山风呼啸,村落默哀,
聚集在一起的民众,
止不住的泪水和深切的怀念,
是对这位共产党员最好的祭奠。
一只山鹰迎着新生的太阳起飞,
展开双翼闪耀出金色的光彩。
人类的奇迹在石旮旯的山坡地开花结果,
大山深处的村村寨寨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在姜仕坤宿舍里放着这本打开的书。
熟悉他的人都说,
这是他生前最爱看的一本书。
他折过的书页上有这样一句话——
“可以遗憾,但不要后悔。
我们留在这里,从来不是身不由己,
而是选择在这里经历生活。”
用意志缝制的风帆,
在连绵群山航行,
如果凭借山风的张力,
只能在低空游弋,
如果选择在太阳上面飞翔,
一览无余,浩瀚的辽阔,尽收眼底。
有人说,生活是无法选择的,
面对极度的贫困和恶劣的环境,
你可以按部就班,抱残守旧,
甚至可以用逃避离开现实。
姜仕坤偏偏选择了坚守,
坚守,是最艰难的姿态,
坚守,是大无畏的精神,
承诺与行动保持一致,
最后的一道防线就是坚守。
姜仕坤的选择——
为了全县人民更有质量、更有尊严的生活;
姜仕坤的选择——
把毕生精力奉献给脱贫攻坚的壮丽事业。
走一条路,
点一盏灯。
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
姜仕坤燃尽了自己生命的全部。
他的血管里奔涌的液体,
浇灌着石旮旯的山坡地,
在晴隆6年时间的日日夜夜,
姜仕坤多了泥土的纯朴;
在晴隆6年时间的日日夜夜,
姜仕坤多了情感的厚重。
一棵树的坚韧,
一丛草的春生,
一阵清风在天空掠过,
翻腾的云彩,把壮美化作永恒。
姜仕坤的一生,
46年的短暂一生——
“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我们从他留下的书中找到另外一句话,
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那些星星点点的微芒,
终会成为燃烧生命的熊熊之光。”
杨建蜀
地处乌蒙山区的晴隆县,是贵州石漠化程度最严重、贫困面积最大的县份。全县181个行政村,有122个是扶贫的重点村,全县32万人,每两个人就有一个生活在贫困线以下。2010年春天,40岁的姜仕坤调任晴隆县,在他任职6年时间里,走遍全县的村村寨寨,经过深入调研,提出“因地制宜,靠人工种草养羊,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扶贫效益同步发展的“晴隆模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这里生根、开花、结果。人工种植的草场面积不断扩大,山地石漠化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农民的生活水平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而不断提高。到2015年年底,贫困乡(镇)从12个,减少到4个,贫困人口从16万多人,减少到7万9千多人。2016年4月12日,姜仕坤因劳累过度突发心脏病,不幸去世,年仅46岁。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姜仕坤为“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坚守承诺的执着,等待花开的信念。
——题记
(一)
一棵树,
在石旮旯生根、发芽,
忍耐的力度,
大于木本的属性。
一棵树,
在石旮旯开花、结果,
点化石头,
丰硕了成熟的日子。
一棵树,
种在乌蒙山区的晴隆,
把承诺变成升起的太阳。
一棵树的执着,
成年累月在皱褶的山坡地厮守,
想象变成真实的存在。
一棵树的生命,
在石头旮旯里寻找草木的气节,
贯通大山的精气神韵。
一棵树的气魄,
在峰峦叠嶂的山区,播撒种子,
石头开花,挣扎出鲜活的绿色春天。
翱翔的山鹰,飞越崇山峻岭,
展翅的双翼,亲吻湛蓝的天空。
一掬与粗糙皮肤相近的泥土,
沉淀在石旮旯的缝隙里,
日月精华浸润,孕育了生命,
渴望矫健的山鹰,啄一粒鲜活的种子——
阳光滋润过的种子,
云霞浸染过的种子,
坠落在山野,在山坡地生根。
石旮旯的子子孙孙,
静静地倾听种子咿咿呀呀的歌唱,
荒凉的大山,时光的影子掠过,
种子生根、发芽的全部含义,
蕴藏在石旮旯的山坡地。
挺拔的大山在此坚守,
白云的芳华在此绽放。
土生土长的苗族汉子姜仕坤,
在晴隆这块贫瘠的土地上,
破局开路,耕耘不息,
用自己46年的短暂生命,
把一棵树的枝叶向天空敞开,
迎来渴望生命的阳光,
随着时间,不断生长,
乌蒙山区的百姓,看到自己生活的模样。
姜仕坤,扎根晴隆的一棵树,
承诺与担当,屹立于陡峭的气魄
在山坡地汇聚,成就了根深叶茂的大树。
他用那双智慧的大手,
用那双擅长写诗的大手,
在石旮旯的山坡地,
书写了绿色诗篇的新天地。
掂一掂手中的种子,
背负着一座大山,
承诺的分量,重在责任和担当。
一棵树,要在山坡地的石旮旯,
活生生地挤出一道裂缝,扎下根,
扫除重重困扰的阴霾,
甩掉荆棘丛生的畏惧,
让有分量的种子,发芽、生根,
在勃勃生机的雨露的阳光下,
茁壮成长……
在跋涉的脚印窝里,
让微笑的人们从春风里走过。
一棵树,燃烧生命,
升起的熊熊火焰,
在一片荒原,
点燃绽放的山花,
红得像火烧云一样,
染遍了乌蒙高原的连绵群山。
(二)
触摸晴隆历史的记载,
一面面陡坡,一道道深谷,
剩余的都是破碎的石旮旯,
这里几乎没有可供耕作的成片平地。
石漠化严重的山坡地,
沟壑纵横的皱褶,
加重了沧桑岁月的支离破碎,
这里的人们被石头挤压,
没有伸展肢体的空白,
没有自由想象的罅缝。
翻开晴隆简略的县志,
寥寥几笔,勾勒潦草杂乱的记忆——
坡土上横七竖八的乱石岗,
只见零零星星耕作的错落身影。
石旮旯的缝隙里,委屈成长的苞谷根须,
在裂缝中迂回徘徊,
毫不掩饰,复杂与曲折,
生长的余地几乎全被占据。
形同瘦骨嶙峋的石头旮旯,
支撑不起晴隆贫穷的天和地。
就晴隆地理条件和生存环境而言,
此一时的光阴,剥离彼一时的光阴,
世世代代“刀耕火种”的原始作业,
造成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
布依族、苗族、彝族和汉族兄弟姐妹聚居在这里,
记录在册的档案中,都是辛酸的泪水。
贫瘠土地里生长的瘦弱庄稼,
苦苦支撑岁月的阴晴圆缺。
山高、水低、谷深、土薄,
水土流失的石漠化区域,越来越严重,
居住这里的各兄弟民族,越来越贫穷,
全县181个行政村,有122个是扶贫的重点村,
每两个晴隆人就有一个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哀愁和忧伤交织在一起,
翻动着岁月的疼痛和无奈。
世世代代匍匐在乌蒙山区的土地上,
磨损了挺拔人生和倔强性格的棱角。
巍巍大山,从来没有站直高大的身躯,
“一穷二白”,头顶上的沉重乌云,
压塌山里人的脊梁。
在这里,老百姓的一首民谣,
从日出唱到日落:
“山谷石头箐,
水远石头硬;
要想吃大米,
除非生大病。”
光阴无语,大山沉默,
触摸岁月的记忆,
山野在岚风中苦苦诉说,
山坡地的石旮旯,
敷衍日日夜夜潦倒的生计。
落在白发上,凝结成霜,
落在皮肤上,堆积成土。
在现实与梦境之间,
在活着和死去之间,
人们只能在自己的石旮旯里,
活在生老病死的静默中。
前方,比重叠山峦还要高的是满天星辰,
前方,比一切路途还要险峻的崎岖山路。
农民家庭出身的姜仕坤,
沾满了田间地头的泥土,
一身古铜色的高原筋骨,
揣一颗重振山河的壮志,
胸怀照耀大山的太阳和月亮,
在晴隆1千3百平方公里土地上,
要让一场酣畅的春雨,
沿着雄心与豪迈流淌,
登台演出一场——
群山奔腾、峡谷怒吼的大戏。
(三)
当一棵树放进大山,生根落脚,
一棵树的气血已经和大山相融。
一棵树,深深扎根于泥土,
枝繁叶茂,绿意盎然,充满鲜活的希望,
一棵树扎根大山,意味着浴火重生。
天空湛蓝的时候,
才能显露洁白无瑕的白云,
风清云淡的时候,
才能缓解高原的海拨高度。
大山里的石头,经历雨雪风霜的打磨,
留存在山坡地的草木,就是生命的名字。
那些杂乱的字句,
落下的斑斑痕迹,
除了荒凉,剩下山中的残月,
伴随离别故土的一行行脚印。
人生的舞台已经拉开,
小小村寨,也被炽热的时代点燃,
笼罩在晨曦中的山坡地,
焕发泥土惊人的力量。
人活着,就要活在自己的大山里,
活出自己的青绿和自信。
春去秋来,花开花落,
岁月蹉跎,沧海桑田,
磨损不了大山与生俱来的顽强性格。
一双褪色的运动鞋,
一身汗渍浸透的旧夹克,
一个满是尘土的帆布包——
2010年的春天,他来了,就是这样一身打扮,
来到晴隆,来到了乡亲们的面前,
担负一县重任的姜仕坤。
朴实的天空,以蓝色敷衍底色,
一望碧空万里,无边无际的辽阔。
乌蒙山区的茫茫荒野,
在一滴浓墨的浸染下,渐渐洇开,
不动声色地填充辽阔的荒芜。
大山生处的云海,
凝结成闪烁生命光芒的动人诗篇。
大山有大山的表达方式,
一种是苏醒,一种是沉默,
苏醒的大山,云雾升腾时强烈的涌动,
沉默的大山,蕴藏的地火,蓄势待发。
姜仕坤任职来到晴隆,
嘴上常常重复的一句话:
“为民的事没有小事,
要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办好。”
石打石的大实话,掷地有声,
朴素的直白,直言朴素的哲理。
姜仕坤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襟怀敞亮的品质,
表里如一的坦诚,
洗涤了尘世的混浊,
打磨了自己的目光,
一路向往的烛光,
照亮了寻求理想家园的行程。
那是春寒料峭的日子,
山里飘来淡淡的花香。
姜仕坤来到对口帮扶的贫困户,
一屁股就坐在满是灰垢的板凳上,
握着老农一双粗糙的手,拉起了家常,
不经意的小事,老农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不嫌弃的举动,就能温暖坚固的石头。
姜仕坤多次告诫下乡帮扶的干部,
“千万不要嫌农户人家的凳子脏,
脏的只是裤子,伤的却是老百姓心啊!”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乡亲们说,初次见到姜书记,
还以为他是县农推站的农技师,
还以为他是外乡来这里走亲戚,
甚至有人还把他当作兽医、骟猪匠……
一个平易近人的县委书记,
书写石旮旯的诗篇,
焕发石旮旯的青春,
姜仕坤的名字,牵动感天动地的故事,
激荡着高山与峡谷跳动的脉搏。
一个梦,在晴隆石漠化区域洇开,
虽然遥远,是大山深处人家的憧憬。
石旮旯缝隙滋生的野草,
活在自己的岩缝里,
活在自由的天地中。
有草的地方,就有生命,
有生命的地方,就有人间烟火。
虽然无法丈量山风吹过的速度,
但也无法低估野草生命的顽强。
山风呼啸,可以遮天蔽日,
野草坚守如一,残冬过后春风又生。
姜仕坤是一棵树、一蓬草,
他要在石漠化的贫困山区,
他要在石旮旯的山坡地,
让绿色的旋律,翩翩起舞,
鼓动连绵群山,高亢歌唱。
(四)
山坳这边一家,山坳那边一家,
小小的村寨,在9百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
小得不能再小。在地处幅员辽阔的疆域,
只不过是沧海一粟。
新时代大潮,席卷大江南北,
小小村寨,翻腾小小的浪花,
浪花溅起的水珠,闪耀太阳的辉煌。
山村置身于时代潮流,石旮旯的小天地,
也能书写惊天动地的新村史。
运动鞋、旧夹克、帆布包,
相伴姜仕坤翻山越岭,一路走来。
走遍了全县的村村塞寨,
走遍了全县的山山水水。
他就这样走着,几乎天天都这样走着,
走了6年,走了60万公里。
那个时候,晴隆的乡村公路,
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满道,
汔车时速只有30公里。
每天行程200多公里,
像蜗牛一样,要爬行6个小时。
姜仕坤40刚出头的黄金年龄段,
在崎岖的山路上,在颠簸的日子里,
度过了人生最宝贵的5万2千多个小时。
晴隆最远的乡镇,
距离县城有100多公里山路,
开车一个来回需要8个钟头。
姜仕坤一天要走两个乡镇,
一直忙到后半夜才能回宿舍,
早上起来吃早饭的时间都没有,
经常是啃着一个馒头,
匆匆忙忙地走乡进村。
从2010年任县长,
2014年任县委书记,
姜仕坤的职务发生了变化,
从来没有停下匆匆忙忙的脚步。
作为姜仕坤身边的工作人员,
最清楚他在晴隆的6年是怎样度过的:
不分昼夜的加班、开会,
不论晴雨的下乡、调研。
一次下乡回来,
疲惫的姜仕坤倒在椅子上,
把一条腿架在凳子上休息,
同事们看见他的鞋底,
全都站了起来,哑然失色。
原来姜仕坤脚上的鞋底,
已经磨损破成了一个大洞,
脚底板露出了一大块,
他自己却全然不知。
忘我,是一种境界
忘我,是一种品质。
一桩平常小事,
一个形象伫立在面前,
一桩平常小事,
天下静者,方见大美。
那些嶙峋,是崎岖山路的石头,
和石头一样的名字,叫承受,
两个汉字,
堆砌铁塔般的方块。
坚固的石头,
可以磨破皮肉的鞋底;
坚固的石头,
在意志的铜墙铁壁面前,胆怯退却。
当日落西山,推出夜幕,天空流星划的轨迹,
被冷霜袭击过枫叶,依然胜于二月花,
在步履踩踏的山路,不见残迹只见火焰。
鲜活的生命,
活跃在大山里的倔强背影,
鲜活的生命,
亮出扶贫攻坚战斗的光芒。
姜仕坤穿着这双褪色的运动鞋,
走遍了晴隆这片热土。
天晴也罢,下雨也罢,
酷暑也罢,严寒也罢,
踏遍既贫困又可爱这片热土,
不断践行一个共产党人的承诺。
沙尘砥砺他皱褶的肌肤,
时光浸染他如霜的两鬓。
生命的意义,
在于灵魂生存的精气神,
一生有作有为,
闪现人生价值的多姿多彩。
这里没有花前月下的路径,
这里没有消遣的茶肆酒楼,
这里没有遮天避日的绿荫,
这里没有游乡行歌的浪漫。
这里只有大山、峡谷、悬崖、陡坎,
这里只有山坡地,这里只有石旮旯。
让动听的歌谣,挤进石头的缝隙,
让振奋的诗句,冲刷贫穷的愁云,
姜仕坤负重的肩膀,支撑起筋骨,
支撑起血肉,支撑一身豪情壮志。
石旮旯的山坡地,
一棵树在倔强地生长。
种树的人,在毫无杂念的纯洁上,
种植最新最美的大好河山。
春天在石旮旯缝隙撒下种子,
秋天的收获晒出火红的日子。
姜仕坤一个热爱土地的人,
跋涉在漫长的旅途中,在流汗,在负重。
姜仕坤一个热爱乡亲的人,
把自己当作一棵树、一块石头,放进山里。
“为民的事没有小事,
要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办好。”
姜仕坤秉承对这片热土的执念,
让有限的生命点燃炽烈的火焰。
随着时间,不断生长,
成了乡亲们最亲近最敬重的县委书记。
(五)
每天最好的时光,
就是迎着阳光行走在山路上。
明媚阳光,照亮行程,
一边和白云拥抱,一边向大山迈进。
姜仕坤心里充满阳光,
面对大山,一路走来。
大山里的雀鸟,尽管觅食艰难,
依然从这一蓬草丛飞向另一蓬草丛,
叽叽喳喳的鸣叫,婉转动听,
山里的世界,妩媚动人。
姜仕坤来到一个个村寨、一户户人家,
给乡亲们讲述雀鸟欢唱的故事,
和蔼可亲,总是那样阳光明媚,
轻轻话语,总是那样激情满怀。
在他踏遍晴隆整整6年的日子里
遗留下来的一张张珍贵的照片,
用朴实的语言讲述精彩的人生——
他日夜兼程来往于城乡之间,
他在茅屋前和老农屈膝谈心,
他挽起袖子和乡亲操持农活,
他在石旮旯的山地谋篇布局……
一张张照片,春光描绘出来的一幅幅图画,
延续世间的烟火,照亮璀璨的星空,
伴随着和熙的春风,张扬着活力,
温暖着那山崖上迎风而立的杜鹃花。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来自另一位县委书记的践行,
兰考大地艰难跋涉的脚印,
重叠在晴隆这块石旮旯堆砌的山坡地上。
山路上行走的脚步声,在群山回荡
像追赶日月的时钟,转动永不停息的发条。
深深的脚印,镌刻在兰考的大地上,
那就是县委书记焦裕禄;
深深的脚印,镌刻在晴隆的大山里,
那就是县委书记姜仕坤。
“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
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
一次,县里接到老坪村农户电话,
反映家里养的羊接二连三地无故死亡。
姜仕坤得知这一情况立即赶往现场,
得知农户买进的羔羊过多,
冬季草料储备不足,导致羔羊饿死的情况发生。
姜仕坤当即调拨500斤草料,
解决了这家农户的燃眉之急。
日常生活里的小事,如果不在意,
转眼间就淡淡散去。如果用心,
一件小事看见了、听到了,仔细琢磨了,
一件小事也会变成影响全局的大事。
老坪村发生的这件事,引起姜仕坤的沉思,
为了打破现有一家一户养羊的单一格局,
进一步拓宽畜牧产业发展的思路。
他多次到农商银行协商,
通过银行贷款扶助小户,
把小户培养成养羊大户,
组建养羊互助合作社,
让没有独立养羊能力的,到合作社去务工。
一种新型的生产关系的建立,让有限的扶贫资金,
撬动金融部门参与扶贫的积极性,
让更多农民找准自己的位置,各尽所能,
脱贫的面更宽、步子更快。
石旮旯的山坡地,处处洋溢生机,
捧一把泥土,喜悦填满了梦境。
触摸到大山的脉搏,温暖了石旮旯,
把石头的记忆打开,唤醒沉睡的泥土。
石缝间的寸草,节节上长,
登高望远,眼界越发开阔明亮。
(六)
晴隆的地形,大山连着大山,
大山深处是农户人家。
一辈子都与大山对视,
一眼望去,日起月落,春夏秋冬。
大山,就是农民的家,
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内容。
石头也能滋润泥土,
让野草滋滋有味地生长,
石头与山岚云雾共舞,
让鲜活的生命舒展张扬。
如果你广阔的胸怀,能装下连绵群山,
就能装下大山里的千家万户,
晴隆,这里就是姜仕坤的生命领地。
一个农民的儿子,
当上县长、县委书记,
在他的血液里,注入更多的——
泥土的纯朴和感情的厚重。
姜仕坤知道贫困县里的钱,
一分一厘,来之不易。
一次,姜仕坤到省城贵阳出差,
从省政府汇报工作出来,
附近就有几百元一晚的宾馆,
他让司机绕道来到城南边上,
找了一家几十元的招待所住下。
姜仕坤说,“晴隆很穷,不省不行!”
姜仕坤的“抠”是出了名。
机关驾驶员对他的节俭最熟悉不过。
一次外地出差,忙了一天,饿得撑不往了,
驾驶员安排在一家饭店用餐。
姜仕坤笑了笑,拍了拍驾驶员的肩头说,
“我们还是吃碗米粉算了。”
两人走出了饭店,
走进一家米粉小店。
把自己放进大山,
你是大山的石头。
把自己放进大山,
你是大山的主人。
面前的乡亲,就是自己父亲母亲,
就是自己的兄弟姐妹。
一家之主,你所花的钱,
就是在花父亲母亲和兄弟姐妹的钱。
“我向生活索取一块铜板,
生活的给予却极不情愿……”
喜欢读书的姜仕坤,在出差回来的车上,
和驾驶员交谈节俭美德的心得体会。
把自己植根于山野中,
时常想起农家的往事,
把放任装进竹篾背蔸,
把约束时刻放在心上。
这些年,人世间丢失的东西太多,
能记在心上的,一定要好好珍惜。
一次,姜仕坤来到一家4口的贫困户,
一家人挤在30多年的破旧吊脚楼里,
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四壁空空,
山坡地上种的苞谷,稀稀落落,
一年的收成,还不够喂猪。
目触此情,他的眼圈红了,叹了口气,
把兜里仅有的2百块钱留了下来……
他的身影远去,
带着沉重的心情远去,
凝重的身影和负重的责任,重叠在一起。
身居大山中,落入几许酸楚,
虚晃多少日月,
没有快乐,没有欢笑,
一洗再洗的心灵空白,
石旮旯面对石旮旯,默默无言。
又一次,
姜仕坤来到边远的董箐村,
走进这家贫困户的猪圈,
圈里有一头肚子很大的母猪。
这家的女主人,在猪圈里看着母猪吃食,
一边来回摸着母猪,一边唉声叹气。
这个情景,姜仕坤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通过村干部一了解,原来这头猪不是她家的。
她的丈夫患有间歇性癫痫病,
家里还有3个孩子上学读书,
全家重负落她一人身上,
家里穷没有钱,只能帮别人帮工代喂母猪,
母猪下的猪崽儿,可以分得到一半的好处。
姜仕坤听了,掏出1千8百元交给村干部,
让他们买一头母猪送给这家贫困户,
还特别嘱咐,要买一头怀孕的母猪。
土地再贫瘠,百姓再贫困,
天上一样有太阳月亮,
落在地上的星星,
也有一双明亮的眼睛。
一桩桩事,姜仕坤看在眼里搁在心上,
点点滴滴,滴滴点点,
都是触动疼痛的句点。
姜仕坤看到一双双期盼的目光,
看到一张张淳朴的脸庞——
他们期盼生命的阳光和雨水,
润泽着石旮旯的山坡地,
让草木鲜活生长。
这家贫困户终于喂上了自己的母猪,
已经顺利地产下几窝壮实的小猪崽。
终于当了家做了主人,
拥抱这片熟悉的家园,
有风徐来,蓝天白云,
空气中散发微微的暖意。
贫困户手里终于有了钱
穷苦的日子有了新盼头。
贫困的这块石头,
常常压得人直不起腰。
触摸以往过的日子,
黑夜笼罩下的冰凉。
石头也有开心的记忆,
星星点点的火光,
燃起美好的愿望,
农家的日子有滋有味。
直到姜仕坤逝世以后,
董箐村这家贫困户才知道,
那天来了就往猪圈里钻的人,
就是晴隆县的县委书记——
人人称赞的“农民书记”。
在草木回春的日子里,
往昔贫困户的女主人,
把壮实的小猪崽,双手捧起,
朝着大山呼唤,“好人!恩人!”
把自己放进大山,
你就成为大山的身躯,
和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
和他们站在同一条水平线上,
视野越过大山,就能看日出的壮丽,耀眼夺目,
就能看到满天星空,无比灿烂
“大贤秉高鉴,
公烛无私光。”
奉献和私欲之间,
为民与为已之间,
其中并没有一道深深的鸿沟,
仅仅只有心理上的一道脆弱防线。
追逐梦想成真的希望格外明亮,
天地间,自有艰苦跋涉的足迹。
开拓者把石旮旯积压的情绪,
倾注于扶贫攻坚的惠风和畅。
大海因为有宽广的度量
容纳了成百上千条河流;
高山因为没有尘世杂欲,
巍峨挺拔屹立群峰之颠。
海纳百川的胸怀,
壁立千仞的刚直,
源于无私和无欲,
源于对百姓的爱。
“不以一己之利为利,
而使天下受其利。”
身负一县重任的姜仕坤,
一生追逐,一生辛劳,最后倒下。
一个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
博大气度和无欲情怀;
一个共产党人的博大气度,
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
风霜雪雨,星际留痕;
石斧洞影,岁月留歌!
(七)
石头之上是荒山坡土,
石头之下是农户人家。
用沉重的锄头,刨开石旮旯缝的泥土,
播下苞谷种籽,栽下血气方刚的精神。
山里人的生活,在石旮旯的天地间,
远远要比想象更为生动更为多彩的地方。
只有在山野的皱褶里去采集烟火,
才能把村寨的枫叶一片一片点燃。
姜仕坤在晴隆的村村寨寨实地调研,
轻轻地扣开农户一扇扇心灵的窗户。
他不仅善于讲述雀鸟吟唱的故事
也乐于听取乡亲们摆龙门阵——
他会耐心地倾听乡亲们述说家长里短
他会默默无言地在一旁观察趣事逸闻,
他总是关心这一户户农家的大事小事,
仔细观察村里一家家一户户情绪变化,
摸清大山里农民担心什么、想要什么……
地里的养分,需要根须深入才能汲取,
决策的智慧,需要反复实践提供内能。
晴隆15个乡镇、106个村寨,
在姜仕坤心里揣着一本明明白白的帐——
改造山河的一本帐,
描绘未来的一本帐!
“只要还有一个晴隆人没有脱贫,
我这个县委书记就不能休息。”
姜仕坤这样说的,
姜仕坤这样做的。
看大山里蒸蒸日出的太阳,
就能看到村村寨寨的气象,
看到连绵大山的背景,
衬托出村寨的明媚。
在姜仕坤身边的工作人员,
记录了他在晴隆工作的日日夜夜:
扶贫联系点上的特困户,
他每家必须亲自走到,
共同商量脱贫方案。
所有乡镇的产业发展规划,
每个项目他都要参与讨论,
确保落实到位。
晴隆发展的大情小事,
没有一件他不操心。
他在晴隆的6年时间里,
交出了这样一份成绩单:
从2010年初春到2015年冬末,
贫困乡(镇)从12个,减少到4个,
贫困人口从16万多人,减少到7万9千多人!
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数字,
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每每看见朝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
每每起伏的群山与浩荡山风起舞,
羊群和白云在石旮旯的山坡地走过,
青山、草地、农舍,孵着欢歌笑语,
那些数字,向上舒展的身姿,何等刚劲有力,
满山满坡,鲜花绽放,也比不上数字的美丽。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
道有夷险,履之者知。”
胜利的收获,
不仅仅是一家一户的温饱;
使命的初心,
迎来千家万户的幸福欢笑。
以满腔热情的方式,
迎接一个崭新的时代
书写改变历史和命运的光辉篇章。
在姜仕坤的笔记本上,
牢牢记住的却是另外一组数字——
长流乡还有贫困村6个,
贫困人口9020人;
中营镇还有贫困村8个,
贫困人口11752人;
大田乡还有贫困村6个,
贫困人口6865人;
三宝乡还有贫困村3个,
贫困人口2900人……
“只要还有一个晴隆人没有脱贫,
我这个县委书记就不能休息。”
承诺意味着,石旮旯要改天换地——
这里曾经是贫困的累累伤口,
推开了石头堆砌的沉重大门,
释放身上的重负,借助风和云飞翔,
放眼远望,山外有山,又见无限风光
当你看到姜仕坤坐在山坡上,
和放牧的老把式谈天说地的背影,
当你看到姜仕坤在田间地头,
和种植业的行家谈经论道的情景……
那滔滔不绝话语,弥漫在山野,
连接连绵群山,那种豁达开朗的情绪,
煽动着豪爽的欢笑,在山风中飘向辽阔。
(八)
晴隆地处高原峡谷区域,
山高、坡陡、谷深。
苗族、布依族、彝族和汉族,
都是大山的儿女,情同手足。
去了山下这一家,再上那一家,
翻过面前一匹坡,对面还有一座山。
一桩桩扶贫帮困的事情落在实处,
要在峡谷悬崖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大田是晴隆最贫困的乡,
苗族聚居的边远兰蛇村,
海拔高度1千8百多米,
又是大田乡最贫困的村。
崎岖山路在大山里盘旋,
路左侧是石壁,右侧是悬崖,
驾车从乡政府到兰蛇村,
15公里的山路得用1个小时,
山路陡峭,常常因为坡陡刹车,
轮胎和砂石摩擦,直冒青烟。
姜仕坤先后4次来到兰蛇村,
看到山坡上稀稀落落的苞谷地,
亩产只收几十斤的“癞子苞谷”,
看到村民住在低矮的茅草屋里,
围着火塘烧苞谷烤洋芋过日子,
心里一酸,眼泪花花直打滚……
时空交错,沧海桑田,
历史在这里回荡了60年。
没有人用心去记录,
大山里穷乡僻壤的过往,
没有人去仔细问津,
岁月在这里上演的故事。
姜仕坤清楚地意识到——
要让没有任何产业支撑的穷乡僻壤走出贫困,
首先要改变这里落后的生活样式和生产方式。
姜仕坤心里惦记兰蛇村的贫困户,
一家一户地和村民们彻夜交谈。
一笔一笔地细细算算生活账和经济账,
一户一户动员村民种植优良玉米品种,
一家一家动员村民在山坡地种草养羊。
他请来农推站的技术人员,
带来了农商银行信贷人员,
带领乡亲们向着远方眺望,
向往春天带来花开的时节。
兰蛇村的村民从质疑种草养羊,
终于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面对抵触情绪最大的一家农户,
姜仕坤耐心地和他一起搬起手指算账,
第一天的账没算清,第二天就接着算,
三天时间,一笔笔账算得他心明眼亮。
这家农户靠山地丰富的草资源,
养起了山羊,年均存栏数上百只,
年均出售量50多只,年收入高达6万多元。
兰蛇村,成了脱贫致富的带头村落,
那家农户成了远近闻名的养羊能手。
种草养羊模式在全县不断推广,
人工种植的草场面积不断扩大,
山地石漠化问题得到有效遏制,
生态环境也得到了进一步修复。
在这里,告别了石旮旯山坡地沉重的历史,
在这里,展开了一幅社会改革实践的画卷。
(九)
敞开大山的胸怀,享受清爽的山风,
一群羊追赶一座山,在白云间来回奔跑。
山这边的村寨,山那边的村寨,
烟雾缭绕,羊群和白云若隐若现。
大山的胸怀,深邃辽阔广大,
大山的内能,焕发强大动力。
种草养羊脱贫致富的模式,
成为袅袅炊烟向上伸展的线条,
山这边的村寨,山那边的村寨,
都在笑声中朝着太阳奔跑。
白云追着大山跑,大山云涌起波涛。
动态的大山,更新了时光,
山风摇动白云,风云变幻,
白云里的大山,生生不息。
在晴隆全县脱贫誓师大会上,
姜仕坤高举右拳,庄严宣誓,
“脱贫攻坚,我是党员,向我看齐!”
激动人心的讲话让人动容,
山摇地动的誓言震撼山河,
甩开膀子,迈开大步,
向“晴隆模式”深度进军,开垦新的处女地!
誓师大会上的振臂高呼,
亮出扶贫五彩斑斓的霞光,
人们看到7尺男子汉的坚毅目光,
穿越沟壑纵横的山地坡地,
穿越支离破碎的沧桑岁月,
带领揣着信念的全县各族人民,
带领揣着光明的全县各族人民,
怀抱着扶贫大会上的铮铮誓言,
姜仕坤带领县委班子成员进村驻户,
全县2878名干部下到村村寨寨。
晴隆地处高原峡谷区,
山高、坡陡,石头多土层薄。
很多村民都没有种植牧草的经验,
习惯于漫山遍野放养的落后方式。
天然草地的质量产量都很低,
羊吃不饱,成熟周期长,
抵抗力不断下降,死亡率不断上升。
这样一来,不仅影响农户的收入,
还拖延了农户归还银行的贷款,
后续的隐患,一触即发。
山石嶙峋,那些高于白云的石头,
那些和石头同宗同祖的农民,
冷雨落在石头上,
刚刚开放的山花,面临比晚霜更阴冷的严寒。
哭泣,不是石旮旯的姓名,
退却,不是大山人的脾气。
山里的人,把山歌对着大山唱,
山歌翻越面前的一座座大山,
越唱声音越宏亮,越唱心里越亮堂。
晴隆,1千3百多平方公里,
在这里看到的远远不仅仅只是大山,
在这里,还将看到32万各民族兄弟的希望。
在生命的历程中,无法掂量大山的重量,
也无法拒绝大山的压力。
但是,大山是默默伸向天空的支柱,
辽阔的天空,大山给予了无穷无尽的力量。
大面积种植优质牧草,
改变落后的放养方式。
这是一场改变山里农家的生产方式,
更是一场重塑生活理念的思想变革。
种植优质牧草刚刚开始推广,
农民不懂规范化的种草技术,
姜仕坤带着技术人员直接来到地里,
不仅给一家一户送上优质的草种,
还手把手地为他们免费培训。
同吃同住同劳动的等号,
就是奔波、劳累和收获。
把大山当作伙伴,把百姓当作兄弟,
就能万众一心,就能坚守,就有希望。
久而久之,家家农户把希望安放在自己的家园,
都成了种植牧草的一把好手,
姜仕坤,长时间在山坡地摸爬滚打,
也成了种植牧草的一把好手。
一天,姜仕坤下乡调研,
看见一位农民在山坡地挖草窝,
挖的草窝歪歪斜斜,很不规范。
他指着地里的草窝对农民说:
“种草一定要标准化,要横竖成行,
横竖距离都要以60厘米为标准。”
那位农民看了他一眼,很不服气,
斜着眼说,“你来试一试。”
姜仕坤脱了鞋子,挽起袖子,
走到地里,接过农民兄弟的锄头,
二话没有说,当场就挖起草窝来,
开沟、作畦、作垄,一手一脚,操作规范,
通风透光、保持地温、排除积水全部达标。
看见横成排竖成行的标准草窝,
这位农民兄弟的脸红了,
“没想到你干农活也是行家里手!”
收获,总是踏遍青山而来,
欢笑,总是为成功而喝彩。
清爽的春风,总在心路上流淌,
最好的阳光,总让幸福满满。
如果把同吃同住同劳动,分解成行,
每一行,都是优美的诗句,
每一行,都是优美的歌唱。
诗句,与大山同享,
歌声,与大山同唱;
时光走过崎岖的山路,
迎来发芽生长的温暖。
打造晴隆脱贫致富升级换代版的模式,
扎扎实实地在晴隆全县迈开了第一步。
种草养羊脱贫致富的模式辐射全县,
带动了14个乡(镇)、96个村,
3万多家农户参与种草养羊的队列,
全县种植和改良的人工草地近百万亩。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治国理念,
浓墨重彩书写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巨变。
(十)
乌蒙山区的晴隆,
在有历史记载的年代,
在没有历史记载的年代,
都属于大山。
石旮旯,在这里生活了很久很久,
石旮旯里生活的农户,都在和石旮旯打交道。
每一家,每一户,叙说石头的故事,
都有自己的传说。
一部家史,一部村史,
都有曾经的过去,
也有期待的未来。
晴隆原地产的黑山羊,
命中带着不幸的因果,
生存在石漠化严重的贫脊坡土上,
它们咀嚼着初春的晨雾和晚秋的初霜,
大山生处的白云与它们相依相伴。
苦涩的滋味,从不言说。
它们试图从石旮旯里恣意奔跑,
没有柔软泥土,铺垫它们欢腾的路基。
晴隆虽然有良好的养殖环境,
养殖产业的发展,遇上瓶颈,
以前优质的肉羊品种几乎依赖进口
一只种羊进口价在2至3万元左右,
价格太高,老百姓根本无力购买,
严重地制约了晴隆养羊产业的发展。
乌蒙山区的天空,湛蓝一片,
大山巍峨,在蓝天下越发挺拔。
置身于大山的龙骨架上,
辽阔、壮美,伴随着期待迎面撞来。
培育出适合本地养殖的优质“晴隆羊”——
姜仕坤展望前景,一幅蓝图成局在胸。
要让大山里的农民,都能感受阳光的温暖,
能和大江南北的各兄弟民族一样,奔赴小康。
有了明确的目标,就要付诸于实践,
通过全国招聘人才,组建自己的技术团队,
邀请国际公认的养殖业的专家,到晴隆传经送宝,
相继组建了繁殖工程中心和种羊培育基地,
长期与先进领域保持国际联系和技术对接,
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胚胎移植和繁殖专业的骨干队伍。
属于多少日月的贫困年代,
属于石头堆积的深重苦难,
行进的脚步,重重迭迭,
越过荆棘丛生的山野,踏破崎岖坎坷的山路。
这里没有白天,没有夜晚,
只有辛勤的付出。
贫困和苦难,被穷则思变的动力改造,
时间被大浪淘沙,冲刷得干干净净,
沉淀下来的汗水和付出,
凝结成绽放的山花,竞相开放。
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前沿养殖技术,
在技术团队的潜心研发下,取得了重大突破。
以晴隆黑山羊作为父本,
以国外优质羊作为母本,
胚胎移植技术经过不断实践,日趋成熟。
一个梦,经历了多少沟沟坎坎,
一个梦,经历了多少阴晴圆缺,
在太阳喷薄而出的时刻,
以辉煌的气势,照亮了乌蒙山区,
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晴隆羊”——
在一张张灿烂笑脸中,
在挥泪的人群中诞生了。
“晴隆羊”具有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的优势,
“晴隆羊”具有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的品质。
“晴隆羊”的出现,引起国内外养殖业的高度重视,
要求引进种羊的订单接踵而来。
通过技术改良培育出的新品种“晴隆羊”,
一只仅需5 千元,降低了农户饲养成本。
2015年底,“晴隆羊”成为省内外的知名品牌,
晴隆羊的存栏总量已经发展到52万多只,
种肉羊基地由过去的20个发展到88个,
种草养羊覆盖全县14个乡镇2万多户农家,
养羊户创收总额超过4亿元。
在大山里行走,崎岖的山路盘旋向上,
崎岖不仅仅是一步一个脚印,
崎岖是远望的目光。曾经有位智者说,
“宫殿的意象源于石头。”
沧桑岁月证明,石头是建筑的基础,
当你打磨基石的时候,你已经成了建筑。
在培育优质“晴隆羊”的日日夜夜,
在种羊培育基地,在养羊的农户家,
时时都看到姜仕坤的身影,当地农民说,
“姜书记,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羊书记”。
“羊书记”,亲切的称呼,由衷的表达,
一朵绽放的云朵,走进了山区的千家万户。
人们唱亮了如同向日葵一样明亮的名字,
通过那金灿灿的成色,照耀山区成熟的日子。
姜仕坤常说,“想让百姓养羊,自己先得懂羊。”
他每次下乡都十分关注养羊情况,
进村入户先钻进农民羊圈里查看。
他对养羊的钻研近乎“痴迷”。
书柜里,书桌上,床头、茶几,
甚至在自己的车里,
只要他平常伸手能够着的地方,
都会放着一本养羊的专业书。
无论工作再忙,
姜仕坤每周都要和畜牧学的专家见上几面,
一聊就是几个小时,句句都不离本行,
话题都是如何养羊养好羊,
如何让更多的农民养羊脱贫。
他建议,以吊脚楼结构做成羊圈,
治愈因潮湿导致羊腐蹄病的一事,
已列入畜牧学教学的案例。
几年下来,姜仕坤养羊方面的专业知识,
成了名符其实的“羊书记。”
一次,麻山村一家农户养的种羊生了病,
一家人手足无措,急得团团转。
常在山里调研转悠的姜仕坤,
闻讯匆匆赶到了这户农家,
一句话也没说,就来到她家羊圈。
他一头钻进了臭烘烘的羊圈,
挽起袖子,伸手去感受羊的体温,
仔细观察羊的口腔和鼻子周边的黏液,
观察一番后,一边说羊得了什么疾病,
一边叮嘱农户用什么药去医治。
农户还以为他是县里来的兽医,
由衷感谢的话,一声赶着一声。
还一而再再而三地要给他治疗费。
姜仕坤摆了摆,说了声,“不用。”
一天中午,董箐村的一家农户,
发现一个陌生人在羊圈边转悠,
看他的衬衫上满是汗渍,裤脚挽过小腿,
一双旧皮鞋上,满是灰垢泥泞。
没等这农妇问话,陌生人先开了口:
“你家的羊得了骚痒皮肤病,得赶紧治。”
说着就转身弯下腰,从路边摘了一把野草,
“这种草叫马鞭梢,专治羊的骚痒皮肤病,
捣碎了把汁抹在羊患病皮肤的地方就能好。”
这位农妇怎么也想不到,眼前这个穿着平常,
说一口本地话,还会给病羊开药方的中年人,
竟然是县委书记姜仕坤。
进了山,才能识别鸟音,
下了水,才能知晓鱼性。
爱大山,崎岖的成分构成了山的本性,
爱一行,也就成了这一行的行家里手。
大山里,石旮旯生长的石头,
既有温度,也有态度。
斗转星移,岁月覆盖了石头曾经的期望,
石头皮层的褶皱,从黑褐色变成墨绿色。
当你从逶迤的山麓起程,几经风雨,
晨曦和山风,洗涤了身上的尘埃,
你的灵魂,深深地潜入了大山,
你的血肉,变成了坚固的石头。
(十一)
乌蒙山系,辽阔磅礴,
山系诞生的晴隆,养育了大山的子女。
肩扛锄头的男人,晒白了两鬓,
操持家务的女人,凭添了皱纹,
多少往事,丢弃了变迁的岁月。
时光如岚雾,弥漫在峡谷,
笼罩大山里的人家。
春天的暖意,烘托岚雾环绕大山,
清澈的天空和升腾的梦想,
晴隆变得年轻而格外清爽,
石旮旯里湿润的泥土活跃起来,
大山春天的季节来到了。
千家万户如何把种草养羊的畜牧业,
兑换成脱贫致富后的油盐柴米?
千家万户如何把种草养羊的畜牧业,
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生活?
从种草养羊的产业,迈出第一步的时候,
姜仕坤的眼光,越过连绵群山,
看到旭日东升的宏伟,
看到彩霞满天的壮丽。
他的身影,衬托出大山的背景,
他的目光,闪烁永不止步的坚毅,
他的追求,不只是几岭几坡的牧草,
也不只是一群一群的羊叫,
他要的是连绵大山的轰鸣雷声,
他要的是全县人民的富裕生活。
帮助群众走出“养羊容易卖羊难”的困局,
心系大山的姜仕坤,与大山相依为命。
村村寨寨,刀耕火种的生存方式,
在日落月起的日子,充满忧愁,充满无奈。
村寨世世代代与石旮旯相依相伴,度日如年,
惟有堂屋上的祖宗牌位上的袅袅烟火,
给草蒲团上焚香的人带去淡淡的慰藉。
新时代的宏钟,唤醒了沉睡的大山,
带来崭新的生活理念和生产方式。
姜仕坤带领县委一班人,认清大好形势,
思想更加解放,步子迈得更大,
全县建立了畜牧产业和肉类加工的产业链,
整合全域物流,大力发展电商产业,
整合各级平台资源,
打通生产端、流通端及市场端的通道,
让产、供、销的供应链,环环紧扣,
为“晴隆羊”销售市场,开拓出新的突破口,
销量直线上升,声誉鹊起,名扬四方。
2015年羊肉加工销售,突破2亿元,
2016年羊肉加工销售高达3亿6千万元,
全县人均收入在2010年基础上翻了一番。
枯燥的数字,
虽然不能替代诗歌的韵律,
生活中具体的数字,
往往能生动地改变现实。
破壁出圈的数字,
让村民兴奋,让村民欣喜,
破壁出圈的数字,
让贫困退却,让幸福兑现。
数字后面,是付出,
是汗水,是责任。
一串串数字,是丰硕成果的收获,
一串串数字,是晴隆今天的现实。
晴隆产、供、销的供应链,
把晴隆和大江南北紧紧联系,
有无线电波覆盖的地方,
就是“晴隆羊”抵达的地方,
一张密密麻麻的经济和感情之网,
把晴隆和长城内外的壮美河山紧紧相连……
(十二)
坚守大山的执着,
等待花开的信念。
执念,是一种力量,
执念,是一种激情。
人世间,就是这样,
一而再,再而三,
十而百,百而千,
周而复始,天荒地老。
当你在石旮旯播下一粒种子,
生根,发芽,
飘逸的枝叶,以端庄的姿态,
迎风摇曳,成为了山里的一棵树。
谁不期盼第二棵树,第三棵树
依次延伸,山野也就生长成林。
那些耕耘的生存者,负重的双脚,
陷进石旮旯的罅缝里,
把仅存的泥土撑开,拼命汲取雨水
让自己落地生根,拓展领域。
一棵树,就这样生长成林,
惟有执念的一束光,给予了精神动力。
一次在出差途中,
姜仕坤突然休克,
医院初步检查,怀疑是心脏病,
要姜仕坤尽快去大医院确诊。
刚刚缓过劲,姜仕坤对身边的同事们说,
“现在不碍事,等忙过这阵再说。”
又一次,正在开会的姜仕坤感到心绞痛,
来到医院检查,刚输完一瓶液,
没等检查结果出来,赶回县里连夜召开会议,
部署下一阶段扶贫攻坚的工作。
姜仕坤对身边的同事们,还是这样一句子话,
“现在不碍事,等忙过这阵再说。”
“现在不碍事,等忙过这阵再说。”
身上揣着“速效救心丸”的姜仕坤
总是这样对身边的同事们说,
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穿过岚雾的雨滴,
落在脆弱的诗句上,
表现的文字,
显得那样苍白无力,
表述的诗句,
显得那样浅显单薄。
“现在不碍事,等忙过这阵再说。”
平平常常的一句话,
穿越云层的阳光,
挤满灵魂的全部,
没有留下多余的缝隙,
一切都安排好了,
填满了他执着信念的世界。
疾病的身躯撑起的力量,
可以撼动山河
艰苦跋涉超越想象,
焕发不同寻常的青春。
那是姜仕坤——
胸怀乌蒙山区的美丽画卷;
那是姜仕坤——
胸怀扶贫路上的铮铮誓言。
在太阳升起的时候,
姜仕坤站在春天的门口,
敲响新时代的晨钟,
呼唤石旮旯的生命苏醒。
姜仕坤对大山的信赖和热爱,
缘于他生于大山,长于大山。
他出生于黔西南册亨县的边远山村,
骨子里有深厚的农民感情,
他的父母亲常年在的石旮旯的山坡地劳作,
他从小就有改造石漠化区域的愿望。
“我是农民的儿子,
要做对得起农民的事情。”
一棵树、一蓬草的希望,
把梦的时光,无限放大,拉长。
姜仕坤期待那湛蓝的天空,绿荫铺满的山地,
迎着他,一路奔跑而来。
(十三)
2010年春天,
姜仕坤踏上了穷乡僻壤的晴隆,
到2016年的春天,整整6年。
6年时光,在人生的长河中,
不是很长。在这不长的岁月里,
晴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晴隆这张洁白的纸上,
他的热血洇开了烂漫山花,
燃烧不灭的火焰。
这里记录了姜仕坤生命最后日子的片段——
2016年4月6日
上午清晨乘车到兴义参加区域发展专题会,
中午乘车赶回晴隆,参加扶贫搬迁会议,直到深夜。
2016年4月7日,
清晨赶到省城贵阳,上午参加全省项目观摩会,
下午5点,赶到三合村了解扶贫工作,直到深夜。
2016年4月8日
上午参加全县扶贫工作汇报会,
下午安排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直到深夜。
2016年4月9日
清晨赶到贵阳,上午赶到参加扶贫工作总结大会,
下午听取相关部门汇报发展策划方案,连夜赶回兴义。
2016年4月10日
上午到州政府汇报工作。
中午回家吃午饭,吞咽困难,一碗饭吃了两个多小时,吃饭期间,还打了几个电话布置工作。
下午4点半赶到机场,前往外地联系销售业务。
2016年4月11日
因过度操劳,心脏病突发,住院治疗。
2016年4月12日
凌晨,因病抢救无效去世,终年46岁。
在姜仕坤最后的时间里,
数次出现身体透支的情况,
都是靠速效救心丸顶过了最难受的时候。
每次身边的人劝他赶紧去医院,
姜仕坤的回答总是那句话,
“等忙过这阵再说……”
姜仕坤,太累太累了……
姜仕坤,在太累太累的时候走了……
也许姜仕坤生命最后片段的记录,
有人认为,这不是诗的表现形式。
然而,诗的基因燃烧着生命绽放的火花,
远远胜于华而不实的笔墨。
扎根大山的一棵树,
拥有一棵树的生命,
一棵树的茁壮成长,
造就一棵树的森林,
一棵树拥有的世界,
世界就是诗的世界。
一个共产党人的誓言,
在群山峡谷间奔腾回荡。
一位县委书记用他短暂的人生,
照亮了石旮旯山坡地。
他的所作所为,让晴隆这一方,
每天升起的太阳都是新的。
让全县32万人的回望——
闪烁激动的波光,盈满幸福的泪花。
姜仕坤走了,他没有走远,
他一步一个脚印,坚实地走在前面,
带领晴隆各族人民,奔向阳光灿烂的康庄大道。
他用对党的赤子之心,对人民的公仆情怀,
践行着时代的使命和担当,
在乌蒙山区谱写了一曲生命的壮歌。
(十四)
姜仕坤,扎根于晴隆的一棵树,
青树挺拔,屹立蓝天,
拥有辽阔的明亮,
拥有足够的富足。
他的富足,拥有晴隆的一方天地——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天地。
姜仕坤走了,在他生命激情绽放的时候,
匆匆告别他的同事、亲人和朋友,
告别他深深热爱的晴隆山山水水、父老乡亲,
姜仕坤走了,走了……
山里的人,山外的人,
聚集在一起,哭泣在风中低低飘荡。
悲痛,那些遥不可及的悲痛,
在群山之上,在白云之上。
汇聚成纷纷飘落的冷雨,
点点滴滴,扣击着人们流血的伤口。
2016年这个春天,
来得更晚了一些,
乍暖还寒,冷风逼仄宽阔的天空,
哀愁和忧伤笼罩整个晴隆。
大山沉默,花木无语,
追思和怀念,堆砌在人们的脸上,
追思和怀念,深深陷落在悲痛中。
天空愁云弥漫,
街头岚雾迷蒙。
目睹眼前这一切的人,
在同一个地方,缅怀同一个人。
站在岩石的高处,
触摸花絮的纯洁白花,
无限惆怅的哀思,
成为人们一段绵长的记忆。
坚韧的意志,把一块块石头,
打磨成锋利的镰刀,
在石旮旯的山坡地,
收割丰硕的成色。
看到青青的牧草,
看到奔跑的羊群,
看到姜仕坤在山坡地上奔波的照片,
看到他坐在农户家畅谈养羊的背影。
整理渐渐清晰的思路,
低垂的眼睑挂满眼滴。
沿着姜仕坤的足迹,
带着他热爱的这片土地,
在开满春花的山路上,
寻觅永不停步的踪迹。
与姜仕坤相濡以沫的妻子,
面对丈夫的离去,痛彻心扉,
她痛失了所有的回忆,却又无法释怀——
她和姜仕坤结婚22年,
两地分居,离多聚少。
22年来,夫妻两人从未外出旅行过一次,
她没有埋怨过;
女儿中考、高考时,姜仕坤不在身边,
她没有埋怨过……
“为什么姜仕坤走得那么急,
最后没有留下一句话……”
突然这一天,
你的亲人从深沉的爱中悄然离去,
冰凉的北风,像利刀一样剜去五心六肺,
茫茫荒原的呼唤,阻隔在尘世之外,
在翻动的日历上,留下的只有伤痛和无助……
这个乍温还寒的4月,
姜仕坤的名字感动着晴隆一座城。
他胸怀信念,揣着光芒,
走完生命的全部历程。
他从一开始来到晴隆,
把一切都交给了这里,
交给了32万晴隆人民,
他的眼光永远停留在太阳照耀的乌蒙山区,
这里需要他,这里太需要他了,
他已经顾及不了,
没有时间顾及相濡以沫的妻子,
他就这样默默地走了,
留下的只有妻子撕心裂肺的悲痛,
留下的只有丈夫风尘仆仆的身影……
(十五)
姜仕坤,一生追逐,一生劳碌,
最后倒在工作岗位上。
他那钢铁意志的身子骨,
沿着他认定的人生轨迹,
化作坚硬的石头,留在山坡地里,
化作奔涌的激情,流淌在泥土里。
他活着的目的,
就是把理想变成现实。
他早已把自己当成一棵树、一蓬青草,
一块山石,放进大山,
阳光的照耀,月光的浸润,
乌蒙山区的青绿里,屹立一位慈祥的父亲。
对20岁的女儿来说,
父亲工作了6年的晴隆,
是个熟悉但又陌生的地方。
6年时间里,她去过晴隆两次,
每一次去,看见父亲都在忙碌,
只是一次在下乡的路上,
父亲骄傲地告诉她,
“这条路是爸爸和大家一起修建的……”
用自豪来标志一条路的长度,
最能体现跋涉艰难的旅程。
所有发生的故事,
用庄重的字句,凝聚成语重心长的嘱咐,
引领女儿,走进宽敞无私的视线,
开僻一片新天地。
父亲是有意让女儿看一条路、一棵树的生成,
让女儿走自己的路,种自己的树。
姜仕坤年迈的父母
至今仍在黔西南老家册亨县务农。
三个兄弟一个是管道工、
一个是司机、一个是普通民警。
姜仕坤当干部20多年,
从未给家人谋过方便谋过福利。
作为一名丈夫、父亲,
他也许亏欠妻子、女儿更多的厮守;
作为一名儿子、兄弟,
他也许亏欠家人更多的关心……
姜仕坤作为县委书记,
他的血肉之躯属于山区,
属于山区的千家万户。
生是山区的人,
死是山区的魂,
他心中装下只有晴隆,
装下的全都是他的大爱。
晴隆山区在阳光的照耀下,
姜仕坤精神抖擞,一路走来。
我们看到的是他那倔强的背影,
我们看到的是他那坚毅的目光。
他穿越崎岖的山路,
他跋涉陡峭的山崖。
他坚守承诺的执着,
他等待花开的信念。
他走完了生命的全部旅程,
他的一生镶嵌在晴隆人民记忆的史册里。
他留下的一步步深深的脚印,
洋溢扶贫路上最美的旋律。
他无怨无悔,
他俯仰无愧!
(十六)
不是所有的名字,
都可以用文字镌刻在人们心中。
新时代,新的序曲,
打响脱贫攻坚的战斗,用刚刚的收获,
书写姜仕坤石碑上的墓志铭。
汉字的方块,沉重的石头,
古往今来蕴含深刻的意义,
凝聚在灵魂中,流淌在血液里。
选择了大山,
就得具备大山的品质——
开阔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怀。
大山岚雾润色了日光流年,
洋溢更新更美的鲜活生命。
每每望见山脊飘浮的五彩云霞,
与浩瀚蓝天为伍,何等壮阔,何等美丽。
踏上高低错落的坡地,
攀援陡峭巉岩的山路,
让一往无前突破畏难的障碍,
在满目荒凉的晴隆,
奇迹般地重获生机,迎来了温暖的春天。
春天到来的故事,堆砌的巍巍雕塑,
屹立在晴隆的高山之上,
一个伟大时代的深情歌唱者,
成为不朽的人民之子。
按照姜仕坤家人的意愿,
他的遗体告别没有仪式。
但在殡仪馆的门口,
聚集了1千多名干部群众。
在这些人中,
有靠种草养羊富起来的农民,
有他掏腰包帮扶过的贫困户,
还有跟随他一起奋战的战友同事……
还有很多很多,也许姜仕坤也记不起他们的名字,
他们都是永远不会忘记姜仕坤的普通百姓……
姜仕坤一直行走在无声的漫长岁月,
重重叠叠的大山,托起疲惫的双脚。
他的血液里流淌的闪烁的星辰,
充满豪迈的精气神,在蔚蓝的天空灿烂夺目。
时光在群山间蹉跎徘徊,
大地铺满冰凉如水月光,
山风呼啸,村落默哀,
聚集在一起的民众,
止不住的泪水和深切的怀念,
是对这位共产党员最好的祭奠。
一只山鹰迎着新生的太阳起飞,
展开双翼闪耀出金色的光彩。
人类的奇迹在石旮旯的山坡地开花结果,
大山深处的村村寨寨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在姜仕坤宿舍里放着这本打开的书。
熟悉他的人都说,
这是他生前最爱看的一本书。
他折过的书页上有这样一句话——
“可以遗憾,但不要后悔。
我们留在这里,从来不是身不由己,
而是选择在这里经历生活。”
用意志缝制的风帆,
在连绵群山航行,
如果凭借山风的张力,
只能在低空游弋,
如果选择在太阳上面飞翔,
一览无余,浩瀚的辽阔,尽收眼底。
有人说,生活是无法选择的,
面对极度的贫困和恶劣的环境,
你可以按部就班,抱残守旧,
甚至可以用逃避离开现实。
姜仕坤偏偏选择了坚守,
坚守,是最艰难的姿态,
坚守,是大无畏的精神,
承诺与行动保持一致,
最后的一道防线就是坚守。
姜仕坤的选择——
为了全县人民更有质量、更有尊严的生活;
姜仕坤的选择——
把毕生精力奉献给脱贫攻坚的壮丽事业。
走一条路,
点一盏灯。
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
姜仕坤燃尽了自己生命的全部。
他的血管里奔涌的液体,
浇灌着石旮旯的山坡地,
在晴隆6年时间的日日夜夜,
姜仕坤多了泥土的纯朴;
在晴隆6年时间的日日夜夜,
姜仕坤多了情感的厚重。
一棵树的坚韧,
一丛草的春生,
一阵清风在天空掠过,
翻腾的云彩,把壮美化作永恒。
姜仕坤的一生,
46年的短暂一生——
“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我们从他留下的书中找到另外一句话,
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那些星星点点的微芒,
终会成为燃烧生命的熊熊之光。”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