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诗歌的理解——茶园诗稿整理及其分析
作者:陈习才 2023年06月01日 16:12
0 收藏
快四年了,还有几个月,我就要离开茶园。
走之前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其中包括各方面的经验教训总结。
至于诗歌,没有太多想说的话。
有时候我很难把我写的东西称之为“诗”。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我想在文学领域也是。诗也好,词也好,文也好,曲也好,众相非相,如此而已。一个人的一生要说多少话,要写多少字,在今天这个文化爆炸的时代,很难讲,我写的这些文字的价值几何。可以说没啥价值。
所以,我一直把诗歌当成一种记录,散漫得没有管它,任由它生长。也没有发表,没有什么平台,也不谋求加入什么组织。写好了,就堆在那里。至今,我也不知道自己写了多少这样的文字。
诗歌可能真就是我从小到大唯一的朋友了,日常的情绪、经历都给他说。
这四年,我们党召开了二十大,我们的国家经历了新冠疫情,我们的社会开始了经济下行,我们的城市发生了高温、山火、网红城市与工业城市负外部性等等,这些历史性事件都深深影响了我,改变了我,塑造了我。我和我的同龄人也陷入了内卷、消耗和迷茫。
人总是会成长的。如何在这种困难时期激励我,如何排除干扰找到自己的路,如何在众多不利因素下实现人生的帕累托最优解,如何在一次次失败和迷茫中保持前行。这时候我们除了需要理想和信仰的指引,也需要诗歌的陪伴。
这时候,诗歌以它独特的魅力把我们拯救。
(一)什么是诗
哲学家对哲学概念的思考贯穿了哲学的全部过程。
作为诗歌爱好者,我们也需要不断思考什么是诗。
在chatgpt4.0等人工智能出现的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就需要冷静分析诗歌的含义。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部落采集时期,征伐、祭祀、演讲、娱乐、男女爱情等都是最早诗歌表达的对象,部落里大部分人都是这种语言的倾听对象。
在国家这种阶级统治工具出现初期,这种劳动人民从心里涌出来的文字,被从不同的地域里收集得来,出现了专门性创作人士,这种语言的倾听对象逐渐变成了贵族和王国里的权贵人士。
到了封建统治时期,诗歌就成了士大夫的专利,成了文人的雅事,成了和劳动人民几乎绝缘的高贵之事。他们规定了这样和那样的格式,他们规定了这样或那样的用途,他们规定甚至规定了作者的属性。
诗歌到了现代,随着现代教育普及化,每个人都有了文化,诗歌写作也变得千奇百怪。各种诗人也喷涌而出。有的为了名,有的为了利,有的为了吹嘘或彰显自己,有的仅仅当成爱好……写诗的人多了,我们的读者范围却并没有什么变化。
我们是诗的国度,受封建社会文人影响,很多知识分子自然而然以为诗歌是什么高雅之事,要把自己和劳动人民区别开来,和现实生活划清界限。曾经见过的一个达州人,自称农民诗人,每天编着大量“奇怪的顺口溜”,喋喋不休发在他那个圈子里,现实生活里遇到纠纷,就拿出“诗人的身份”,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这样的人不少。
事实上,以上这些也只能参考。我们人没办法像AI那样一下子生成大量的“诗”,那种整天不干正事编写“奇怪的顺口溜”我认为不是诗。
(二)诗歌的方向?
诗歌应该回归现实生活。诗歌原始的功能本身就是美好的文字对生活、心情、观察到的事物等等记录,对部落、国家、人与人之间关系等等的抒情。去掉一些某某县诗歌创作基地荣誉吧,去掉某某县举办的什么国家(甚至世界)诗歌大赛之类的名利吧,仅仅把诗歌当初记录工具,不要士大夫限制的一些东西,不要资本主义腐朽的糟粕,不要名利所累的包袱,诗歌本身会更加美好。
诗歌应该在实践中萃取。诗人光回归现实生活还不够,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总结和思考,不断升华我们的创作水平,要打破传统诗歌的条条框框。随着个人和社会的实践不断深入,随着人民对诗歌的要求不断提高,诗歌必然会出现一种新的潮流。这种潮流有盛世的气魄,有厚植于人民的品质,有不断进步的特点。
诗歌应该服务大众。艺术、宗教、法律、文学…………这些人类文明的基本元素,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总离不开“利他”二字。在新的时代,我们党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诗歌服务大众,服务社会主义事业,本身就是新时代诗歌写作的应有之义。服务大众是我们这个时代创作诗歌的规律,只有在这个规律下,才能展现诗歌最大的价值。打破写作素材的限制吧,走向社会,走向工厂,走向田野,走向自然。为劳动人民而歌,为内心感情而作。士大夫的时代早就湮灭在历史的洪流,清除封建统治者们留下的余毒吧,文学本身也应该突破限制,服务更多的人。
诗歌应该纯粹真实。在诗歌面前,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少一些尊卑,少一些官僚,少一些虚荣,诗歌就会清澈得多。网黄写的诗不见得就是肮脏的,有个网黄写诗写得很好,她的作品得到了读者的认可卖得也不错。有个学阀世家子弟写的作品也不见得高明,写的东西大众也不见得认可。所以说,诗歌本身应该与地位身份、权利大小、金钱多寡这些区别开来,追求文字本身的质量。好的作品总是会打动人心的,怎么打动人心,我认为是自己也投入了感情。对人生、自然、社会的把握深入内心。
诗歌应该普及化发展。偶尔在ins上看到可多的日本青年写的诗歌,当然也看欧洲人美洲人写的,很多质量非常高,但评论下面并没有什么所谓的文艺界的朋友相互之间的阿谀。如果诗歌只属于这个文联、那个社团,只属于他们规定的所谓格律、规定的内容、规定的这样荣誉,那样渊源……那么批量创作出来的诗歌将肯定不会为他们所容纳,要把这份排他性打破。把诗歌的美好分享给更多的人。
以上是我对于诗歌及其内涵的理解,可能,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深入,我的认识也会随之改变。
(三)很难总结怎么写诗
至于未来怎么写。诗歌的创作太感性了,是非常具有偶然性的。写作的那一刻我们所有的情感,所有的想象,所有的表达力,似乎都是偶然的。我们在探讨必然性的同时,无法忽视这种偶然性。
总结起来,这四年的写作经历实现的最大成果就是从自发性到自觉性的转化,写作对象也逐渐变成了工农。过去写了多少诗,发表了多少作品,得了什么荣誉,我真的没在意,毕竟也不想发表,也没机会发表。
我知道自己写得很一般,国学基础太差,没什么平台可以在诗歌方面成长,大概率在诗领域不会有什么建树。那有什么关系呢。
就这样吧。开心或不开心的时候读读,适当的时机分享给更多的读者。
就这样吧。或许,我成不一个诗人,保留不了那份纯粹和热爱,但那又怎样呢。
诗歌给我带来的边际效益是递增的,这就有了阅读、理解、感知和写作的动力。顺其自然,在必然性和偶然性中争取最好的结果。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