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谒闵子祠》辨误
作者:陈昕 2023年06月01日 16:11
0 收藏
春秋末期的闵子(公元前536~前487),名损,字子骞,生于鲁国萧邑,后迁居宋国(今宿州市埇桥区闵贤集),是孔子的首批弟子,也是孔子的七十二名最优秀的弟子之一。他秉性敦厚,德行与颜渊比肩。
相传闵子幼时丧母,倍受继母虐待,但他对后母毕恭毕敬,言听计从,无论继母如何苛待自己,都不向父亲哭诉。
据传,某年穷冬,闵父携全家驾车省亲,途中发现闵子身着的棉袄内不是棉絮,而是芦花,恼怒之余掉转车头返家休妻。闵子苦劝父亲留下继母。
闵子以德报怨的孝行感动了天下人,连他的老师孔子闻后也赞叹道:“孝哉,闵子骞。”后人对待他的孝行更是推崇备至,尊他为“孝贤”,列为“二十四孝”之一。唐玄宗赐闵子从祀孔子庙,追封为“费侯”;宋真宗封闵子骞为费国公,又褒为几圣;明嘉靖皇帝曾赐“翰林院五经大博士”;清康熙赐以匾额“德性之科”,悬闵子祠以示崇敬。
历代文人学士更是争相撰写诗文歌颂闵子,并编写剧本《芦衣顺母》供戏班演出,教化百姓。今人在撰写有关闵子的文章时,多引用古人撰写的《谒闵子祠》一诗,以显示闵子孝感古今。但这首古诗在不同人的文章中有关作者、作者的朝代、题目、诗句的用字都有出入,弄得读者无所适从。
例如,黄山书社1993年1月出版的《宿县地区地名古今谈》收编吴晓光撰写的《鞭打芦花——车牛村》,是这样引用《谒闵子祠》:“明代尚书李化龙敬仰闵子之德而作诗曰:‘闵子祠堂官道西,芦花满地草萋萋。阶前几个常松树,不是慈鸟不敢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9月出版发行的《宿县地区志》收录题为“闵子祠”的古诗,作者是明李化龙,四句诗为:“闵子祠堂官道西,芦花满地草萋萋。阶前几颗常松树,不是慈鸟不敢栖。”而在《萧县民间故事集(第一集)》编入的萧县已故作家张英和先生撰写的《鞭打芦花“车牛返”》中则这样引用这首诗:“清代一位学者曾经在这里题写一首意味深长的古诗:‘闵子祠堂古道西,芦花满地草萋萋。庭前几株常松在,不是慈乌不敢栖。’”2005年12月出版的《五柳风韵》(宿内资料准印12-3号 )编入的《闵暮松风》又是这样引用的:“明代李化龙留有《闵子祠》诗:‘闵子祠堂官道西,芦花满地草萋萋。阶前多少常松树,不是慈乌不敢栖。’”。2022年12月出版的《萧县地名故事集》编入的《鞭打芦花车牛返》有这样一段叙述:“明代尚书李化龙曾作诗赞曰:‘闵子祠堂古道西,芦花满地草萋萋。庭前几个常松在,不是慈乌不敢栖。’”
同一首古诗,有人认作者是明代人,有人认作者是清代人;有的把古诗的题目写成“谒闵子祠”,有的则写成“闵子祠”;诗句首句和尾句分别有“闵子祠堂官道西”和“闵子祠堂古道西”;“不是慈鸟不敢栖”“不是慈乌不敢栖”两类记述,第三句有“阶前几个常松树”“阶前几颗常松树”(几颗的“颗”明显不对),“庭前几株常松在”“阶前多少常松树”“庭前几个常松在”五类记述。网查一些引用这首古诗的文章,也是各有不同,但尾句中用作“慈鸟”的最多。
那么,这首古诗究竟怎么才算对呢?
笔者在2005年参与编修《萧县教育志》时,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的一位志书专家在培训中讲到:“古诗文有异的,以出处最早的为准。”为此,笔者查阅了清嘉庆十九年编修的《萧县志.艺文》卷,卷内编入的这首古诗的作者是明代王九叙,诗题是“谒闵子祠”,四句诗为:“闵子祠堂古道西,芦花满地草萋萋。庭前几个常松在,不是慈乌不敢栖。”这也是笔者所看到出处最早的古诗《谒闵子祠》,所以笔者认为清嘉庆十九年《萧县志.艺文》卷收录的《谒闵子祠》是正确的。
《谒闵子祠》中其他诗句的乱用正确与否姑且不论,单是尾句用“慈鸟”一词就不通。明代儿童启蒙书《增广贤文·上集》用“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的事例,教化儿童感恩、孝顺父母。这句话意思是:“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举动,小乌鸦有衔食喂母鸦的情义,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顺父母”。所以作者原诗尾句一定用的是“慈乌”,而非“慈鸟”。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