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点击音频,听今日好诗
有瑞雾,有凤鸣。草丛中的瓦片
纹饰清晰,但它们
已是这高耸山头的一部分
而不是岁月的一部分
荆棘,总要比城砖和夯土
更经得起磨损。秋风
轻轻摇晃野山菊,满坡的野棉花
和岭头白云,在阳光下翻卷
山下人声喧嚷,掠过街衢
成群的山噪鹛不废聒噪
仿佛自有一套闲适的秘笈
林子深处,有人抱着树枝走来
一扇门,一直在花丛里等待
点评
自古以来,中国古典诗歌中最不缺乏的就是登临题材和历史兴叹主题的诗歌,但是在新诗中,反而这种题材和主题却并没有受到足够多的重视。这首《登鸾亭山》,无论在题材,抑或在主题上,都可以看做是对中国诗古老传统的呼应和延续。
对很多读者而言,“鸾亭山”并不是一个声名显赫的山,即便通过网络搜索,所得到的信息也并不特别丰富,所以,单就这座山而言,除了“鸾”、“亭”和“山”能引人遐想之外,视觉性信息就不多了。这对写作者而言,其挑战在于:第一,如何赋予这个题材以审美感性,第二,如何处理兴叹主题,将对历史的感叹和第一点(诗的审美感性)融合到一起。事实上,作者这两点都处理得很好,而且,他能将这两点变成一点:除了写眼前景,同时也将眼前景和历史交融。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的手法是“现代”的。比如最后一节:“林子深处,有人抱着树枝走来/一扇门,一直在花丛里等待”,这仿佛是电影镜头。相对于整座山而言,这个镜头,等于是把山的远景,推成了清晰的“近景”。单看这个画面,没有作者的任何判断,他只是对这个“近景”进行呈现,由此,这个镜头也成为心灵的图案。这种手法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一种诗歌技巧,而是一种诗歌观念,它体现了作者一种难能可贵的诗歌认知:诗首先是审美的。所以,我们看到,这首诗虽然也写历史、文化,但是它没有引入某种抽象的理性成分,没有对所写事物作过多的评判,他只是朝向一个目标:让诗歌成为诗歌。正因此,诗歌中的历史和文化,也真正成为了“诗”而不是“非诗”。
总体而言,这种既有能力呼应古典诗歌传统,又能够以如此“现代”的方式呈现诗的纯粹的写作,在诗学上富有启发意义。这首诗立足于诗歌的审美感性,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新诗的起点,也能让人去对新诗未来的演进作出想象。
✦特邀点评:李商雨
“每日好诗”点评专家名录
安洪波 安琪 北乔 陈先发 陈卫 陈爱中 陈东彩 陈巨飞 陈贺达 车前子 曹宇翔 程继龙 蔡世平 段维 杜鹏 冯雷 耿占春 顾北 顾建平 高昌 郭顺敏 谷禾 洪烛 霍俊明 韩倚云 何冰凌 胡彭 胡弦 简明 敬文东 蒋浩 蒋登科 江合友 贾鉴 贾清彬 蓝野 雷武铃 冷霜 李少君 李建春 李建春(缶皮) 李海鹏 李云 李之平 李犁 李啸洋 刘向东 刘波 刘爱红 刘君君 梁晓明 卢辉 罗振亚 马知遥 马骁 莫真宝 南鸥 潘泓 钱文亮 秦立彦 任毅 荣光启 树才 师力斌 沈苇 沈健 沙克 宋彩霞 孙冬 谭五昌 唐翰存 田原 唐诗 吴投文 汪剑钊 王久辛 王士强 王海亮 伍明春 吴昕孺 西渡 熊东遨 许陈颖 许道军 向以鲜 夏吟 星汉 杨碧薇 杨克 杨墅 杨四平 杨庆祥 杨献平 杨逸明 余怒 叶舟 姚泉名 朱必松 臧棣 张德明 张定浩 张清华 张光昕 张金英 周伟驰 周瓒 周燕婷 邹建军等(以姓名拼音为序,排名不分先后)
▼点击查看
温馨提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