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布达拉宫山脚下的一间屋子
那是一团忽明忽暗的炉火
那是一份世代相传的打铁的职业
那是铁匠巴珠,头戴军绿色的确凉帽子
脸和手都是黑的,看不出年龄
他盘腿坐在炉火边,左手握着烧铁的钳子
那是他的儿子,头戴褪色的咔叽蓝便帽
两眼乌黑,牙齿洁白
名叫尼玛,跪在地上操作羊皮风箱
炉火需要氧气
掏空内脏的黑羊,用皮囊收集空气中的氧离子
从后腿把氧气供奉给炉火
尼玛手握两块夹板——类似于
磕长头的朝圣者,手心捆绑的那两块护板
驱赶黑羊,为炉火加热
皮囊必须坚韧,无漏,为打铁献身
巴珠和尼玛,也必须献出一辈子
黑铁也要献出自己
黑色的燃料,名叫木炭,也必须献出自己
只有火高高在上,饱吸氧气
就着木炭,让铁变软
巴珠右手握着铁锤,那是获得地位的铁
工具的铁,将按照巴珠的意志
捶打那烧红的、服软的、被任意塑型的铁
一些铁在田间和工地参与劳动
一些铁作为铃铛挂在牦牛和骡马的脖子上
一些铁成为路边散乱丢弃的锈迹
接生的铁,剃头的铁,桎梏的铁
让灵魂升天的铁
楔进木头噙在嘴里让人既怕又爱的铁
铁匠巴珠不考虑这些
祖先留给他这份职业
他只能接着,等他死了,儿子尼玛继续接着
转经的香客多么幸福啊!铁匠巴珠没有那份福报
他相信自己的骨头和手和脸一样黑
但他希望儿子的嫩骨头和牙齿一样白!
他请求我带走尼玛,给他新的生活
尼玛看着我,黑眼睛令我落泪
那年我31岁,需要捶打如一块迷路的生铁
我辜负了铁匠巴珠的恩惠
也配不上少年尼玛的黑眼睛
尼玛杰桑啊,你若读到这里,请宽恕北野大哥
点评
有心观察生活细节并积累生活经验的诗人,往往能以朴实的语调,从自己的回忆中抽出惊雷般的片段,《铁匠巴珠》便是这样的作品。不多渲染,不多煽情,仅用白描便带出了多年前在青藏高原的一次亲身经历。即便是对诗歌本事的发生时间,诗人也不过以“的确良”等带有特定时代色彩的工业符号来暗示,力求使诗歌表达丰富自然,不显生硬。虽然诗人并未刻意炫示技巧,诗中却显然有着精心架设的内部结构。细节上,羊皮鼓风机的起伏、铁的锻造与使用、木炭的燃烧,皆暗藏着难以抗拒的宿命感,事实上是藏民信仰系统以及现实的人间秩序在生产生活场景里的投射;宏观上说来,正处于旅程和人生中途的诗人“如一块生铁”,被命运投入这个富有符号意涵的铁匠之家,也就以自身的角度融入进了诗歌的表意体系。在布达拉宫脚下这个有着舞台般打光的场景里,诗人既是观察者又是参与者,使得他回绝铁匠请求的瞬间闪耀着一种存在主义式的光芒,虽不圆满,却以主动的个人选择,真实且真诚地直面人生苍白的底色,读之,仿佛能听见人在命运面前的一声叹息。
✦特邀点评:张静轩
“每日好诗”点评专家名录
安洪波 安琪 北乔 陈先发 陈卫 陈爱中 陈东彩 陈巨飞 陈贺达 车前子 曹宇翔 程继龙 蔡世平 段维 杜鹏 冯雷 耿占春 顾北 顾建平 高昌 郭顺敏 谷禾 洪烛 霍俊明 韩倚云 何冰凌 胡彭 胡弦 简明 敬文东 蒋浩 蒋登科 江合友 贾鉴 贾清彬 蓝野 雷武铃 冷霜 李少君 李建春 李建春(缶皮) 李海鹏 李云 李之平 李犁 李啸洋 刘向东 刘波 刘爱红 刘君君 梁晓明 卢辉 罗振亚 马知遥 马骁 莫真宝 南鸥 潘泓 钱文亮 秦立彦 任毅 荣光启 树才 师力斌 沈苇 沈健 沙克 宋彩霞 孙冬 谭五昌 唐翰存 田原 唐诗 吴投文 汪剑钊 王久辛 王士强 王海亮 伍明春 吴昕孺 西渡 熊东遨 许陈颖 许道军 向以鲜 夏吟 星汉 杨碧薇 杨克 杨墅 杨四平 杨庆祥 杨献平 杨逸明 余怒 叶舟 姚泉名 朱必松 臧棣 张德明 张定浩 张清华 张光昕 张金英 张静轩 周伟驰 周瓒 周燕婷 邹建军等(以姓名拼音为序,排名不分先后)
▼点击查看
温馨提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