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之灵与哲人之思 一一云南诗人马亚姗评《镜中白马》

作者: 2023年03月22日13:34 浏览:0 收藏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先摘录梁尔源在《镜子》一诗中的几句: “人老了/虚荣心不老” “年轻时喜欢在镜子中/孤芳自赏” “年过半百了/总躲着那面镜子/因为它太真实” “有时/对着镜子中的我/无奈地哈一口气” “那苍老的脸庞立马消失/心中顿然感悟” “人啊/活着就是一口气。” 这是诗人的自嘲,也是他深入骨髓的自剖。的确,他写的诗很有哲理,很深奥,似乎成天飞翔在形而上之上的宇空。或许,这就是大智若愚。海德格尔不是说吗,只有一个上帝能救渡我们,那就是诗。诗与艺术视自然有生命,不正是通过让物化的世界说话唱歌起舞,来同物化作斗争吗?霍克海默不是也说,真正的艺术是人类对彼岸渴望最后的保存者吗?     
      读完梁尔源诗集《镜中白马》,感到他对文学创作、对乡土充满了深情和挚爱。古色古香的桃子湖,如诗如画的岳麓山,神秘瑰丽的铜官窑,历史悠久的炎帝陵……在他的笔下都有精细的展现。也许是故乡的灵山秀水和文化积淀给了他文学的激发和情思,也可能是他文笔的绢秀和清雅赋予了故乡大地的一切以梦幻悠远、引人入胜的魅力。总之,梁尔源的诗歌很能代表一种本土作家对文学写作的理解、对拥有丰厚历史和文化财富的家园和故乡的情怀。从“地域文化背景下的文学想象和书写”的视角来看,我们可以从中读到不少的收获和启示。     
      一个人的文学书写一定与他生活过的环境和历史背景息息相关。湖南,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诗人梁尔源来说,是他回望不尽和终生咏叹的主题。阅读他的诗歌,进入了他的诗歌世界,在性灵和哲思的天空孤独地行吟。本真的书写,直觉的意象;意外的联想,奇诡的呈现;以超象表达的具象,用艰涩表达的睿智,都在不断地给予我们审美惊喜。他对于乡土、大地,对于大地上生长的一切,有着来自生命本体的爱恋。   
      他不仅在诗中让物“人化”,让物质世界生命化、心灵化,同时致力于让人“物化”,让诗人的生命“活”进大自然,将诗人的精神自我深植于童谣。“用那首皱褶的童谣/荡起夕阳的双浆/乌蓬吐出的那汪明月/是否仍在原处/敞开那个皈依的入口”生命和诗情便这样双向植入、双向生长。物被拟人化了,有了人的感知;人又“拟物化”了,钻进物象之中成为了物的精灵。     
      诗人把情怀种在土地中,而脑袋始终扬起,朝着地上的天空,朝着地外的宇宙。梁尔源遥感星球,以诗美表达他恒久的思考。如果说他善于将地上之物“人化”,他对宇空的审美则倾心于追求“羽化”。惟有“羽化”,飞翔起来,才能倾吐他心中和宇宙相融汇的那个宏大世界。有的人爱写一花一木,一人一景。有的人爱写天空大地,或者社会历史。有的人则将一花一木与宇宙生命溶接起来,拓出一个硕大无比的情境,在“一叶一世界”的禅境之中心驰神往。梁尔源属于后者。     
      进入这个格局,也便进入了哲学。《菩萨》写得真好。诗人发现了“祖母慢慢起身/挪动双腿/轻轻打开了木门/见没人/沉默片刻/自言自语:哦,原来是菩萨!”。梁尔源将自己的生命植入到这个大天地之中,在诗人之灵和哲人之思的相互点燃中,妙不可言的句子便长风流云般在笔下出现。在极度具象与极度抽象之间自由出入,深虑的思考和汪洋恣肆的呐喊,在诗行中鼓点般地敲响,常常无所形指却又无不意指。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原本又正是自然而然地生存。     
      老木匠是他童年“鼓捣”出来的一朵朵彩色的梦,大花床则是成年后家常的日子,“他打的花床/让几代人都睡醒一轮春梦/他造的门窗/总含有桃红柳绿”。以自己从土地深处走出来的人生垫底,在家常话语中深藏生命暗寓。而在《滑溜溜的童年》中,“一段段旧事/一个个记忆/不是跌进南货铺/老酒坊/就是溜进杂货店和旧染坊/怎么使劲也拽不住/那溜走的故乡”。这里,诗人通过意指作用,对能指和所指作了远距离的衔接,将浓郁的童年记忆和活跃的青春思考、生命追问融结为一体,寓象是那样平常,而寓意却直指人生哲理的深处。     
      写故乡人事,故乡记忆,构成了诗人情感的原乡。诗集《镜中白马》分为“致我的童年”“镜中白马”“故乡的乳房”“离天空最近的时刻”“流水是一首长诗”和“灵魂长满你的枝叶”五辑,书中所有的文字,似乎都与“故乡”有关,一种穿越时间、空间的追溯。是个人的体验,又与历史的大概念勾连着;有细节,又不局限于私人叙事。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认为《镜中白马》是一份时间的地图,一个人的漫游和勘探使故乡这个地方重新饱满,它不仅是现在,它有着过去。过去的意思和意义如此丰沛,山重水复,“乡愁”绵绵。换言之,阅读诗集《镜中白马》,无异于一次文化的寻根。     
      梁尔源既有一定的现代教育背景和文字修养,又具有较深厚的地域文化熏陶和传承的本土诗人。他对故乡的阅读和欣赏是既全面又精致的,涉笔之处皆竭力寻求和发掘故乡历史文化的审美价值。他不仅为故乡山水画像立传,将当地传统村落、历史遗迹、风土人情、掌故传说和民俗文化“一网打尽”,还对历史和传说中的人物、事件进行了深入挖掘整理,笔触所及都经过了他亲临踏勘、查阅资料和深思熟虑,字里行间洋溢着追寻自然奥秘、挖掘本土文化底蕴的探索精神。     
      挚爱是文学的动力。这种爱,一是对家乡和故土,这一点,当然无可置疑;一是对文学写作。其实梁尔源以前从事的工作与文学有关,因此,持之以恒、笔耕不辍,正是把文学创作当做内心追求的体现。而上述二者的结合,就体现了他用美的文字和想象来展示家乡和故土的心愿和情怀。诗人精细观察、勤于挖掘、用心体验,在寻找和发现美的素材方面,可以说比同样以文化和故乡人的生活为题材的不少作家更丰富和广泛,正是因此,才得以为读者奉献出一个五彩斑斓、绚丽多姿的故乡。 
      历史需要书写者,文化需要传承人。梁尔源倾情这片文化沃土的风光与风情,用文字摄取着每一处自然风光、人文风景。他在探寻古人的耕读文化时,发出了这样的慨叹:“用小手牵着的雨丝/再也拉不上那虚幻的天幕/蛤蟆和蟋蟀的天籁/已无法喊出那片宁静”(《老屋》)我想,梁尔源不遗余力带给读者的,绝不仅仅是一种对于“流失”的眷恋,而是一种“老家 ”的呼唤,一种“复得返自然”的“家园归属”。 





作者简历:马亚姗,笔名慕昭,哈尼族,云南西双版纳人,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云南省作协会员、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青年作家报》《英国文学》《湖南文联》《齐鲁文学》《滇池文学》《西双版纳》等报刊,2016年创建《中国诗歌网》云南频道《傣乡》诗社,2018年出版个人诗集《天边》。


梁尔源,湖南涟源三甲乡人,经济法研究生毕业。年轻时当过矿工,木匠,后从政多年。中国作协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湖南省诗歌学会会长。著有诗集《浣洗月亮》《镜中白马》。参加《诗刊》第七届青青回眸,2017年荣获新诗百年最具实力诗人奖,并获《诗刊》社刘伯温诗歌奖和中国红高粱诗歌奖的提名奖。在《人民文学》《诗刊》《十月》《星星》等报刊发表大量诗歌,诗歌入选国内外多种选本。诗集《镜中白马》选为2019年中国好诗第五季,代表作《菩萨》选登2018.7期《新华文摘》。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投诉举报

赞赏记录:

投诉举报

举报原因(必填):
侵权抄袭 违法违禁 色情低俗 血腥暴力 赌博诈骗 广告营销 人身攻击 其他不良信息
请详细阐明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