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在鲐背之年闪光——读《许路达的诗》有感

作者: 2023年03月03日23:23 浏览:0 收藏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诗意:在鲐背之年闪光——读《许路达的诗》有感

杨国庆


    “人生易老天难老”。一个人活到90岁即鲐背之年实属很不容易,如果在90岁时还文思敏捷,写文吟诗就更不容易,可谓凤毛麟角了。近日,我读到一位鲐背老人的诗作:《许路达的诗》,实在很意外很惊喜更是很感动。许路达先生于1931年9月,湖北英山石镇营坊村人,1949年参军,1955年转业地方文化局工作,1991年离休,多有文章发报刊。许老可以说是能文能武,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初心永葆,文心不老。在老人花甲、古稀、耄耋直到鲐背各个年龄台阶上和文学之路上持恒写作,不断吟诗,表现出人生的坚韧、自信与欢乐,写出
了文学上沉稳、雄健与激越的诗歌心曲。仅凭这一点,许老就是与他年龄比较年轻甚至很年轻的人们——学习的榜样和典范。宋代诗人岳珂(岳飞之孙)有诗曰:“庞眉鲐背犹克壮,手展炎图开治象”;“虹蜺椽笔光万丈,落纸珠玑争献状。凛然手泽端可仰,三复崧高慰瞻想。”用这几句诗来写照许老,应该说是比较恰当的。
    许老的近作是篇组诗,分别为:《写给女儿》、《炊烟》、《革命人永远是年轻——致敬陈延年陈乔年烈士》和《拓荒人——献给塞罕坝及所有治沙垦荒的英雄们》。
    儿女真情长,老叟情更深。在《写给女儿》诗中,许老洋溢出对女儿的至深疼爱,更表明了对她的多种期许和激励。这是一个父亲对女儿人生之路的指引,也是对年轻一代的期望。女儿出生时老人非常喜悦,初为人父的快乐跃于诗句之中:“一串美声长号啼,撬动几颗悸动的心,果果藏在窝窝里,天上又添颗小星星。”这喜悦溢于言表,接着他告诉女儿,“襁褓不是你的世界,未知在遥远的彼岸”,从一个刚到人世间报到的婴儿到成长成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诗人在女儿呱呱坠地时起,就为她指出人生前进的方向,作为父亲教育、扶助女儿成长的责任和关爱也在诗句中不言自明。在涌动着父爱的同时,对女儿的期望也展示了出来,他淳淳教诲:“欣喜的是,书包越背越沉,在知识的海洋,游泳莫怨水深。”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女儿读书越来越多使得书包越来越沉,这是成人成才的基础之步和关键之举。他鼓励她在学海中“游泳莫怨水深”,要知难而进,精心求学,做到如一句名言所说: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也只有这样,才有收获,女儿就能成长成人成才。从这些朴素而又励志激励女儿苦读的诗句中,可以看出许老为教育女儿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倾注了许多精力和心血,苦口婆心般教诲女儿一步步成长。可叹许老爱女心,可敬许老教女心。
    教育儿女成长成才,是古往今来国内国外人们十分重视并要解决好的一个重要问题,许多人都十分关心并努力践行。同时一些哲人对这事还作了许多有益的和深刻的论说。如英国十八世纪著名哲学家休谟在《人性论》一书中就说过:很多父母“在他们的子女处于婴儿时期,他们就乐于教导他们正直的原则,教导他们遵守那些维持社会的规则的行为是有价值的、光荣的,反之则是卑鄙的、丑陋的。通过这种方法,使荣誉感扎根于他们幼小的心灵,而且坚实、茁壮地成长,以致于它们拥有了和那些人性中最主要的原则,以及和那些在我们天性中根深蒂固的原则同等的地位。”许老正是在女儿“处于婴儿时期”就循循善诱教育女儿培养、践行上进、苦学、勤奋、勇敢等良好品行与“正直的原则”,让女儿一年一年地健康成长起来,他也就一年一年地老了,于是“岁月无情亦有情,我与你,时速两个标准。我慢行,多看看蓓蕾花开的过程;你快走,早早拥抱生命的丰盈。别拽着我的衣袂,踌躇不是你的个性。”这是许老兴叹、惆怅与欣慰、欣喜的感情直白,陆游有诗云:“燕去燕来还过日,花开花落即经春。”在“花开花落”中许老渐老,因而“我慢行,多看看蓓蕾花开的过程”。实际上这也暗含着看看女儿如“蓓蕾花开”豆蔻年华的各个年龄阶段的美丽变化,同时也有几分自叹年老一年的感伤惆怅,而且诗中还表露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殷切信念,即使自己老了,也要百倍呵护、关照女儿顺利成长。在自吟自唱的同时,许老又对女儿提出新的希望与期待:“你快走,早早拥抱生命的丰盈”,要女儿成人后及早融入社会,到现实生活中去磨砺去打拼去开拓,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青春力量,建立自己的事业天地,这样才能显示出“生命的丰盈”。并特地要求女儿“别拽着我的衣袂,踌躇不是你的个性”,这是他期望女儿要刚强、果断地面对各种困难困苦,接受人生的种种挑战和考验,培养自己坚毅、果敢的个性与意志,在风风雨雨面前不要“踌躇”,而要大步向前,也只有这样才能在风雨过后见到属于自己的彩虹。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可是当女儿与他“挥手从兹去”时,他又难舍难分,老人“泪眼凝眸,你远行的背影”。这写出了许老作为一位父亲内心的复杂情愫。一方面是鼓励女儿走向新的人生征途,一方面却流泪给女儿送行告别,十几个春秋将女儿养育成人马上要离开他了,诗人百感交集。这是一位父亲真情自然而又感人的真切流露,读这样的诗句,人们也无不为之动容,无不为之泪目。爱女意,离别情。是最容易勾起人们内心最脆弱最敏感的情感的,古诗中也多有离别场景与情感抒发的书写,如“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伤离别。江南雁断音书绝。音书绝。两行珠泪,寸肠千结”……当然,许老与女儿离别在难过流泪的时候,还有几分难言的喜悦与慰藉,女儿长大了就应该也必须到外面去经风雨见世面,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与人生目标建功立业。因为花盆里栽不出万年松,庭院中练不出千里马。在难过不舍的同时,那种自信和期冀女儿成功的想法也是充盈于许老心间的。
    《写给女儿》表现了一位慈父的形象,也展现出一位严父的身影,即疼爱女儿又严格要求她;即耐心教育她又热情鼓励她;即多方面关爱她又不溺爱她。许老是一位父亲,又像是女儿的人生导师,在她成长的每个关键节点,都高瞻远瞩地及时及早给予提醒和指导。全诗以时间为序,从女儿“一串美声长号啼”到“书包越背越沉”再到“挥手从兹去”,写出了女儿从出生到成人离家的全部养女育女教女过程与轨迹,将醇厚如酽酒的父爱,暖暖如冬阳的亲情,润物如春雨的教诲,款款如潜泉的嘱咐全部浓缩在不长的诗行中,老人为家养女为国培才的美好愿景和崇高志趣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在《炊烟》中,许老以“炊烟”这个轻轻袅袅缥缈如云的美好儿时记忆的意象,回忆了难忘的也是回不去的童年,并与《写给女儿》中女儿童年时光形成妙趣横生的对比与映照。同时唤起了诗人心底的乡愁、乡音与乡情。该诗是许老梦境的浮影与再现,也就给人几分神秘玄妙、亦梦亦幻的审美感受。诗的开篇描绘了“炊烟”的形状与飘动流逸的神态,给人很强的视角冲击力:“白色灰色黑色的烟云,上升,向苍穹飘然而去;下沉,绕过村舍,在湾前屋后穿行,最后,匍匐在家的屋脊。儿时记忆中的炊烟啊,又把我从梦中撩醒。”这是一个美妙的又如精灵般令人神往的意境,又是一个似乎是触手可及的可抚摸可搂住的流动的画面,而这一切又是一个触不可及的虚幻的梦境。许老运用比兴的手法巧妙地给全诗写了这么个美趣横生的“凤头”,继而引出了全诗的主人——母亲操持家务的悠远而又非常怀念的回想和艺术再现。许老被炊烟“从梦中撩醒”后,很自然想起了母亲:“天籁般的声音,从炊烟中飘出:‘细牙儿回家啰’,亲切入髓的唤儿声,只有一句词的歌儿,伴着阵阵炊烟,一日三遍从不曾停歇,曾听过贝多芬李斯特的名曲,都不及母亲唤儿的歌,那般悦耳动听。”这可以说是在飘升的炊烟中对母亲唤我回家吃饭那“唤儿的歌”的炽烈礼赞。并将这“只有一句词的歌儿”与“贝多芬李斯特的名曲”对比,得出“都不及母亲唤儿的歌”那般“悦耳动听”的感受,这唤儿的歌是最深切的母爱,是母亲慈爱儿子最淳朴最真挚最感人也是最养人的体现和呼唤。这如古词说的那样“难书母爱慈祥,怎忍见,行行是断肠。”通过炊烟的描写,温暖而又温柔的母爱像暖流样在诗句中流淌起来。而母亲勤劳而又慈祥的形象也清晰地凸显出来:“炊烟里母亲慈颜如画,搂我入怀笑靥如花,轻吟着歌儿,宠我撒娇呈欢。”写炊烟主要是为了导引开来写母亲写母爱写母亲疼我爱我的逼真、生动、感人的生活细节场景。这是一幅立体的母爱的图画,慈祥的母亲搂着我入怀欢笑并轻轻吟歌,让我撒娇欢喜;这是诗人童年幸福日子的清晰呈现;这是亲情浓烈家人欢聚一堂的温馨场面;而这也是母爱、乡愁的渊源之水,是诗人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潜意识之根。多少年过去了,许老依然记得是那样的清楚、明白,仿佛如昨天一般。可见,母爱和乡愁坚如磐石似的凝固并盘踞在他的脑海里,成了挥之不去,消磨不灭的永远记忆。这也说明,许老是个孝子,多少年后她仍然记得母亲关爱之情与养育之恩。只有在母亲做饭时才有炊烟,因而“炊烟裹着一颗稚幼的心,至今还附着我的体温。”这是多么珍贵的记忆,又是多么难忘的回忆啊。人人都是人间炊烟和烟火养育大的,许老说的虽然是个人的记忆,实际上也是每个人的记忆和大家的记忆,他的个性化诗句说出了人们共性的童年里的炊烟,很自然引起读者们的强烈共鸣和深情赞叹。在炊烟里煮熟了一日三餐的食粮,“炊烟飘出的饭香,嵌进我的记忆:甜甜的南瓜饭,喂养我长大;香香的青菜汤,滋润我心田。”经历过那艰难困苦年代的人们都吃过“南瓜饭”,喝过“青菜汤”,如今生活条件好了,想吃啥就有啥。但不能忘记这“南瓜饭”和“青菜汤”是当时人们维持生命的仅有的宝贵食粮啊。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这吃粗粮、品甘苦、惜如今的传统不能丢更不能忘。同时现在人们很喜欢品尝农家乐,返璞归真,体验,吃那“南瓜饭”和“青菜汤”之类的饭菜,这也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新风尚。诗作通过书写“炊烟”表现了多种美学价值和饮食情趣,而且还与乡愁揉和在一起,更是勾起了人们对我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个深邃哲理的艺术思索和扪心叩问。这就有效地增加了诗作的思想深度和艺术厚度。
    “消散不了的炊烟,穿越青葱岁月,常撩拨我的怀乡情,万千心绪何所寄?肺腑里蹦出一句:忘不了啊,故乡的袅袅炊烟。”这几句可以说是诗作的高潮,卒章显其志,许老通过写“炊烟”写童年的美好回忆,写母亲的殷殷母爱,写盘旋在心中的乡愁,写艰苦岁月里的美味,写家人和睦生活的和谐情景。这一切都是用炊烟这个清新而又奇美的意象来表现来渲染来铺陈来诉说的,切题不可谓不巧妙,立意不可谓不新奇,构思不可谓不精深,叙说不可谓不出彩,运笔不可谓不非凡,诗韵不可谓不美新,画面不可谓不奇绝,人物不可谓不亲切。如果说《写给女儿》表现的是许老对女儿父爱的话,那么《炊烟》则是仰视地展示了母亲对他的母爱,这不同的隔辈的“父爱”、“母爱”和谐优美地隔篇呼应,体现了感人的人性之美,人情之美,亲情之美,生活之美,诗歌之美。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美是生活。许老正是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发现了蕴于家人之中炊烟之里的美,并且提炼、书写、表达了寻常百姓生活中的不寻常之美。许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将素材变成了诗句,将生活转化成美感,将情感升格为诗学,将第一自然(现实生活)创造成为第二自然(艺术品、诗歌)。这就像德国十八世纪著名哲学家康德说的那样:“想象力(作为创造性的认识功能)有很强大的力量,去根据现实自然所提供的材料,创造出仿佛是一种第二自然。在经验显得太平凡的地方,我们就借助于想象力来自寻娱乐,将经验的面貌加以改造。……我们可以根据联想律去从自然中吸收材料,在这上面加工,造出和自然另样的,即超出自然的东西。”
    许老从生活中发现了诗意,并造出了“超出自然的东西”——用心血写出来的诗歌,给人们带来了快乐的阅读和赏析,也就发现了他诗歌里的美。这也很好地印证了康德对诗歌赞美的另一段名言:“在一切艺术中占首位的是诗。诗的根源几乎完全在于天才它最不愿意受陈规和范例的指导。诗开拓人的心胸,因为它让想象力获得自由,在一个既定的概念范围之中,在可能表达这概念无穷无尽的杂多的形式之中,只选出一个形式,因为这个形式才能把这个概念的形象显现联系到许多不能完全用语言来表达的深广思致,因而把自己提升到审美的意象。”许老的《写给女儿》和《炊烟》写得很美,实实在在“把自己提升到审美的意象”,如二月的春风吹热了读者的心灵,留下了非常感人又过目难忘的深刻印记。之所以有这样的艺术效果,是表现了父爱至臻,爱女深情,亲情之贵;并描绘出炊烟之奇,农家之乐,饭菜之香,母亲之爱,乡愁之切。在疼爱女儿中饱含了如山高崇的父爱;在飘飘缈缈炊烟里蕴含了妈妈的味道,突显出浓浓烈烈的母爱深情,折射出母亲年年月月辛勤劳作的身影,飘逸着永永远远拂之不去的乡愁。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致敬陈延年陈乔年烈士》是首怀缅革命先烈致敬伟大英雄的悲壮诗篇,是首敬挽歌唱英烈的哀情悼歌,是支鼓励后人为美好明天奋进新时代奋斗新征程的激壮号角。百度上有关资料显示:陈延年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1898年出生,1919年12月下旬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转而信仰马克思主义,1922年6月与赵世炎、周恩来一起创建旅欧共产主义组织——中国少年共产党,并担任宣传部长。后经中共中央正式承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先后担任过中共广东区委秘书兼组织部长,广东区委书记;在党的五大上当选中央委员、政治局候补委员。不久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1927年6月26日于上海被捕入狱,7月4日英勇就义。敌人对他施以各种酷刑,逼他说出党的秘密,他始终坚贞不屈,守口如瓶。就义时他高声说,革命者光明磊落,视死如归,只有站着死,决不跪下!敌人将他按下,刽子手挥刀时他又一跃而起,吓得刽子手差点摔倒,最后他被乱刀杀害。2009年陈延年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陈乔年是陈延年的弟弟,1902年9月出生,1919年底赴法勤工俭学,1924年回国,先后任中共北京地委组织部长、北方区委组织部长,在党的五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不久任中央组织部副部长,中共中央代秘书长。1927年八七会议后,任湖北省委组织部长,后任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长。1928年2月被捕,6月英勇就义,年仅26岁。这两位英烈值得致敬,值得歌颂!
    诗歌起篇就点出当时中国的黑暗,必须进行革命:“羸疠入肓,满目疮痍,积弱濒危的国度,呼唤改天换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赤县涌动着革命洪流,“先知先觉在前引领,镰刀铁锤携手奋进,高举农奴戟,向着腐朽进击。”当时革命大潮汹涌澎湃,然而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背叛革命,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诗人对此作了愤怒的批判和抨击:“风云突变四一二,屠夫撕破遮羞布,狰狞面目暴露无遗”。但是“屠刀砍不断信仰,革命理想更坚毅”。许多共产党人在继续战斗,“烈士们的鲜血,汇成革命洪流”;“烈士们的头颅,是盏盏与日月同辉的红灯,指引前进方向,一路壮歌未停息”。许老用简洁、激昂、悲愤的诗句书写了当时众多先烈们在白色恐怖中前赴后继英勇斗争的悲绝情景。并重点描绘“延年乔年年轻的生命,笑迎白色恐怖,凛然大义赴死,英雄气概化为山河大地”。诗人倾情写道:“延年痛彻心扉的呐喊,唤起工农拿起武器,剑指所向披靡。乔年的浩然正气,激励后来人砥砺前行,从胜利走向胜利,延年乔年虽死犹生!”英烈是我们永远缅怀的雕像,英雄是我们永远崇敬的人物。陈延年陈乔年牺牲时都很年轻,他们的“青春与祖国同在,光辉千秋向未来。马克思主义信仰终不老,革命人永远是年轻。”这最后两句诗与标题首尾相应,表达出全篇诗韵的圆和之美和“豹尾”之美,同时许老情绪激扬地讴歌了陈延年陈乔年两位兄弟与英烈名垂千古的高尚情操、英雄壮举和崇高信仰。这对读者特别是年轻的读者是心灵的庄严洗礼,是思想情操的庄重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又一次铸魂。寄希望于青年是许老的心愿,也是许多仁人志士的期冀,陈延年陈乔年的父亲陈独秀曾说过:“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干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这是他对青春对青年最好的赞美。令人扼腕痛悼的是,他的两个儿子陈延年和陈乔年却在“人生最宝贵之时期”先后为中国革命和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徐老热诚写诗向二位英烈致敬,很有必要,而且意义非常凸显。全诗站在回望历史的角度和高度,深沉讴歌了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革命英勇献身的高伟气节,悲愤批判、鞭挞了国民党反动派屠杀共产党人无耻行径和可耻罪行,热情赞歌了陈延年陈乔年英烈不忘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解放战斗到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光辉形象。这必将激励广大青年“青春与祖国同在,光辉千秋向未来”。
    许老在诗中表达出多种真挚而又崇敬的感情。有对旧社会民不聊生的哀叹之情,有对敌人的横眉怒怼之情,有对英烈的无比崇仰之情,有对青年的热诚希望之情,还有奋进新时代的豪迈之情。全诗情绪饱满,诗句铿锵,立意鲜明,主旨彪炳,激情澎湃,是一首多种感情汇合的高昂交响乐,是一首荡气回肠的向英烈“致敬”的激越英雄曲。这也正如著名诗人艾青在《诗论》一书中所说:诗人写诗时,要“选择那最痛苦的而无人知道的,描写那最英勇而被人忘却的”;诗人只有“置身于在探求出路的人类当中,共呼吸、共悲欢、共思虑、同生死,那样才能使自己的歌成为发自人类的最真实的呼声。”
    这组诗还有篇《拓荒人——献给塞罕坝及所有治沙拓荒的英雄们》。如果说《革命人永远是年轻——致敬陈延年陈乔年烈士》是首低沉的怀缅革命先烈的挽歌的话,那么这首诗就是一支激情四射的赞颂“拓荒人”的高亢赞歌。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北部,曾为清朝皇帝狩猎之地。在这里治沙拓荒的“英雄们”用三代人的青春与汗水营造起万顷林海。2017年12月获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地球卫士”大奖;2021年2月25日,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他们一直发扬并传承“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他们应该得到崇高礼赞。
    诗歌开篇语调低缓深情,用平实而又赞扬的诗句描叙了当年治沙拓荒的艰苦环境,人们治沙的热情和斗志,具体描绘了“英雄们”克服各种恶劣自然条件,奋发劳动的热火朝天场面,赞美了治沙拓荒取得的新成就。用一个个鲜活的细节与逼真的场景,还原了当年“英雄们”将苦难踩在脚下,将使命践于奋斗的宏壮画面。“英雄们”当初向塞罕坝进发时,自然环境的恶劣与艰苦超乎人们的想象:“铺天盖地的沙尘,那是沙漠的野性,发出拓荒集结令,荒原哀怨呻吟,发来告急求救信。拓荒人集结前行,出征战士远去的背影,消失在亲人目送的眼睛。”他们一路前进,义无反顾来到了“脚踏黄沙大地荒瘠”的塞罕坝,开始了改天换地年复一年献了青春献儿孙,献了儿孙献终身的持续不停的治沙拓荒的战斗。人们很激动又很自豪地看到:“拓荒人可以创造奇迹”:“朝阳老是迟到,是拓荒人将它唤醒;晚霞为战士们披上彩衣,陪送他们一路风尘。地窝子的交响曲,是醇厚的鼾声合成。”条件就是这样的艰苦、艰难、恶劣,可战士却是这样的斗志高昂,以苦为乐以苦为荣,迸发出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每天早起朝阳还没有出来,是他们“将它唤醒”,夜里大家即使睡“地窝子”,仍能发出“醇厚的鼾声合成”的“交响乐”。他们使出了一般人出不了的力量,他们吃了一般人不可能吃过的苦,用心血制服了荒沙,用汗水浇绿了山林:“手掌的厚茧日历,已换了一本又一本。汗水泪水和生命铸成,青春的乐章,绿色的海洋。风沙不敢再靠近!”诗人用蒙太奇样的镜头速写出“英雄们”治沙拓荒的艰辛过程、辛劳拼搏和丰硕成果,让人看到了其中说不完的困顿与艰难,道不尽的劳累与奋斗,写不了的丰收和欣喜。三代人的持恒治沙拓荒,使塞罕坝旧貌换了新颜:“再展开新的地图,大中国版图上,又多了几处绿地新城”;“前人栽树后人歇荫,拓荒人和绿原已交相辉映,他们热切地拥吻,笑迎每个清新的黎明。”这是瑰丽多彩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风景画图,这是现现实实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绝妙写照。人们在欣赏这片大自然美景时,很自然地要将许老这首诗“献给塞罕坝及所有治沙拓荒的英雄们”!他们战胜了无数的艰难险阻,战胜了各种大自然的障碍和困难,才有了今天的塞罕坝,才有了今天的塞罕坝精神,使我们从中得到很大的教益和启示:“有一个很引人注目的性质存在于人性中,那就是:若是一种障碍不能完全打败我们,让我们丧胆,就会产生一种相反的效果,而我们心中就会被灌注一种超乎寻常的豪迈。我们在集中精神克服障碍时,同时也鼓舞了灵魂,从而会产生一种在其他任何情况下无法有的昂扬之感。我们的精力在顺境中就会变得闲散无用,我们觉察不到自己的力量,但是障碍却能唤醒这种力量并加以运用。”(英国十九世纪哲学家休谟之话语)
    近日从网上看到有关资料,人们活到90岁以上的概率仅为0.6%。而许老活到了90岁,站在了人生鲐背之年不寻常的年龄高地上。同时他还能写诗吟哦,这就更不寻常了。这四首诗分别书写了他对女儿的父爱与期望,怀念了母亲与乡愁,歌颂了为党为国为民壮烈献身的革命英烈,赞美了治沙拓荒的伟大英雄们。极大地突出了诗歌内容的正能量,并在艺术形式运用上也体现出独到之处。可以说许老是“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他不忘初心,践行诗心,这值得我们比他年轻许多的文学朋友们学习。同时我“祝君以岁寒后凋之寿,颂君以鲐背难老之词”,希望文友们都能进入各自人生的鲐背之年,并能引亢高歌——
    让诗意在鲐背之年闪光……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投诉举报

赞赏记录:

投诉举报

举报原因(必填):
侵权抄袭 违法违禁 色情低俗 血腥暴力 赌博诈骗 广告营销 人身攻击 其他不良信息
请详细阐明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