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美“汇入”生活中 ——浅评李韧《汇入》

作者: 2023年03月01日12:01 浏览:0 收藏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将美“汇入”生活中
——浅评李韧《汇入》

杨国庆

    诗人李韧2023年2月21日在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栏目发表题为《汇入》的短诗:“街道两边卫士一样列队并排的/全是樟树/挺拔,苍劲,绿茵茵的/外表皱褶,如乡下老农/的皮肤/一呼一吸,散发出阵阵香气/他们的年轮/大于新修的街道,路面/虽非土生土长/却也枝繁叶茂。如诗如画/就像你,我/从天南海北/来到这座城市,汇入/茫茫人海/”。
    全诗主要描绘和刻画了两个意象:“樟树”和“你,我”即人物。重点书写了城区或街道上的风景:树和人。诗是叙事,亦是写景,还借树抒情,以人写美。既写出了显露的事实之美,还韵味绵长地写出了多种欲说又止的情感之美。整首诗以短说长,以浅见深,以小喻大,以朴显美,很值得深入吟读,反复咀嚼。这样才能看出该诗从多方面将美“汇入”现实生活的深邃、厚重、壮阔的壮美意境。
    进入新时代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城市环境建设不断绿化、美化,许多城市、城区街道上栽种了各种树木、花卉,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很多城区还选择四季翠绿的樟树栽植在街道两旁,因而很自然进入了诗人的眼帘:“街道两旁卫士一样列队/并排的/全是樟树/挺拔,苍劲,绿茵茵的”,这给人一种很和美很协调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感。同时对樟树的外形作了十分准确、生动、形象和深有寓意的描写:“挺拔,苍劲,绿茵茵的”,让人感到这樟树真的是像“列队”守护城市的“卫士”一样。这也隐喻了城市和城区各方面环境的安宁与美好。在生活中,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营造这美好环境,有许多人日日夜夜为维护城区的美丽环境在辛苦流汗,在全心操劳啊!那些环卫工人,交警,执法,电力工人等多个部门和单位的人们没日没夜在辛勤工作,才使我们的城市、城区越来越漂亮,越来越光彩。这也是借“樟树”这个意象对忙碌劳动和付出的人们的崇高赞美。这表面上是写“樟树”,实际上是讴歌城市和城区各行各业的“卫士”们。
    同时“樟树”本身就值得夸赞,从古到今有许多诗文中都对樟树褒奖有加。如宋代诗人舒岳祥写《樟树》:“樛枝平地虬龙走,高干半空风雨寒。春来片片流红叶,谁与题诗放下滩。”还有清代张鹏翮将茅庐建在樟树下,诗赞:“柏沟樟树荫茅庐,始祖由来卜此居。三派辛勤躬稼穑,百年清白事诗书。”这两首诗都赞歌了樟树的雄姿和人的俊秀人品。而且刘勰在《文心雕龙》“程器”篇中还以樟树喻意文人要加强各方面修养,力争做到“蓄善以弸中,散采以彪外,楩楠其质,豫章其干”。意为作家、诗人要积蓄知识修养德行以充实内在的美,散发文采以显示外在的美,做到像楩木、楠木那样质地坚硬,像豫树、樟树那样有高大的才干。所以说,诗人选择樟树这个意象来书写来抒怀是非常精当的。
    与此同时,很具体地赞美樟树“挺拔,苍劲,绿茵茵”的,就更细节化了视觉化了。看上去,这“樟树”既显得老而弥坚般的“挺拔,苍劲”,又显得青春朝气而“绿茵茵”的,将苍劲与青春很巧妙地统一在一起,这就像个老者一样饱经人生沧桑仍是坚韧挺立、达观而生机勃发,活力四射,显得“绿茵茵”的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这是以树喻人,为下文书写“你,我”作了伏笔、铺垫和呼应,亦是感叹与赞美。书写“樟树”在继续深化,进一步细化:它树干的“外表皱褶,如乡下老农/的皮肤/一呼一吸,散发出阵阵香气/”,这说明“樟树”经历长时间岁月风雨的沐浴和洗礼,在各种恶劣的自然环境里生存、成长:在骄阳中挺拔,在风雨中冲刷,在霜雪中倔强,才使得“外表皱褶”如“乡下老农”的“皮肤”般呈现古铜色,并留下各种自然气候磨砺的累累印记。这是以人喻树,使“樟树”与人合二为一了,既写了“樟树”的外表和精神,又写了人既“乡下老农”的坚韧、坚毅和坚强的高大形象。从“乡下老农”的形象引申开来,使人想到了许多年年岁岁在田野里不辞劳苦躬身耕作的“乡下老农”们,也正是他们年复一年的持续劳作,才有源源不断的粮食、菜蔬和各种农副产品供应城市、城区,支撑、支援和支持城市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这也是提醒人们,在城市、城区变得日益美好的今天,千万不要忘了农村、农业和农民,“乡下老农”们为建设城市、城区同样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奉献。这个“乡下老农”的形象还凸显出一种诗意之美,那就是能勾起人们浓浓的乡愁。现在城市、城区的许多人都是从农村来的,乡土乡村是他们的故乡和根,他们无不时刻怀念回不去的故乡,乡愁也就变得非常的绵长、浓烈、醇厚。回不去的老家,忘不了的乡愁只能在梦中浮现。因而“乡下老农”既显得遥远又显得亲近,既显得模糊又显得真切,既显得朦胧又显得清晰,既显得平常又显得高伟。因为现在许多城市里人都是“乡下老农”的儿女和子孙。所以千万不要忘记了“乡下老农”。
   “樟树”还“一呼一吸,散发出阵阵香气”,诗人在对“樟树”从外形与视角上作了一番精雕细刻之后,又从嗅觉这个层面书写“樟树”,这就多角度般地雕刻了“樟树”这个“苍劲”并且是“绿茵茵”的充满生命活力、张力与坚韧不拔的美丽意象。从审美的视角来看,人们通常是从视觉与听觉方面来观察、欣赏和感受大自然、社会现实中的各种事物的,然而诗人还运用嗅觉来感受、体验“樟树”强劲的生命力,这就彰显出“樟树”多方面的立体的美了。
    街道两旁的“樟树”经年历月地站在那里,来来往往的路人对它们熟视无睹,然而诗人却发现了它们,注视着它们,感念着它们,进而赞叹、赞美它们,并用优美的诗句将这种美感抒发了出来,书写了热爱自然,尊重生命,赞歌“樟树”,拥抱城市的激扬诗情。这就是诗歌,这就是审美,这也正如黑格尔所说:“在艺术里,这些感性的形状和声音之所以呈现出来,并不只是为着它们本身或是它们直接现于感官的那种模样、形状,而是为着要用那种模样去满足更高的心灵的旨趣,因为它们有力量从人的心灵深处唤起反应和回响。这样,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呈现出来了。”(《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商务印书馆,1980年5月第1版,第208页)诗人正是借“樟树”这“感性的东西”将“心灵的东西”即对城市、生活和人们的精神状态的赞扬“呈现出来了”,显示出对城市、城区未来的美好憧憬。
    心之官之则思。诗人继而对“樟树”这个意象接着书写:“他们的年轮/大于新修的街道,路面/虽非土生土长/却也枝繁叶茂。如诗如画”。这从时间即生命的层面上,对“樟树”的生长与来历作了细致、细微的探寻与思考、审美:它们的“年轮”即生命很长,而且“大于新修的街道,路面”,可见是一棵棵葱绿的大樟树了。而且不是“土生土长”的,那一定是从别处移栽到城区的,但“樟树”们仍扎根成活,与“街道,路面”长成了浑然一体,形成了一道令人赏心悦目的城区绿化带和雅致的风景线。同时“樟树”的“一呼一吸”既净化了空气,又为绿化城市、城区增添了别致的靓彩。这也是隐喻从“乡下”来的人们已经“汇入”、融入了城市,在城区扎下了根,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同样“枝繁叶茂,如诗如画”。这是“樟树”与人的和谐共生图画,是“乡下老农”的子子孙孙们汗洒城市,全力拼博,事业辉煌的“如诗如画”的诗意再现。
    以上从多个视角与层面对“樟树”进行了审美和赞美,然而这只是一个序曲,一个过门,实际上是诗人为了攒足力量来礼赞“汇入”、“来到这座城市”的“你,我”!这才是诗人写作这首诗的初心和诗心:“就像你,我/从天南海北/来到这座城市,汇入/茫茫人海”。现在全世界都在大力推进城市化。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推进乡村振兴与加速城市化如车之两轮,在高速运转。所以许多人包括“你,我/从天南海北”来到了一座座城市,一个个城区求学、工作,生活,“汇入/茫茫人海”拧成一股绳,凝集成磅礴之力,开创旷世伟业,为振兴中华贡献力量。这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团结奋斗的自信、自豪和坚定。也显示了全诗的蓬勃高扬的一种壮丽的理想美与物体美。
    法国十九世纪诗人夏多布里安说:“有两种理想的美:理想的精神的美和理想的物体的美。两者都是社会的产物。”整首诗通过将物体“樟树”这个美丽而又高雅的意象,显示了健康向上的激越的热情与精神,表明了“你,我”——“汇入/茫茫人海”,将美汇入生活中,为美好明天不懈奋斗的志向和决心。因而很艺术地体现、表达出“理想的精神的美和理想的物体的美”。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投诉举报

赞赏记录:

投诉举报

举报原因(必填):
侵权抄袭 违法违禁 色情低俗 血腥暴力 赌博诈骗 广告营销 人身攻击 其他不良信息
请详细阐明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