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年五月十六,余与恩师笑谈,言及愿随父办疗养产业,集中医、太极、国学、心理学一体,名曰“桃源居”,只与有缘人,无缘之人虽“处处志之”,终“不复得路”。其间亦可证实心理理论之“吸引力法则”。甚欢,当晚竟灵光乍现,成诗一首,如行云流水,自然而成,以是知此当为己之真志。
余素喜渊明其人其文,读《桃花源记》,多有感发,亦慕高人隐士之节,作此诗亦以明心见志。
桃源久无人,但愿长居之。
痴人梦黄粱,寤寐怎相思。
问君何所乐,男耕并女织。
纵情山水间,如醉亦如痴。
岐路多坎坷,辛酸谁人知?
蚕儿擅做茧,自缚几多时。
忽梦迷蝴蝶,才始破我执。
譬如寒霜至,终期不见日。
一朝春意动,草木复荣滋。
春秋有几度,莫负酒与诗。
岂能背天命,舍本逐末枝?
余素喜渊明其人其文,读《桃花源记》,多有感发,亦慕高人隐士之节,作此诗亦以明心见志。
桃源久无人,但愿长居之。
痴人梦黄粱,寤寐怎相思。
问君何所乐,男耕并女织。
纵情山水间,如醉亦如痴。
岐路多坎坷,辛酸谁人知?
蚕儿擅做茧,自缚几多时。
忽梦迷蝴蝶,才始破我执。
譬如寒霜至,终期不见日。
一朝春意动,草木复荣滋。
春秋有几度,莫负酒与诗。
岂能背天命,舍本逐末枝?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