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立春后,创刊于2016年5月的《草堂》诗刊开启了全新改版举措。业内人士称,这来自于《草堂》人骨子里不甘于守常。
七年前,《草堂》的创刊成为当时的诗歌文化事件。七年间,《草堂》以其开阔性视野和专业诗歌精神获得业界高度认可,在海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如今,《草堂》全新启航。在其中有哪些具体的改变,这样的变化会对诗坛带来怎样的影响?
创新大格局的《草堂》2.0版
《草堂》改版之后的整体格局和革新力度实属明显。
成都市文联名誉主席、《草堂》主编梁平介绍道,《草堂》栏目的重新设计和调整是改版的关键。保留了大体量充分体现办刊宗旨的“非常现实”,以直面人民和社稷的现实主义精神统领刊物的整体调性。
头条栏目“首座”取代“封面诗人”,摈弃了常规化地推介一至二人的固化模式,而是推介4人,兼顾东西南北地域结构,展示不同诗歌美学取向,呈现诗歌现场的多样和丰富。
“青年诗人6家”取代“最青春”,刊发40岁(含)以下的青年诗人作品,主要集中地观察和重磅推举85后的青年诗人。
新栏目“草堂圆桌”,隔期选择一位诗人,约请三五位诗人、评论家各抒己见,从不同角度深度讨论一个诗人。新栏目“茅屋挑灯”每期选择一位诗人,以自己一、二首代表作为例,谈自己的写作秘籍。旨在从写作技术层面谈一首诗的完整结构、语言策略、以及表现手法的匠心运用。新栏目“主观客观”每期1--2人关于中国诗坛有见地、有学理、有锋芒的诗歌批评,着重发现和推举青年批评家新鲜观点。新栏目“诗人档案”每年6期,每期选1个有符号意义的诗人,一个组诗(包括代表作和新作),一篇与诗歌经历有关的随笔,文章有趣,有故事,拒绝诗歌理论样式的文章。配发诗人一组老照片。
同时,“国际诗界”“世纪访谈”和“散文诗”保留品种。总的来说,这次改版注重了诗歌作品和诗歌批评、解析并重,注重民间视野的扩展,注重诗歌历史的打捞,读诗、读图、读文,在《草堂》立等可取。
对于这一系列的优化,《诗刊》社副主编霍俊明认为,这些变化均体现《草堂》一直重视对青年诗人的发现和扶持,这通过“草堂诗歌奖”对青年诗人的奖掖力度也能体现出来。尤其重要的是,通过此次改版,《草堂》进一步突出了关注诗歌现场、厘清诗歌现象以及引领诗歌发展的意识,如“非常现实”栏目。同时,“草堂圆桌”“主观客观”“茅屋挑灯”“世纪访谈”以及“诗人档案”栏目体现了刊物对诗歌批评与研究的格外倚重,也体现出对诗歌历史意识的不断强化。
文化产品就要改进、创新
对于改革,梁平表示,《草堂》2016年在成都创办,创办伊始就提出打造一本“有温度有质感的大唐风骨,有颜面有尊严的当代诗歌”的专业诗刊的宗旨。七年来在中国诗歌业界赢得了很好的口碑,成为成都的一张文化名片。“一个刊物就是一个文化产品,是产品就要改进、创新,就不能一成不变。尽管这七年《草堂》获得了很多赞誉,但作为一个专业的编辑团队任何时候都不能只听好听的话,不能‘自恋’,不能流于惯性思维。”梁平表示,读者在关心什么,诗歌现场还遗漏了什么,新时代中国诗歌建设需要什么等,七年一以贯之的“套路”是否与之适应,这些问题应该有认真、清醒的认识,并且时刻用以检验自己的“产品”。
这一改变也引起《诗刊》社副主编霍俊明的点赞,他说,“值得注意的是,在全媒体电子化平台和短视频几乎全面覆盖了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文化情境下,在电子阅读大行其道而传统纸媒逐渐式微而又不得不极力维护的整体情势下,《草堂》能够予以适时地改版、创新,此举着实难能可贵。”在霍俊明看来,这一改版的举措实则对全国的专业诗歌刊物起到了激励甚至引领的作用,因为能通过其看到的另一个同样显豁的事实,则是很多刊物(包括综合性文学刊物)多年来一直都是甘心维持老样子。
“一份文学刊物是一个城市行走的文化形象,《草堂》的品质要与这个城市的品质相匹配,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每一次创新的改变,都是这个城市带给我们的自信和骄傲。”梁平说。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