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爷爷的梦
爷爷的梦是思念的风
只要闭上眼睛
就会吹遍故乡的山坡地头
捧一把黄土扬起
尘烟都是香的
爷爷的梦是回乡的云
只要提起庄浪
紫荆山、云崖寺
红崖湾水库、陈家洞古塔
朝那湫的水
行囊都是沉的
爷爷的梦是离乡的愁
他乡从教一生
春风秋雨
月儿爬上树梢
揽一池星河
将爷爷的梦装扮得绮丽
爷爷的梦是我启程的帆
孜孜不倦于桑梓教育
默默无闻写平淡的人生
如沐春风
我从阳光明媚处
一路轻轻走来
(二)奶奶
这几天和奶奶在一起,如同离散的鸟儿回到了旧居,内心从未有过的温暖与踏实。
奶奶今年已八旬有余,黑白银丝分开编在两侧相互交叉盘至耳后,是大多数中国妇女传统的典型发髻。慈祥的脸庞几条皱纹贤淑温婉,目光聪慧。身躯微微佝偻,一双小巧的“三寸金莲”支撑她走过了生命中的风风雨雨。
奶奶说她七八岁就开始裹脚,太姥姥强硬的把她正在生长发育的脚丫缠了又缠,说是越小越好看。那分明是一种对肉体的疼痛折磨与心灵的摧残,尚未长成的骨骼被布条紧紧裹缠,脚趾头齐刷刷的压在脚底,脚腰弯曲成拱形,全长不过三寸。很难想象奶奶当时是忍着怎样的巨疼屈服于传统观念,忍受那个时代对妇女极不公平的裹挟与束缚。不由得心生怜惜,为和奶奶有着同样经历的那一代人的困苦际遇而深深伤怀,微微怜惜。一双扭曲变形的小脚不仅要承担起一家人的饭食还要和男人们一样下地干农活,何其疼痛的岁月,是一段历史的印记,牢牢的捆绑在娇弱的妇女身上。
生活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一辈人大多都经历了食不饱腹衣不遮体的艰苦岁月。饥荒年代赶上了声势浩荡的文化大革命运动,给名为“地主”的我们家扣上了厚重的大“帽子”,家人分散住进浅浅的勉强只能遮挡风雨的窑洞,生存处处存在危机。突如其来的转变使人束手无策,奶奶没日没夜辛勤劳作,一双小脚走遍了田埂山坡没能找出几根可以缓解饥饿的野菜。仅靠着熬了又熬的麦麸皮汁液充饥,叔父们一个个饿晕过去又用好心人送来的救命干粮喂醒。一次次眼巴巴的看着身边的亲人邻居因熬不过饥寒交迫的吞噬而失去生命,奶奶无助惋惜,眼泪是她唯一的倾诉,释放情绪之后,生的欲望给予的坚韧又支撑奶奶挺立起脊梁。
贫困犹如熔炉,历炼着人们的意志,奶奶硬是凭着她对生存的希望和拉扯孩子们的信念一路走了过来。改革开放,土地包产到户,日子逐渐好了起来。叔父们相继长大成家立业,生活一路好转慢慢走上富裕。如今的奶奶母慈子孝,功名满满,但她依然勤俭持家,用旧的被褥洗了又洗继续使用,舍不得扔掉;买回去的新衣不上身说她穿不过送给需要的人;一日三餐素食淡茶从不浪费。相隔几百里不论远亲近邻,奶奶温情相助,帮的帮,教的教,扶持大家过上好日子。奶奶一生贤良淑德,始终坚守着她朴素的“只要家人好,孩子们好,她就好”的理念忘我的奉献,从来都是舍小我,为大家。
由于和奶奶相距遥远,我们聚少离多。每次看望奶奶,都有说不完的话。总是要把老家街坊邻里的生活现状打听个遍才可安心,心酸着大家的心酸,幸福着大家的幸福。我一遍又一遍听奶奶讲过去的岁月,讲她的裹脚年代,讲文化大革命,讲我们家族的兴衰成败,讲她跟随爷爷远走庆阳的曲折坎坷……一桩桩,一件件,奶奶记忆犹新,叙述自如,从容淡定的神情丝毫没有因为艰苦生活所经受的磨难而有任何抱怨。要知道,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听老人讲过去的故事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说我们家,说我们家每一个人的点点滴滴,思绪跟着奶奶游弋,我似乎也回到了过去。依着奶奶的略略干枯的臂膀,是我多少年来从不丢失的渴望,绵绵的暖流渗入我每一寸肌肤,那一刻,我只希望时间定格,定格在我依着奶奶的那一刻。
亲情是一个避风港,给受伤的心灵一份呵护与包容。从小母亲逝去,在我追寻母爱的记忆中,无数次我以奶奶、外婆的模样刻画着母亲的形象。于是外婆走后,奶奶成了我唯一温暖的想念,这是一种情怀的寄托,无人能懂无人可替。仿佛绵延不断的山脉,山的那边是奶奶,山的这边是我。哪怕山径崎岖,哪怕路途遥远,我都会在去相见的路上。
时间如同流水,从指缝中流过,无情地载我返回。奶奶拉着我的手不舍地说:“如果哪一天我去了,这个地方你大概再也不会来了。”我说:“来,一定来,这里有您和您的味道,还有我和叔父们永远割舍不下的情愫”!
时光老了,故事老了,奶奶,我怎么舍得您变老。
爷爷的梦
爷爷的梦是思念的风
只要闭上眼睛
就会吹遍故乡的山坡地头
捧一把黄土扬起
尘烟都是香的
爷爷的梦是回乡的云
只要提起庄浪
紫荆山、云崖寺
红崖湾水库、陈家洞古塔
朝那湫的水
行囊都是沉的
爷爷的梦是离乡的愁
他乡从教一生
春风秋雨
月儿爬上树梢
揽一池星河
将爷爷的梦装扮得绮丽
爷爷的梦是我启程的帆
孜孜不倦于桑梓教育
默默无闻写平淡的人生
如沐春风
我从阳光明媚处
一路轻轻走来
(二)奶奶
这几天和奶奶在一起,如同离散的鸟儿回到了旧居,内心从未有过的温暖与踏实。
奶奶今年已八旬有余,黑白银丝分开编在两侧相互交叉盘至耳后,是大多数中国妇女传统的典型发髻。慈祥的脸庞几条皱纹贤淑温婉,目光聪慧。身躯微微佝偻,一双小巧的“三寸金莲”支撑她走过了生命中的风风雨雨。
奶奶说她七八岁就开始裹脚,太姥姥强硬的把她正在生长发育的脚丫缠了又缠,说是越小越好看。那分明是一种对肉体的疼痛折磨与心灵的摧残,尚未长成的骨骼被布条紧紧裹缠,脚趾头齐刷刷的压在脚底,脚腰弯曲成拱形,全长不过三寸。很难想象奶奶当时是忍着怎样的巨疼屈服于传统观念,忍受那个时代对妇女极不公平的裹挟与束缚。不由得心生怜惜,为和奶奶有着同样经历的那一代人的困苦际遇而深深伤怀,微微怜惜。一双扭曲变形的小脚不仅要承担起一家人的饭食还要和男人们一样下地干农活,何其疼痛的岁月,是一段历史的印记,牢牢的捆绑在娇弱的妇女身上。
生活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一辈人大多都经历了食不饱腹衣不遮体的艰苦岁月。饥荒年代赶上了声势浩荡的文化大革命运动,给名为“地主”的我们家扣上了厚重的大“帽子”,家人分散住进浅浅的勉强只能遮挡风雨的窑洞,生存处处存在危机。突如其来的转变使人束手无策,奶奶没日没夜辛勤劳作,一双小脚走遍了田埂山坡没能找出几根可以缓解饥饿的野菜。仅靠着熬了又熬的麦麸皮汁液充饥,叔父们一个个饿晕过去又用好心人送来的救命干粮喂醒。一次次眼巴巴的看着身边的亲人邻居因熬不过饥寒交迫的吞噬而失去生命,奶奶无助惋惜,眼泪是她唯一的倾诉,释放情绪之后,生的欲望给予的坚韧又支撑奶奶挺立起脊梁。
贫困犹如熔炉,历炼着人们的意志,奶奶硬是凭着她对生存的希望和拉扯孩子们的信念一路走了过来。改革开放,土地包产到户,日子逐渐好了起来。叔父们相继长大成家立业,生活一路好转慢慢走上富裕。如今的奶奶母慈子孝,功名满满,但她依然勤俭持家,用旧的被褥洗了又洗继续使用,舍不得扔掉;买回去的新衣不上身说她穿不过送给需要的人;一日三餐素食淡茶从不浪费。相隔几百里不论远亲近邻,奶奶温情相助,帮的帮,教的教,扶持大家过上好日子。奶奶一生贤良淑德,始终坚守着她朴素的“只要家人好,孩子们好,她就好”的理念忘我的奉献,从来都是舍小我,为大家。
由于和奶奶相距遥远,我们聚少离多。每次看望奶奶,都有说不完的话。总是要把老家街坊邻里的生活现状打听个遍才可安心,心酸着大家的心酸,幸福着大家的幸福。我一遍又一遍听奶奶讲过去的岁月,讲她的裹脚年代,讲文化大革命,讲我们家族的兴衰成败,讲她跟随爷爷远走庆阳的曲折坎坷……一桩桩,一件件,奶奶记忆犹新,叙述自如,从容淡定的神情丝毫没有因为艰苦生活所经受的磨难而有任何抱怨。要知道,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听老人讲过去的故事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说我们家,说我们家每一个人的点点滴滴,思绪跟着奶奶游弋,我似乎也回到了过去。依着奶奶的略略干枯的臂膀,是我多少年来从不丢失的渴望,绵绵的暖流渗入我每一寸肌肤,那一刻,我只希望时间定格,定格在我依着奶奶的那一刻。
亲情是一个避风港,给受伤的心灵一份呵护与包容。从小母亲逝去,在我追寻母爱的记忆中,无数次我以奶奶、外婆的模样刻画着母亲的形象。于是外婆走后,奶奶成了我唯一温暖的想念,这是一种情怀的寄托,无人能懂无人可替。仿佛绵延不断的山脉,山的那边是奶奶,山的这边是我。哪怕山径崎岖,哪怕路途遥远,我都会在去相见的路上。
时间如同流水,从指缝中流过,无情地载我返回。奶奶拉着我的手不舍地说:“如果哪一天我去了,这个地方你大概再也不会来了。”我说:“来,一定来,这里有您和您的味道,还有我和叔父们永远割舍不下的情愫”!
时光老了,故事老了,奶奶,我怎么舍得您变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