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诗刊》中国诗歌网精选栏目,精选“《诗刊》投稿专区”和“每日好诗”推荐的优秀作品,予以刊登。入选《诗刊》2022年第11期“中国诗歌网精选”的作者为:李易农、刘兴江、叶菊如、石英杰、李 栋、霰忠欣、龚凯健、张孟真、田文宪、高 野、砚小鱼、武雷公、韦 锦、荒 落、戴小宝、故园风雨、朱思丞。
从2022年7月开始,中国诗歌网的精品栏目“每日好诗”将以精选专辑的形式在《诗刊》推出,并形成长期的推选机制。内容包括诗作和点评节选,呈现《诗刊》中国诗歌网诗选新面貌。
风 口
李易农
村口候车
转身看见父亲拄着拐杖,急急走来
他身披多年前我为他购买的棉袄
笨拙、臃肿,但有一身豪气
棉衣的肩头,有露出的棉絮
那里埋伏了多年的秘密
众多日子里的苦难
都被这些棉花微微顶起
父亲不说话,只是默默站在我身后
直到班车离开故乡很久了
我才猛然想起,父亲站在我身后的位置
正是这个季节里,最猛烈的风口
李易农,河南栾川人,退伍军人
点评:这首诗以写实为主,于细节之中凸显父爱亲情,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抒情叙事的朦胧感和不及物。作者选取“风口”作为诗眼,但“棉袄”才是诗的主体意象,连通个体生存的境况与两代人的情感纽结。诗的最后一节,是个体与个体之间暗涌的情感碰撞。父亲的爱并不体现在言语之中,而是笨拙地用行动去表达,他悄无声息地替“我”挡住了“最猛烈的风口”。“风口”二字看似是严冬下烈风吹袭之处,实则隐喻着人生的风风雨雨,父亲穿着“我”送给他的棉袄为“我”遮风挡雨,至此,父亲的形象陡然立体起来。(若愚子)
日落时分
刘兴江
机器的轰鸣声,打破了村庄的宁静,
秸秆上金黄的麦穗,
熟得那么深沉,
熟透的麦穗,颗粒饱满,爆裂开来,
犹如父亲额头的汗珠,晶莹剔透。
日落时分,在金黄的原野里,
父亲佝偻着背,一镰一镰,把黎明的曙光收割成夕阳。
刘兴江,山东菏泽人,上海某半导体公司职工
点评:这是作者在现代工业化背景下,以诗歌写作的形式向传统的父亲式农民致敬,向曾经拥有过的乡土记忆致敬。“机器的轰鸣声,打破了村庄的宁静”,暗示着这首诗面对的是一个新的历史背景,传统的劳作方式逐渐被机器所代替。然而,无论城市化进程多么迅速,中国的精神根脉依然承续着乡土精神。作者所搭建的回忆空间,有两组意象相互对应,参差映照:下垂的麦秸秆与父亲佝偻的背、麦穗与汗珠,它们在形象上具有同构的功能,都指向曾经的乡村劳作记忆,凝定在作者心中,形成一幅挥之不去的画面。(许陈颖)
在白桦林
叶菊如
天的确很冷:几个南方来客
手伸出马上又抽了回来
雨像某种记忆打在脸上
有点甜美——今年的第一场雪就这样来了
这是八月之末的上午
她怀着北方之心
深入林中:到处都是眼睛
到处都是凝视
到处都是落叶书信
她知道那叶子上写着什么
北方辽阔,落叶具体
映出了她所渴望的所有事物——
从空到空,一种重生之感
让白桦林取代唯一爱着的香樟树
还有什么比这更好呢
叶菊如,湖南岳阳人,员额检察官
点评:这首诗立足于个人生命体验,展示一次宁静的回望,强调一个心灵的决定,想象奇特,语言跳跃,富有美感。第一节说“南方来客”,说明诗人此时是在北方,所强调的“天冷”是一种心灵感受,这里的“雪”也是一种喻示,应该是生命中不愉快之事。第二节中的“怀着北方之心”,指出诗人的心也在北方。第三节喻示着北方才是诗人的安心之处。白桦树是北方之木,香樟树是南方之木,“让白桦林取代唯一爱着的香樟树”,说明诗人欲以“宽广之爱”取代“唯一之爱”,这是诗人经过深思之后的选择,看似恬淡随意,实则蕴含着一颗不易觉察的坚定之心,诚如诗中所写:“还有什么比这更好呢”。(许陈颖)
在浮图峪听到白鲟之死
石英杰
白鲟野外灭绝了,长江还活着
我在拒马河听到这个消息
它们的死配得上这个时代吗?
我的泪水夺眶而出——
为绝路落,为生路落?
我落在河里的泪水
遇上的是谁的泪水?
今天的泪水
明天会遇上谁的泪水?
这些获得生路的泪水
像珠链断线,重演着绝路
是不是你们只能看见河,看不见活在里面的泪水?
石英杰,河北易县人,《燕赵晚报》驻保定记者
点评:白鲟灭绝是触动诗人创作的动因,但是,诗歌内部具有批判色彩的澎湃激情与面对稀有物种遭遇灭绝的痛心疾首,是作者久积在内心的隐痛,指向的是整个人类的生态危机。科技进步,工业化发展,改变了人类的文明形态、生存方式与生活方式,同时,对自然的征服也带来生态环境的疾速恶化。诗人为此流下泪水,“泪水”是诗歌的中心意象,具有不同的指代功能。全诗采用大量反问、对仗的句式,形成诗歌内部的激昂情绪。诗人不仅仅是为死去的白鲟唱挽歌,更是为人类面临的生态灾难而呐喊。(许陈颖)
汾水赋
李 栋
需要怎样一种诉说,由北向南
反复冲刷三千里平原沟壑
使几滴流泉,得以汇入黄河
又是什么人,借舟东去
一次次凌空叩拜太阳的马车
完成新一轮开疆拓土
对大海来说,汾河只是一段黑暗中的
短句,即将开启的
除了黎明,还有更加盛大的落日
轮回在这里并不存在
谁见过誓言风化为顽石
河水倒流入高山?
两千多岁的屈原,曾经在溺水之前
向鲲鹏发出一千次叩问
传说中的蓬莱三岛,又辜负了徐福
和他的弟子们整个后半生的探寻
风来自管涔山
一路越过宁武、原平、平遥和洪洞
谁曾将一壶水、一箪食举过头顶
献给晋国的重耳?谁又会
低下头颅,将一双泥腿奉若神明?
与其做不成高蹈的秋风
不如回到低处,呵护一株茵陈
向内生出青蒿素;向外
给两只过路的蚂蚁,提供半缕阴凉
——汾河不是流水,是一条大鱼
九千年落不尽的花瓣
李栋,山西太谷人,婚庆摄像师
点评:一条河的历史就是一群人的历史。作者通过审视汾河,联想到历史的神话、人事,然后选取屈原、徐福、重耳等典型形象加以呈现,引人深思与回味。在关照时间的同时,也书写了空间,使全诗有了一种逶迤而开阔的视野。“轮回在这里并不存在”是这首诗的一个诗眼,万物都有逝者如斯夫的宿命,汾河、徐福、落日等都不可避免,大海与汾河的对照,黎明与落日的对照,既是对汾河的认识,也是对时间和生命的认识。最后回到当下,回到自身,写出自己的人生感悟:回到低处,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小而有用的事情。(李玫瑰)
罗纳咖啡馆的午后
霰忠欣
这里有一匹棕红色的马。
这里有一幅梵高的《星空》
这里有祖孙三代翻阅过的满墙的书。
这是一个结束的世界。
一个埋葬纪念的故事。
每一页都曾燃烧过。
女人望着窗。擦拭锤纹玻璃杯。
擦拭着去世的十年。
相爱的人留下影子。
沧桑的目光,苍老的手指。
无法圈禁的深情。
这里将等待视作黎明的花。
跋涉的花,凌空的花。
在罗纳咖啡馆。
女人拥有一杯价值28块的午后。
由82岁的灵魂安静冲煮。
霰忠欣,山东沂源人,中国海洋大学在读博士
点评:这是一首风格简约、主题明确的诗。形式上颇像卡佛,不拖泥带水。诗的主题是爱与回忆,视角是女性视角。这首诗虽然在空间上采取了外国的名字,但采用的依然是复现模式。几幅画、一墙书,开篇便将目光聚焦于记忆之物,前六句是物之描写,从第七句开始,聚焦于情感和性别,通过锤纹玻璃杯、黎明的花等意象展现一位苍老女性的回忆:爱的回忆,深情的回忆。“无法圈禁的深情”到“将等待视作黎明的花”,将主题的深度和复杂性开掘出来,这几句诗涵盖了老、爱和孤独的主题。最后三句,以喝咖啡的动作收场,28和82 是数字的呼应,更是青春与年老的暗示。可以说,作者的记忆、物品、场景构筑了一个丰富的记忆世界,让往昔再次回到身边。布局上,三个部分平行,递进关系有所局促。如果用散文诗的眼光来看,这首诗无可挑剔;如果用诗的眼光来看,三个模块组合在一起,不似叶芝《当你老了》那般灵动,缺乏应有的流动气质。(李啸洋)
听 蝉
龚凯健
小时候一直以为,蝉鸣
是叶子受不住太阳的炙烤
在喊疼
喊得时间太久,渐渐就把夏天
全部喊到耳朵里去了
跟着树叶一起疼。但身体依旧鲜亮
母亲不一样,所有的苦难
她都默默承受
再大的疼痛她也不喊
只是皱紧眉头
日子的痕迹,在她皮肤上不断收缩
秋天的傍晚,我顺着蝉声四处翻找
泛黄的叶子被翻开,又合拢
松弛的皱纹里堆满了她的倔强
龚凯健,江苏启东人,自由职业者
点评:整体来看,这首诗并不复杂,无论是蝉鸣物象的运用,还是意义起兴的方式,都清晰易懂,语言的日常性和立意的明晰性是这首诗的特点,丰沛的抒情是这首诗较为打动人的地方。蝉鸣、母亲皱紧的眉头和叶子的褶皱等听觉和视觉能够在诗中和谐共生,取决于作者想象的串联,并落实到关键字词的点题上。对应于蝉鸣的喊,母亲对生活苦难的默默忍受,则是为母则刚的理由,也是这首诗所要表达的主旨。有点遗憾的是,诗的结构稍显松散,最后一段的表意力量明显减弱。(陈爱中)
白天鹅
张孟真
它伸长脖颈,将目光投向水中
遇到了透明的自己
在流动的镜子里
伤心往事消融于一朵云
水面浮动,白近乎盲目
影子抵达波心
羽毛掉落,一池湖水
在荡漾后安静下来
它反复地擦拭自己
缝合飞翔带来的创伤
直到近乎透明
如同一行诗摒弃多余的修饰
张孟真,山东滨州人,滨州市市直机关工作人员
点评:古人写诗评诗讲究诗眼,鲁迅说描写一个人最为恰当的方法是画眼睛。所谓诗眼和画眼睛,实际上都是说诗歌创作在语言表达上要选择关键性的能够统摄全诗主题的核心意象,或者是对视若平常的意象进行富有冲击力的赋意,以崭新的面貌重新跃现于读者视野。这首诗当属后者,合理地发挥了汉语字符上的视觉性优势,以白天鹅的白和水的通透为特点,营造空间上的视觉通灵感。诗以白天鹅的自视场景为开端,在镜像的提醒中,白天鹅“遇到了透明的自己”,这里既有现实中水的通透,同时也是回忆对现实自我的重新估衡,借此,在镜像的映射中,回忆被对象化。(陈爱中)
我不敢随随便便扔石头
田文宪
以前没有这些想法
朝山川、河流、屋顶、围墙外
扔了很多石头,那时不知道
山也会痛,水也会疼,瓦会碎
墙外有草地和行人,会流血
我走在路上,挨过莫名的石子
这颗石子说不定是我扔出的那一颗
它弹了回来,或者过了很久才
落下,砸中我的额头
我摸一摸疼痛,才发现疼痛与疼痛
是不一样的,有尖锐的
有迟钝的,还有隐隐作痛
天空中还有多少飞行的石头
我希望它们落地为安,我相信
石头也会疼痛的,石头的疼痛与
我们的疼痛是相似的
那么多暗裂,那么多黑斑
都是内伤
田文宪,现居广东,石材厂销售员
点评:石头作为贯穿全诗的重要意象,在作者笔下有三层境界,分别代表了不同时期的人生感悟。第一层,少年时天性顽劣,将手中石头丢向山、河、屋顶、围墙等,只为了片刻愉悦,全然不顾山山水水的静息。第二层,成年后,眼中的山、水、瓦、草和行人一样,全都活了过来,有了人的感受尤其是痛觉,它们都被“扔石头”深深伤过。第三层,历尽人间世态,心境再次变化,石头不再单纯是一个伤人工具,本身也是一个脆弱的生命。最后,作者凝练了全诗核心要义,不要随便扔石头,更不要像扔石头那样伤害他人,否则无论是扔石头的人,还是石头本身,都会受到相似且无法弥补的暗裂与伤害。(易七寒)
辉煌时刻
高 野
处理完要紧的事。
一个人只剩下短暂的黄昏。
踩着光。满面金色
走向河滩。像是某年
某月的一个梦境。你知道
最终什么也没有。却仍要拨开草丛。
草叶划过脸皮,一种久违的痛楚
勾勒着记忆和深处。
草色鲜美,不见牛羊啃吃。
你手握圆石头,却没有宽阔的水面可供消遣。
姑娘们不会再来了,搓衣石板
生满厚土和虫鸣。
太阳就要落山。你习惯对着影子说
这是最后一次。
登上山顶,回到少年的王位上。
高野,河南桐柏人,书店经营者
点评:可以说这是一首挽歌,对自我,对曾经飞扬的青春的追忆。作者没有像迪伦·托马斯一样对着将逝的日光咆哮和怒斥,而是在落日的余晖里漫步回忆之中。作者是幸运的,还有时间从容地办完要紧的事,还有短暂的黄昏可以流连。把这首诗和迪伦·托马斯的《不要温顺地走进这个良夜》一起朗读,收获的将是一种奇异的感觉,仿佛暗合,也许是相悖。不屈执拗和安详静美,愤怒与释然、交错阵发的幻觉、喘息和抗争,构成了这暮晚的风景。与其说是文化的差异(逆流而上抑或顺流而下),不如说是平行世界中的多个自我在拒绝着、接受着、协商着,走入日暮之后的永恒暗夜。谁知道短暂是多长呢?可以是经年,也可以是数秒。(孙冬)
小 镇
砚小鱼
白鸽啄破夜色,我的小船搁置
在昨夜的露水里
婆婆纳醒来,柔嫩的身体里晃动着水声
我丢失的清晨和傍晚,正
从你的唇边起身
此刻我离你这么近
时钟都慢了下来
虔诚的誓约长满古老的钟摆
我的胡须正在长成森林
纵容一只小鹿的飞奔
我们沿着换糖人的鼓声
穿过青石小巷,穿过幽闭而狭长的岁月
拣出一箩筐旧事
换一小块当下的甜软
当夜幕垂下
我们面对着面,坐成两朵没有名字的花
砚小鱼,本名龙金焰,江西九江人,九江市移动公司工作人员
点评:小镇像一个水晶球,或者布劳提根笔下的西瓜糖,一个美得抽象、静止到死亡的空间。诗中的几个意象泄露了天机,无人的街巷、露珠里搁置的小船、停止的时间、幽闭而狭长的岁月、换糖人和当下的甜软。在西瓜糖里,清晨和夜晚在我们之间交换着,我被无限放大(我的胡须正长成森林,那我的胳膊呢?我的耳朵和眼睛呢?),我把你长留在这个永恒之地,让你贴近我的身边。虽然我“纵容一只小鹿的飞奔”,但我清楚地知道这个西瓜糖的边界。小镇的魔咒多么美,多么催眠,让人觉得也许只有制造魔咒,“我”才能和“你” 一起漫步和厮守。(孙冬)
一个开着卡车的女人
武雷公
车灯刚刚打开,她开着卡车
独自穿行于乡间的小径,两旁
长满了树木。车过
静默的树林突然狂吠
她镇定如即将消逝的暮色
她形貌瘦削如搁放在驾驶室座椅上的婆婆纳
在昏暗的余晖下像喇叭花哼着歌
她终日的路径,是从小镇
到乡下的各个村落,再由村落返回暮晚的小镇
她的卡车不仅兜售着蔬菜和水果
还有乏力的微笑,以及不知从哪儿
挤出来的甜言蜜语,就像牛奶。
与牛奶一样白的是她的几绺白发
它们飘拂时,被我看到,我想起了我的母亲。
我见到她时总喊她姐。那天
她哭了。她说,是风吹的
我们谁都知道,她的哭与风无关
我们谁都知道,她是唯一一个开着卡车下乡讨生活的女人
我们谁都知道,她女儿的学费高过她的头顶
我们也谁都知道她的男人在病痛中生不如死地活着
我们有时怜悯她
我们更多时候
为了抢生意而忘记了她是一个女人
武雷公,本名武贵民,内蒙古太仆寺旗东沟村人
点评:作者剖开生活的横断面,一朵婆婆纳乱入了进来,女司机也仿佛是乱入了这个男人的世界。在她周遭,一切都饱含敌意:风吹着她,树林朝她狂吠,男人们和她抢生意。这个婆婆纳女人自带命运的漩涡,把自己隔离在自我和他者的角色之中。作者显然关注这个姐姐(或者母亲)并心怀怜悯,我和她的短暂遭遇把我从某种旧有意识中震荡出来,在我出位、越轴和溢出的瞬间,我仿佛理解了她。但自始至终,作者没有描述她的脸,一张列维纳斯所说的那种可以改变他人的“脸”,它掩盖在暮色中,让人不必直视她的存在。毕竟,他人的苦难是一个深渊,我们凝视太多,它会凝视回来。(孙冬)
拥有失去
韦 锦
当我拥有一个失去。
拥有一双空出来的手。空出来的眼睛。
雪花丢下的道路。
拥有一张空出来的口。
空出来的歌唱。酒浆里的葡萄。禁止散发的芳香。
假如我还拥有一颗空出来的心。大水后的河床。
那拥有一个失去,就永远不会失去。
拥有一口井,水越来越深。
对于一滩污泥,这都恰如其分。
对于一个敢于厌恶自己的人,而又以此沾沾自喜。
韦锦,山东齐河人,中国对外文化集团编剧
点评:这首诗是对汉语现代诗的语言探索。“拥有一个失去”,以“一个”界定的必然是名词,所以“失去”被名词化了,“失去”变成了物,一个意象。人是复杂的,有对失去之物的感触,也有对“失去”本身的体验。另一面,这首诗是动人的,它的主题在于“有”和 “失”,在于人生中空阔的概念。相比于激进的现代汉语探索者,诗人表现出惊人的平衡性。在可感性与语言实验之间,在各种不同词性的对比错逆之间,能够达到如此畅达与平衡,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写作操控力以及诗艺精益求精的体现,而这也是这首诗显而易见的写作尝试和艺术特点。(王一舸)
秘 密
荒 落
这几座楼在细雨中,立正、稍息
它们懒得真是可以啊
整整一个下午 一动不动
它们肩并着肩 神情落寞
任凭风不停地吹在脸上
任凭雨不停地落在肩上
它们一定是在用暗语交谈呢
你看有些窗子,一会儿暗下去
一会儿 又亮了起来
荒落,山东临沂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点评:蒋竹山听雨到天明,诗人观楼至黄昏,借物赋形,写出一腔心事,满腹凝思,使对应物也具备了人的情感。读者会感觉到这种外在的繁华与作者此刻的孤独之间生成的反差张力,从而加深文本所隐喻的孤独感。那么,诗题的秘密所指到底是什么呢,读者结合文本以及自身的生活经验,则不难窥见端倪。这首诗中并没有出现抒情的我,只在结尾出现了一个第二人称——你。这个你可以看作是作者对自我的反观,也可以看作是作者设想的读者。亦即作者行文至此,突然从文本本身跳脱,像魔画中人实现了对画面的反观,使隐喻显得立体而多向。(木南)
遇 旧
戴小宝
惊蛰所以雨翩翩,故里海棠开不眠。
待梦时节诗满树,相逢刹那曲湿弦。
如花岁月君何在,似锦青春谁悄镰。
结伴曾经采蕨去,提篮遍野翠薇年。
戴小宝,江西永修人,中学教师
点评:这首诗以感慨物是人非为切入点,展开抒情,有淋漓生气隐现其间,以自我的视角书写了“致青春友人”这一普遍性的情愫。这首诗抒情视角一以贯之,无散乱跳脱之病;对故事场景的展开井井有条,正反相形,铺垫和对比,很有效果。不足之处是写景叙事偏重时间,而忽略空间,且有概念化之嫌,虚多实少;对仗句法缺乏变化,表时间的词集中在颔联、颈联的第三、四字,且不无雷同之感;“翠薇年”措辞亦稍嫌生硬。(江合友)
定风波·中元寄外祖
故园风雨
羁旅何曾敬一钱,望中万里水连天。
笑貌音容堪忍忆,无食,也将无梦过残年。
多少清欢难再有,知否,并非诳语状辛酸。
吾母消磨余病榻,离合,公休悲此莫魂牵。
故园风雨,本名刘海亮,河北沧州人,工业品销售经理
点评:这首《定风波·中元寄外祖》,构思新颖独特,语言平易浅显,情感真挚深沉。此词最感人之处,是通过内心独白的方式,传达出十分纠结、欲咽还吐的矛盾心情,可谓一唱三叹。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全神贯注于抒情,而对抒情层次感有所忽略。体现在章法上,过片 “多少清欢难再有”,应视为反接上片,则上片似应着重铺写过去的“清欢”,下片由清欢“不再有”,而转写眼下的忧愁与思念。这样安排,层次会更加清晰明朗。(莫真宝)
重游北固山
朱思丞
云影烟波绕碧岑,依阶草色伴登临。
梨花几树随风雨,岩壁千层立古今。
甘露寺前寻旧事,祭江亭上寄凡心。
兴衰已付卢生梦,唯有涛声日夜侵。
朱思丞,江苏镇江人,市政协机关干部
点评:此诗系有感于历史典故而作。首联点明题意,笼罩全篇;次联再扣“登临”,写登山所见,历史的沧桑刻在了山中花草与岩石上;第三联承接上联,“甘露寺”与“祭江亭”用了两个典:“孙刘联姻”与“夫人孙氏投江”。当年的金戈铁马、为江山而殚精竭虑的孙刘,刻在了青山上,也刻在了诗人的心里,而时人却渐渐忘记。尾联收束全篇,震撼人心。诗人此刻的心情是复杂的,也是打动读者心怀的。(韩倚云)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