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武汉市文联专业作家,一级作家,武汉市作协副主席。主要作品有诗集《我的时光俪歌》《变奏》《玻璃器皿》《看这里》《像怀抱》,和散文集、小说集等近20部。作品入选多种文集、年鉴和读本;有诗歌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曾获2007年度诗歌奖、第七届华文青年诗人奖、2012•中国年度先锋诗歌奖、2013年屈原文艺奖、中国诗歌网2018“年度十佳诗集奖”、“2019年度十佳华语诗人”等。
常青记
是游园
也是一部手机的无限虚拟
是人畜共戏
是滤镜里的直播
烘托的画卷与和谐图
是咿呀呀的水边戏台的古韵国风
靠着钓鱼台的烟火气
与这边爷爷和孙女的对屏舞
那边一家四口的
电子琴音与旋转木马
我也对着巨大的VR互动屏挥了一下手指
拷贝了一套太极
以智能手机拍老相机博物馆
一座湖心的别墅
与倒影
构成的老相机博物馆
它们的先祖
我们的父辈
童年
青年
它们或厚重或轻巧的身体
沉默的枪托、模糊的面容
与颤抖的丝巾
纽扣
和我们追寻的眼睛与脚步
停留的灰尘
与指纹
记下了什么——
发黄的照片不能
银发不能
尘土更不能
你看,弹指一挥
也是拇指按下的AI人间
由傍晚至午夜走过花溪公园
闪亮的湖面
长睡莲、衰草、垃圾袋
和免费的日月星辰、廉价的泪水
和你躬身打出的问号
追尾的青春
对面南湖山庄的誓言
住在陌生人的屋子里
我不可能再年轻一次
再张开双臂
拥抱过去的视线触及你的对称半径——
这是夜晚的花溪公园
走过了傍晚的小镰仓
我们爱过的格子衣
寂然走过AI的
美颜相机
玫瑰,你好
月季,你好
美人蕉,你好
童年的牵牛花,你好
妈妈的蛾眉豆,你好
姐姐的蛾眉月,你好
咳嗽,你好
老花眼,你好
避开的阴影和故人,你好
迎接的朝阳和雾水,你好
我走过的,都在这对称里
恰如蜻蜓点水的倒影
海洋村的诗人生活
只是乡村
只是乡村的海洋叙事
只是鹅
只是鹅的曲颈天歌
而非褪掉塑身衣的
优雅天鹅
只是青砖竹影下的咖啡与茶
而非古筝与箫
只是指屏的手指
而非眷恋的手写体
波光粼粼啊——
一年四季照着镜子的枫树
及枫树下的小木屋
这些都被摄入阅读空间的
诗人生活
“鹅蛋五元一个。”
于博物馆旁的春野遇流星雨
白玉兰、紫玉兰、油菜花和垂柳
站在蒜苗、韭菜、白菜、茼蒿、莴苣……
的四周
你戴在胸口的
古城堡藏品
站着一排给月亮喂元宵的天使
路边雕塑对时代的纪念
上面有晃头的摇滚
火烧云上
是朱雀唱给低海拔紫花的颂歌
追月的人
穿着镶钻的晚礼服
眨着星星的眼睛
成为被流星雨吻过的人
绿野仙踪之木兰故里
被馈赠的粉红色
项链
捆绑的
本性
与
狂野之心
由橡皮擦
与除皱笔
过滤的
倒流的时间
与皮肤上的刺青
和爱恨一样
刻骨铭心
但我仍然将就要消失的文字
和你一起
拥入怀里
赋予稻草人以脑
铁皮人以心
狮子以勇气
认定
逝去的和你
都在童话剧里
和归乡途中
比如,战马与狂啸
比如,口哨与响指
比如,无尽的叮咚与叮嘱
新歌又添旧愁
我划去的
流水又涌过来
那么就一起
向东,向东
没有别的
但有我
和大海的怀抱
月光湖
“妈妈,月亮掉水里了,
掉在你的青袍子上!”
“姐姐,你的白裙子
在水里盖住了我的水钻!”
“玉兔出走了,
嫦娥也离开了广寒宫!”
闪烁的碎银、弯曲的匕首
扩大了
月光的朋友圈
和解忧铺
评论区是巨大的沉默与天幕
星星湖
它们聚集在湖里
就像灯光聚集在夜里
青衣上的水钻
产地:木兰故里
曾是战地刺目的钉子
“女人从军,钻石成钉!”
终归是英雄气
终归是女儿妆
首评之后
又飞出密密麻麻的弹幕
海滨城市客厅
靠着大厦和高山的围墙
面向大海的广场
草坪、沙滩的地毯、地板上
立着太阳伞、账篷、书馆、人群
一道道起伏的波浪门
推涌着戏水者
挖沙的寻着地下藏
冲浪的接着云中寄
他背靠标牌接打电话
她面朝大海反复摆拍
他们冲进海里屏蔽鼎沸人声和滚滚热浪
她们兴奋地
爆出了一连串极限词
大数据圈定的附近的人
在无限大的客厅里
也在无限小的手机里
我携带着有形的脚印
隐身的数据
拜访你
去利友诚的路上遇雪
去利友诚的路上
经过我们初遇时的
街口
公园
飘着一场鹅毛大雪
恣意的凛冽与白
不舍的回眸与留言
覆盖着
浓缩版的老武汉:
桂子山、昙华林、老汉口
老冰棍、荷花牌洗衣机、磁带
……
旧时光
铺满利友诚的往事
和沉浸式的互动剧本
你们看,雪触地即逝
而我们永生
(“头条诗人”总第728期,内容选自《草堂》2022年第10期)
录梦集,或行吟诗
阿毛
昨晚我梦见了许多车,许多五颜六色的轿车。那些车底盘都很低,差不多要挨着水泥地或黄土路了。醒来时,我记起自己在梦中还特意弯腰看了看车底盘与路面的距离,就像平常外出那样,对于没有把握的凸地面,我总是会专门下车弯腰看一下。
然后我记起自己在梦中走出小区,直奔汉口大药房门口的核酸点。照例是排队做完核酸后,在汉口大药房买消毒液或消毒湿巾。
扫码付款时,严严实实地戴着口罩的销售员说:“感觉你经常买消毒物资!”
同样严严实实地戴着口罩的我回答:“没办法,用得快!”
记到这里时,我不认为昨晚我做的是梦,却认为是我自己在梦里记述现实。
其实,一直以来,我都是在梦中记述现实。
在大学初写诗的那几年,我百分之九十的诗都是做梦写、醒后笔录的。这种走诗入梦,其实就是现实照进梦境。这种情形大约持续到大学毕业五年后我写小说时。大概是一晚再长再多的梦也记录不完小说跌宕起伏的情节与洋洋洒洒的篇幅,所以长诗文把我从梦中叫醒至书桌旁。这样诗文又有另外的呈现形式,并不都是由梦中来后笔录于纸上,而是直接黑字落在白纸上!
这样,部分诗文绕过梦境,直接由现实落笔而成!
但诸梦依然萦绕笔端,致使梦境与现实合身一体,以至于自己也辨不出自己是梦境中的人还是现实中的人。反正我在很多时候都是游游荡荡、呆呆脑脑的,就像在无人的土路上缓慢颠簸行驶的低底盘小车,完全靠感觉来目测车底与路面的距离。
走过所有颠簸崎岖的路后,人生从此是坦途。
我们驱车行访山水时,导航仪也是这样提醒我们的。
是的,从此人生是坦途。
那写诗的过程也是如此吗?我们由此风驰电掣了吗?
当然,也有缓慢徜徉,走走停停,也有速度加激情,但这一切的模式全凭心性!
坐小车时,我很少坐副驾驶,很多时候在宽闲的后座上听音乐、 看风景,或发呆、写诗;而长途交通工具,我则更爱绿皮火车。我爱在绿皮火车上看诗歌、画简笔画……彼时,天线已立,磁场全开,一切事物都有可能跑进诗里画里!一点都不奇怪,这就是我这些年的创作常态。
似乎有根隐形的天线,全天候全方位地开着,把它所有能接收到的通过特有的密码传给我,我只是转译,只是笔录。再或者,我是一个超敏感的接收器,只是这个敏感的接收器也日益变成与接收器共时频的诗歌场。我接收到的山水通过噼噼啪啪的指尖转译到手机屏或白纸上,这样文字的山在山上,文字的水在水边,栩栩如山水本身,性情如山水中的自我。我清晨迎着朝阳与雾水,午间循着彷徨与诗学,傍晚伴着晚霞与夜幕……诗一直相随……
假如读过万卷书,我也不愿像风那样猛翻树叶,掉出书袋子或毛毛虫——我不愿意用他人的,或者标准腔的声音与语调……来传送、歌唱或写作,但我愿意在保持笨拙的自我中发现另外的意义与诗歌!
即使未行万里路,隐身的天线或高过山丘或低于地缆,时时接收发报器的鸣响,即刻传出伟大的翻译。
由此,辑成录梦集,或行吟诗!
这些年来,我的诗歌中可以被视为“行吟诗”的诗有好几本了,从《看这里》到《像怀抱》,再到正在整理中的《公园记》,都可视作行吟诗!它们完整地绘出了新世纪以来我的诗歌地理。从我的地理诗集《看这里》的后记中,大致可以看出我由隐形的录梦集到显身的行吟诗的转变:
在通向一座古城的高速公路上,我用手机拍着窗外的高压天线和鸟窝,突然脑子里飞奔出“我多年埋首书斋 / 到暮年才爱上自然”的诗句,然后在转入 318 国道经过故乡的车程中,我完成了一首名为《经 318 国道回故乡》的诗……
其实,很多年来,我和我的诗歌就一直爱着自然。只是这种爱,从没有像这些年这样强烈持久;从没有像这些年这样灵感奔涌,每至一处,即刻成诗。
年轻的时候,我的诗歌经由安静的课堂、冥想的书斋、漂游的梦境、荡漾的心海……到达远方。它们大多在课堂、书斋和梦境里写出,而不是如这些年这般,由身体里不断出发的火车在到达山水人文自然的面前挥就。
我所见识过的山水、人文、自然,在不同的时段,不同的心境下,有不同的景观。这不同的景观在我的笔下汇集成了诗集《看这里》。这是一部由故乡、武汉、外省及他乡异域为地理方位的诗歌组成的诗歌地理集。
我在诗歌《不断飘落的雪》中,用石头唤出的灵魂呼应了白雪的纯洁,而在诗集《看这里》中,我用自己的诗歌唤出的灵魂呼应了自然的独特。
我说,写作就是不断出发。是因为我的写作在不断的出发中找到了福祉。
所以,我每天都在重新出发,而这出发既是远行,也是回家!
至于诗集《像怀抱》《公园记》和这组《迎接的朝阳和雾水,你好》,它们只是地理的不同而已,但仍然是行吟诗!
诗中的冒号像天使之眼,但必然的误读有可能曲解读者的来路与前程。没关系,这是被先许与发散的误读和演绎。它们终究改变不了感受中的书卷、旅途、山水本身与诗中之我。
阅读者或者可以调整一下天线。但是诗者转动着的天线还是接收了它要接收的。
如是录梦,如是行吟。
生活与诗歌的交织
冯祉艾
诗歌于生活而言,是一束温柔的光,照亮了生活的角落,看花开、草长、树木繁茂,也见人走、茶凉、事事还休。光不仅明亮,也有温度,在阿毛的诗中,它在时代转换间,给予迷茫者诉说的场所;在新旧交替处,倾听来自远方的呼唤;也在时间车轮下,凝视世界的蜕变,不吵不闹,大声说着“你好”。
生活于诗歌而言,是取材的来源,却不仅仅是无名的器皿,而是一种引导和启示。在阿毛的诗中,诗歌与生活的关系,是互为镜像,互为倒影,对称却不完全相同。阿毛在生活中凝视、观察,将丰富的审美感受融入笔下的诗歌,在诗歌中吟唱、抒发,使作品产生意义,让读者在诗歌中发现生活,也
在生活中走进诗歌,而其间的联系,看的是另一种视角,走的是另一条渠道。
阿毛从生活的感受、体验中积累灵感与素材,她看见自然中科技的入侵,也看见传统旁现代的蔓延,发觉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反向便利,也感叹消逝的时间与留不住的从前。于是她写下科技发展与自然生活的碰撞,写下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交汇,写下对传承的发问,写下人际关系的和谐错觉,写下人心变化的思考……
她写下生活,融入诗歌,进行某种引导或安慰,同样引发思考和自省。
新与旧的碰撞
阿毛组诗《迎接的朝阳和雾水,你好》,朝阳与雾水,是清晨自然界中特有的存在,象征着初升的希望和清新的滋润,仿佛一幅晨间游园图,不待人展开双臂拥抱这份自然的美好,紧接而来的却是阿毛对“游园”的别样定义:“是游园,也是一部手机的无限虚拟。”
“游园”这一行为本身,就所游之“园”而言,大概也应有“庭下入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自然景致,再就其园之“游”而言,也应当有“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无两人者耳”的慨然心绪,但阿毛在“游园”中偏加了“手机”一物,手机作为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一下便把游园之乐从悠然古意拉回到现代工业,把游园之趣从莽莽自然框进了小小天地,两样在气
质上并不相符的事物,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意象,而气质不同的意象碰撞,则在诗的开篇就产生奇特的观点和陌生的引力。而这一陌生的引力即所谓诗意,诗人通过对内心世界的精粹提炼与外部世界的敏锐观察所传达给读者的独特意义与形象感受。这一诗意的捕捉源于当下的生活,“游园”常见,“手机”更不离手,两者若互为定义,则点明了在现代生活中人们身处大千世界,眼界却限于手中一物的矛盾,这是科技发展下人类某种程度退化的表现,再冠以“虚拟”一词形容,即成为当下社会在科技高度发展、信息通达便利的环境下,却失去用“人”的眼睛去观察、探索世界的警醒,人们的世界逐渐失真,在“滤镜”与“烘托”中迷失自我,他们轻易能看见世间所有园子的美丽,却看不到真实。
手机轻便,本应作方便移动之用途,却反把人困在原地,良辰美景奈何天?皆由他人牵引,赏心乐事谁家院?人们对孰真孰假漠不关心。
现代生活有现代的体验、经验和观念,要求诗歌真实书写和艺术表象,这也是现代自由诗兴起的背景。如纪弦在《我来自那边》所写:“要是李白生在今日,他也一定很同意于我所主张的,‘让煤烟把月亮熏黑,这才是美’的美学。”
“让煤烟把月亮熏黑”的美学观念与阿毛“手机游园”的新奇定义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颠覆了传统诗歌中“月亮”和“游园”的象征意义,而这一颠覆却是让读者容易接受且心领神会的,因为放置在现代生活语境中,这种对传统诗歌美感的改造,在吸引读者注意的同时,也契合了时代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留下了历史的印记。
阿毛对“手机游园”的行为做了呈现,“游园”过程中也包揽了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交汇,水边戏台的古韵国风、爷孙俩的对屏舞,对着巨大的 VR 互动屏拷贝了一套太极,现代与传统元素的结合,产生了一种跨越时空的错觉,给予“手机游园”这一现代产物以合理的处境。现代科技的进步有其一定的历史发展规律,阿毛在诗中所呈现的,就是这一发展规律的客观形态,在富有现代气息的
同时,也揭露了永恒发展过程中新旧事物交替的必然性。
恩格斯认为悲剧就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于是“以智能手机拍老相机博物馆”的行为写进诗句中,就具有了一定的悲剧性。
智能手机的普及让老相机逐渐被淘汰,阿毛以“它们的先祖”来比“我们的父辈”,在拟人化的关系层面上形成了一种血缘似的传承,但这种传承并不是将从前的技艺传授给年轻的群体,而是通过外力的科技将技艺进化出更为便利、简单的功能以适应年轻群体的需求。于是作为相机本身,因为这一进化发展得以更普遍,但从前的质感与心境却大为不同。
相机与拍摄有关,而摄影被认为是“定格的艺术”,其本身就承载着一定的历史分量,于是阿毛在诗中发问:我们记下了什么?记不下岁月爬上泛黄的回忆,记不下银发催人的衰老,记不下终归尘土的宿命。弹指一挥,又是拇指按下的 AI 人间。
阿毛试图在诗歌中呈现新与旧的碰撞,探问飞速发展与过往云烟的平衡,并企图发问,在新生事物具有不可阻挡之势的情况下,从前的生活该如何整理?记忆该如何自处?这是迭代者普遍的迷茫。阿毛在诗中留下了两面性, 一如“手机游园”这一乍看荒诞的行为,细想亦有其合理之处,在指明其虚拟性、烘托性的特点之下,又不得不顺应历史必然的潮流,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人在时代
进展中的命运流转。
人与人的隔阂
现代科技的发展带来新的交流方式,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在地理空间意义上几乎畅通无阻,可是在精神层面却形成了一种“亲密的隔阂”。于是现代科技带来的沟通便利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却造成了反向进展,社交拥有了便利的渠道,却因为屏幕的隔阂和滤镜的包装,阻断了身与心的直接交流,蒙蔽了一双双真诚的眼睛。
阿毛在诗中提到“海滨城市客厅”,在其描述中,这一“海滨”充满了人为的意味,用“围墙”和“广场”来形容,颇有在逼仄与开放中权衡之意,但不论是哪一种,都向读者展示了这一“海滨”的人为属性。阿毛虽极力营造出海滨的热闹嬉戏,仿佛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社交场所,但从“大数据圈定的附近的人,在无限大的客厅里,也在无限小的手机里”开始,却发现海滨的另一层含义,同样是社交场所,却在“人为”上多加了一层“虚拟”的特性,即人们在网络上的“冲浪”。
“接打电话”“反复摆拍”是人们在网络上进行的自我包装,冲进海里屏蔽人声和热浪,一连串被爆出的极限词则是他们在网络上肆意堆积的“热闹”。这片海滨是网络世界,人们在虚拟的渠道中畅通无阻,或许正因为过分的便利激发了潜意识,同样也提防着他人对自我真实一面的窥探。
同样,阿毛在诗中描写月亮或星星时,也提及类似的虚拟社交场所——网络,比如“朋友圈”“评论区”和“首评”“弹幕”,相比之下,前者更具私密属性,能够参与进来的身份有限,却是“巨大的沉默与天幕”;而后者则更加公开,参与发表言论的底线拉低,于是“又飞出密密麻麻的弹幕”。阿毛似乎在探讨人们在网络虚拟世界里的肆意与提防,而一旦察觉可以不必承担后果时,人性中对于世事的点评是否还能保持客观和理智呢?
现代科技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世界,交流的空间更加广阔,沟通的渠道也多种多样,但人们的提防心加重了,因为四通八达的信息传播和不可触摸的陌生人群;人们的道德感也降低了,因为随意调配的虚拟伪装和转瞬即逝的百变空间。
阿毛似乎也在发问,人们在新的世界害怕的究竟是“有形的脚印”还是“隐身的数据”?但不论如何,那些“拜访”总会到来。
时与空的流转
诗歌中的故事是碎片化的故事,故事的存在是诗歌抒情的基础和缘由,同样,抒情的方式也是故事的升华和感悟,两者在诗歌中结合,最终以抒情的方式传递出故事所要表达的情感与内涵。
从具体可感的“湖面”到有所蕴藉的“日月星辰”“泪水”,再到“你躬身打出的问号”,几乎将视野移步换景,从客观到主观一步步深入了“我”和“你”的故事,而“你”是谁?阿毛在诗中没有明确说出,只留下这些碎片化的词句和线索,留在诗歌中静默。
这或许可以看作一条隐晦的线索,吸引读者在诗歌中去捕捉这些故事的碎片、隐含的线索,形成一种奇妙的阅读体验。同时又由于这些碎片的印象连缀(其实构成了一个普遍的人生情境),因此更容易触及人类普遍情感,触动读者的自我情绪,从而对诗歌所抒发的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达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而当读者产生共鸣,领会到诗歌中揭露的普遍的人生境遇,抒发的普遍的人生情感,那么这首具有一定容量的诗歌就扩散出无限的意义,不仅是诗人个人的情感,更是每个读者的体验。
同样,故事在诗歌中的碎片化与印象化能给读者留下更加充分的理解空间,在受诗歌体裁影响,有其叙事不到处,便于读者根据碎片、线索来填充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而从接受者的角度呼应这个永恒的人生境遇。
诗人阿毛通过日常生活与客观世界中的敏锐观察和精粹提炼,传达给读者的独特意义与新鲜感受,就是诗歌中的诗意,有了诗意,就连接了诗歌与生活。可以说,诗意首先来自生活,但在艺术的加工过程中,最终应当高于生活。因为诗意来自对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物以新的意义和价值的认知,所以生活的内容进入诗歌之中,应当超越日常与世俗的感受,而诗人笔下的诗歌,则仿佛永远在第一次地发现或重新发现这个世界,也正因为这个“第一次”的常用视角,在一定程度上让诗歌中的生活于读者而言处于陌生化印象。
比如电子化、信息化、数据化的现代社会,于身处当下环境的读者来说,其实是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现象,然而在阿毛的笔下,这一社会现状却有了一层新奇的色彩。
橡皮擦、除皱笔、滤镜等修图道具,可以以假乱真,指真道假,造成真假混乱的信息爆炸现象。同时,“美颜”技术的发展让人在照片上的容颜年轻不少,形成平面社交意义上的时间倒流。同样,信息传输的通达与电子信号的广泛普及,也减少了人们在地理距离上的隔阂,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空间上的自由。现代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便利在生活中得以明显的呈现,但其给社会带来的深层意义却容易被人们所忽视,于是被诗人写进了诗歌。
在呈现意义的同时,诗人也延伸了这一意义的后续,在相对更为自由的时空流转中,人心是否被异化?舆论的攻击、数据的虚假、安全的威胁……成为技术进步下对人性带来的新的考验。同样,就时空层面而言,在更为自由的时空条件下,“物是人非”的沧桑感更为突出,从前年纪轻,青春回忆记心间,从前车马慢,一封家书值万金。当时代和环境都变了模样时,放置在一个更为自由便利的状态中,青春回忆如何保留?缠绵音信如何传达?失去了“稀”的局限,又能达到“贵”的价值吗?阿毛在诗中不明确发问,却盼着故人的归途,新歌旧愁,如一江春水向东流。
生活的习惯在诗歌中交织成细节、碎片与线索,诗歌的美感也在生活中引申出深刻的思考,阿毛的诗充满现代气息,在当下引发读者共鸣,在历史的长河中也留下时代的烙印,在永恒存在的文化发展中,发人深省。
编辑:王傲霏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