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其矫《肉搏》创作始末和经典化进程

作者: 2022年09月20日16:44 浏览:0 收藏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蔡其矫的《肉搏》写于1942年。为什么24岁的蔡其矫,要将这个听来的抗战英雄故事写成诗作《肉搏》?为什么又能将一个没有亲身经历的战争场景,写成抗战诗歌史上的名篇?如今80年过去了,《肉搏》不但没有在时间的流逝中湮灭,反而进入了传播的经典化进程,这又是为什么?

                                                                                             一

      蔡其矫从小就有“英雄梦”。他自言:1929年秋,年仅11岁的他,独自从印尼泗水市乘邮轮回国读书,在船上读《三国演义》,看到关羽被杀,即掩卷不读。① 为什么看不下去?因为关羽是他心中的英雄,在少年幼稚天真的心中,英雄是不会死的。由于《三国演义》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关羽后来成为一种民间信仰,并且也由华侨带到海外,印尼泗水也建有关帝庙。对古代英雄关公(关羽)的崇拜,后来也成为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影响和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男孩的“英雄梦”。

     如果说,蔡其矫孩童时期对古代英雄的崇拜,还是一种民族集体无意识的遗传;那么,日本对中国的不断侵略,则唤醒了少年蔡其矫现实中的“英雄梦”,他从崇拜关公,转为崇拜抗日救国的民族英雄。1931年“九一八事变” 爆发后,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9月19日,沈阳沦陷、长春沦陷。11月19日,齐齐哈尔沦陷。接着,吉林沦陷。当年,年仅13岁的印尼小归侨蔡其矫,正在泉州培元中学读书,已经具有了华侨中普遍而强烈的爱国思想,也积极走上街头,参加泉州抗日救亡的学生运动:

     “九一八”事变中日本军队轰炸南满铁路的巨大声浪从东北传到泉州后,全城震惊,血气方刚的青年学生率先走上街头,高呼“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口号。蔡其矫也随同学们一起,到海边泉州乡下,在一个同学居住的村子里向村民宣传抗日。海水汹涌地奔过来,十三岁少年的心,沉浸在一种庄严神圣的感觉中。②

     当年的热血少年蔡其矫,“九•一八”事变后崇拜抗日爱国将领,民族英雄马占山。马占山当时任黑龙江省代理主席和军事总指挥。1931年11月4日,他指挥的江桥抗战,打响了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第一枪。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蔡廷锴率领十九路军,血战33天。日军伤亡重大,无法占领上海。史称“㳂沪抗战”。少年蔡其矫又转为崇拜抗日英雄将领蔡廷锴,并且因为与蔡廷锴同姓“蔡”而感到骄傲。

     当年的泉州培元中学虽然是英国人办的教会学校,但还有一批爱国的中国教师,如国文教师许志杰,在上海“淞沪抗战”爆发后,讲课时声泪俱下,让学生背诵他自己创作的诗句:“试向黄浦江上望,满江烽火尽敌舸。”令蔡其矫刻骨铭心,终生不忘。③

    30年代多灾多难的中国:“九•一八” 事变、“一•二八” 淞沪抗战、“福建事变”……,把这位爱国归侨少年,卷入了抗日救亡的运动中,过早地关心民族危机和祖国的命运。同时,他对于抗日英雄的崇拜,也越来越强烈,他的“英雄梦”也越来越强烈。

    1934年夏,蔡其矫先到上海泉漳中学,后转入暨南大学附中读书。他读高中的三年,正是上海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的时期,特别是轰轰烈烈的“救国会”的活动,他作为一个爱国侨生,深受影响。

    “救国会”是20世纪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组织起来的一个全国性,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抗日救亡的团体。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三省迅速沦陷。1932年9月伪满洲国成立。1935年,日军越过长城,踏进华北,妄图把华北变成第二个满洲国,进而占领全中国。中华民族面临空前危机。1935年,上海文化界一部分爱国知识分子,围绕日寇侵华,举行各种各样的时事座谈会、报告会和读书会。12月12日,马相伯、沈钧儒等二百八十多人,联名发表《上海文化界救国运动宣言》。12月27日,上海文化界救国会召开成立大会,有三百多人参加。12月29日到30日,上海复旦等大中学生八千多人,冒着寒风连夜举行游行,并向上海市政府请愿,要求国民党政府维持领土完整,出兵收复失地,保护救国运动,保障言论集会自由。

      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数千人举行了抗日救国的示威游行,“一二•九”学生运动爆发。19日,蔡其矫积极参加上海学生声援北平“一二•九”学生运动的游行。年底,秘密参加中共外围组织“自动救国会”。蔡其矫后来回忆:“此后我们这个团体,经常参加上海各界联合救国会号召下的一系列行动:占领上海北站,冲租界的铁门,纪念“一二•八”淞沪抗战的大游行。”④ 蔡其矫“各次游行示威都当冲锋队”,初步实行他的抗日救亡“英雄梦”。假如没有上海这三年,就不会有蔡其矫1938年从印尼万里奔赴延安的壮举。

     但因为发生了恋爱的悲剧,1937年6月底,蔡其矫高中毕业会考后,就离开上海,乘船回福建晋江县紫帽镇园坂村老家。7月7日,卢沟桥事件爆发,蔡其矫从个人恋爱悲剧中挣脱出来,立即写信给上海暨南大学附中的同学联系,准备回上海参加抗日运动。

     8月13日,上海“淞沪大会战”爆发。这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第一次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蔡其矫后来回忆:

     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后,我即联络近乡的暨大附中同学曾心平(后到新四军做军事工作,原省水产局长、商业厅副厅长,已故)要赴上海参战,两人到了厦门,海上交通因战事断绝,只得回乡,同时写信和上海的王孙静、肖枫等联系,得知处在前线的暨南大学被炸毁,学生迁入租界,将来怎样还难以预料,劝我暂时不去为好。我即在9月为本乡小学代课,教救亡歌曲。⑤

      后因战争期间,去上海的海路不通,只好奉父亲之命,带家人回印尼泗水。因为在上海读高中三年,接受时代的进步思想,加入共产党在学生中的外围组织,参加各种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现在抗战全面爆发,蔡其矫心中的抗日救亡理想更加强烈,无法在印尼泗水的洋房和汽车中,过着富家少爷的奢华生活。1938年1月,蔡其矫不顾家人劝阻,离开印尼泗水,和几个上海暨南大学附中的同学,从香港到广州,再乘火车到西安。八路军西安办事处安排他们乘车到洛川,再徒步于5月到达延安。

      在疾驶的列车中,蔡其矫幻想着他到延安之后的生活——穿上灰布军装,扛上步枪开拔前线,与日本鬼子拼刺刀;胜利之中,他还将在和平的土地上继续升大学……刀光剑影和书本歌声先后来到他梦寐的脑中。⑥

     到延安后,蔡其矫想先通过抗日军政大学的政治学习和军事训练后,再上抗日前线。他晚年回忆:

     到七八月间,延安成立海外工作团,因为我是华侨,很快被选中了。当时的任务,主要是到海外进行抗日宣传和募捐。我们离开延安,1938年8月到达武汉八路军办事处。由于任务发生变化,海外工作团被解散。组织分配我搞秘密工作,我不愿意,总想真刀真枪和日本鬼子干。于是被分配到河南确山,加入新四军第四支队。⑦

     8月,20岁的蔡其矫,参加了新四军第四支队,终于穿上军装,正准备与日本鬼子真刀真枪地干,实现他抗日救国的“英雄梦”。 没想到,一场意外的急病,突然改变了他的命运。夏天,豫西平原大雨连绵,疟疾流行,他染上疟疾,发烧到不省人事。当时武汉危急,部队要上大别山,就把他作为病号送回延安。病中的蔡其矫,在有关人员的护送下,艰难辗转,10月第二次到达延安。病好了正好遇到鲁迅艺术学院招生,他参加了考试,被录取为文学系第二期学员。

      虽然,蔡其矫没有机会上战场与日本兵拼刺刀,但想做抗日英雄,却始终是他的心中的梦想。假如他心中没有始终激荡着抗日救亡的“英雄梦”,他后来不可能对听到的抗日英雄与日本兵肉搏的故事,产生巨大的心灵震憾和共鸣,并且创作《肉搏》。
概言之,蔡其矫青少年时代形成的抗日救亡“英雄梦”,是他创作《肉搏》的内因。

                                                                                二

      1939年5月,蔡其矫在鲁迅艺术学院第二期文学系结业,留校在教务处实习科工作。7月,他加入新成立的华北联合大学,开始徒步三千里,历时三个月的行军,穿过日军的封锁和围堵,于11月到达晋察冀边区。这历尽艰辛的长途行军,成为青年蔡其矫的一种战争经历和体验,也成为他对惠特曼《草叶集》内容的一种选择,他后来说:“特别是惠特曼在南北战争中写的短诗,与从延安到晋察冀的长途行军经验相仿佛。”⑧ 这种行军中的战争经历,也成为《肉搏》的素材之一。

     当年的晋察冀边区,名曰敌后,实则前线,始终是处在与日军“扫荡”与我军“反扫荡”的战场上。1937年11月7日,聂荣臻率八路军115师二千多人,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建立晋察冀军区。开展游击战争,发动群众,建立政权。1938年1月,建立了晋察冀政府。晋察冀地处山西、河北、察哈尔(现为内蒙古)、热河、辽宁五省交界地,在华北的几条基干铁路津浦、平绥、同蒲、正太、北宁、平汉之间,面积十数万平方公里,人口二千五百多万,辖一百一十二个县,包括冀晋、冀中、冀察等。在战略上威胁着北平、天津、太原、石家庄、保定、张家口、大同、承德等敌人占领的战略要地和交通线。根据地在开辟和建立的过程中,同日伪敌特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粉碎了敌人的围攻、“扫荡”、“清剿”、“蚕食”,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保证了根据地的初建、巩固和发展,被誉为敌后模范抗日根据地。⑨

     日军对晋察冀边区这块战略要地,也进行了一次比一次残酷的“扫荡”,实行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制造一个又一个的“无人区”。但是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并没有被吓倒,在一次又一次英勇顽强的“反扫荡”中,产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著名的“百团大战”、杨成武率部全歼日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中将、狼牙山五壮士、方冰《歌唱二小放牛郎》里的小英雄,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地雷战”、“地道战”、平原游击队、敌后武工队、白洋淀的雁翎队……都发生在这块充满血和泪的英雄土地上。

    在晋察冀边区,还有一大批来自延安和全国各地的诗人、作家和艺术家,形成了一个以田间为代表的“晋察冀诗群”。其中有一位青年诗人陈辉,1944年在游击战中被日军包围,突围时被两个敌人拦腰抱住,他拉响身上的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牺牲时年仅24岁。

     蔡其矫所在的华北联合大学,就是在这样一个始终处在战争状态的艰苦环境里,在日军“扫荡”时,撤退到山上,继续开展教育和教学工作。华北联大的几届毕业生,都在边区战斗和工作;其中一些人,也把自己年青的生命,献给这块光荣的土地。

     战争的硝烟和枪炮声,始终伴随着文艺学院文学系的青年教师蔡其矫,发生在晋察冀边区的英雄故事,自然也成为他早期创作和灵感的来源。根据听来的故事,表现抗日英雄人物和事迹,是当年一种比较流行的创作方法。何其芳1940年写的《一个泥水匠的故事》,也是根据听来的英雄故事创作的。

     1940年8月20日,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的进攻和“反扫荡”战役,由于参战有105个团,史称“百团大战”,历时三个多月,进行大小战斗近二千次,重创日伪军,极大地鼓舞了全国抗战信心。10月,蔡其矫根据这个著名的的战事,写《百团大战》;后来又写的《狼牙山》、《白马》等,都是根据听来的英雄战斗故事创作的(诗稿均佚失)。这些习作,也可以看作是《肉搏》的前期写作练习和准备。

     1942年1月,在一次行军途中,蔡其矫向联大文艺学院院长沙可夫,借到他从苏联带回来的、英文版的惠特曼《草叶集》。蔡其矫回忆:

     艺术上接受某种影响,跟生活中遇见一位好友,似乎都存在着机缘。从现象看,它纯属偶然,但深入思索,它的背后却蕴藏着必然;这是寻找已久、盼望已久、并等待了多年;这是生命和诗歌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力量的源泉。人生最需要珍惜这种因人而易、千载难逢的机缘,及时发现它,把握它,将使自己的眼界开阔,如登上一层楼。
     1942年,敌后抗日根据地已经到了最困难的阶段,我所在的晋察冀边区华北联合大学,奉命从平山土岸迁往唐河边的洪城。行军途中,我从当时作文艺学院院长沙可夫手里,借到一本他从苏联带回的莫斯科外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英文《草叶集》。为了自己学习诗歌,我只依靠一本商务版的字典,开始艰难地翻译。吸引我的,并不是惠特曼那些名篇,而是他在南北战争写下的一些短诗。譬如《骑兵过河》……。用白描手法把现实的画面勾勒出来,有动作、色彩、音响。我仿佛在画廊面对一幅油画,在冥想中它变成现实,是我记忆中的一次行军,不过不是在海岛间,而是重山中,也是长长的队伍,从天边到天边。为什么我不从这‘蓝图’中,找到我可以遵循的道路?那一年,我写《肉搏》一诗,就学习这种氛围的描绘,赋予它内在的气韵……⑩

      蔡其矫的诗歌创作,始于1941年在华北联合大学写的《乡土》和《哀葬》。这两首诗,当时是受到从延安传来的何其芳叙事诗《一个泥水匠的故事》启发而创作的。何其芳“叙事中抒情”的写法,为蔡其矫所喜爱所效法。但写叙事诗,并不是蔡其矫的专长,他后来转向学习何其芳《夜歌》组诗的抒情诗。蔡其矫晚年回忆:“何其芳是我在一段时期内深受影响的诗人,他的《夜歌》是我最初走上诗坛时非常心仪的作品。”⑪

      青年蔡其矫不仅找到了何其芳,更重要的是找到惠特曼。惠特曼对蔡其矫的影响,首先是气质的相通和激活。惠特曼诗作中那种雄浑、豪放的浪漫主义精神,契合了青年蔡其矫的浪漫主义个性,和抗日救国的英雄主义。这样,蔡其矫就找到新的主题:表现抗战中的英雄主义;而且也找到了新的艺术手法,用写实意象表现战争的典型场景。

     值得注意的是,表现画面和场景,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常用的方法。这两者有暗合相通之处。或者说是中国古典诗歌传统作为“前理解”,使蔡其矫选择了惠特曼的表现美国南北战争场景的短诗。这样,蔡其矫心中的英雄浪漫主义,才找到了一个艺术突破口,找到了表现抗日战争英雄和场景的形式。

      关于《肉搏》创作的原由和经过,蔡其矫晚年几次回忆,有关的史实略有不同。
      1981年6月11日,蔡其矫给广东诗人易征的信中说:

     《肉搏》写于1942年夏秋之间。那时我在晋察冀边区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文学系教书。学校驻地是河北省唐县南城子,属于晋察冀第三军分区。肉搏的事实就是发生在这第三军分区。我已经不记得这故事,到底是鲁藜告诉我的,或是当时第三军分区冲锋剧社社长陈陇告诉我的。这年春天,我从沙可夫同志那里借到了一本莫斯科外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英文《草叶集》,从此改变了自己的诗风。在这之前,1941年写的《乡土》,就没有这样长的句子和着重色彩和声音的描绘。我又仿佛记得,当时我看了一篇穆木天翻译的《罗兰骑士之歌》(法国),‘青铜的军号’就是从这首叙事诗中得来的深刻印象产生的。我还清楚地记得,在写《肉搏》之前,我已写了一首八行的诗《壮丽的山》:‘这里有座壮丽的山,它站立在云雾之上,在阳光中它光明灿烂,在风雨中它坚强勇敢。记得我曾走到山上……’(下面三句忘了,风格是在看《草叶集》以前的)。那诗中的意思是说边区的山为什么这么壮丽,因为山上丧葬着英雄。所以这首诗的构思:有了事实的根据,有了环境的感染,再加上惠特曼内战时期善于描绘场景的短诗、法国骑士英雄颂歌的影响,以及自己的生活和写作折积累,然后才写出《肉搏》。⑫

     后来,蔡其矫又在《著作年表》中写道:“这一年听同乡诗人鲁藜来校讲战斗故事,其中一则真实事件特别动人,据此写了第一首惠特曼风格的自由体《肉搏》。”⑬

     蔡其矫晚年在回顾产生《肉搏》的几个原因,又作了一次比较全面的分析:

     《肉搏》一诗所写的是一个真实的事件,发生在抗日战争中敌后根据地晋察冀边区第三军分区。那时我们军队的装备不整齐,甚至有汉阳兵工厂制造的老式步枪,刺刀比较短,而日本人的装备一律是三八式步枪,刺刀比较长。1942年春天,诗人鲁藜告诉我这个故事,我随即把它写成诗。那时候,我已开始受美国诗人惠特曼《草叶集》的影响,特别喜欢他在南北战争中所写的行军诗,所以有冷峻的‘白色的阳光’和长长的句子。当时又正在读法国的英雄史诗《罗兰之歌》,因此又有思古的‘青铜的军号’。最后一段,却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抗战时期固有的浪漫主义。……它是一首短小的故事诗,又带有很浓厚的抒情气氛;并有相当鲜明的个性和情节,有强烈的节奏感;通过个别事件,提升到典型化的高度,反映了抗日战争中的艰苦卓绝和英雄气概,使有亲身经验的人都不免为之垂泪!因此,三十多年来,一再被各地诗歌朗诵者作为朗诵的保留节目……。⑭

     根据以上蔡其矫的几次回忆,最大的可能是著名诗人鲁藜,在本年的春天,来华北联合大学讲战斗故事,讲到晋察冀军区一个新兵与日军军曹“肉搏”的真实故事。蔡其矫所在的华北联合大学的驻地,当时在河北省唐县南城子,属于晋察冀第三军分区。而肉搏里的新兵,就属于第三军分区。也就是说,这个英雄的故事,就发生在他的身边。

     肉搏战,在当年各地抗日战场上常有发生。由于日军的武器装备比中国军队好,处在劣势的中国军人,常常是靠不怕死的英雄气概,靠拼刺刀的肉搏战,与敌人血战到底。(曾有报道,因为中国军队的刺刀比日军的刺刀短,某军队都配备大刀,战前训练刀术,打仗时背在身后,遇到拼刺刀时,抜出大刀,战胜日军的三八式刺刀。)对中国军人而言,肉搏战是英雄杀敌,不怕牺牲的象征,是伟大的抗战精神的体现。

      蔡其矫听到鲁藜所讲的肉搏故事后,心灵深受震憾,长期潜藏在他心里的“英雄梦”,被激活了。他要借这个听来的肉搏故事,把他“英雄梦”融入其中:把他一直想上前线与日本鬼子真刀真枪拼博的心愿,和想当抗战英雄的理想,都移情和灌注到到这位新兵肉搏的形象中……经过几个月的酝酿和构思,大约是在夏秋之间,创作了《肉搏》。

     耐人寻味的是,1939年在延安以写组诗《延河散歌》闻名的诗人鲁藜,为什么自己没有将肉搏的故事写成诗作,而讲给蔡其矫等人听?可见,作为创作主体的诗人,如果没有与题材相契合的“内因”,则很难产生创作的灵感和想象。

      虽然是根据听来的真实故事创作的,但还是要经过诗人的想象和虚构。蔡其矫晚年在访谈中说:“诗中的主人公,是我从听来的故事中想象出来的典型。”⑮ 蔡其矫的想象过程,就是典型化的过程。肉搏,虽然在抗战中具有普遍性;但在蔡其矫的诗中,则更集中、更强烈,“通过个别事件,提升到典型化的高度”。或者说他以特写的镜头,放大、突出和强化了肉搏中我军新兵的英雄形象。新兵所持的汉阳造步枪,刺刀比日军军曹的三八式步枪刺刀短,虽然肉搏中两把刺刀同时刺入对方的胸膛,但“因为勇士的刺刀比日本人的短几分/才没有叫颤栗的敌人倒下来”。而我们的勇士,为了让日本军曹倒下,“他猛力把胸腔向前一挺,让敌人的刺刀穿过自己的背脊,/勇士的刺刀同时深深地刺入敌人胸膛,/敌人倒下,勇士站立着,山谷顿时寂静!”

      宁愿让敌人的刺刀穿过自己的背脊,也要叫日本兵倒下!在这个严酷的肉搏场景里,蔡其矫把这位无名战士一定要战胜敌人的英雄气概,推到艺术的极致。蔡其矫自言:因为他写的不只是一个英雄的新兵,而是要表现“一种民族精神”。 ⑯

      《肉搏》的形式特点,常有人说是“小叙事诗”。这是根据《肉搏》有人物有场景,不同于常见的抒情诗而言。这个说法,看似定论,其实不然。严格地讲,《肉搏》虽然有人物和场景,但缺少叙事诗最重要的情节故事,只有描写战争肉搏的一个场景,不能算是正宗的“小叙事诗”。而且这首诗始终洋溢着英雄浪漫主义的精神,是用浪漫主义手法写的。不仅有诗中叙述者的主观讲述,而且最后一节,是作者于战争场景之后,加入的对无名战士英勇牺牲的主观悼念抒情。蔡其矫自言:“最后一段,却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抗战时期固有的浪漫主义”。 ⑰ 这首诗之所以震憾人心,一是无名战士英勇献身的英雄气概和感天动地的肉搏场景,一是作者对无名英雄充满激情的歌颂和崇敬的悼念。

      《肉搏》,最初刊发在晋察冀边区邵子南主编的油印刊物《诗建设》上。

    《诗建设》是晋察冀边区出版时间最长,发表作品最多,影响比较大的文艺刊物。这个刊物由西北战地服务团的战地社编辑,曾在延安出版,后随西战团迁至晋察冀,1939年初在边区出刊。主编先后为田间、邵子南、方冰。《诗建设》开始是周刊,32开本,每期10页左右,套色油印,最初每期以两三张蜡纸的篇幅折迭成册,敌情紧张时也曾出版过一张蜡纸的篇幅,它的编辑人员就是西北战地服务团文艺队的成员,每期印数几十本。第10期后,内容多了,刊期延长,从第22期起,改为4开报纸型,基本上是每周一期,1941年初该刊出满50期,又改为杂志型,不定期出版,直到1943年4、5月间,其出刊70多期。5月停刊。
      《诗建设》在近四年半的时间内,刊出边区数十位诗人和上百名诗歌爱好者的诗作,约有800多首,还发表了不少诗论和诗评。1939年4月至1940年8月,该刊还以战地社名义,出版一套“诗建设丛书”,和一本诗论集《关于街头诗》。1941年6月,还选出27位作者的62首诗作,编成 
 《诗建设诗选》一书出版。《诗建设》作为晋察冀诗歌运动的中心,团结了边区广大的诗作者,并经常刊载晋察冀诗歌运动的报道和诗歌理论文章,为边区诗歌创作取得的巨大成就及晋察冀诗派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⑱

     《肉搏》具体发表于《诗建设》的哪一年哪一期,现在已经不可考。据研究晋察冀文艺的专家考证,油印的《诗建设》当年共出版了70多期,现在保存下来的只剩下4期,未能查到刊发《肉搏》的期数。

      1953年,蔡其矫在北京遇到当年同在晋察冀边区的战友蔺柳杞,他此时任《解放军文艺》副主编,老战友向他约稿,蔡其矫就把《肉搏》抄给他。于是,《肉搏》第一次被印成铅字,发表于《解放军文艺》7月号。后来又收入《解放军文艺》百期纪念的诗选集中。⑲
                          
                                                                             三

      《肉搏》近80年的传播过程,其实也是经典化的过程。
     《肉搏》文本所具有的独创性和超越性,不断超越时空,获得了越来越多读者和研究者的喜爱和推崇。简言之,《肉搏》的经典化进程,大致可分为前40年和后40年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40年代初到70年代末。这个阶段的传播,虽然相对沉寂,但也赢得了部分读者的欣赏和珍爱。初期的几个关节点如下:

          1942年,《肉搏》首刊于晋察冀边区的《诗建设》。
          1953年7月,《肉搏》,发表于《解放军文艺》7月号。
          1956年6月,《肉搏》第一次收入蔡其矫的诗集《回声集》,作家出版社出版。
          1959年3月,《晋察冀诗抄》(第1版)魏巍编,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没有收入蔡其矫的《肉搏》等诗。
          1960年4月,《肉搏》收入《解放军文艺百期诗歌选》,解放军文艺社出版。

      当年首发《肉搏》的晋察冀边区《诗建设》油印诗刊,每期只印数十册,影响有限。而且《肉搏》这种惠特曼风的写法,与当年晋察冀诗界,以田间为代表所提倡的大众化、民歌体为主的“街头诗”和“诗传单”不是同一种路子。24行的《肉搏》是不适合写在乡村街头的墙壁和路边的岩石上的。所以《肉搏》在当年的晋察冀诗界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著名作家和诗人魏巍,当年也在晋察冀边区战斗和工作。1957年由他编辑的《晋察冀诗抄》,第1版并没有收入蔡其矫的诗歌 ;一直到1984年出的第2版,才增补了蔡其矫《肉搏》在内的6首诗。这也说明,在当年和后来一个时期的魏巍眼里,蔡其矫在“晋察冀诗群”中影响很小,可以忽略不计。究其原因,当然不是诗的抗战内容,可能是对《肉搏》这种外来的惠特曼式的写法,并不看好和认同。

      晚年的邵燕祥曾撰文谈到蔡其矫早期诗歌的传播和影响:

       我和他的交往很晚,知其名也很迟。1949年以前,选有解放区诗作的书刊上,不曾见过他的名字。20世纪50年代初期,主要是推广延安讲话后文学作品的“中国人民文艺丛书”中也没有收入他的诗作,如诗选《佃户林》尽是民歌体的工农作品。大约在1951年或1952年,我才从一篇手抄稿中读到了他的《兵车在急雨中前进》。原来晋察冀边区还有这样的诗人,这样的诗风!我也就明白了,尽管他写的是军事生活的场景,这样的作品却不可能作为“工农兵文学”的样品推出——甚至像《肉搏》这样在抗日战争的血与火中产生的,曾在抗日根据地得奖的诗作(邱注:《肉搏》没有获奖,应是记忆有误),都被遮蔽了多年——我也是多年以后才“发现”了这首诗!⑳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4月,蔡其矫悼念斯大林的长诗《在悲痛的日子里》,由《人民文学》4月号诗歌专栏头条推出,在当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视为蔡其矫走上新中国诗坛的成名作。而同年7月,正式发表于《解放军文艺》7月号的《肉搏》,并没有产生什么反响。也就是说,当年《在悲痛的日子里》的广泛影响,完全“遮盖”了《肉搏》。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到了新时期,则是《肉搏》的影响大大胜过了《在悲痛的日子里》。现在,这首政治抒情诗,只有研究者才会阅读;而《肉搏》,却被诗界看作是蔡其矫真正的成名作,并且已成定论。

     可见,《肉搏》的经典化进程,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在20世纪40年代晋察冀边区,《肉搏》因为不走“街头诗”和民歌体的路子而受到冷遇;在50年代初,诗歌创作倾向于写重大题材,《肉搏》未得到强烈反响。其实,冷遇也好,得不到反响也罢,这些不断变化的社会审美等外在因素虽然暂时阻碍了《肉搏》的广泛传播,但不会损伤《肉搏》文本的审美价值。因为《肉搏》所表现和歌颂的民族英雄精神是永久的,它超越了时代,是作品经典化的根本原因。

     《肉搏》发表后,虽然在诗界没有像《在悲痛的日子里》那样产生轰动效应,但也不是无声无息。它在一些成熟的读者中传开了,引发了他们发自心灵的珍爱。比如生于1930年的易征。他是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为诗人、作家、编辑。他在1981年与蔡其矫的通信中谈到:

      比方我  ,是在50年代开始读新诗的,而最先闯入我记忆中的,就是您的《肉搏》。将近三十年来,我一直没有忘记这首诗。我喜爱它,我向许许多多的朋友推荐它,谈论它。我在众多的小会上朗诵它。我的朋友们、我的听众,都赞成我的看法:这是一首饱含悲壮美的难得诗篇。
……
《肉搏》在我们这一代读者中,是拥有相当多的读者的。 ㉑

      许多年来,在各地各种的诗歌朗诵会上,《肉搏》也常作为保留节目被不断朗诵。蔡其矫在1986年说:“三十多年来,一再被各地诗歌朗诵者作为朗诵的保留节目;有些考电影学院和戏剧学院的学生,也把它选作考试的朗读表演的诗。”㉒

      《肉搏》经典化的第二个阶段,是从70年代末至今。

      新时期初,随着蔡其矫在诗界的“归来”,他又重新活跃起来,不断发表新作,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也带动了他的旧作《肉搏》等重新引发诗界的关注和研究。另一个有利因素是,持续数年关于朦胧诗的大争论,也在广大读者中扫清了接受外来诗歌艺术的障碍,《肉搏》这种外来的惠特曼式的写法,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了。

      于是,《肉搏》被不断收入各种各样的诗歌选集,并且得到起来越高的评价:

             1979年12月,《肉搏》入选《新诗选》第三册(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资料),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国现代 
                  文 学教研室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1982年5月,《肉搏》入选《现代诗歌名篇选读》,吴开晋选编,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肉搏》入选《青春诗选》(中学生文库), 
                     王一萍等编选,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1983年7月,《肉搏》入选《新诗选读111首》,周良沛选编,花城出版社出版。
               1984年10月,《肉搏》入选《晋察冀诗抄》(第2版),魏巍编,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1985年6月,《肉搏》入选《朗诵诗》,雷抒雁等编,花城出版社出版。
               1986年9月,《肉搏》收入《小叙事诗》,向明选编,花城出版社出版。
               1986年12月,《肉搏》收入《中国诗人成名作选》,吴欢章等编,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
               1989年1月,《肉搏》入选《抒情诗选读》(现代诗文评鉴)刘家骥等编,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9年5月,《肉搏》入选《中国现代十大流派诗选》(晋察冀诗派),吴欢章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1990年12月,《肉搏》入选《中国新文学大系 1937—1949》第14卷(诗卷),本书编委会编,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1991年10月,《肉搏》入选《新诗鉴赏词典》,公木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1992年3月,《肉搏》入选《“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诗歌卷》,阮章竞主编,重庆出版社出版。
               1993年10月,《肉搏》入选《爱我中华诗歌鉴赏•现代分册》,吕进主编,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4年10月,《肉搏》入选《冲撞中的精灵——中国现代新诗卷》,吴思敬编著,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肉搏》入选《现代诗歌名 
                       篇选》,张建炜选编,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4年12月,《肉搏》入选《中国现代爱国诗歌精品》,陆耀东编,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5年10月,《肉搏》入选《中国抗日战争短篇精萃》,中国作家协会编,作家出版社出版。
                1996年5月,《肉搏》入选《黄皮肤的旗帜》(中国现代名家分类诗歌•国运卷),主编王宝大、罗振亚,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1996年10月,《肉搏》入选《中国现代名诗100首》,孙光萱编著,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1999年12月,《肉搏》入选《20世纪汉语诗选  1950—1976 》(第3卷),姜耕玉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1年6月,《肉搏》入选《东方之光:献给中国共产党建党八十周年诗选》,吉狄马加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6年11月,《肉搏》入选《解放军文艺600期纪念文集•诗歌卷》,解放军文艺编辑部编辑、出版。
                2008年8月,《肉搏》入选《新诗三百首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2011年7月,《肉搏》入选《军人必读诗歌鉴赏》,裴仁君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版。
                2015年6月,《肉搏》入选《抗战诗篇》,郁葱编,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
                2015年8月,《肉搏》入选《抗战诗钞》,周良沛编选,花城出版社出版。

      此外,还有一批对《肉搏》的文本分析,收入在各种各样的诗歌论文集和诗学专著中。根据以上这些并不完全的统计资料,可以清楚地看出:近40年来,《肉搏》已经被诗界和学界普遍认为是表现抗战时期中华民族英雄精神的佳作,新诗史上讲到抗战时期的诗篇,总会提到《肉搏》。但《肉搏》的经典化,还必须面对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其文本必须在新的时代环境中产生新的意义。

      抗日战争的民族英雄精神,影响了蔡其矫的一生。晚年他在访谈中无限感慨地说:抗日战争是个英雄的时代,是英雄辈出的伟大时代!而我们现在的人,很多只讲钱,有些诗人和作家也没有精神追求。㉓ 

      蔡其矫的“无限感慨”,其实也道出了《肉搏》在新时期社会转型过程中正在产生的新的现实意义。在一部分人追求金钱和物质享受的社会环境中,《肉搏》所蕴藏的民族精神更加彰显出来,特别令人怀念(近年来,在众多文艺作品中,对于中国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抗日精神的弘扬和歌颂,已经逐渐形成一种风气和共识)。如果我们从民族复兴的层面解读《肉搏》的民族精神,会有新的感悟。

     要言之,在经典化的进程中,《肉搏》超越时代的深远意义,也开始引发了研究者和读者的再发现和再阐释。这样,《肉搏》文本的潜在意义,在面向现实和未来中不断敞开……

注释:
①    蔡其矫:《简历与著作》,《诗的双轨》,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97页。
②    周佩红:《蔡其矫传》(节选),《山东文学》1994年第6期。
③    蔡其矫:《我的童年》,《南曲》,海峡出版社2002年版,第166页。
④    蔡其矫:《抗日救亡运动中的暨大附中》,《暨南大学校史资料选辑》(第二辑),暨南大学华侨研究所,内部资料,1983年。
⑤ 蔡其矫:《关于我参加革命工作的时间由1938年改为1936年的申请》(补充材料),《蔡其矫全集》,王炳根编,海峡文艺出版社打印本。
⑥    周佩红:《摇篮•海》(《蔡其矫传》节选),《福建文学》1997年第3期。
⑦⑪ ⑮ 闰延文:《诗歌的幻美之旅——蔡其矫访谈录》,《诗刊》2001年第3期。
⑧蔡其矫:《简历及著作》,《蔡其矫诗选》附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44页。
⑨王剑青、冯健男主编:《晋察冀文艺史》,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1至2页。
⑩蔡其矫:《在大师足下仰望》,《诗的双轨》,海峡出版社2002年版,第78页。
⑫ 蔡其矫、易征《关于〈肉搏〉的通信》,《海韵》1981年第5期)
⑬ 蔡其矫:《著作年表》,《诗的双轨》,海峡出版社2002年版,第200页。
⑭⑰㉒蔡其矫:《〈肉搏〉一诗的产生》,《诗的双轨》,海峡出版社2002年版,第135、136页。
⑯ 伍明春:《诗与生命交相辉映——蔡其矫访谈录》,《新诗评论》2006年第1期。
⑱ 王剑青、冯健男主编:《晋察冀文艺史》,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年版,邱景华根据书中有关内容改写
⑲ 蔡其矫:《〈肉搏〉一诗的产生》),《诗的双轨》,海峡出版社2002年版,第135页。又,蔺柳杞(1962——2015),部队作家,1939年从延安到晋察冀军区工作,曾参加本年杨成武率部在晋察冀黄土岭,全歼日本“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中将的战役。解放后,他根据这次战役的故事,创作长篇小说《长城烟尘》,1962年由解放军文艺社出版。
⑳ 邵燕祥:《无题》,《香港文学》2007年4月号。
㉑ 易征、蔡其矫:《关于〈肉搏〉的通信》,《海韵》1981年第5期。
㉓  2002年9月15日,在福州省文联宿舍,邱景华对蔡其矫的访谈。

         (原载《诗探索》理论卷2022年第一辑)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投诉举报

赞赏记录:

投诉举报

举报原因(必填):
侵权抄袭 违法违禁 色情低俗 血腥暴力 赌博诈骗 广告营销 人身攻击 其他不良信息
请详细阐明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