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序湖南女诗人陈细彬(杏儿)诗集《湘北纪事》
叙事的丽词
作者:凸凹
在这个夏天最热的时段,一口气读完一本规模达两百多页的诗集后,我便开始梳理作者希望告诉读者的或我自己读出的关键词是什么。当“叙事”一词冒出后,我才恍然发现,这本诗集不就叫《湘北纪事》(大众文艺出版社2011年2月)吗?不知还有人是否跟我有一样的习惯,就是读一本书、看一个电视剧,常常入迷得把眼前对象的名字都忘了。看见自己从一大堆文字中拎出的与作者提炼的关键词完全吻合,不禁莞尔。
接下来,我开始想作者是在用什么纪事、叙事。
其实笼统说来,天下所有文章皆可称之为散文。再往下划分,则分出小说、诗歌两大板块后,第三大板块即余下的文章,就叫散文。如果说散文是一个母词,那么,小说当为动词,诗歌当为丽词。如是的划分,也许有失偏颇,不甚精准,但它应该是暗合了湘地女诗人陈细彬(笔名杏儿)的审美旨趣与女性心境。
“丽词”一词,陈细彬在她的诗集《湘北纪事》中用了八次之多!第一、二次出现时,我不以为然;当读到第三、第四次后,我就完全以为然了;可往后读到更多次后,便又不以为然了。是的,从词的楔角看,丽词,既是陈细彬辨识系统的核心密码,又是叙事的外象主体与秘密内驱力。
如此一来,我们就明白了,以纸介作载体,她既是用诗在叙事,也是在用丽词在叙事——诗是可以不叙事的,虽然诗有叙事的功能。“我写下的都是些卑微的人和事/飞蛾,村庄,鹅卵石/青草,野菊,幺婶娘”(《湘北纪事》)。
对“湘北纪事”细分一下,她的笔下又有“乡村纪事”、“家族纪事”、“心灵纪事”和“其他纪事”四种。按照她自己的分类,诗集有“轻拨故乡的琴弦”、“向晚的思绪”、“被剪辑的村庄”和“等待一朵花开”四辑。
必须承认,陈细彬的诗带给我了多重的感受——这也是我只能以“叙事的丽词”概之,而不能用另一个鲜明的美学主脉领缰的缘故。
比如对大自然的服从。“若是大师使你们怯步,不妨请教大自然。”(荷尔德林《致青年诗人》)海德格尔所谓诗意地栖居,除了他人、神祗,还有一点,是指人与大自然相处的尺度。陈细彬开“书”见“诗”就是:“写壶瓶山/不需要展开想象的翅膀/不需要打腹稿/更不需要灵感与艺术/是的,一首诗就这么简单//把你所看到的所听到的/记录下来就行了/记录下来/就足可以抵达你内心的思想”(《我这样写壶瓶山》)。这样的思想几乎完全打通了全书四辑的藩篱,甚至在一些写人文的诗中,也以看似“闲笔”的形成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虔诚态度。
比如无处不在的悲悯意识。诗人不仅有乐观、向上的人生哲学,还在好些诗(《飞蛾》《一颗油菜籽》等)中渗析出了躬身处低、为仁向善的悲悯情怀。她的诗,没有脱逸诗歌就是对人类的终极关怀这个谱系。
比如古诗词向现代诗的自觉脉承。看得出陈细彬对古诗词尤其李清照、李煜的词情有独钟、偏爱有加。当然,她对现代诗也有同样情感。事实是,对两样爱物都不能稍有怠慢的她,怎样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却成了摆在她面前的一道难题。“诗书为人人涌习之书,然于六艺中最难。以弟之愚暗,于书所不能解者占十之五,诗亦十之一二。此非独弟所不能解也,汉魏以来诸大师未尝不强为之说也,然其说终不可通。其难解之故有三:讹阙,一也。古语与今语不同,二也。古人颇用成语,其成语之意义,与其中单语之意义又不同,三也。”王国维这席话,也许给了她破题的方式。书中收有她写的几首词,但大量的却是她的那些句式长短不等的新体诗。她更多地将古诗词中的东方意境、炼字功夫、声韵习惯、滴水见太阳的气象以及文字变丽词的灵性,挪植到了现代诗中——过滤掉的,是古诗词的艰涩和炫技。正因为此,在引进了一些西方元素(如萨福)后,她的诗呈现给我们的是一种明了、简单、清洁、朴白的丽与美。
比如女性视界与个体另叙。陈细彬的诗在很多地方都显示出自己细腻、温湿、奇妙的女性才能。这种才能不是大面积的,甚至不是持久、稳定的,当你读着读着还没准备的当口,它就来了。在《空山》中我读到了禅、神秘和未知的东西。在《鱼化石》中,我又读到了生命的智慧。还有,她用数首诗的份量对一个带着西方背景研究孔子的友人Paul所给予的纯真谊情,也是女性情怀的细碎与诗化。正像她陈细彬这个性别标识不显明的名字一样,她的诗有时会凸飞奇峰,以豁达、磊落、劲朗之力道,生发男性气象。
我试图寻找到她诗中腾起的大气、跌宕的渊源。当我读完她对家族的叙事后,便释然了:“父亲曾是蒋纬国的同学蒋介石的学生/他是孙立人的部下郑洞国的宿将/还紧跟杜聿明的远征军/远赴缅甸去抗日,九死一生”(《很少提起父亲》)原来她是一位久经沙场的抗日宿将、热血汉子的女儿!
老实说,我个人最喜欢的正是她写家族的这些诗,其娓娓道来的家事琐事,结实、朴素、细小,却是那么感人。我不是一个容易掉泪的人,读那些句子,眼睛湿了。有一阵子,我竟想到了我那筑坟在湖南常德的祖父、祖母——我的亲人与陈细彬亲人的墓应该相去不远。亚里士多德认为,象征是用一种东西去说明另一种东西。此处,如果说有象征,那么,肯定是用一种眼泪去说明另一种眼泪。
我与陈细彬素不相识,但一本书,一个叙事的丽词,让我知道了她的诗歌信息和诸多生存资讯,比如,我知道她属虎,母亲教书,知道“湖南,湘乡,陈家冲/那是我出生的地方。”
也许,正是陈细彬诗的多维、多指征和宽广,使它有了比诗写功能更强的其他文体所具有的包涵性。
因此,我最后想说的是,《湘北纪事》这本书如果仅仅说成是陈细彬的诗歌抱负与个史展陈的话,那是小了——它还可以视作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湘北人文地理诗志》。
是为序。
2010.8.12-13
(系诗集《湘北纪事》序文)
作者:凸凹
在这个夏天最热的时段,一口气读完一本规模达两百多页的诗集后,我便开始梳理作者希望告诉读者的或我自己读出的关键词是什么。当“叙事”一词冒出后,我才恍然发现,这本诗集不就叫《湘北纪事》(大众文艺出版社2011年2月)吗?不知还有人是否跟我有一样的习惯,就是读一本书、看一个电视剧,常常入迷得把眼前对象的名字都忘了。看见自己从一大堆文字中拎出的与作者提炼的关键词完全吻合,不禁莞尔。
接下来,我开始想作者是在用什么纪事、叙事。
其实笼统说来,天下所有文章皆可称之为散文。再往下划分,则分出小说、诗歌两大板块后,第三大板块即余下的文章,就叫散文。如果说散文是一个母词,那么,小说当为动词,诗歌当为丽词。如是的划分,也许有失偏颇,不甚精准,但它应该是暗合了湘地女诗人陈细彬(笔名杏儿)的审美旨趣与女性心境。
“丽词”一词,陈细彬在她的诗集《湘北纪事》中用了八次之多!第一、二次出现时,我不以为然;当读到第三、第四次后,我就完全以为然了;可往后读到更多次后,便又不以为然了。是的,从词的楔角看,丽词,既是陈细彬辨识系统的核心密码,又是叙事的外象主体与秘密内驱力。
如此一来,我们就明白了,以纸介作载体,她既是用诗在叙事,也是在用丽词在叙事——诗是可以不叙事的,虽然诗有叙事的功能。“我写下的都是些卑微的人和事/飞蛾,村庄,鹅卵石/青草,野菊,幺婶娘”(《湘北纪事》)。
对“湘北纪事”细分一下,她的笔下又有“乡村纪事”、“家族纪事”、“心灵纪事”和“其他纪事”四种。按照她自己的分类,诗集有“轻拨故乡的琴弦”、“向晚的思绪”、“被剪辑的村庄”和“等待一朵花开”四辑。
必须承认,陈细彬的诗带给我了多重的感受——这也是我只能以“叙事的丽词”概之,而不能用另一个鲜明的美学主脉领缰的缘故。
比如对大自然的服从。“若是大师使你们怯步,不妨请教大自然。”(荷尔德林《致青年诗人》)海德格尔所谓诗意地栖居,除了他人、神祗,还有一点,是指人与大自然相处的尺度。陈细彬开“书”见“诗”就是:“写壶瓶山/不需要展开想象的翅膀/不需要打腹稿/更不需要灵感与艺术/是的,一首诗就这么简单//把你所看到的所听到的/记录下来就行了/记录下来/就足可以抵达你内心的思想”(《我这样写壶瓶山》)。这样的思想几乎完全打通了全书四辑的藩篱,甚至在一些写人文的诗中,也以看似“闲笔”的形成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虔诚态度。
比如无处不在的悲悯意识。诗人不仅有乐观、向上的人生哲学,还在好些诗(《飞蛾》《一颗油菜籽》等)中渗析出了躬身处低、为仁向善的悲悯情怀。她的诗,没有脱逸诗歌就是对人类的终极关怀这个谱系。
比如古诗词向现代诗的自觉脉承。看得出陈细彬对古诗词尤其李清照、李煜的词情有独钟、偏爱有加。当然,她对现代诗也有同样情感。事实是,对两样爱物都不能稍有怠慢的她,怎样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却成了摆在她面前的一道难题。“诗书为人人涌习之书,然于六艺中最难。以弟之愚暗,于书所不能解者占十之五,诗亦十之一二。此非独弟所不能解也,汉魏以来诸大师未尝不强为之说也,然其说终不可通。其难解之故有三:讹阙,一也。古语与今语不同,二也。古人颇用成语,其成语之意义,与其中单语之意义又不同,三也。”王国维这席话,也许给了她破题的方式。书中收有她写的几首词,但大量的却是她的那些句式长短不等的新体诗。她更多地将古诗词中的东方意境、炼字功夫、声韵习惯、滴水见太阳的气象以及文字变丽词的灵性,挪植到了现代诗中——过滤掉的,是古诗词的艰涩和炫技。正因为此,在引进了一些西方元素(如萨福)后,她的诗呈现给我们的是一种明了、简单、清洁、朴白的丽与美。
比如女性视界与个体另叙。陈细彬的诗在很多地方都显示出自己细腻、温湿、奇妙的女性才能。这种才能不是大面积的,甚至不是持久、稳定的,当你读着读着还没准备的当口,它就来了。在《空山》中我读到了禅、神秘和未知的东西。在《鱼化石》中,我又读到了生命的智慧。还有,她用数首诗的份量对一个带着西方背景研究孔子的友人Paul所给予的纯真谊情,也是女性情怀的细碎与诗化。正像她陈细彬这个性别标识不显明的名字一样,她的诗有时会凸飞奇峰,以豁达、磊落、劲朗之力道,生发男性气象。
我试图寻找到她诗中腾起的大气、跌宕的渊源。当我读完她对家族的叙事后,便释然了:“父亲曾是蒋纬国的同学蒋介石的学生/他是孙立人的部下郑洞国的宿将/还紧跟杜聿明的远征军/远赴缅甸去抗日,九死一生”(《很少提起父亲》)原来她是一位久经沙场的抗日宿将、热血汉子的女儿!
老实说,我个人最喜欢的正是她写家族的这些诗,其娓娓道来的家事琐事,结实、朴素、细小,却是那么感人。我不是一个容易掉泪的人,读那些句子,眼睛湿了。有一阵子,我竟想到了我那筑坟在湖南常德的祖父、祖母——我的亲人与陈细彬亲人的墓应该相去不远。亚里士多德认为,象征是用一种东西去说明另一种东西。此处,如果说有象征,那么,肯定是用一种眼泪去说明另一种眼泪。
我与陈细彬素不相识,但一本书,一个叙事的丽词,让我知道了她的诗歌信息和诸多生存资讯,比如,我知道她属虎,母亲教书,知道“湖南,湘乡,陈家冲/那是我出生的地方。”
也许,正是陈细彬诗的多维、多指征和宽广,使它有了比诗写功能更强的其他文体所具有的包涵性。
因此,我最后想说的是,《湘北纪事》这本书如果仅仅说成是陈细彬的诗歌抱负与个史展陈的话,那是小了——它还可以视作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湘北人文地理诗志》。
是为序。
2010.8.12-13
(系诗集《湘北纪事》序文)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