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文学作品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即使是那些以抒发作者内心情志为特色的浪漫主义作品,如果要追述这些“情志”的来源,还是在现实生活那里。对于诗歌写作而言,如何将现实生活、内心感受、诗意语言较好地融合在一起,始终是一个难题。在这个过程中,想象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面对抽象的事物,我们直接书写,可能困难重重;如果转换审视的视角,则有可能将被动转化为主动。比如,我们不知道如何直接表达“光”,那就写微尘,写飞絮的细碎阴影。是微尘让光显影,借此我们可以把光表达得淋漓尽致。
通过想象,可以把书写的对象划分出一个个联动的具体形象,让我们的感官细致入微,准确把握事物的现实本质,并使其有形象。在这个过程中,写作主体也必然会注入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比如,诗人写到,“水中的芦苇会歌唱”,或者,“燃烧的芦苇节会思想”。这就是我们不囿于现实场景,把情感融合其中之后的创作结果。这样一来,我们便建立起现实与想象之间的关系,确立起一首诗歌的中心价值。
所谓“诗意”,就是诗人能够把历史、现实及基于此的想象准确表达出来的结果。当我们面对一个现实事物,可以用眼睛看,也可以伸手触摸,虽然不能马上了解其本质,但也能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由此,在尚未进入想象之前,我们已经获取了一种有尺度感的信息架构。比如,诗人看到绚烂的彩霞,可以只写出其客观的视觉效果,也可以通过想象将无边无际的时空与人的立锥之地联系起来,更为深刻地把握其内在诗意。
诗歌写作中的想象,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功能:将本来没有联系的事物建立起内在的诗意关联。比如诗句“乌鸦让枯树开满了黑花”,诗人在写作时面临着多重的思维转换:乌鸦停留在树枝上,树上一般都有花,然后将乌鸦和花联系起来,只不过它是一种“黑花”。诗人通过想象,如同施了魔法,让乌鸦、枯树、黑花有了诗意上的联系。甘肃诗人阿信有一首诗叫作《草地酒店》,其中写到,“漫天雨水不能浇灭青稞地上汹涌的绿焰”。诗中写的是草原,“绿焰”实际上指的是那些茂盛的绿草,它们如此盎然,如同火焰一般往上腾跃。将“绿草”转化为“绿焰”,“浇灭”这个动作才能成立,因为雨水能够浇灭火焰,不能浇灭绿草。
现实和想象的关系,并不只是“现实”决定“想象”的单向关系,还有“想象”决定“现实”的维度。当我们以想象的眼光看待现实,现实就会向我们彰显非同寻常的诗意。这是因为,当我们以想象的眼光去观察事物时,不仅会观察这个事物本身,还会注意到它与周边环境、与我们的人生境遇之间的复杂关联。因此,我们常说,生活敞开在每一个人的面前,但只有那些具有发现眼光的人看到其中的诗意性,并能够用文学的语言将之呈现出来。这就是诗人。
总之,哪怕是一句简洁的诗,只要我们在其中注入丰富的情思和想象,就有可能抓住读者的心。这是每一个诗人都应该努力的方向。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