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沈传和先生《和鸣影吟》的艺术特色
作者:南峰 2022年04月06日 14:23
104 收藏
跃渊直上 声清色碧
——谈沈传和先生《和鸣影吟》的艺术特色
刘南陔
摄影是运用光线与色彩构成画面反映客观存在表达审美感受的,诗词是以文字与词汇构成意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审美感受的。前者属于造型艺术,后者属于非造型艺术。前者受造型客体局限,作者往往难以自由发挥与表达,后者不受视觉形象影响,可以自由驰骋。因此。后者在主观审美感受的表达上可以更为广阔、更为深邃。
《和鸣影吟》的作者正是发现了这一互补关系,尝试以摄影配诗的形式来“漫步夕阳”“细品风光”。《和鸣影吟》出版后,读者甚众,好评如云,证明他的尝试是成功的。
就摄影作品而言,作者不是程式化地取景、机械化地拍摄,纯客观地呈现视觉感受,而是煞费苦心,注入主观元素。比如,取景有近景远景、动态静态之分,拍摄有特写鸟瞰、侧光逆光之别,处理有虚化重叠、对比反衬之异。总之,都是经过摄影者大脑加工的艺术制品,绝非只是倒立成像之产物。这些恕不展开。
我们先看几首以诗配影的。
春日不辞行路难,风尘扑面过关山。
只因偏爱贬来客,洛水城中会牡丹。(《洛水城中会牡丹》)
春日不辞数百里去洛阳城观赏牡丹,足见其情之切也。此次笔者同行,在牡丹园沈先生忙着拍照,时而俯身,时而蹲腿,是没有工夫写诗的,然而面对万紫千红的各色牡丹,却能激发人的诗情。诗作展开联想的翅膀,赋予了牡丹影照更深的内涵。摄影给予人美的形象,诗则给人以新的思考,二者相得益彰。
千年深谷静幽幽,野鹤闲云任去留。
着绿穿红皆过客,经霜沐雨又一秋。(《题银杏谷》)
与上首不同,本首虽然有“深谷”“野鹤”“闲云”“过客”等意象在照片中可见,然“经霜沐雨又一秋”这种时序变化的过程在影照中是无法表现的,而这一感悟正是诗人所要传递的。
莲叶深深世外香,此身只向此中藏。
平生未有凌云志,且寄人间一脉香。(《莲叶深深》)
诗后是一张荷花特写照,但诗没有正面描绘花容叶态,而是因“莲叶”引出一番感叹:“平生未有凌云志,且寄人间一脉香。”不难看出,影像作品激发了作者长期的生活体验以及对人生的思考,读后令人唏嘘不已。
能谋大事为贤者,伟业从来磨砺多。
无有前人汗如雨,何来后世水扬波?
帆达四海九州畅,功系千秋万代歌。
自古公知皆鄙陋,不分马鹿妄评说。(《大运河随想》)
如果说前几篇是借影赋事、借影起兴的话,这首则是借影论说了。隋炀帝开运河,罪耶?功耶?自古众说纷纭。然作者不避锋芒,称其为“能谋大事”。颔联是一组流水对,通畅有力,为“ 伟业”打下注脚。颈联紧步其后,加固佐证。尾联点明“公知”一族,用心良苦。古时有“谋士”“门客”之谓,哪有“公知”之说?然作者借用这一现代语汇,其醉翁之意,看官心知肚明。
下面说说以影配诗的。
玉面临风昨日花,可怜一梦向尘沙。伤心何处觅芳华? 无可奈何花恹恹,缠绵难舍日斜斜。飘零一去到天涯。(《浣溪沙•荷殇》)
诗后配的影照由花瓣、花蕊、绿叶、枯叶、枯莲等五部分组成,很好地展示了莲花一世荣枯经历,形象地表达了诗的内涵。再如:
不妖不艳自然妆,月色悠悠淡淡黄。
斧影刀光谈笑事,香魂一缕到重阳。(《桂子吟》)
配影的构图是在淡蓝圆月背景的映衬下,奶黄色的簇簇花苞晶莹如洗,展现了桂花“不妖不艳”的原生态形象,蓝色背景的映衬凸显转折句的异峰突起,淡淡的冷色让“香魂一缕到重阳”的意境脱然而出。
摄影与诗词看似互不搭界的艺术门类,它们是如何结缘又共居同一审美意象中的呢?这与音乐的媒介也有关。我们知道,音乐是利用音响与节奏的起伏变化间接地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听众通过联想与想象引起共鸣,这正好在造型的摄影与非造型的诗词之间搭起相融相通的桥梁,使影与吟浑然一体。沈先生的诗,语言流畅,节奏分明,韵律和谐,而且常用叠音与连绵,这种语言的音乐美正是其和谐格律与严谨章法的外在显现,摄影、诗词、音乐在这里得到了最完美的统一。
《和鸣影吟》在表现手法上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在借影赋事、借影起兴、借影论说的同时,往往超越画面,化用名句名典扩大文字含量,提升思想品位,做到或者力透纸背,或者余音袅袅。前面已经举过一些例子,再如:“身在闹市无人问,相伴牵牛也兴浓。”(《鹧鸪天•相伴牵牛花》)“华堂空谷同天地,荣辱皆忘自在身。”(《君子兰》)个中三昧,可细品之。
沈传和先生是龙泉中学退休老教师,年至耄耋,尚能出版图文如此生动活泼、读者喜闻乐见的新作,这体现了龙泉学人“跃渊直上”①的不断进取精神,展示了其“声清””色碧”②清丽诗风,实在为我等后学树立了榜样,激励吾侪舞笔而前行。
注释
①跃渊直上:语出清•舒成龙《建龙泉书院碑记》:“尺木先阶,跃渊直上,岂第为游观具哉?”尺木,古人谓升天时所依凭的短小树木。第,只是。具,具备,准备。
②声清色碧:语出明•孙翀《璞玉耀荆山》:“有声清于籁,凝色碧于天。”籁,古代乐器,泛指乐曲声音。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