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道下来,走一条业已成荒墟的
小径,我注意到枯草填满了
祖父的沉默,还有那桦树、柏树
在坟墓上空此起彼伏,像隐秘的潮汐
浸湿往事与时间的轮廓
我带她去我的出生地,水库旁的
小村庄,看一座石头小山。
一路上我们谈论植物、天气
剧毒而艳丽的果实,谈论这座山
形成的万亿年前,诗还不存在
或者,仍然是可耻的。我们
登上山顶,看我故乡的风景
我勉强能够解释手机镜头里,我偏爱的
那些局部,但更多时候
我们只是单向地注视着这一切
初冬的阳光有些晃眼
石头在我们脚下微微发烫,返程时
她指向远处,一条我从没有涉足过的路
她说那儿是美的,我信了
于是我们从山顶下来,去踩那条路上
如雪的芦花
这首诗有一条主线,就是诗化的叙事——作者带着女友回到家乡完成一次寻找之旅。题目的象征性使文本具有了超现实的意境:巨石坚而恒久,芦花柔而短暂,使永久的魅力和昙花一现的魅力获得了一种交汇的美和力量。面对爱情,作者采用众多形象或细节,隐而不露:小径、枯草、桦树、柏树、村庄、果实、山石,这些司空见惯的物象让主观情感与外景得以统一,既营造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又与诗歌主题对接,表述作者的现在与以往不同(“这座山/形成的万亿年前,诗还不存在”)。不惟如此,作者进而揭示,“我们只是单向地注视着这一切”,微言大义,不知诗中的女主角领悟到没有。“或者,仍然是可耻的”,看似突兀,仔细品味会感受到作者故设迷局的良苦用心,以期引发诗的多义性。心理学讲到“注意”的概念时强调,“新异动因引起无意注意”会导致惊讶的效果,这首诗即预设了一个这样再升华的空间。有人说诗是一个语词的场,就像寺院或者教堂那样的场,走进寺院、教堂的人,领悟是不一样的。这首诗正是如此,语言的多义性增加了它的厚度,众多物象增加了它的张力,值得读者仔细体味。
网友点评:语哲
经编委会评选,语哲(来自微信)的评论被评为最佳,将获得300元稿费。
同时感谢李季禾(来自微信)、羽扇翁(来自微信)为代表的读者的热情参与,
展出其优秀点评,供大家学习参考!
故乡是文学永恒的母题。在当代,人与故乡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这首诗包含了一种普遍的当代经验:带女友回乡,在故乡所见。作者精心挑选了四个戏剧化场景予以展现:祖父的坟墓、出生地的小山、山顶的风景和返程的芦花。对于作者来说,故乡正在逝去,正在形成一种看与被看的关系:“我们只是单向地注视着这一切”。这蕴含了作者与故乡的疏离感,回乡仅是对故乡的匆匆一瞥,但回乡也会发现故乡某些亘古不变的东西。在祖父墓前,作者看到“那桦树、柏树/在坟墓上空此起彼伏,像隐秘的潮汐/浸湿往事与时间的轮廓“,通过对死亡的凝视,作者发现了某些永恒;作者出生地旁的小山“形成的亿万年前,诗还不存在”,是永恒大地上古老秩序的象征。诗的最后,作者与女友偶然发现如雪的芦花,在这里,永恒存在的巨石,偶然遇见的芦花,两个充满对立的意象一重一轻,既矛盾又统一,形成诗的反讽和张力。此刻,诗的情绪与意义流动交融,文本呈现出含混复杂的内涵。这种含混复杂有如真实的人生体验,交织逝去与永恒、存在与变迁、悲哀与喜悦的思考,传达着作者对于人与大地的诗意理解:巨石永恒如斯,长存于人的生死之外,但短暂的生存仍有偶遇的芦花给予惊喜。
网友点评:李季禾
巨石与芦花,一刚一柔,既凝视尘世又扩展自身,就这首诗而言,相对的意象让我们首先想到男刚女柔,其实这刚与柔指的是刚柔并济互补的整体,这个整体也正是这首诗的旨意。开篇以乡愁为背景登场,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使祖父虚拟地存在,作者借景抒怀,往事过往,草木沉默,表达了对祖父的思念。“我”是这首诗的主脉络,承上启下,牵引整个诗情,在作者的出生地,细致的描述中和了言词的对立,拓宽了诗意的纵深度,同时为读者留下思考的想象空间。“我们登上山顶”,紧扣主题虚拟的诗意,在勉强、可耻、单向这些字句中吐露倪端,让诗意更上一层。如雪的芦花与诗题相呼应,诗意衔接,聚焦主题,扩充张力,特别是“她指向远处……去踩那条路上如雪的芦花”,甚为精准,隐藏着双花并蒂的美好,同时见证相爱的真诚,深化了当今时代男女共计的神韵追求。
网友点评:羽扇翁
▼点击查看
温馨提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