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16岁的花季笑对麦芒(散文诗)——记50年前的中学学农劳动合影有感

作者: 2021年12月21日14:56 浏览:12 收藏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题记:
花甲之年,作者在发表文稿的同一期上海《五里桥社区晨报》上,阅读到了一位叶老先生撰稿的文篇,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破天荒在报刊媒体上,看到有人用这直白的语言,撰文褒扬我们“75届”学生中学时代的学习生活场景,真不愧为老师,那语言文字表述得栩栩如生,四五十年过去,老师对学生的那份挚爱,通过字里行间的描述,表达得淋漓至尽,诚如我们当年学工学农学军,步行拉练途中还要边走边拾废钢铁;中学毕业上班后,依然边工作边读大学,人才辈出;人到中年下岗再就业,依然爱岗敬业、诚信善良,事业有成;如今也到了“老”字辈,依然敬老爱幼,谈笑风生······ 想到这些,作者便迅即提笔叙写了自己当年正值16岁花季,中学下乡学农劳动的散文随笔《师生对话(上、下)》,发表于《中国作家网》;碰巧的是,不久前,作者找到了一张赴上海嘉定县马陆公社东姚村学农劳动时,与带教的农民师傅范裴英的合影照片,尽管时光已流逝半个世纪,但一根筋搭住,抽动了当年的感概如下,留做纪念。
感谢叶老先生,让我知悉不在同一个区校的“75届”学生,
学习生活的品性竟然如此相像,
只不过他带教的学生在浦东学农,
而我们,是在上海嘉定马陆公社东姚村。

时光流逝了半个世纪,
16岁那年,我在中学下乡学农,
鸡叫啼鸣,
我们起床与老农结对,下田劳动。

旭日东升,
16岁的花季持镰笑对麦芒;
我们弯腰灼背收割完油菜与麦穗,
那消暑解渴的西瓜苗秧,又招呼我们为它移栽到田垄新家;

打谷场上,
机器的轰鸣,盖过了我们的欢声笑语,
丽日当头,我们脱完那油亮亮的菜籽,
汗流浃背,我们又为骄阳洗脸梳妆。

傍晚时分,
我们手脚轻盈,为村里串养起洁白美丽的珍珠玉蚌。
看那地头绿野,
闻得见壮实我们身板的午餐蚕豆包心菜香。

我们友爱、团结互助、
我们多才多艺、实干
而协调能力、
集体意识特别强。

我们爱美会打扮,
发辫时而盘顶,
时而会甩,
时而又披肩。

夜幕下的乡村,
星星月亮为我们的文娱晚会伴舞,
我们吹拉弹、唱响16岁的花季,
美丽动人的青春之歌。

休闲时分,
农民师傅给我一辆自行车去学骑,
男生们见了,呼啦一下子来了十几个,
不知怎的这车竟成了男生们杂技表演的道具;

车上有骑的、坐的、抱的扛的四五个人,
车后还跟了一大群男生在奔跑,
他们高声说笑着,
兴奋得在晒场上来回转圈呼啸而行。

硬生生、把这辆自行车折腾得散了架,
男生们知道闯祸了,个个呆若木鸡,
这缘由在我,不该学骑车,
无论如何,我得向农民师傅负荆请罪。 

真的,我没想到,师傅不仅没有责难我,
还让我跟男生们说没事的,这车本来就是旧的不足惜,千万不要赔,
老师若问这事,她会说的。
就这样,一件看似复杂的事一下子变得简单了。

学农的意义,
不仅仅是让我们下乡学干农事,
重要的是,让我们感知体会学习
敬重新中国农民宽容待人、厚德载物的精气神。

河畔见底,
绿水倒映我与老农师傅50年前的倩影;
看那脚穿的自纳布鞋,
胸前甩着乌黑油亮的长辫。

曦阳下,
姐妹样的学农师徒,
告别留念的眸中之芒,
整整聚焦穿越了半个世纪 。

看那清清的一湾小河边,
小小的一块青石板上,
沐风疏影中的盈盈笑意,
梦幻般潋滟的碧水波光。

诗与远方,
就在这城乡结合的吟咏中长谋发展;
美好生活,
就在这希望的田野上生生不息!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投诉举报

赞赏记录:

投诉举报

举报原因(必填):
侵权抄袭 违法违禁 色情低俗 血腥暴力 赌博诈骗 广告营销 人身攻击 其他不良信息
请详细阐明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