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音频,听今日好诗
我认识它的白色、黄色、红色、黑色
你们叫它封面,我叫它封底
我认识它上面的绒毛、皱纹、雀斑
那不是写坏的笔画
那是不需翻译的,欲说还休的标点
我认识它构造中的山川、矿脉和沙漠
它们有昨日的天然之美
亦有今日的刀削之丑
当我闭眼,假装不认识自己
只和一面镜子为敌
只为打碎,那深处尖叫的玻璃之心
点评
自从尼采说“上帝死了”,人的世俗意味方才得以重视,此岸和彼岸的世界都在此在的凝视中得以重生,人的主体性得以体认,在诗与思的思辨关系中,也就有了自我意识。这其中,“镜像”是人们常说的认知方式,以镜子的忠实映照,在视觉的二元世界里打量、审视被“复印”“复制”的自己,真实而又虚幻,客观而又虚拟。这首诗当属对“镜像”理论演绎得较好的诗篇。“我认识它的白色、黄色、红色、黑色/你们叫它封面,我叫它封底”,外人看热闹,看到封面的虚像,局中人才知深浅,故而有封底的感慨。于是“绒毛、皱纹、雀斑”等生理上的所谓瑕疵,也就成了“不需翻译的,欲说还休的标点”,绒毛是发肤之一,受之父母,感恩戴德,皱纹和雀斑则来自时光的积淀,是饱经沧桑的见证,亦是甘苦自知的况味,所谓春江水暖,只能是欲说还休了。一般来说,自我的反思源自对历史影像和现在状态的认知,然后才有未来的畅想,“我认识它构造中的山川、矿脉和沙漠”,这是对之前绒毛、皱纹和雀斑的另一种回应和反复,只是更近一层,从生理上的细节过渡到了更为宽广的经验之域,或者是“昨日的天然之美”的长叹,亦或者是“今日的刀削之丑”的尖锐,都是在反思之途的节点上让灵魂清醒,多是对自我不敢直视的陌生,故而在诗篇的最后,“当我闭眼,假装不认识自己”,然后才能在臆想中去打碎那个制造“镜像”的镜子,才有重整“旧山河”的可能,让一颗不忍自我现实之窘迫的玻璃之心得以告慰。充溢想象力的机巧与简洁,在语词简约而意蕴丰沛的语言框架中,实现思辨性认知的“肉身化”呈现,是这首诗的成功之处。
✦特邀点评:陈爱中
“每日好诗”点评专家名录
安琪 北乔 陈先发 陈卫 陈爱中 车前子 曹宇翔 程继龙 段维 杜鹏 耿占春 冯雷 顾北 顾建平 高昌 洪烛 霍俊明 韩倚云 何冰凌 简明 蒋浩 蒋登科 江合友 贾鉴 贾清彬 雷武铃 冷霜 李少君 李建春 李海鹏 李犁 刘向东 刘波 李云 李之平 梁晓明 卢辉 罗振亚 马知遥 马骁 莫真宝 南鸥 钱文亮 任毅 荣光启 树才 师力斌 沈苇 沈健 沙克 谭五昌 唐翰存 田原 唐诗 吴投文 汪剑钊 王久辛 王士强 王海亮 西渡 向以鲜 夏吟 杨碧薇 杨克 杨墅 杨四平 杨庆祥 杨献平 杨逸明 余怒 叶舟 朱必松 臧棣 张德明 张定浩 张清华 张光昕 张金英 周伟驰 周瓒 周燕婷等。
(以姓名拼音为序,排名不分先后)
▼点击查看
温馨提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