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大别山——听大别山区对山歌纪实

作者: 2021年08月04日15:22 浏览:181 收藏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题记:
1979年仲春,笔者在河南省总工会主编《工人创作》杂志期间,曾约同诗人王怀让赴大别山采风,在皖豫交界的信阳地区固始、商城、新县山区采撷五句头民歌,有幸现场感受了对山歌的动人场景,返郑后创作五句头民歌一组追记,后稿件被一家杂志社丢失。时隔44年后,因搬家整理书稿,原稿失而复得。再次呈献给读者......
重返大别山
——听大别山区对山歌纪实

王守安

题记:1979年仲春,笔者在河南省总工会主编《工人创作》杂志期间,曾约同诗人王怀让赴大别山采风,在皖豫交界的信阳地区固始、商城、新县山区采撷五句头民歌,有幸现场感受了对山歌的动人场景,返郑后创作五句头民歌一组追记,后稿件被一家杂志社丢失。时隔44年后,因搬家整理书稿,原稿失而复得。再次呈献给读者......

1.歌头:重返大别山

当年初登大别山,
弹指岁月十三年(注1)。
而今采风寻故地,
山水起伏歌不断。
声声入耳醉心田。

2.寻  歌

早知深山藏好歌,
村村寨寨装簸箩。
寻歌需待春秋天,
男女老少上山坡。
对歌不误干农活。

3.对山歌之一

两架大山一条壑,
隔着空谷对山歌。
早晨对到日当午,
傍黑对到三星落。
唱罢歌尾再回窝。

4.对山歌之二

山歌常由男人起,
嗓高音亮穿谷底。
传到对面山头上,
逗引媳妇大闺女。
有人搭腔就有戏!

5.对山歌之三

起腔男歌“挣颈红”(注2),
指点脖嗓颤声隆。
对唱女音“过山青”(注3),
手卷喇叭百灵鳴。
转调拖长皆真功。


6.对山歌之四

南山坡上梯田美,
北山岗上茶园翠。
对歌不误耕作忙,
一日两晌不觉累。
歌声伴着笑语飞。

7.对山歌之五

往昔对歌情歌长,
哥撩妹子女逗郎。
而今对歌创新意,
科学领先种茶粮。
比比谁的本领强。

8.对山歌之六
 
这日对歌见新奇,
一男一女俩书记。
最终男方败下阵,
愿拜师傅学技艺。
甘为集体舍脸皮。

9.对山歌之七

山歌唱响五句头,
随口辙出韵在喉。
荡气回肠天籁音,
声绕山梁曲不走。
最美尾句压大轴。

10.对山歌之八

歌王挑战女歌仙,
败下阵来心不甘。
本村兄弟轮番上,
奈何词穷不会编。
约定再赛八月天。

11.听歌归来(歌尾)

听歌三日返山庄,
温泉祛劳神气爽。
固始炖鸡毛尖茶,
醉了诗人王怀让。
也唱五句表心肠。

注1:第一次登临大别山是1966年11月,作者学生时代赴大别山学农。此次重返为1979年4月。
注2:“挣颈红”,是大别山民歌对唱时最高亢的一种男声,因歌者常常会在演唱时憋得脸脖通红而得名。演唱者会应用一种用指尖点击喉结以发出颤音的技巧。
注3:“过山青”,是大别山民歌对唱时最高调的一种女声,因歌者常常会在演唱时,用双手掌卷成喇叭状,根据音调需要调整手掌收合的直径大小,使女歌手的歌声更嘹亮、更清脆、更具穿透力。形容能穿越大山丛林,故得名“过山青”。

注释:
注1:第一次登临大别山是1966年11月,作者学生时代赴大别山学农。此次重返为1979年4月。 注2:“挣颈红”,是大别山民歌对唱时最高亢的一种男声,因歌者常常会在演唱时憋得脸脖通红而得名。演唱者会应用一种用指尖点击喉结以发出颤音的技巧。 注3:“过山青”,是大别山民歌对唱时最高调的一种女声,因歌者常常会在演唱时,用双手掌卷成喇叭状,根据音调需要调整手掌收合的直径大小,使女歌手的歌声更嘹亮、更清脆、更具穿透力。形容能穿越大山丛林,故得名“过山青”。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投诉举报

赞赏记录:

投诉举报

举报原因(必填):
侵权抄袭 违法违禁 色情低俗 血腥暴力 赌博诈骗 广告营销 人身攻击 其他不良信息
请详细阐明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