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陕苏区人物
(组诗) 向求纬
李先念
一碗水
其实不止一碗
位于一方山石上
脸盆大小
冬暖夏凉
不溢不干
一位红军将领
轻轻地掬起一捧
尝尝 尝尝
他转身问问老乡
这石头上浸出的水还是叫泉水吧
这八台山上的泉水
怎么这样清 这样甜
他双手扠腰
端详着周遭的山势
这儿好风景啊
空气真好
又有这股永不干涸的水
等仗打完了
建个疗养院怎么样
红军喝了又喝
舀了又舀
一碗水永远是一碗哪
滋润着百十号人驻扎了半年
后来灰军(注1)来了
想登八台山原本等得口干哩
见了这水
“前七后八拥上前
嘴巴还没杵得拢
一碗清水全不见
渴得龟儿冒青烟”(民谣)
苍天无眼 神泉有眼
干人(注2)说全靠李政委扠一扠腰呢
灰兵不是遭枪子儿打死
多半是自个儿渴死了
注1:灰军,苏区对国民党部队的称呼。
注2:干人,即穷人。
徐向前
不知是爹妈取的
还是自己取的
这名字好啊
纵是弹火纷飞
也不慌不忙朝前走去
一双脚
(当然后面跟着许多双脚)
踩着岁月
丈量着川陕苏区的距离
在一个叫做“城口”的地方
停下来
就这儿了
第一个成建制的苏维埃政权
就设在这里吧
背靠着川东
面朝着陕南
肯定可以遍地开花的地方
不过县委要设在大竹河
这崇山峻岭本适宜遥控指挥呢
这一下灰军搞不懂了
头在川北
身在川东
红军趴拉着身躯占得好宽
这三十三军姓徐的玩的什么把戏
季节慢慢向前走去
大巴山遍地开花的时候
处处收割了苏维埃政权
后来谈起这一片疆域
徐总指挥是这么说的
川陕苏维埃根据地“东起城口……”
王维舟
家在宣汉
家在清溪
苏维埃小学的墙壁上
至今 留有脚迹
清溪缺盐
(也即是缺碘)
大脖子吊在小脖子上
革命
负重行走该有多难
王军长回村的时候
干人认不出他了
(以为是灰军又来了)
扶老携幼躲进深山
这家唯独忘了带走
用笋壳包在屋梁上的盐巴
红军的日子也过得清淡
也需要一撮金贵的盐呀
王维舟抿抿嘴唇
吩咐千万别动那盐巴
将三块银元 嵌进
老乡包盐的红帕里
胜利的日子
红军将盐巴 大米和政权
统统包着还给干人
乡亲们也将三块银元
原封不动地还到王维舟手上
王维舟说 这笔财富
此生受用足矣
许世友
听说过那座花萼山
便听说过万源保卫战
也真是迫于无奈啊
(谁让当时脚踏两省呢)
再退 就退过了陕西
再情急 也不能
让土匪杀上川陕界梁
据说土匪全是“神兵”
刀砍不进 斧劈不伤
胸前一圈桃符
徒手 顶多一把砍刀
许世友习惯左右开弓
这会儿像是没事人一样
左手扠在腰间
右手提一把盒子枪
眯缝着眼睛
挺潇洒地吹一吹枪口
走哇
去会会这伙子神兵吧
个老子的
我也想刀枪不入哩
我还想长生不老呢
这一吹吹开了一锅粥
“神兵”们挺听话地接纳枪子
花萼山打破了一个神话
后来 每逢花萼累累的日子
万源便记起一个
吹一口仙气
破了“神兵”的人
魏传统
红花寺没有庙
红花寺是一座山
阴坡阳坡 两军对垒
这仗打得有些日子了
有个两道浓眉的汉子
头戴红五星的兵
腰上也配着枪
可他的本领却在嘴上
长期在本营敌营走来走去
这阵子
他又走拢了土匪的战壕
枪子儿这会儿长了眼睛
不打两边攛掇的人
枪子儿这会儿干脆哑火了
是呀
这仗打下去有什么搞头呢
有些说活了
有些说动了
有些说通了
本来嘛 都是农家子弟
革命的人和卖命的人
本可以待在一起
本可以在一起抽烟拉家常
扔过去一包一包“清油”(注)
土匪早已乐不可支
稀里哗啦
扔过来压满子弹的弹夹
打仗的前沿
谁想到还能够做生意
“清油换子弹”写进了军史
姓魏的敌工干事没有写进
我军政治思想工作的传统
却一代一代
流传至今
注:清油,指鸦片。
王波
空壳洞不空
借岩鹰之窝筑巢
囤几百号人绰绰有余
岩鹰飞不上来了
野羊爬不上来了
你红军没长翅膀
谅你能飞渡?
王团长生就一双鹰眼
三十三军297团不知掏过多少“鸟窝”
空壳洞旁边那一条草径
遮着掩着探过去
像不像一根绞索
围了十几天
茶也凉了
撤了 撤了
没事了
看来红军也是人
也有熬不住的时候呢
土匪早憋不住烟瘾
哨兵也眯缝着眼睛发睏
抢来的粮食也不多了
派几个人下山
试试动静
不用试了
红军团长料事如神
半夜从峭壁上吊下神兵
潜伏于草径之中
拿过来吧 几个毛贼
老老实实带我们进洞
洞里的干人也发一声喊
挣脱捆绑摁住土匪
红军哪
早盼着你们进洞了
土匪早已是一张空壳
蹬打不到几天了
王团长热泪盈眶
立于洞口倾诉衷肠
乡亲们你们才是神
我们是兵
这才有从天而降的本领呀
陈良魁
背上大刀是赤卫队员
背上背夹还是背二哥
老实巴交的模样
谁料到他却威振川陕
一份请帖发来
1960年全国民兵代表会议
6000多人哪
毛主席家里请了5位客人
眼睛没地方看
手脚没地方放
一辈子第一次出巴山
到了明晃晃的京城
到了亮堂堂的毛主席家
可惜他不识字
他说不来啥叫“殊荣”
一本笔记本
一件军大衣
一把钢枪
100发子弹
回到家里的时候
他仍旧砍他的柴
挖他的地
背他的力
那次公社开会
必须自带午餐
他找生产队借了一小坨包谷
几十里路紧赶慢赶
还是迟到了
会没开上 饭没吃成
就这样他还像是没事一样
毫不声张 毫不计较
默默做他自己的事情
祖辈就这样过来了
巴山农民
年年不饿肚皮就好
他去世的年头
刚巧请客的主人也过了世
他说毛主席那人好啊
他请了我的客
我这辈子还不上他的情了
(组诗) 向求纬
李先念
一碗水
其实不止一碗
位于一方山石上
脸盆大小
冬暖夏凉
不溢不干
一位红军将领
轻轻地掬起一捧
尝尝 尝尝
他转身问问老乡
这石头上浸出的水还是叫泉水吧
这八台山上的泉水
怎么这样清 这样甜
他双手扠腰
端详着周遭的山势
这儿好风景啊
空气真好
又有这股永不干涸的水
等仗打完了
建个疗养院怎么样
红军喝了又喝
舀了又舀
一碗水永远是一碗哪
滋润着百十号人驻扎了半年
后来灰军(注1)来了
想登八台山原本等得口干哩
见了这水
“前七后八拥上前
嘴巴还没杵得拢
一碗清水全不见
渴得龟儿冒青烟”(民谣)
苍天无眼 神泉有眼
干人(注2)说全靠李政委扠一扠腰呢
灰兵不是遭枪子儿打死
多半是自个儿渴死了
注1:灰军,苏区对国民党部队的称呼。
注2:干人,即穷人。
徐向前
不知是爹妈取的
还是自己取的
这名字好啊
纵是弹火纷飞
也不慌不忙朝前走去
一双脚
(当然后面跟着许多双脚)
踩着岁月
丈量着川陕苏区的距离
在一个叫做“城口”的地方
停下来
就这儿了
第一个成建制的苏维埃政权
就设在这里吧
背靠着川东
面朝着陕南
肯定可以遍地开花的地方
不过县委要设在大竹河
这崇山峻岭本适宜遥控指挥呢
这一下灰军搞不懂了
头在川北
身在川东
红军趴拉着身躯占得好宽
这三十三军姓徐的玩的什么把戏
季节慢慢向前走去
大巴山遍地开花的时候
处处收割了苏维埃政权
后来谈起这一片疆域
徐总指挥是这么说的
川陕苏维埃根据地“东起城口……”
王维舟
家在宣汉
家在清溪
苏维埃小学的墙壁上
至今 留有脚迹
清溪缺盐
(也即是缺碘)
大脖子吊在小脖子上
革命
负重行走该有多难
王军长回村的时候
干人认不出他了
(以为是灰军又来了)
扶老携幼躲进深山
这家唯独忘了带走
用笋壳包在屋梁上的盐巴
红军的日子也过得清淡
也需要一撮金贵的盐呀
王维舟抿抿嘴唇
吩咐千万别动那盐巴
将三块银元 嵌进
老乡包盐的红帕里
胜利的日子
红军将盐巴 大米和政权
统统包着还给干人
乡亲们也将三块银元
原封不动地还到王维舟手上
王维舟说 这笔财富
此生受用足矣
许世友
听说过那座花萼山
便听说过万源保卫战
也真是迫于无奈啊
(谁让当时脚踏两省呢)
再退 就退过了陕西
再情急 也不能
让土匪杀上川陕界梁
据说土匪全是“神兵”
刀砍不进 斧劈不伤
胸前一圈桃符
徒手 顶多一把砍刀
许世友习惯左右开弓
这会儿像是没事人一样
左手扠在腰间
右手提一把盒子枪
眯缝着眼睛
挺潇洒地吹一吹枪口
走哇
去会会这伙子神兵吧
个老子的
我也想刀枪不入哩
我还想长生不老呢
这一吹吹开了一锅粥
“神兵”们挺听话地接纳枪子
花萼山打破了一个神话
后来 每逢花萼累累的日子
万源便记起一个
吹一口仙气
破了“神兵”的人
魏传统
红花寺没有庙
红花寺是一座山
阴坡阳坡 两军对垒
这仗打得有些日子了
有个两道浓眉的汉子
头戴红五星的兵
腰上也配着枪
可他的本领却在嘴上
长期在本营敌营走来走去
这阵子
他又走拢了土匪的战壕
枪子儿这会儿长了眼睛
不打两边攛掇的人
枪子儿这会儿干脆哑火了
是呀
这仗打下去有什么搞头呢
有些说活了
有些说动了
有些说通了
本来嘛 都是农家子弟
革命的人和卖命的人
本可以待在一起
本可以在一起抽烟拉家常
扔过去一包一包“清油”(注)
土匪早已乐不可支
稀里哗啦
扔过来压满子弹的弹夹
打仗的前沿
谁想到还能够做生意
“清油换子弹”写进了军史
姓魏的敌工干事没有写进
我军政治思想工作的传统
却一代一代
流传至今
注:清油,指鸦片。
王波
空壳洞不空
借岩鹰之窝筑巢
囤几百号人绰绰有余
岩鹰飞不上来了
野羊爬不上来了
你红军没长翅膀
谅你能飞渡?
王团长生就一双鹰眼
三十三军297团不知掏过多少“鸟窝”
空壳洞旁边那一条草径
遮着掩着探过去
像不像一根绞索
围了十几天
茶也凉了
撤了 撤了
没事了
看来红军也是人
也有熬不住的时候呢
土匪早憋不住烟瘾
哨兵也眯缝着眼睛发睏
抢来的粮食也不多了
派几个人下山
试试动静
不用试了
红军团长料事如神
半夜从峭壁上吊下神兵
潜伏于草径之中
拿过来吧 几个毛贼
老老实实带我们进洞
洞里的干人也发一声喊
挣脱捆绑摁住土匪
红军哪
早盼着你们进洞了
土匪早已是一张空壳
蹬打不到几天了
王团长热泪盈眶
立于洞口倾诉衷肠
乡亲们你们才是神
我们是兵
这才有从天而降的本领呀
陈良魁
背上大刀是赤卫队员
背上背夹还是背二哥
老实巴交的模样
谁料到他却威振川陕
一份请帖发来
1960年全国民兵代表会议
6000多人哪
毛主席家里请了5位客人
眼睛没地方看
手脚没地方放
一辈子第一次出巴山
到了明晃晃的京城
到了亮堂堂的毛主席家
可惜他不识字
他说不来啥叫“殊荣”
一本笔记本
一件军大衣
一把钢枪
100发子弹
回到家里的时候
他仍旧砍他的柴
挖他的地
背他的力
那次公社开会
必须自带午餐
他找生产队借了一小坨包谷
几十里路紧赶慢赶
还是迟到了
会没开上 饭没吃成
就这样他还像是没事一样
毫不声张 毫不计较
默默做他自己的事情
祖辈就这样过来了
巴山农民
年年不饿肚皮就好
他去世的年头
刚巧请客的主人也过了世
他说毛主席那人好啊
他请了我的客
我这辈子还不上他的情了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