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刘太史游狮山——石林地方志里的那些诗(6)
作者:徐俊坤 2021年05月25日 14:03
293 收藏
同刘太史游狮山
张皋谟
四十功名志未雄,婆娑烟雨一心空。
伏波事业虽无外,司马文章只此中。
载酒问奇谁自得?随山刊石几人通?
会稽禹穴长千古,毕竟风流太史公。
张皋谟是顺治朝石林地区的一任州官。他同金廷献知州一样,也是一位富有作为的知州。康熙《路南州志》载:“张皋谟,湖广武昌人(今湖北省鄂州市人),由贡元。捐俸数百金,米数百石,随劝庠生乐输(征税)。重修文庙,焕然一新。且宽荒税,省民徭,民甚德之。升曲靖同知”。这首《同刘太史游狮山》算是有史可查、成诗较早的狮山吟诵诗。
我们话入诗题。首先,我们要搞清楚诗题中所说的刘太史是谁?太史,在古代大至是记录历史的官职。在清代,修史之事归于翰林院。那么,在顺治朝(1644年—1659年)有哪位或哪些刘姓的翰林学士呢?我推断应该是刘肇国。刘肇国,字阮仙,潜江人。他是明末清初的翰林学士。根据康熙《潜江县志》记载,他曾在国史院担任过掌院学士,著有《茭湄诗集》。潜江也在今天的湖北省,张皋谟与刘肇国是老乡。我认为,诗中的“刘太史”,应是刘肇国。这里考证不清,论述不详的地方还请见谅,文章与诗评为主,鄙人又缺乏学识、时间,还缺乏资料,我的推论全当是一个药引子,还望能够抛砖引玉。
诗题里所说狮山,应是今石林县境内的狮子山,农历三月三日上巳节,有邑民登狮山习俗,至今不衰。狮子山也是古路南八景“狮岭晴岚”所在出。山后石壁有明代哲学家罗汝芳所题“云岩”二字。罗汝芳曾担任云南道按察副使。刘太史很可能就是随张知州一起上山再寻当年遗踪。这首诗便创作了下来。
首联直抒胸臆,言语中虽透露出壮志未酬的感慨,却有着另一种豁然开朗的胸襟,淡泊宁静的境界。两句的大致意思是:四十年来,还未建立一番宏伟的功业名声,烟雾弥漫的细雨中,功名利禄竟以成空。
颔联、颈联皆用典,借古抒怀,让人寻味于言外。颔联中的“伏波”,最著名的“伏波将军”是东汉开国功臣马援。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典故就出自马援将军。司马文章,即是司马相如的文章。为什么会提到司马相如呢?我想作者结合了司马相如的平生事迹。司马相如曾担任郎官数年,在巴、蜀等地,为当时的西南夷边疆地区做出了贡献。如果这样一来,诗句的意思就比较好懂了,这两句就寄托着作者对刘太史考察后上朝言事,为边疆地区多做实事的希望。诗句大致意思是:现在没有战乱需要平息,您应像出使西南的司马相如一样大展经纶。
颈联中“载酒问奇”,事记“载酒问奇字”,说的是汉代杨雄的故事,杨雄对文字学颇有研究,有人就专门拉着酒向他求教、学习文字。载酒问字可以指一个人很有学问,常有人登门求教,也可以指一个人拜师求学,勤学好问。该句为适应平仄而将“载酒问字”改为“载酒问奇”。“随山刊石”,第一种解释:联系尾联会稽禹穴,这里“刊石”就可能指秦始皇上会稽山,祭祀大禹,立石刊颂之事。第二种解释:“刊石”,可能指明代罗汝芳在狮山题“云崖”二字。第三种解释:结合尾联,会稽大禹陵有窆石,石上刻字已难以考证。第三种解释比较合理。结合诗的语境,再结合尾联,颈联大致意思是说:“勤学好问,这些古字的含义谁能够心领神会?刊刻在石头上的字难以考证,有多少人能通晓?”
尾联借事议论,“太史公”一语双关,即指了当年的太史公司马迁,又指了这位与作者同游狮山的刘太史。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司马迁上会稽,探禹穴。所谓“禹穴”,也就是埋葬大禹的地方。尾联意思就是:会稽禹穴留存千古,毕竟有功绩和文采的是太史公。
本诗用典较多,有点“山谷体”擅用典故的味道。本诗为“狮岭晴岚”添了绚烂的一笔。这首诗告诉我们,这位刘太史公曾到过今天的石林地方。张知州与刘太史一道登山游览,张知州写下本诗,也算是“开狮山吟诵之端”。本诗中张州官虽言自己壮志未酬,但从诗中能感受到的豁达,除去婆娑烟雨外,无写景而多议论,更多的笔触在刘太史,笔者自认为诗中寄托作者对刘太史公考察回京后多为边疆做贡献的深意。
自赋《鹧鸪天•狮岭晴岚》一首:
翠岭藏狮秀画屏,玉墀古刹向阳亭。
松涛碧草昔仙走,竹韵青苔过客停。
登台注,嶂千萦,楼群铁路配城晴。
怪石烟谷听风雨,朝旭当今分外明。
本篇中的叙述还存有许多问题,鄙人才疏学浅,诗评还缺乏资料支撑,我的推论还望能够抛砖引玉,望有识之士能提出宝贵意见与指点!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