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读懂新诗?

作者:罗振亚   2021年05月24日 09:47  半岛官网    1263    收藏

读不懂新诗,是常遇到的现象。从新诗诞生的那一刻起,人们对新诗的不同解读就从未停止。特别是一些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至今闪耀着光芒,一直是常读常新、见仁见智。

罗振亚,南开大学穆旦新诗研究中心主任,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关于“怎样读懂新诗”,罗振亚做客山东大学文学院“新杏坛”学术讲座,并作了精彩阐述:


新诗不好懂——“连解释大家都难读懂”


很多人认为,新诗是用白话文写的,说的是现代汉语,因此,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不会存在文化障碍。但我认为这是对新诗的一种“偏见”,新诗其实并不好懂,有的诗人的作品甚至被学者形容为“无一首可解”。20世纪20年代的著名诗人李金发,被称为“诗怪”,正是因为诗的怪异品格而被世人公认。关于他诗的“难懂”,朱自清曾称之为“散落的珍珠”——“讲究用比喻……但不将那些比喻放在明白的间架里……没有寻常的章法,一部分一部分可以懂,合起来却没有意思……仿佛大大小小红红绿绿一串珠子,他却藏起那串儿,你得自己穿着瞧。”

时至今日,很多人都很难找到李金发诗中藏起的“那串儿”。如《弃妇》一诗,有学者认为,即便评论家甚至是名家已经讲过,但总使人觉得有些“串儿”仍是断了的。

同样“难懂”的还有20世纪30年代的卞之琳,有人笑称“连解释大家都难读懂”。像《鱼化石》:

我要有你的怀抱的形状,

我往往溶于水的线条。

你真象镜子一样的爱我呢,

你我都远了乃有了鱼化石。

这是一首爱情诗,但意象独特,结构跳跃,只有结合创作背景和创作者的评价等多重因素,才能大概探索出这首诗所表达的多层内涵。

不过,最“难懂”的诗人当属废名。看看这首题为《海》的诗:

我立在池岸

望那一朵好花

亭亭玉立

出水妙善,

“我将永不爱海了。”

荷花微笑道:

“善男子,

花将长在你的海里。”

诗中使用了大量的佛家意象词汇,比如“池”“妙善”“善男子”等,叙述形式也类似禅宗“公案”文本形式,除了铺陈佛理禅意,重点叙述的还是诗人对佛理禅意的领悟过程。朱光潜也评价废名的诗“有禅家与道人的风味”,认为只有领悟了禅宗背景,才能对废名的诗理解一二,恰恰最难懂的便是这深玄的背景。此外,20世纪40年代的穆旦、50年代的洛夫以及朦胧诗中的北岛等诗人,他们的诗虽然经典,但也并非好懂。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置身于现代文化之中,但依旧很难读懂这些新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同样的道理。所以,新诗难懂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社会分工网络的定位化,使每一个个体的视野、体验都存在着相对的局限性;二是新诗语言和日常口语也不是等同的,其非常态和张扬能指的审美品性很难把握;三是民族、时代以及人类个体的文化、审美思维的差异性,决定了读者各自的文化背景、观念也不容易统一和沟通。


好的新诗靠意象说话——“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只是分行排列的散文


不可否认,文学创作一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今天人们再去谈论新诗作品谁是最好的,谁是最差的,的确很难定论。就像大河奔腾是一种美,小溪潺潺也是一种美,每一种美都有它存在的理由。我们绝对不能以这样一种美偏废另外一种美。但是,好的新诗有共同之美,那便是要靠意象说话,借助意象之间的组合与转换来完成诗意的传达,且意象本身具有原创、鲜活的特点。

但如果按照这个标准衡量,新诗史上的诗歌,并不都能符合。著名诗人臧克家流传于世的经典名篇有很多,像《三代》这首诗:

孩子

在土里洗澡;

爸爸

在土里流汗;

爷爷

在土里埋葬。

“洗澡、汗水、坟茔”,作者选取入诗的这些都是我们从小所熟知的、最质朴的意象,单独来看并没有特别突出之处。但如果将这些意象作为整体来看,它的妙处便一目了然——仅凭短短的21字,就写出了中国农民从生到死与土地永远都无法割舍的精神联系,折射出旧中国世世代代农民的生活和命运。如此朴素、本色的文字,因为意象的提炼使其回味无穷,韵味深沉。与此截然不同的是名篇《有的人》(节选):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虽然这首诗表达的观点一针见血,单单从诗歌写作的角度来说,它并不是一首成功的诗歌——缺乏意象甚至连形象都难以达到,只能是分行排列的散文。在写法上,《三代》和《有的人》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

意象作为诗的灵魂与生命符号,是一种富于暗示力的情感符号,也是富于诱发力的期待结构。诗人常以想象的方式将特定的情智通过比喻性、象征性的意象暗示给读者。就如鲁迅的《孤独者》、舒婷的《致橡树》、郑愁予的《错误》、曾卓的《悬崖边的树》等诗篇在今天依旧有其独特的魅力,主要在于诗人能将创作灵感与对生命的体验、人生的经验都凝聚于意象之中。

其实新诗意象的新品质有两个,其一是常寻求与象征的联系,铸成主题的多义性与多重性,表现出一定的朦胧美。如戴望舒的《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戴望舒深受晚唐古代诗词和西方象征主义诗词的影响,这里的意象都具有象征性,既是自身又有自身以外的很多含义。比如诗中的“我”不仅仅是诗人自己,还有和他一样对现实不满又无可奈何,对希望有追求又不可得的一类知识分子。这里的“雨巷”没有阳光和欢乐,幽暗潮湿,更是当时黑暗中国的现实写照。其二是喜欢进行非常规的意象组合。新诗意象为了传达高深的思想和复杂的情感,常借助意象之间的非常规组合与突兀的转换,表现出陌生化和模糊化的特点。又如穆旦的《春》: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

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

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蛊惑着的

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

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

你们被点燃,卷曲又卷曲,却无处归依。

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

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中国描写“春”的诗句有很多,但是穆旦写“春”,再也不是“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样一种合乎常情的形容。他的《春》全篇没有一个“春”字,却处处春意盎然。也就是说,他已经将传统文化积淀的东西,彻底“抖”掉了,走了一条非常奇绝的现代想象路线。


自由化语言——“诗有时候不讲语法”


关于诗歌的定义,古今中外有400多种解释,苏联批评家维谢洛夫斯基对诗歌的理解只有五个字:“把语言分析”。新诗诞生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传统语言发生危机,没办法指称象征的含义,一场颠覆传统的语言革命顺势而起。

新诗是一种突破常规语言的艺术,语言的潜能被诗人无限发掘,熟悉的语言给人以陌生的感觉。所以诗有时候不讲语法,如果我们用现在的标准去衡量,有些就是病句。比如冯至的这一首《蛇》:

我的寂寞是一条蛇,

静静地没有言语。

你万一梦到它时,

千万啊,不要悚惧!

它是我忠诚的侣伴,

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

它想那茂密的草原——

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它月影一般轻轻地,

从你那儿轻轻走过;

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

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蛇,长信细细,躯体蠕动,阴郁冰冷,这一充满恐怖感的意象在冯至笔下却显得温情浅浅。年少爱恋的苦闷,小心翼翼地试探……所有的情思揉进了“蛇”里。丑与美应该是壁垒分明的吗?至少在诗里,并非如此。

如果回到文学的本体,你会发现所谓的陌生感,无非来自修辞的巧思。“咀嚼着太阳的香味”“苍白的钟声”……感官的流通交织,生发出别样的语言况味。

当然,也有另外一种语言向度,陌生感之外,是返璞归真的路数。许多诗人力求挣脱修饰性的枷锁,还语言纯净的本色,浓艳之极归于平淡。

1944年,戴望舒在萧红墓前凭吊时口占: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语言极简,极真,一字一句缓缓道来,情感却不减分毫。似乎可以想见当时情形,在烽火连天的香港,诗人长途跋涉六个小时,只为放一束红山茶,一长一短一轻一重,路荒道远,足见情义之深。而后,墓内与墓外,一场生与死对话沉默地展开,“长夜漫漫何时旦”,时代什么时候才能迎来黎明,墓中的萧红给了他答案。短短四句,道出了无限意蕴。与文言相比,白话在意涵的丰富度上似乎有着天然的缺陷,然而,戴望舒的这首诗却给了我们另一种启示。

有研究诗歌的学者认为,情感和思辨是水火难容的两套思维,但我认为,诗的起点恰是哲学的终点,最深沉的哲学和最扣人心弦的诗都挤在哲学与诗的交界点上。

诗人不仅是驾驭文字的高手,也是极具智慧的思想家。卞之琳那首最出名的《断章》,就是最好的例证: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四句诗,却道出了三层意思。最浅表的一层有关于爱情,站在桥上的人成了别人眼里的风景,甚至进入了别人的梦乡,爱情的美妙不过如此;再读一遍,越发觉得诗歌渗出了悲哀的汁液,人生的本我只是人生他我的装饰,想来便觉甚是悲哀;再读,便有了哲学的意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人是主体,风景是客体,“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这下主体又成了他人眼中的客体,感性与智性的交融里生发出了哲学命题——主客体之间的相对性。

如果脱离诗歌这个命题,甚至可以说,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的最高层是哲理,它在生活、情感的律动中总是流贯着智慧的节奏,意蕴无法穷尽。


开阔眼界——钱钟书回信只有“打通”


诗人林林总总,作品也是千差万别,所以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新诗解读方法,阐释不同流派或不同诗人的诗歌决不能使用同一把尺子。解读雷抒雁,用现代主义理论很别扭,解读北岛,用现实主义理论恐怕也行不通。这就要求我们既要针对具体对象,采用相应的解读策略;更要广泛而多向度地拓展研究方法和思路,贴近文本实质。

这里我主要讲三种方法,第一个就是引进比较法。厦门大学原来有一个学者叫郑朝宗,是一个研究钱钟书的大家,他有一次写信问,进行文学研究有什么秘诀吗?钱老给他的回信就两个字:打通。什么意思?就是说不同的门类,不同的学科,要交叉、要打通,这样才能读出味道来,解读新诗也要引进这样一种打通的方法。这种打通既可以在中外之间进行,也可以在古今之间进行。

研究台湾的乡愁诗就可以用这种方法。台湾的乡愁是由人为鸿沟造就的,是特殊地理现实造就的,乡愁成了很多特定时期台湾人内心深处一道永远都无法愈合的伤口。在台湾,以乡愁为题目的诗不下百首。

同样是写乡愁,余光中会把个人的乡愁和祖国的大好河山、优秀文化联系在一起,他的乡愁诗里有一种文化自豪感;而另外一位台湾诗人荣子的《晚秋的乡愁》是写一个龙的传人的思乡,她的情感浓度和强度,不亚于当年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第二种方法,是整体阅读与细读的统一。现在总有人认为传统的批评方法已经过时了,但我觉得,研究新诗,知人论世的方法不能丢。比如,卞之琳的《第一盏灯》:

鸟吞小石子可以磨食品

兽畏火。人养火乃有文明

与太阳同起同睡的有福了

可是我赞美人间第一盏灯

卞之琳写诗喜欢做两种功夫,一个是水的淘洗,一个是火的冶炼,经过这种淘洗这种冶炼,去除事物的芜杂,对事物进行一种人生化的内在的抽象。他的诗歌常常寥寥数语,胜过千言万语,他用的办法就是压缩、间隔、跳跃,把诗意都压到一块,比如“友人带来了诗意和五点钟”。

知道了卞之琳的风格,这首诗就好解读了。鸟要吞小石子才能消化,但人不需要。野兽害怕火,但人发明了火,于是有了文明。有了火之后便有了时间观念,正是因为这一点,才赞美人间第一盏灯,赞美人世间一切发现和发明。

跟古诗相比,新诗有不可完全解读性,施蛰存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新诗既要求解,又要不求甚解”。

最后是创造性的误读。从严格的意义上说,任何文学作品都是半成品,就像维纳斯的断臂一样,失去了一种美,获得的却是无数种美。不同的观赏者会根据自己不同的想象、审美来进行填补。新诗也是如此,作品一旦完成,所有的权力都要交给读者,由读者进行审美再造,但必须承认,有的诗是没有这种再造空间的。比如徐志摩的《沙扬娜拉第十八首》: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恰似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这首诗不过是写日本女性在和亲人道别的那一瞬间,外在体态的窈窕之美和对别人祝福的心灵之美,除此之外再无其他。但有一些诗是有再造空间的,比如海子的《春天,十个海子》:

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

在光明的景色中

嘲笑这一野蛮而悲伤的海子

你这么长久地沉睡到底是为了什么?

春天,十个海子低低地怒吼

围着你和我跳舞、唱歌

扯乱你的黑头发,骑上你飞奔而去,尘土飞扬

你被劈开的疼痛在大地弥漫

在春天,野蛮而悲伤的海子

就剩这一个,最后一个

这是黑夜的儿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

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

那里的谷物高高堆起,遮住了窗子

它们一半用于一家六口人的嘴,吃和胃

一半用于农业,他们自己繁殖

大风从东吹到西,从北刮到南,无视黑夜和黎明

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

海子关于死后复活的浪漫奇想,死后幻象的越轨的创造,死亡感觉的大胆的虚拟,可以说是异想天开的神来之笔,也把内心的痛苦和盘托出。海子的充沛、奇幻、繁复和高远,弥补了中国浪漫主义诗歌想象力贫乏的现实。

这样一首诗,召唤我们读者的阅读和介入,去想象诗人的精神天地,去创造灵魂驰骋的空间。它的魅力就是诱发你产生一种特殊的心境。至于你悟得多、悟得少,悟得深、悟得浅,或者悟得对、悟得错都是无所谓的。只要你抓到了一种情绪,一种氛围,或者是一种思想,就算读懂了这首诗。

为什么这么说?新诗的一个魅力就是,它的美就在于隐藏自己和流露自己之间,在朦胧和清楚之间,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它有一种不可完全解读性,这是新诗所独自享有的本质和权力。

责任编辑:王傲霏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今晚9点 | 《诗刊》编辑面对面第2期:寻找理想读者
  2. “唱响新时代长江之歌”诗歌创作采风活动在湖北举行
  3. 歌唱今生及未来那无处不在的工业与诗意
  4. 每日好诗第44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49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7. 第445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8. 以诗为证
  9. 每日好诗第448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陆游邀请你来写诗!第三届桂冠诗歌奖启幕
  1. 新时代新工业诗歌呈现出应有的精神和气象
  2. 古都秋菊芳菲时 诗人兴会更无前
  3. 青春诚不悔,诗意耀中原——“青春回眸·青春诗会四十届庆典”系列活动侧记
  4. 每日好诗第448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48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6. 我与“青春诗会”的故事征集启事
  7. 陆游邀请你来写诗!第三届桂冠诗歌奖启幕
  8.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锚定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 不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9. 《诗刊》社青年理论学习小组赴河南开封开展调研实践活动
  10.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1.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2. 在秋的收获中聆听诗的声音丨《诗刊》2025年征订
  3.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4. 每日好诗第447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创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盛景
  6. 每日好诗第447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新时代新工业诗歌呈现出应有的精神和气象
  8. 每日好诗第446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9. 第四届骆宾王国际儿童诗歌大赛颁奖
  10.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在伟大改革实践中激荡文学澎湃力量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6.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