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红军的足迹(组诗)

作者: 2021年05月21日23:00 浏览:238 收藏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沿着红军的足迹(组诗)

 文/夏文成

细雨中的扎西


扎西多阴雨。扎西的阴雨养人
尤其养女人。街角
随便转出一个女人
都是风情万种的春天
当然,扎西的阴雨
也养革命。当年
疲惫不堪的中国工农红军
在此得到少顷喘息。那个高个子的湖南人
暂停浪漫主义的狂草
肩上压上了新的担子。扎西会议
一刀割掉了
左倾机会主义的尾巴
革命终于开始轻装上路。那时
在红军战士眼中
花房子的春天
就像扎西的美女,格外美丽


在扎西

春末夏初的扎西
比一九三五年二月的扎西
暖和多了。至少没有枪弹似的雨滴
一路追杀过来。八十六年后
与春风喜结良缘的狗毛雨
温柔得让人几乎感觉不到凉意
铺上新时代青石板的羊肠小道依然难行
陡峭处,人们得手脚并用
才能往前行进
路的曲折程度,应该很像
围剿与反围剿时期的中国革命
我一路想象着,当年肩上扛着
革命和辎重,心里压着石头
肚里空虚得只剩下喘息的红军
是如何完成“四渡赤水”
这一惊天杰作的。最准确的答案应该是
他们在一个叫遵义的地方
成功破茧,如烈火中的凤凰
在扎西这个弹丸之地获得了重生
乌蒙大地上的崇山峻岭
在伟人的眼中
不过是一些小小的泥丸被一踏而过
今天,我们轻装走在当年红军走过的路上
枪声已远,红旗就在前方
平坦处,还可以高唱一曲红歌
为自己打气。当年红军战士肩上的辎重
换成了由衷的崇敬和一路豪情


沿着红军的足迹

扎西多阴雨
一九三五年的早春二月
这种阴雨更甚,满地都是湿漉漉的哀愁
让人看不到天空。一支叫红军的队伍
带着满身伤痛和疲惫
来到了扎西,来到了庄子上
来到了花房子。生死存亡关头
他们继遵义会议之后
又在这里开了一个又一个会

经过一次次激烈的争论
终于扭转了中国革命不是偏左
就是偏右的航向
彻底割掉了左倾冒险主义
和右倾逃跑主义的尾巴
一渡赤水。二渡赤水。三渡赤水
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
血战腊子口,爬雪山,过草地……
我有限的想象力,远远跟不上
伟人大手笔的革命浪漫主义
以及红军队伍的行军速度

八十六年后,我们一行人也穿着红军服
来到了这个曾经叫扎西的地方
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
我们一路寻找,一路聆听
遮天蔽日的雾气,仿佛就是当年
激战的硝烟,至今仍未散去
松涛掠过头顶,如同当年的敌机
在疯狂扫射。每一天羊肠小道
似乎都有川南游击队战士英勇奔袭的身影……

沿着先烈们鲜血染红的足迹
我们寻找着,聆听着
在曹德钦烈士墓前
我们好像看到了一个江西汉子
满身伤病,至死不下火线的刚毅果敢
在威信烈士陵园
我们听到了殷禄才支队长
为了不让敌人活捉,用最后一颗子弹
结束自己的生命,为革命
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壮烈无畏
女红军李桂英,受尽严刑拷打
敌人最终只从她嘴里抠出了这样一句话——
“参加红军是为了求解放
让穷苦大众都能过上好日子!”

沿着红军光辉的足迹
我们的内心,一直在接受着先烈们
英雄事迹雨水的清洗
干净而敞亮。红军先烈们的形象
在我们心里群山一样巍峨
纪念碑一般高高矗立
先烈们牺牲时,大多只有二十几岁
有的甚至只有十几岁
他们备受战火摧残,视死如归
他们甘愿离别亲人,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
是因为他们心底
有一个朴素而坚定的信念支撑着——
活得像个人,有口饱饭吃


在烈士墓前

草木肃立,天空垂泪
我们向烈士默哀,敬献花圈
听解说员讲述烈士们生前壮举
那些花岗石此刻似乎也不再冰冷
它们比谁都了解烈士生平
当年,这些勇士们都是普通贫苦人
他们有的是卑贱的长工
有的是尘埃般的佃农
有的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放牛娃……
他们的共同点,都是被命运逼上了造反的道路
如今,他们永远的二十几岁
静静地躺在冰凉的墓穴里
不,有的只是衣冠安葬在这里
有的肢残体缺
有的身体在此处,头颅在异乡
曾经,我百思不得其解
刺刀扎进胸膛,血染疆场,不痛么
深山里被敌人四处围剿
提着脑袋闹革命,朝不保夕,不害怕么
牢房里,那些刑具里的惨叫
不让人撕心裂肺么?
这一个个疑问,今天在烈士墓前
似乎找到了答案——
也许,跪着任人凌迟
那才是世界上,最深重的痛


英雄殷禄才

如果与你同龄
也许我们可能会在
扎西崇山峻岭的某条山路上
猝然相遇,我们结为兄弟,生死战友
一起歼灭来犯之敌

你的神勇,老虎豹子都闻之丧胆
你如同扎在敌人眼里的钉子
刺进他们肉中的刺
让敌人寝食难安,急欲除之而后快

但你来如风,去如影
在川南和扎西的大山里
纵横驰骋,成为敌人醒不了的噩梦
十二年,打了两百多仗
每一仗你都能从枪林弹雨中顺利脱身
每一仗都有敌人成为你的枪下鬼

但最后一次,你被人告密
陷入敌人的包围圈
弹尽粮绝,扎西的茫茫大山
再也无法庇佑你
你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

没想到,八十多年后
以这种方式在此和你相见
你依然年轻,永远只有35岁
如今,你不用再担心会有丧心病狂的敌人
疯狂围剿和偷袭。你终于可以
安心地躺在故乡每一个如画的春天里
安静地看着你的父老乡亲
幸福着,你当年
想都不敢想的生活


 遵义1935

 鸡蛋碰石头,搬家式逃跑
加上机会主义的绊脚石
一路摔摔打打,让革命元气大伤
路线错了,革命的脚步
只会越走越迷茫;方向出问题
革命只会与理想南辕北辙
进入遵义,头重脚轻的红军
不得不在苦寒的年头岁尾
再次停下来,自己为自己实施手术
一番洗脑、换脑,剔除思想上的痈蛆
脱掉笨重的陈规陋习
用毛泽东思想的马灯
驱散黎明前的黑暗 
曾经蓬头垢面,苟延残喘的中国革命
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一度失灵的打狗棒,变换了执掌者
顿时威力十足,所向披靡
一九三五年一月的遵义,终于度过了
早春的寒冷,开始步入春天

 
长征

需要穿过无数枪林弹雨
越过重兵的围追堵截
经历多次反围剿,才能回到
公元一九三五年的冬天
那时,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临近
但是天气依然奇寒,冬夜的天空黑得
像一个无底的深渊
大地还在沉睡,万物都还在沉睡
一群衣衫褴褛的人
却必须摸黑远行。他们甚至
不知道知道要去哪里。路坎坷而漫长
前途未卜。前有堵截,后有追兵
眼前还有雪山、草地,翻不尽的万水千山
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饥饿
和疲惫的泥潭随时都会光顾的死亡
最要命的是左倾和机会主义的绊脚石
不时扭伤脚踝
使得这群“干人”的队伍行进异常艰难
每走一步,都得付出鲜血
甚至生命的代价
往前,有无法估计的血战和死亡
在等着他们;往后
是生不如死和无法把控的命运
红军不怕远征难
他们最怕的是,闭着眼睛瞎走
怕的是像一只
无头的苍蝇,东一头
西一头,自己将自己撞死
最怕的是分裂和内耗
以及内心挥之不去的乌云
遮挡了视线
好在正当革命遭受重创,生死攸关之际
那些头脑保持清醒的人
果断提出更换领路人
于是,那个喜欢辣椒和红烧肉的湖南人
那个左脑构思革命浪漫主义诗篇
脑手思考天下大事
敢主天下浮沉的湖南汉子,担起了
那副当时异常笨重烂摊子
好在他诗人气质的跳跃性思维,以及
删繁就简的诗歌创作手法,三下五除二
就删除了过多的繁文缛节
甩掉了沉重的包袱,轻装上路
当他们辗转来到
鸡鸣三省的云南扎西,革命的春天
也随后抵达
于是,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
血战娄山关、黄洋界大捷等漂亮的诗篇
句不加点,一挥而就
用七百二十个艰苦卓绝的日日夜夜
展开了万水千山立体交响的磅礴运思
以如椽巨笔谱写的二万五千行长诗
终于在一个叫陕北的地方
画上圆满的句号
如今,红军走过的那条路
如同一条结实的红线,连接着历史与未来
他们经过的每一个地方
都成了闪光的名词,他们叩响的每一枪
都为共和国的诞生
奠定了坚实基础
使得已经滑向悬崖的中国
从此陡然转向,扭头向黎明的曙光迈进
让老蒋充分意识到,这股头戴红星
足踏草鞋的钢铁洪流
非他八百万嫡系所能阻挡
被诗歌和思想武装的小米加步枪
非他的几枪加大炮,所能匹敌

 
遵义会议

展厅里面那些枪,失去了敌手
不再喷吐怒火。它们现在
保持着少有的冷静
现在,它们就是一块思想深沉的钢铁
坚守着来之不易的和平时光
而乌黑的枪管
我仿佛仍然能够听到
当年遵义会议上激烈的争论声
生死攸关的革命,在马灯昏暗的光焰里
摇曳不止。将一群革命者的脸庞
勾勒得棱角分明
此时,他们面色冷峻
目光如炬。思想的交锋
不亚于血与火的围剿,与反围剿
而此时,革命被反复围剿
来到遵义已是岌岌可危
叩击枪机的手指
出了问题,子弹还能击中
革命的靶心么?引路的火把熄灭了
还能找到黎明的道路么
病入膏肓的肌体
早已奄奄一息,还能药到病除么
好在持枪者,尚能握住枪杆子;好在
马灯罩子死死护住的那朵火苗
任何大风
也难以扑灭;好在良医
始终保持着清醒。他明白
革命的病灶在哪里
施治的处方,早已成竹在胸
一九三五年春节前夕,春寒料峭
一个会议接着一个会议
一个决定接着一个决定
相继出台
曙光乍现,东升的旭日
及时拖住了正闭着眼睛,往悬崖下跳的
中国革命,并开始从一个胜利
走向,另一个胜利

 
穿过黑夜的灯盏

现在,它们静静地端坐在
遵义会议纪念馆的桌子上
沐浴着和平,与安宁的时光 
当年,这些内心装着火焰的马灯
曾经引领着中国革命
在遵义的崇山峻岭间
穿过一个又一个黑夜
陪伴着那些革命者
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
并照亮了他们坚毅的脸庞 
它们曾经被反革命的子弹
击穿过,被变节者的陷阱
暗算过;被反动势力的冷风围剿过
被悲观主义的凄风苦雨
浇淋过;也被
烈士的鲜血浸染过 
很多心怀革命激情的灯盏
还来不及等到天亮
就被凶残的大风,扑灭了
葬身于莽莽大山之中 
而幸存下来的这些灯盏,依然前仆后继
终于熬过漫漫长夜
挺过了一场又一场血雨腥风
终于等到了天亮,盼来了日出 
现在,它们终于
可以放下一颗悬着的心
端坐在共和国的蓝天下,坐在这
没有枪声与陷阱的展馆里
接受崇敬者的缅怀,与抚摸

 
四渡赤水

翻遍所有的兵书,找不到
这种打法。这是诗歌
创作中的一种反复的手法
可以使情感得到强化。在革命
岌岌可危的一九三五年
诗人毛泽东灵机一动,信手拈来
一首不可复制的杰作
一挥而就。也可以称之为
一招险中求胜
出敌不意的妙招。思想是锋芒
如一把利剑,将强敌布下的口袋
刺了一个大洞
濒临绝境的革命死里逃生
从此摇头摆尾
游进了胜利的大海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投诉举报

赞赏记录:

投诉举报

举报原因(必填):
侵权抄袭 违法违禁 色情低俗 血腥暴力 赌博诈骗 广告营销 人身攻击 其他不良信息
请详细阐明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