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公祠里沐清风

作者: 2021年05月11日15:46 浏览:122 收藏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上有所倡,岂无回声?新时代倡清廉,反腐败,廉洁清风吹遍了神州大地。甄完故里作为优秀的廉政文化遗产,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再一次吐露清芳。2012年新昌县委县政府决策启动了甄完故里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建设项目,按照祠堂原来面目进行整体修建,经过一年半的努力,在2014年全部建成。重建后的甄完故里设施焕然一新而清芳依旧,在社会上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教育作用。各地仰慕甄公美名的尚廉之士纷至沓来,成了家乡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我也趁此甄公祠堂重建之契机,开启了一次清风廉旅,重拾小时候关于甄完故事的所有记忆,并亲自前往甄完祠一睹甄公刚正不阿,清正廉洁的凛然风采!
       在贪玩爱耍的童年时期我就通过戏曲和母亲的说教闻得甄完美名,那时候认识有限,对传统戏曲婉转的唱腔不甚理解,却明白戏台上叔叔阿姨们表演的剧目一定是在颂扬某些品德高尚的人及其美好品格,揭露抨击某些道德败坏的恶人。明朝人甄完,人如其名,为官期间在道德和作为上完美无瑕,自然成为了传统戏曲争相表演颂扬的人物形象。甄完出生于明朝洪武年间,新昌县彩烟乡(今属镜岭镇)岩泉村人,明永乐十九年进士,官至河南左布政使,为官期间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秉公断案,深得民心,德泽流播于后世,美名鹊起于乡梓。母亲虽然读书不多,但她讲起甄完故事的时候脸上洋溢的那种崇敬的神情我至今记忆犹新,正是母亲对甄完故事的生动讲述启蒙了我对廉洁文化的理解,使我心中早早种下了崇尚廉洁的种子,工作后一直谨守分外之财分文不取,勤俭节约的原则。小时候喜欢想象,我总是为带有神秘色彩的传说故事所吸引,所以母亲讲的甄完赴京应考过钱塘江时那段感应天地的许诺我至今清晰记得:永乐十九年(1421),甄完正值风华正茂的青年时期,学有所成,踌躇满志,准备进京参加会试,一展平生所学报效天下百姓,而他于途中过钱塘江时却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厄,他乘船渡江时天气突变,顷刻间风雨交加,波涛汹涌,船只不经折腾,在甄完即将殒身江河之际,出于对前途和生存的渴望,他望青天许诺:“若做官,定做清官,绝不贪赃枉法,定当造福于民。”语必,即刻云销雨霁,风平浪静,仿佛天地有所感应。也许正是这一铮铮诺言加上他自身的高尚品格使甄完在后来人生道路上的所作所为确实无愧于天地,无愧于百姓。
       甄完祠位于新昌县彩烟乡岩泉村,其自然环境正如其地名那样清雅有致,山川照彩,云烟缭绕,清泉冽冽,全无城市的喧嚣嘈杂,尽显世外桃源般的清雅。古式建筑甄完祠静静地立于这清丽山水间,白墙黛瓦,古朴典雅,周围草木华滋,如此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我怀着仰慕古贤的心情步入祠堂,里面既无雕梁画栋,也无奢华摆设,映入眼帘的尽是满庭青草,清香扑鼻,以及几根古朴粗壮的顶梁柱,柱子上留有文人墨客书写的歌颂甄完美名的楹联,装饰朴实无华,却尽显一代清官,名儒之风采和功德。再往前移步便是画锦堂,一座巍巍人物铜像矗立于大堂中央,雕像头戴乌纱,身着长袍,右手轻捋山羊胡,左手自然摆在身后,炯炯双目正视前方,神情不怒自威,正气凛然,仿佛一眼便看到了百姓疾苦,正在思考除暴安良,惩治贪官污吏,改善民生的良策。这就是一代清官和名儒,甄完的铜像。铜像正上方悬有御赐《清官第一》匾额,前面放有几束鲜花,左右两根柱子刻有原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鲍贤伦所书隶书楹联:“清官垂国史光争日月,硕德重乡贤气满乾坤。”字迹雄浑大气,文采中饱含对甄完功德的赞美。甄完之凛然正气与祠堂环境,楹联及匾额的文采和书法交相辉映,浑然天成,共同奏响了一曲感染力极强的弘扬清廉文化的交响乐!
       除了核心部分的画锦堂,甄完故里还新建了廉政展览馆和家训馆,廉政展览馆展示了描述甄完生前经历和所作所为的文字资料,内容详实生动,列举了从甄完出生至去世所有展现其刻苦学习和高尚品德的故事,家训馆中记录的全是各氏族流传下来的家规家训,有着显著的教育作用。我浏览一番后觉得甄完的人生除了是一部廉洁为官史,还是一部刻苦学习,奋斗成长史。童年的甄完出生贫寒,只能整日放牛割草,然而每日回家路过私塾时,迷恋于琅琅书声,常常躲在私塾外偷听先生讲课,因天资聪颖,很快地就将四书五经熟记于心。不久其偷听苦学的行为被先生杨丽泽发现了,先生对他一番考问之后,惊为奇才,便特许其免费进私塾听课,甄完从此得到恩师谆谆教诲,开始了他寒窗苦读的生涯。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永乐十九年,经会试、殿试,甄完登辛丑科曾鹤龄榜二甲第四十二名,赐进士出身,鱼跃龙门!成功后的甄完并没有得意忘形,马上便感念师恩,时先生杨丽泽已经去世,甄完便将村东名为“仓基”之风水山赠予先生,将其遗骸移葬于此,并作诗称赞其高风亮节:“不慕金如山,不羡印如斗。贞心熬岁寒,松柏为益友。惟兹丽泽轩,芳名流不朽。”其知恩图报之心可见一斑。
       随后甄完便开始了报效朝廷和百姓的人生旅途,为官后不久便遇到了汉王朱高煦叛乱,在审理该案的过程中,甄完对吏事曹务熟谙于心,严辞贿赂,秉公断案,夙夜在公,平凡昭雪了众多受牵连的无辜者,宣宗皇帝赞扬他:“清慎明刑,课绩为最。”并予以奖赏。但他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的作风常得罪朝中奸佞,后遭陷害。河南百姓感念甄完仁政,得知甄完被害的消息后,扶老携幼,为甄完请愿。于是景泰皇帝派人彻查此案,在众多了解甄完为人的清正官员的帮助下冤案终于得到昭雪。经查,甄完在河南布政使任上,虽然管理的治河经费数目巨大,但账务一清二楚,即使是检验金银真假时挫下的金粉银屑亦分毫不侵,如数上缴国库。同时因为甄完廉洁奉公,为官后家乡父母并没有在经济上得到很大的改善,依旧做着种田,织布,砍柴的农活,很快便流传出童谣:“甄布政,甄布政,长椽细瓦擂鼓门,千军万马保家门,八十公公作樵夫,七十婆婆织纺锭。”“长椽细瓦”指的是甄完家的房子是用茅草盖的,“擂鼓门”是说甄完家用圆形竹器作门挡风雨,“八十公公,七十婆婆”这两句是指甄完父母这一对老夫老妻自己砍柴不够烧,纺纱不够用,“两只小船运菜还缺一顿”是说两只鸭子下的蛋当菜还不够吃。景泰皇帝特遣使查清甄完家实情,果然如童谣所传唱的那样,皇帝深受感动,特御赐《清官第一》金字匾额,以表彰其功德。后来宪宗皇帝即位后诏赐甄完进阶为“资善大夫”,下旨拨款建三进府堂,立“冲霄”,“进士”,“方伯”三座牌坊,定下官员过往须“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之规,以示敬仰。晚年甄完致仕归隐后,在彩烟乡岩泉村整理文稿,著书立作,并修订《甄氏祖训》二十六则,涵盖持家,立业,礼仪,教化、为官、做人等方面,倡导尊儒守礼,克己重德,清正廉洁。成化元年(1465)十二月十二日凌晨鸡鸣时分,甄完详细地交代了身后之事,安然驾鹤西去,家人和百姓均为之痛心不已,当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遗骸葬于岩泉村东苍骊山中,留下一身清气满乾坤!
       清官第一千秋颂,布政美名万代传!甄完祠之所以能够再吐清芳既是甄完美名深入人心之故,也得益于这个时代对廉政文化的大力倡导。随着国家反腐倡廉行动的深入开展,甄公的清廉美名定能随着时代清风吹向更广阔的天地,起到更加广泛的宣传教育作用,引导更多的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勤俭节约,廉洁从业,引领社会释放更多的正能量! 
注释:
单位统一投稿,作者何鹏勇,18861800767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投诉举报

赞赏记录:

投诉举报

举报原因(必填):
侵权抄袭 违法违禁 色情低俗 血腥暴力 赌博诈骗 广告营销 人身攻击 其他不良信息
请详细阐明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