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生命的清廉

作者: 2021年05月11日15:05 浏览:71 收藏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暌违八年,余华先生的新书终于出了。近日我去拜读,看到有人说作品不似以前了,有人说先生江郎才尽了。不禁感叹先生花甲之年仍在不断尝试与突破,即便会受到褒贬不一的评价。先生本可以坐享名利安度晚年,不必再创作了。
我想到那时我第一次读他的作品。读的是《许三观卖血记》 ,不由为许玉兰与许三观纯粹又复杂的情感所赞叹。原来,爱情的开始可以仅仅是八角三分钱。
之后再读《活着》,便深深为其笔下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所震撼。何曾明白,活着本身的意义就是活着。此时我尚且十三四岁,却感到自己通透了生命的真谛。在《活着》里面,有人因难产死了,有人掉茅坑摔死了,有人抽血抽死了,有人被石头砸死了,还有人吃豆子吃多撑死了……哀其不幸,它是一本小说,却又像是一个时代里面小人物的镜子。
那个时代,我只在书里看过。但我的奶奶,还有我的祖祖辈辈们,他们经历过。我曾想,若是一个生活清贫的人忽然暴富,会是如暴发户一般的心态去大肆挥霍吗?我发现,也许如今有人会,但是那个时代的人们,他们大抵不会了。我的奶奶,她大半辈子都是清贫的。如今生活变好了,锅里有了油,兜里有了钱,桌上有了肉,柜里添了衣……但她仍是一如既往地节俭。她总是很少很少地放油,很省很省地用钱,剩下的肉即使很少也会留着下顿吃,小小的针线包仍会一直存放在陈旧的抽屉里。
就是这样一个节俭的老妇人,零几年时有人出千把块要买老家门前的那棵桂花树,她没卖。她说,她对树有感情了,她不舍得了。从儿子出生起,到如今孙女也十多岁了,这棵树已经有很多个年头了。
现今老屋已是动迁了。我偶尔回去看看旧址,周围是一片废墟,却并不让人觉得衰败,因为看到桂花树时仍然是枝繁叶茂,亭亭玉立的,充满了一片生机。
奶奶她还有许多好品质。她总是告诫我:人活着要守本分,有良心,不能忘本。做人要有品,做事要有格。之前一直觉得过于唠叨,现在想来,深觉是家中智叟。“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好则政风清”这话,不可谓不对。虽然我的奶奶没有什么文化,也不是什么干部,但她是我心里最最清明本分,最最廉洁正直的人。她让我由衷感到了廉洁不止是官员的专属,它也应该是我们每个人心里的一杆秤,一个标杆。
此时,我再一次翻开纸页,透过书回望过去。三月时我买了《文城》,那时大抵看了一半,直至四月才去把它看完。可惜三月的我还在畅想结局,而四月的我已是不愿接受主人公的死去了。我想,虽然林祥福这个可怜的正直的男人死了,但是他的精神是不灭的,他可以在书里,在人们心里活千千万万遍。
我的奶奶也被我放在心里。我觉得,他们总是有什么特质的。一个人之所以让人难忘,应当有深刻的事迹和好的品德,亦有感情投入其中吧。我深以为然。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也曾听到有人感叹,我们这个时代的新人已经与老一辈有着一道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们读不懂他们写的东西,体会不了他们了。我说,不是的。我们走过他们走过的路,听过他们讲过的故事,看过他们写过的文章,怎么会体会不了他们呢。书里的人物亦能让我们引起共鸣,怎么会体会不了他们呢。
我轻轻合上了书。
冬去春来,想来万物的来和去,都有他的时间。纵观那个时代,也许只是读一本书的时间,又或许是一代人的岁月。如今的生活早已奔向了人们心心念念的小康,共产党也已经走过了百年历程。我想我们牢记了历史,也更理应不忘本心。这个世界总有人来有人走,我们虽然做不了什么,但我们可以铭记前人,传扬品质,保持生命的清廉,使之生生不息。
我从来认为,清廉不只是坚守的,更应该是传递的。“不忘本心”不忘的不只是自己,还是全时代里那些祖祖辈辈、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的本心。
我们抬头望到了天,就不应当忘记地下的东西。那是品质的清廉,更是生命的清廉。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投诉举报

赞赏记录:

投诉举报

举报原因(必填):
侵权抄袭 违法违禁 色情低俗 血腥暴力 赌博诈骗 广告营销 人身攻击 其他不良信息
请详细阐明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