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手贴之清廉人物卷

作者: 2021年05月11日10:32 浏览:181 收藏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二十四节气手帖之清廉人物卷
霜降:履霜独行远
昨天夜里,下了一场霜,梧桐树的枝条微微泛着银光,青绿色的树皮却依然光润洁净。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早起的人,已端坐树下,这样的霜晨,最适合弹琴。琴声时而清朗悠远,时而沉郁低回,起起落落之间,有深邃的幽静,莫可名状,令人心动。
这是一支名叫《履霜操》的曲子,讲述的是西周尹国国君吉父,听信谗言,将长子伯奇逐出了家门。秋日的清晨,伯奇踩着寒霜,悲叹自己无罪而被逐:“朝履霜兮采晨寒,考不明其心兮信谗言。”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范希文只弹这曲《履霜操》,了解他的人,都称他为“范履霜”。履霜,坚冰至。脚下踩到了薄霜,结成坚实冰层的时令就快要到了,他总是以“霜”警醒自己,内心深刻高远又不易察觉。
此时,后院厨房,锅碗轻轻地碰击,一只青花老瓷的低语应和着淙淙的琴声。妻子李氏正在厨下忙碌。虽然家中有仆人,但每日早餐的这碗白粥,她必定是亲手熬制的。
记得刚过门的那些天,婆母谢氏拉着她的手,对她讲述儿子小时候的事。老太太含着泪说,那时候家里穷啊,他在南都学院读书,每天傍晚煮一大锅粥,倒进瓦盆里面,过一夜,粥凝结成一大块,再用刀切成四块,早上吃两块,晚上再吃两块……
灶上,蒸腾的白气渐渐变淡,粥香却越来越浓。锅内,米水融合,柔腻如一。李氏盛起半碗粥,切一个咸鸭蛋,拌好两碟酱菜,然后去庭院唤丈夫前来吃粥。
琴声淡淡,纯正朴实。在她眼里,丈夫有着青梧桐的气质,风姿洒然,英挺伟岸,是人群中难得一遇的谦谦君子,儒雅从容,可又充满力量。
一曲琴了,范希文凝眸沉思,恍惚听到,青山绿水中,渔樵问答。渔曰:“然则何时而乐耶?”樵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他微微一笑,随后点点头: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立冬:贵门深处木芙蓉
节气已是立冬,但对江南来说,这只是深秋的开始。学校围墙边的木芙蓉依然开得很好,每一枝头顶端,都有更多的花朵正在盛开,或者即将盛开。
“照水芙蓉”历来被视为一种极致的美景,按传统诗文惯常的路径,如此景致必定入诗词,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南宋吕本中的《木芙蓉》: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有人说,此诗言木芙蓉之孤高,借"南"暗示为金兵南渡后的河山,木芙蓉就成为爱国志士的象征,也道出诗人的人生选择。南宋的官场上,吕氏家族向来以骨头的硬度闻名,吕好问、吕本中、吕规叔都是如此,他们义无反顾地跻身主战派行列。
南宋淳熙元年(1174),浙东剡县一个名叫鹿门的深山里,长出了一棵高大的木芙蓉,鹿门书院近千年的历史从此翻开。
千年鹿门,与一位大先生有关。这位大先生便是鹿门书院的创办人——南宋理学家吕规叔,他遭弹劾后,归隐于此。
“凿山叠石一朝成,结构精舍三十楹。”他带领乡亲编石为洞,凿山为室,建造书院,教读童子,山坳里响起了朗朗的读书声。青山几度黄绿,大雁几度南归,一段史实已遗落成风中的花朵,可他的故事却伴随着朗朗书声根植在了我们的心魂里。
“叠书岩畔草堂开,杂树无多多种梅。”离书院三里之地,有一湾碧溪,溪边有潭,潭边有梅林,林边是草堂数间,石板小径通向花圃和茶园,屋后坡地里种着四季蔬菜。
清晨,吕规叔从潭里舀一碗清冽的水,煮一点稀粥,用完早餐,就去书院。作为书院的山长,除了亲自授课,还有许多的事务要处理。闲暇之时,他坐在天井的一树木芙蓉下,将醇厚的米酒倒在古朴的瓷碗中,缓缓地品,慢慢地想。书院里,树木扶疏,静静幽幽,能听到风吹花落。
手中梅子青的瓷碗是他带着乡亲烧制的,虽然比不上官窑的精致动人,却别有一番山野的朴实。幸亏有这十八碗窑,书院的日常开支不再需要他四处筹款,还能贴补贫寒学子的生活费用。
1180年,好友朱熹来到鹿门书院讲学,并将鹿门改称“贵门”。讲学之余,他去了吕规叔的草堂,见竹篱茅舍,疏影暗香,梅开如雪,遂挥笔在叠书岩上题词:梅墅堆琼。
书院的南北门分别写着“归云”、“隔尘”,传播着思想和文化。
这是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作为山长的吕规叔,用心经营着书院,以及满山的木芙蓉……
小暑:你还看到了什么?
暮春三月,风变得极温暖。阳光下,新荷初发,水面清圆。
有人遥想六月时节,荷风清凉之盛景,欣欣然以毛边纸作画一幅:一高一低,两个青花瓷瓶,各插三五朵白荷花,几片荷叶,还有细长的小莲蓬。旁边一只高脚小碗,放着现剥出来的莲子,清鲜水嫩。
画中,似有风吹过来,亭亭的荷花,圆圆的荷叶都在摇曳,清气荡漾。
细看落款,作画的人姓赵,名澄襄,依稀记得是位女画家。赵姓,不免令人想起千年前的宋朝,宋朝的花,宋朝的事,宋朝的人。
梅花与荷花,是宋朝最有名的。一朵绽放在西湖孤山的枝头,一朵盛开在湖南濂溪的水中,一红一白,风神爽然。濂溪,湖南道州楼田堡的一条小溪,溪边,荷叶田田;坡上,青草郁郁。附近,有人锄豆溪东,有人种地南山,有人纺纱西厢,有人相约村北……而那时的周敦颐,还只是那个溪头卧剥莲蓬的无赖小儿。
一日,父亲指着荷花问儿子:“你看到了什么呢?”周敦颐不假思索:“荷花啊!”
“还看到了什么?”父亲继续问。
周敦颐睁大眼睛细看,亭亭荷花,田田荷叶,青青莲蓬,除此,还有什么呢?
濂溪的荷花,开了又落,落了又开。
1063年,嘉佑八年,虔州通判周敦颐和好友一起到城北的莲池赏花。荷叶青而苍绿,荷花白而纯净,荷丛中,有一群鱼,游来游去。时不时吹来一阵好风,花在动,叶在摇,一一风荷举。不久下起雨来,雨点打在叶子上,忽徐忽疾。
周敦颐听荷,听雨,万物静观皆自得。
他想起了小时候,父亲问自己的话:“你还看到了什么?”心中,忽然一片澄澈清明——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有时候,千年的时光并不久远,仿佛抬眼可见的星光。
去年夏天,带读书会的孩子去南山璞岩看荷花,读《爱莲说》,孩子的声音绿盈盈,水灵灵,在山野间荡漾……恍惚间,有大师伟岸身影浮现:荷叶田田,青青莲蓬……
大师如星,星起好风,星如好雨。
远去的大师,就是星星一样的存在,星光照过来,要照到你的头上,需要很长很长的时光。
抬头望望星空吧,然后问自己一句:除了星光——
你还看到了什么?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投诉举报

赞赏记录:

投诉举报

举报原因(必填):
侵权抄袭 违法违禁 色情低俗 血腥暴力 赌博诈骗 广告营销 人身攻击 其他不良信息
请详细阐明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