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公公于2020年12月5日仙逝,享年96岁。以此拙作纪念老人!祝福老人天堂安好!
我家公公大人讳名颜承绪。1925年10月生于鲁中山区一个千多人的村里。两岁丧母,20岁丧父,18岁时就是村里的民兵骨干。1946年春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8月撇下新婚的婆婆参军入伍。此后七八年间,杳无音讯,直到953年7月抗美援朝胜利后归来。
公公历经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及淮海、辽沈和平津战役、渡江战役等,可谓南征百战。后来唱着雄浑有力的“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歌曲参加了抗美援朝。
老人去世前不久才说他曾立过三等功六次,2020年10月获得最后一项荣誉: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七十周年”纪念章。
南征北战时,老人说过关于急行军的话题:一黑一白跑二百里路。白天不敢走,唯恐被敌人发现,这样,一个白天才走80里路,一个夜晚却要走120里路。当时因严重营养不良,好多战士都得了“夜盲症”,一到夜里,根本看不到路,俩眼一抹黑,只有让眼睛好的战士,用一根树枝,或一根秫秸,在前面牵着走。
抗美援朝期间,老人刚去了一个月,耳朵和手脚严重冻伤,只好转回国内在黑龙江治疗了四十天,才再次返回朝鲜。不说“一把炒面一把雪”,“一把豆粒一把雪”,只说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的飞机轰炸,扔汽油弹,简直是挨挨地铺排开去,上甘岭、下甘岭、五圣山……半截一米不到的树桩,数数上面竟有130多块弹片。有战士牺牲后就地掩埋,竟埋过三次。第一次埋下去,飞机一来,炸弹一扔,就掘地数尺,将整个人连泥土一块“轰”得老高,再埋下去,又被“抬出来”。如此三番。
一次战斗已结束,阵地上只剩下公公和他们营长。对面二十多米外就是美国鬼子,彼此看得清清的。公公作为军医,以他的敏感就觉得,将他们完全暴露在敌人眼前是十分危险的,他就对营长说:“这里不安全,赶紧躲到战壕里……”可一句话还没说完,对方一颗子弹打来,从营长后脑勺进去,从前额正中出来,公公赶紧去扶,“噗”一下,喷了公公一身血。因公公当时背着药箱,标明他是军医,没有直接打他。营长被抱着拖到战壕里去,人就已经不行了……
无数次这样惨酷的镜头,不知有多少这样刚刚还说着话的鲜活的生命,瞬间阴阳相隔。这样的场景直让老人七十年后还记忆犹新。他所感慨的是:能够活着回国就已是不幸中的万幸了;能够活到现在,更是托国家的福。
他等所能做的就是继承烈士遗志,牢记那份战争年代所结下的深厚战友情,将他们未竟的事业继续发扬光大,将此后自己所能做的一切做得更好。
在革命建设时期,公公转业到地方,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他总是拿那些牺牲了的战友和自己相比,故在评职称上他让着,在利益面前他云淡风轻,从不计较。
公公在担任我们这座小城的机关卫生所副所长时,有人调动过来,其丈夫为了让领导能给予特殊照顾,提前挎了一篮子排骨送家里来。公公再三让那人拿回去,那人怎么都不肯。那人刚走,我公公就撵着我对象再给那人送回去。当时,我对象刚高中毕业,性格也较内向,但他对公公是言听计从的:不去又不行;去,怎么给人家?人家明明不要嘛!一时受了难为,于是大街上那人走在前,我对象就跟在后。但又觉得:老这么跟着也不是个事儿啊,就跑到那人前面,一下把篮子礅到他面前,惹了许多人看。我对象返回身来就往家跑……
但在工作上公公对下属该关心就关心,该提携就提携。
公公1983年12月离休,处级待遇。1994年婆婆去世后,69岁的公公一个人在老家的山上,花八百元钱买了一个大大的院子,种些菜、花生和药材等,有人找他看病,他就给人看病,擅长气管炎、心脏病等慢性病,自己配药,亲自品尝。有人付得起药费就只收本钱;对付不起药费的就免费。
我和我对象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因我的一篇文章认识的。当时电大毕业后我在故乡教学,依然是农村户口,来他们家已是“高攀”,尽管我们家在当地是最殷实的人家。但作为实实在在的人,“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句话适应于许多人,也适应于我,也同样适应于公公,他嫌他儿子“找来找去找了个农村的”。但后来因我对婆婆和他的孝心,还是感动了他,慢慢接受了我这个儿媳。因公公没有闺女,他更愿意拿我当闺女一样对待。
我对老人因敬而畏,其实不只是我,公公的两个儿子、两个孙子、一个孙女,包括妯娌嫂子都怕他。他在我刚来他们家时就曾说过:“人家的孩子是犯了错误(罪)被弄进去,家长再托人找关系走后门送上礼再弄出来,我和别人不一样,只要自己的孩子犯了事,不等别人发现,我就自己先把他提溜进去!”
我们对门原先房管所所长刘叔,是个小小年纪就参加抗日的老革命,与我公公的生活观念截然不同。有两次他对我说:“侯,叫你公公给你问问他的老部下,只打个招呼就行,给你把户口转了!他能办了。”
公公曾对我们说过:“你们混好了就享福,混孬了就受罪,我不会从经济上支援你们,也不会为了你们去求人办事。”所以我知道公公的脾气,并不去求他给我办什么户口。
公公自己平时省吃俭用,曾经给他呆过的胶东驻地有困难的老乡家按时寄钱。其实这也只是冰山一角……
93岁之前,公公一直都不用人照顾。春天来了,老家院子里到处是开了黄花和白花的蒲公英和苦菜,老人就将这两样熬水,然后灌在暖瓶里,渴了就喝。身体健康。每年单位有免费查体的福利,他从来不去:“嗨,查什么?自己查得都没得查”。基本不吃药,更不会时不时地就抱着“反正实报实销”的态度就去住院,或者一个人的医疗卡,一家人都去花。
所以在老人行走到96岁的生命旅程上时,无疾而终,于2020年12月5日夜在家中的睡梦里仙逝,一直陪在他身边休息的我对象,睡醒一觉看看他时才发现老人已撒手人寰。而他医疗卡上还剩下近12万元钱,他去世后,把卡交到当地“医改办”,算是给国家省下了这部分钱。老干部处和所有知道的人都说:其他人身上,还真没有发生过这样的情况。
公公是低调的,从不张扬。92岁那年来这里过年,年前,我陪老人去理发。在理发店,工作人员看他年事已高,询问其年龄,毕竟这样年龄的人,能亲自去理发店的少之又少,我不无虚荣地替他告诉别人:“……南征北战、抗美援朝的一个老干部!”周围人立刻投来敬仰的目光。
在我还没自豪地微笑完,老人听见就不高兴了:“什么老干部!?咱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
哦,是的,曾经威武帅气的老人,当脱去一身戎装,再回到老家去,他越来越像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老头。
在家人和亲戚朋友,甚至是邻居眼里,公公是“一个古怪的老头儿”;在他的老同事和理解他的人那里,他就是一个一心为别人着想、一心为公,一辈子从来不贪、不沾,而少有的好人;在他自己眼里,他比起那些战争年代牺牲了的战友来说,能够活下来,就已是占了太大的便宜,他永远都是知足的。所以93岁之后他来我们身边,94岁之后到他去世的这段时间里,虽不能行走了,我和丈夫照顾他,但老人是幸福安详的,拿着新买的放大镜和眼镜,坐在床上读当地机关报,读《老年教育》和《老干部之家》等杂志,并反反复复读我发在杂志上的文章样刊,欣慰着,夸了一遍又一遍。
对于老人临去世并没有受罪一事,知道的人说,因为他是一个好人,自己修下的。
而老人留下的奉献、坚韧、自强、自律、感恩、重情、低调、爱国和艰苦朴素的精神,才是我们最主要的、也是最可宝贵的无价财富!
公公历经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及淮海、辽沈和平津战役、渡江战役等,可谓南征百战。后来唱着雄浑有力的“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歌曲参加了抗美援朝。
老人去世前不久才说他曾立过三等功六次,2020年10月获得最后一项荣誉: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七十周年”纪念章。
南征北战时,老人说过关于急行军的话题:一黑一白跑二百里路。白天不敢走,唯恐被敌人发现,这样,一个白天才走80里路,一个夜晚却要走120里路。当时因严重营养不良,好多战士都得了“夜盲症”,一到夜里,根本看不到路,俩眼一抹黑,只有让眼睛好的战士,用一根树枝,或一根秫秸,在前面牵着走。
抗美援朝期间,老人刚去了一个月,耳朵和手脚严重冻伤,只好转回国内在黑龙江治疗了四十天,才再次返回朝鲜。不说“一把炒面一把雪”,“一把豆粒一把雪”,只说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的飞机轰炸,扔汽油弹,简直是挨挨地铺排开去,上甘岭、下甘岭、五圣山……半截一米不到的树桩,数数上面竟有130多块弹片。有战士牺牲后就地掩埋,竟埋过三次。第一次埋下去,飞机一来,炸弹一扔,就掘地数尺,将整个人连泥土一块“轰”得老高,再埋下去,又被“抬出来”。如此三番。
一次战斗已结束,阵地上只剩下公公和他们营长。对面二十多米外就是美国鬼子,彼此看得清清的。公公作为军医,以他的敏感就觉得,将他们完全暴露在敌人眼前是十分危险的,他就对营长说:“这里不安全,赶紧躲到战壕里……”可一句话还没说完,对方一颗子弹打来,从营长后脑勺进去,从前额正中出来,公公赶紧去扶,“噗”一下,喷了公公一身血。因公公当时背着药箱,标明他是军医,没有直接打他。营长被抱着拖到战壕里去,人就已经不行了……
无数次这样惨酷的镜头,不知有多少这样刚刚还说着话的鲜活的生命,瞬间阴阳相隔。这样的场景直让老人七十年后还记忆犹新。他所感慨的是:能够活着回国就已是不幸中的万幸了;能够活到现在,更是托国家的福。
他等所能做的就是继承烈士遗志,牢记那份战争年代所结下的深厚战友情,将他们未竟的事业继续发扬光大,将此后自己所能做的一切做得更好。
在革命建设时期,公公转业到地方,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他总是拿那些牺牲了的战友和自己相比,故在评职称上他让着,在利益面前他云淡风轻,从不计较。
公公在担任我们这座小城的机关卫生所副所长时,有人调动过来,其丈夫为了让领导能给予特殊照顾,提前挎了一篮子排骨送家里来。公公再三让那人拿回去,那人怎么都不肯。那人刚走,我公公就撵着我对象再给那人送回去。当时,我对象刚高中毕业,性格也较内向,但他对公公是言听计从的:不去又不行;去,怎么给人家?人家明明不要嘛!一时受了难为,于是大街上那人走在前,我对象就跟在后。但又觉得:老这么跟着也不是个事儿啊,就跑到那人前面,一下把篮子礅到他面前,惹了许多人看。我对象返回身来就往家跑……
但在工作上公公对下属该关心就关心,该提携就提携。
公公1983年12月离休,处级待遇。1994年婆婆去世后,69岁的公公一个人在老家的山上,花八百元钱买了一个大大的院子,种些菜、花生和药材等,有人找他看病,他就给人看病,擅长气管炎、心脏病等慢性病,自己配药,亲自品尝。有人付得起药费就只收本钱;对付不起药费的就免费。
我和我对象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因我的一篇文章认识的。当时电大毕业后我在故乡教学,依然是农村户口,来他们家已是“高攀”,尽管我们家在当地是最殷实的人家。但作为实实在在的人,“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句话适应于许多人,也适应于我,也同样适应于公公,他嫌他儿子“找来找去找了个农村的”。但后来因我对婆婆和他的孝心,还是感动了他,慢慢接受了我这个儿媳。因公公没有闺女,他更愿意拿我当闺女一样对待。
我对老人因敬而畏,其实不只是我,公公的两个儿子、两个孙子、一个孙女,包括妯娌嫂子都怕他。他在我刚来他们家时就曾说过:“人家的孩子是犯了错误(罪)被弄进去,家长再托人找关系走后门送上礼再弄出来,我和别人不一样,只要自己的孩子犯了事,不等别人发现,我就自己先把他提溜进去!”
我们对门原先房管所所长刘叔,是个小小年纪就参加抗日的老革命,与我公公的生活观念截然不同。有两次他对我说:“侯,叫你公公给你问问他的老部下,只打个招呼就行,给你把户口转了!他能办了。”
公公曾对我们说过:“你们混好了就享福,混孬了就受罪,我不会从经济上支援你们,也不会为了你们去求人办事。”所以我知道公公的脾气,并不去求他给我办什么户口。
公公自己平时省吃俭用,曾经给他呆过的胶东驻地有困难的老乡家按时寄钱。其实这也只是冰山一角……
93岁之前,公公一直都不用人照顾。春天来了,老家院子里到处是开了黄花和白花的蒲公英和苦菜,老人就将这两样熬水,然后灌在暖瓶里,渴了就喝。身体健康。每年单位有免费查体的福利,他从来不去:“嗨,查什么?自己查得都没得查”。基本不吃药,更不会时不时地就抱着“反正实报实销”的态度就去住院,或者一个人的医疗卡,一家人都去花。
所以在老人行走到96岁的生命旅程上时,无疾而终,于2020年12月5日夜在家中的睡梦里仙逝,一直陪在他身边休息的我对象,睡醒一觉看看他时才发现老人已撒手人寰。而他医疗卡上还剩下近12万元钱,他去世后,把卡交到当地“医改办”,算是给国家省下了这部分钱。老干部处和所有知道的人都说:其他人身上,还真没有发生过这样的情况。
公公是低调的,从不张扬。92岁那年来这里过年,年前,我陪老人去理发。在理发店,工作人员看他年事已高,询问其年龄,毕竟这样年龄的人,能亲自去理发店的少之又少,我不无虚荣地替他告诉别人:“……南征北战、抗美援朝的一个老干部!”周围人立刻投来敬仰的目光。
在我还没自豪地微笑完,老人听见就不高兴了:“什么老干部!?咱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
哦,是的,曾经威武帅气的老人,当脱去一身戎装,再回到老家去,他越来越像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老头。
在家人和亲戚朋友,甚至是邻居眼里,公公是“一个古怪的老头儿”;在他的老同事和理解他的人那里,他就是一个一心为别人着想、一心为公,一辈子从来不贪、不沾,而少有的好人;在他自己眼里,他比起那些战争年代牺牲了的战友来说,能够活下来,就已是占了太大的便宜,他永远都是知足的。所以93岁之后他来我们身边,94岁之后到他去世的这段时间里,虽不能行走了,我和丈夫照顾他,但老人是幸福安详的,拿着新买的放大镜和眼镜,坐在床上读当地机关报,读《老年教育》和《老干部之家》等杂志,并反反复复读我发在杂志上的文章样刊,欣慰着,夸了一遍又一遍。
对于老人临去世并没有受罪一事,知道的人说,因为他是一个好人,自己修下的。
而老人留下的奉献、坚韧、自强、自律、感恩、重情、低调、爱国和艰苦朴素的精神,才是我们最主要的、也是最可宝贵的无价财富!
注释:
(注:真实姓名,身份证上是候桂珍,联系时一定用这个,谢谢)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